APP下载

乡村振兴人才研究进展与热点透视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2023-01-06宋玉军宋晓豪

保山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献人才建设

宋玉军 宋晓豪

(1.合肥学院 旅游与会展学院;2.合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然成为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资源。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系统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义、工作布局和基本任务;2021年、2022年的中央文件持续性地对推进乡村振兴做了明确部署。各地方政府响应中央号召相应地制定并出台了细化方案和具体措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地。

学术界对此也展开了广泛而又深入的讨论。乡村振兴是一个宏大的时代命题[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人、地、钱”是三个核心关键[2];庞大的资金和人才缺口是中国乡村振兴面临的普遍问题和挑战所在[3]。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基于此,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将近年来国内乡村振兴人才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期透视乡村振兴人才相关理论知识的生产过程,为学者们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与指引。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法是综合运用文献学、数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以量化为重点的分析方法。从多个角度对文献计量和知识体系进行统计量化分析。本研究以陈超美博士开发的文献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为分析工具,对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相关文献的作者、关键词、发文量等数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CiteSpace是国际文献计量科学研究者公认的分析工具之一[4],目前已普遍应用在多个研究领域(如管理学、情报学、社会学等)[5]。但现有文献中鲜少借助该工具对我国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性分析,本文采用CiteSpace对我国乡村振兴人才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透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现状和热点,找出研究缺漏,拓宽研究范围,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为CNKI数据库,篇名设置为“乡村振兴*人才”,检索跨度时间选择为2017-2021年,检索共获得927篇文献。为进一步保证入选文献的合理性,人工剔除了书评、会议报道、无作者及内容不相关的研究等,精炼出777篇样本文献,再以Refworks格式从中国知网中导出,以此作为数据分析的基础。

二、乡村振兴人才研究基本情况

(一)文献发表数量分析

一段时间的发文量往往能够反映学者们在这一时期对该领域的关注度。以上述设定的篇名和时间跨度为限定条件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统计并绘制乡村振兴人才研究发文数量走势图(图1)。从整体上看,发文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从时序上看,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起步发展阶段、平稳增长阶段、快速上升阶段。

图1 2017-2021年乡村振兴人才研究文献发表量

2017-2018年为起步发展阶段,2017年的发文量只有7篇,2018年有所增长,这一阶段该研究刚刚起步,成果较少,主要集中于乡村振兴人才的内涵、政策解读、意义等顶层设计的研究;2019-2020年,在相关政策引导与乡村振兴不断推进下,该阶段的发文量保持平稳增长,年发文量均在200篇以上,学者们对该领域研究的内容也不断深入,文献聚焦于人才短板、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乡村振兴人才的关键性问题;2021年发文量上升至334篇,较上一阶段增长更加迅速,且研究领域更加广泛,涵盖乡土人才、农村电商人才[6]、创业型人才、农业农村科技领军人才[7]等,壮大乡村人才队伍,解决农业农村“卡脖子”问题,实现智慧农业,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总体而言,随着国家持续地出台与乡村振兴人才相关的政策文件,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热度、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二)主要研究力量分析

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对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具有极大的影响。利用CiteSpace对文献进行作者共现分析,得到该领域的作者合作网络(图2)。图中节点字体越大表示该作者在检索的时间段内发表的论文数量越多,连线越粗则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越密切。从图2看出,作者的联合网络中节点字体不突出且连线较细,这说明该研究领域各作者的发文数量较少且合作不够密切。

图2 乡村振兴人才研究文献作者合作网络

本文检索获得的777篇文献数据中,发文量最多的研究者发文数为3篇,由普莱斯定律[8]可得,发文量大于等于2篇的作者就可认定为高产作者,符合条件的有62位(表1),共发表了128篇论文,约占总文献数量的16%,这说明尽管该领域相关研究的学者较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稳固的核心作者群。关于乡村振兴人才领域的研究深度及作者研究的可持续性存在不足。

表1 2017-2021年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主要研究作者发文数量统计

(三)高被引文献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索该领域的知识基础,对文献检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经过整理得到该领域研究文献中引用次数排名前十的文献(见表2),对这些高被引文献从研究层面、学科分布等两方面进行探索分析:

表2 2017-2021年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研究领域高被引论文

1、研究层面不同

周晓光[9]、赵秀玲[10]、李宁[11]、高鸣[12]等人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我国乡村人才现状,提出人才引进、培育、使用、留住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其中国家农业农村部经济研究中心的高鸣,基于国际视角,对比分析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乡村人才培养机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化思路和建议。而其他学者则从微观层面重点分析了新乡贤、电商人才、涉农人才等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及相应的建设路径。

2、学科分布广泛

从高被引文献的发表期刊和作者所在机构,可以看出研究者分别从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农业科技等不同学科对乡村振兴人才建设进行研究。不同学科对该领域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有所不同。国家行政学院的蒲实从管理学的视角出发,通过梳理相关的政策演变,提出了切合实际的乡村人才建设的政策建议[13];钱再见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新乡贤人才流入乡村机制进行探究[14]。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爱玲、西南大学的金绍荣教授等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主要研究了涉农人才的培养机制[15]以及农科教育的变革路径[16]。钱俊、李宁等从农业科技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重点研究了我国农村电商人才的现状以及培养路径[17]。

学者们对我国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的人才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不同学科视角、不同层面提出乡村振兴中各类人才建设的对策,对我国乡村振兴人才的建设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针对区域乡村振兴人才的研究较少。我国乡村规模数量大、资源禀赋差异大、发展阶段不平衡,不同地区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阶段所需的人才类型及数量各不相同。未来研究可以分阶段、分区域探析我国乡村振兴中所面临的人才问题,精准施策,还可以深入研究各区域协调发展中人才流动共享机制。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利条件。

三、乡村振兴人才研究热点及主题方向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提炼,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文章的研究方向和主题。在CiteSpace中关键词的频次、中心性与受关注程度是成正比的,聚类则可以反映研究领域的主题方向。

(一)研究热点分析

将CiteSpace网络节点设置为“Keyword”(设置频次大于等于3),获得关键词共现图(图3),网络密度为0.018,其中一共包含265个节点,629条连线。图中节点的字号和圆圈的层数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引用次数越多,连线越粗说明联系越紧密。由图可知,乡村振兴人才研究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表3列出了出现频次前十的关键词。

表3 2017-2021年乡村振兴人才高频关键词列表

图3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结合关键词共现图,可以将我国乡村振兴人才研究领域的热点总结为以下方面:构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体系;提出乡村人才培养路径及对策建议;如何留住和用好乡村本土人才;农科高校如何有效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等。

(二)研究主题方向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和分析该领域的研究主题,采用LLR(对数似然法)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图4),聚类模块值=0.490 8大于0.3,Silhouette值=0.872 9大于0.5,表示该网络图谱聚类合理,可信度高,轮廓分明。结合前面的高频关键词和高被引文献的分析,对乡村振兴人才的研究主题进行归纳梳理。

图4 乡村振兴人才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

人才振兴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也是重要内容[18],乡村振兴需要多元化人才支撑。从十二字方针可以看出乡村振兴对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实现产业兴旺。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由于缺乏产业人才,乡村很多自然资源和独特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土人才在家乡就业机会少,被迫流向城市,因此需要新型职业农民、管理人才、科技人才、旅游人才和创业人才,推动农业、特色农副产业、乡村旅游业等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二是要实现生态宜居,离不开建设规划和生态环保类人才服务乡村,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熟悉生态规划、秉持绿色发展的专业人才,助力建设宜居宜人宜业的美丽乡村。三是提升乡风文明,需要一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热爱乡村民俗文化、擅长开展文化活动的基层文化服务人才和传统艺人,深入发掘、继承、弘扬、创新传统乡土文化,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滋养,也为特色农业、旅游和文化产业提供力量源泉。四是乡村实现有效治理,离不开政府基层干部和有威望有学识的乡贤达士共同参与,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和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此外还需要法律人才,我国部分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传统的官本位、情义本位和权力至上的思维定式依然存在,这极大地制约着乡村的和谐发展,需要法律人才积极宣传相关法律,营造公平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五是生活富裕既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总目标。除上述人才外,还需要乡村基础教育、乡村医疗服务人才等完善乡村公共环境建设,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2、乡村人才建设的问题及挑战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人才发展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人才建设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依然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对乡村人才建设的冲击。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良好的人文发展环境,对农村人才尤其是具有一定素质文化的中青年人员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大批乡村人才持续单向地流向城镇,乡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严重,青年人员不足,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建设;二是乡村人才培育缓慢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要求。乡村职业教育培训落后、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缺乏,此外由于乡村人才晋升机制不完善,致使乡村留人难。三是村干部队伍素质、结构、治理水平有待提高。村干部平均年龄偏高、青黄不接、后备干部人才缺乏,部分干部治理能力不足,“等”“靠”“让”思想严重,工作积极性不高,在推进新时代乡村建设中没有起到良好地带头作用。四是乡村发展环境不佳对人才吸引力不够。交通、医疗、教育、娱乐、互联网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不利于人才回流,乡村产业链不完整、营商环境不佳、就业机会少,不利于人才个人价值的实现。除此之外,乡村人才外流日益严重致使一些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不断消亡、精神出现断裂,乡村文化对本土人才的凝聚力逐渐削弱,乡村的特色优势逐渐消失,出现同质化现象。

3、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对策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然而现今乡村人才严重匮乏,因此如何实现乡村人才供求平衡是急需解决的难题。一是开发本土人才,本土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要发现培育本土人才,首先要树立以用为本的人才观。人具有复杂多样的特征,评判人才的要素也应多元化,不能只看重学历,对于乡村急需人才应打破陈规,能够解决乡村实际问题,愿意服务乡村建设,就是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其次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挖掘本土人才,做到人尽其才,让本土人才在乡村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从而自愿留在家乡为乡村振兴助力。最后要完善本土人才培养机制,健全“短期培训、职业教育、持续提升”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乡村领头人的扶持和培养力度。二是借助乡村独特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优势提升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扬乡村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乡愁文化,充分利用乡村地理历史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绿色产业、文化产业等,用心用情用发展为人才营造一个精品的微观环境。三是选好基层骨干,用好新乡贤。基层骨干是连接乡村和国家的纽带,要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选好配强带头人,首先要严控基层干部的任用机制;其次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奖惩力度;最后要注重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健全素质培养体系。另外还要聚拢新乡贤,加快建立农村新乡贤招纳机制。四是大力促进人才在乡、返乡、来乡创业。首先要加快发展特色农畜产业和区域产业的品牌化,延伸产业链,以产业聚人,以发展成人;其次完善人才引进、培育、晋升机制;最后要健全乡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产品种类和服务模式。五是农科高校人才有效服务乡村振兴。培养乡村振兴全产业链所需人才,是当前涉农院校的重要担当和使命。首先高校应建立对应产业链的专业结构,加强课程内涵建设,进一步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其次应创新高校人才培育模式,推进产学研协作、强化农科教结合,培养具有扎根基层情怀的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最后进一步推进农科相关研究与实践的改革,加强与农林科研院的协作,鼓励把部分农业相关专业实验室建在田间。

4、构建乡村人才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人才的引育和使用,而且对人才的成长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建立符合乡村发展的人才评价体系,对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人才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周期和评价标准等主要内容,且应该做到多元化,对于不同层次、领域、区域的人才,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杨丽丽(2019)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认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价指标有单项和多项两类,针对局部决策宜采用单项评价指标,而对于总体策略应采用综合的多项指标进行评价。由于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各类人才的参与,而各区域乡村人才资源开发的评价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并运用熵值法对乡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定量评价[19]。张祺午(2021)也指出多年来我国对职业农民的培育进行了持续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实际成果。但要使我国职业农民的培训成效更加显著,需要构建有关培育质量的标准衡量体系。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欠缺,关于培育新兴职业农民的质量标准还很不健全、体系也不完整[20]。因此如何完善乡村振兴人才评价体系这一问题需要在未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论证。可以从需求导向和分类评价两方面入手,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注意不同地区、职业、岗位之间的区别,突出业绩、品德、能力评价,增强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制定符合我国乡村人才特点和实用的评价标准。

四、结论及展望

(一)结论

本研究基于CNKI数据库中与乡村振兴人才相关的研究文献,利用CiteSpace文献分析工具,对样本文献进行梳理和信息挖掘,通过对文献发文数量变化趋势、研究作者、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研究文献数量变化趋势

根据概念界定,乡村人才振兴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对该领域的研究较早开始于2017年,但早期起步阶段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2018年以后随着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的相继出台,学界开始系统性、全方位对乡村人才建设进行研究,因此2019-2020年增长趋势相对平缓。农村人口占全国的比例依然很大,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因此2021年至今关于乡村振兴人才的发文量持续增长。

2、研究视角及领域多元

通过对乡村人才建设研究的核心作者分析发现,虽然该领域的研究学者数量较多、学科研究视角广泛,经管、哲学、旅游、人文、科技、教育等学科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出发对乡村人才进行了研究。但该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和密切合作的研究群体尚未形成。对乡村人才工作研究的深度不够,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献占比较少,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待提高。

3、研究主题聚焦

通过对该研究领域文献关键词的频次和聚类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乡村人才振兴研究主要包括在以下四个主题: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乡村人才问题及挑战、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对策、乡村振兴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

(二)展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未来对乡村人才建设的研究需要在理论体系、方法和内容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创新和提高。结合以上分析,对今后乡村人才建设研究开展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领域研究的持续性和完整性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搭建人才信息平台和人才交流平台,加快形成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体,不同机构、学科的学者之间也应该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以期形成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同时健全区域间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共享,推动乡村振兴纵深发展。

2、注重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体系的构建

现有文献虽有以国外“归农归村”运动为借鉴,构建我国乡村回流人才发展体系、返乡人员分类及培养网络体系和返乡人员保障体系。也有基于三阶关系重构,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发展框架[21],也有学者提出建设乡村人才晋升体系。学者们对乡村人才队伍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多数学者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乡村人才队伍体系的建设,关于乡村人才的实证定量研究不足,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实地调研考察,搜集各个乡村资源禀赋、人才队伍及产业发展等数据,定量化分析乡村振兴各阶段所需人才类型及数量,实现人才精准引进、培养,形成人才梯队,合理有效使用人才,既可以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也可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3、完善乡村人才评价体系

我国乡村总量巨大且存在异质性,探索构建乡村人才多元化评价体系,以需求为导向,制定分类评价标准,分类建设实用人才信息库。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乡村人才具有特殊性,应打破论文、学历、身份等限制,针对乡村实用型人才,把对乡村发展的贡献加入职称评价的参考标准中。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将定性与定量研究、规范与实证研究深度融合,不同研究方法之间相辅相成,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估指标,为建设乡村人才提供基准和方向。

4、防范乡村人才振兴中可能出现的“冲突”或“矛盾”

其一,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建设都不离开人才,城镇化需要部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而乡村本土人才也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此外,乡村振兴也需要一部分城镇精英人才和科技人才的帮扶,因此如何协同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中人才流动关系,实现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是未来研究的核心。其二,在乡村人才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政府引导与市场自发力量的均衡和调和。正确掌握政府的调节力度,合理运用市场自发力量,引导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其三,在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同时,要深入思考各领域各地区之间的整体性、联动性、协同性和异质性。构建乡村人才回流机制,需要各地区政府与乡村协作、联动,构建乡村人才长效培育机制,需要考虑各乡村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独特优势。此外,各地区虽然存在竞争,但也是一个整体,要促进人才跨地区、跨单位合理流动,实现人才的有效配置和乡村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文献人才建设
人才云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