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巴山区家庭农场创业及发展路径探索
——以商洛市为例

2023-01-06殷静蔚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23期
关键词:商洛市农场农产品

房 琳,殷静蔚,米 乐

(1.商洛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2.陕西高校新型智库商洛发展研究院,陕西商洛 726000;3.商洛市农民科技教育信息中心,陕西商洛 726000)

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构建是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推进农村产业兴旺的重中之重。基于国人根深蒂固的小农户家庭经营理念,政府提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4年以来,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等指导意见陆续发布,2019 年 6 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要求加快创建各级示范家庭农场,提升其生产经营和带动能力。2020年12月全国家庭农场工作座谈会强调,“促发展”是现阶段家庭农场工作主基调。

家庭农场作为继承和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乡村经营主体,是适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阶段的产物[1];是最具内生优势、最有生产效率、最符合乡村实情、最能衔接小农户的经营形式[2]。然而大量实践表明,家庭农场仍面临严重资源约束,尤其对于低收入人口较多,脱贫摘帽较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家庭农场的创新和可持续成长受到巨大挑战[3]。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诸如扶贫创业、青年农场主计划等发展政策,但仍未有效促进全国范围内大多数家庭农场创业成功[4]。这一问题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关于家庭农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讨论家庭农场的形成机理与演变传承[5-6]、农场绩效[7-9]、规模效应等[10-11];二是基于农民创业视角,研究创业动机[12]、创业资源[13-14]、创业决策[15]等。相关研究为促进家庭农场生存与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

陕西省作为农业大省,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家庭农场势在必行。2020年先后发布《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若干措施》《陕西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管理办法》,指导家庭农场依托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机农一体、产业融合等新模式新业态。秦巴山区家庭农场迎来了创新创业的空前机遇。而事实上,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家庭农场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有效利用地域资源促进家庭农场创业,因地制宜,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家庭农场,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1 商洛市家庭农场创业及发展现状

商洛市全域于2020年脱贫摘帽。总体而言,商洛市地处秦巴山区,土地较为零散,农业资源相对匮乏,农村经济欠发达,大面积农村仍存在低收入人口多,劳动力匮乏、农业生产“老龄化”、土地粗放经营等问题。“小而精”的小规模家庭农场,辅之以精密管理,最能够高效利用土地。

近年来,商洛市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产业带头人培训工作,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在登记注册、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等多环节给予扶持奖励和补贴。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发展家庭农场 2 352家(含符合名录库管理条件的种养大户),比2019年增长30%。严格落实名录库管理制度,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全市累计发展省、市、县级示范家庭农场168家。丹凤县成功创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带动全市家庭农场发展。

但从全省家庭农场整体发展来看,商洛市家庭农场数量和质量均相对较弱。表1为陕西省示范家庭农场数据。

表1 陕西省示范家庭农场数量

从家庭农场数量来看,在2015—2022年先后公布的1 807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名录中,商洛市仅有51家,占比2.82%,数量仅在杨凌区、韩城市之前,远低于同处秦巴山区的汉中市(9.13%)和安康市(7.53%)。

从家庭农场发展质量来看,51家省级家庭农场主要经营食用菌、中药材等种植业,生猪、蛋鸡等养殖业,种养结合、农旅结合等产业经营类型非常少,见表2。从收入来看,2019年商洛市589家家庭农场农产品销售收益超过1.3亿元,户均收入22.07万元,低于农业部2016年公布的2015年全国家庭农场平均纯收入25.07万元。

表2 商洛市示范家庭农场经营产业类型

作为典型的欠发达山区,商洛市整体脱贫摘帽较晚,家庭农场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家庭农场创业积极性还没有被激发,已建成的农场发展比较缓慢,没有充分发挥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一是家庭农场创业的数量偏少,二是家庭农场发展质量有待提升,三是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单一。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结合秦巴山区经济欠发达、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因地制宜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家庭农场这一经营主体的作用和功能,提高家庭农场效率,促进其健康发展,是商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兴旺的破局之路。

2 商洛市家庭农场创业及发展瓶颈

对部分商洛市种养殖大户、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主进行走访,分析其创业瓶颈和农场发展经营的痛点,为区域内家庭农场创业及发展寻找“病因”。

2.1 商洛市家庭农场创业约束

2.1.1地理因素制约。秦巴山区内小盆地和山间谷地相连接,商洛市6县1区所处的秦岭北坡,山岭交错,森林覆盖率66.5%,地形结构复杂,素有“八山一水一份田”之称,辖区内山地多,平地少,可连片规模化经营的土地面积少。部分沟峪地区土质松软,不适合大量种植基础农作物。

陕西省家庭农场认定办法中,申请登记条件要求粮油作物种植6.67 hm2以上,蔬菜、水果等其他农作物种植1.33 hm2以上。由于地理环境限制,经营规模不易达到申请登记条件;且由于山地多、平地少的地理环境,商洛地区农业产业机械化水平低,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民创办家庭农场的创业积极性。

2.1.2自然资源限制。秦巴山区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优势,有利于发展农业产业经营,但自然资源条件对家庭农场创业还存在约束。商洛市耕地面积占比仅7%,人均耕地不到0.067 hm2,近10年间耕地减少过快[16]。土地垦殖率低,土地利用压力指数大[17]。年降雨量700~800 mm,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不均匀,尤其是部分偏远农村无法保证农业用水。且常会发生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灾害性天气[18],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农产品种养殖周期长,可能面临的不可控风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户的创业意愿。

2.1.3经济环境约束。秦巴山区曾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商洛市全市均在其中。虽已完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但整体经济发展仍相对落后。农户的家庭经营收入并不理想,多数农村居民靠外出务工提高收入,家庭积蓄较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家庭农场创业需要一定规模,需要资金投入,且产品进入市场前无法保障收入,进入市场后农产品市场价格受经济环境影响波动较大,是家庭农场创业意愿不高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由于土地资源制约,商洛地区可形成规模生产的农产品范围相对狭窄,由于规模要求,相对于小农户基础农业经营,家庭农场创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生产、市场风险相对较大,而商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抗风险能力差,这些都是制约本地区农民家庭农场创业的主要问题。

2.2 商洛市家庭农场经营痛点

2.2.1规模效应发挥不足。家庭农场是农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核心的条件是要有一定规模,保证并提升农场主收入[19]。

但前述地理环境、资源约束、经济因素等问题,同样是制约商洛市家庭农场规模化发展的痛点。大多数农产品生产仍是小农户散户生产,会随着农产品价格环境更换种植品质和经营产品。商洛地区已建成的家庭农场多为有经营条件的种植大户,一方面在长期的农业经营经验中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经营规模,这个规模在经营中风险可承担,利润较丰厚,轻易扩张规模不易被接受。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地理、资源等外部环境约束,导致没有条件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并扩张。

2.2.2品牌优势未凸显。商洛市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截至2020年底,已培育“商洛香菇”“洛南金银花”等名特优新农产品58个,覆盖商洛主产的香菇、木耳、核桃、板栗、茶叶、连翘等20多种优质农产品,产品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20],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区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农产品品牌和市场一体化是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21]。商洛市处于秦岭腹地,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足,家庭农场主品牌意识并不强,农产品品牌优势仍未有显著带动增收效果。区域内发展态势较好的“秦岭泉茗”“柞水木耳”等农产品地域品牌近年来才广为人知并带动农民增收。对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个体家庭农场来说,商洛市农产品品牌的溢出效应尚未凸显,仍需在未来产品市场化,通过网络直面更广泛消费者的过程中,具化产品和品牌,加大品牌利用率。

3 秦巴山区家庭农场发展路径

作为农民创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因地制宜引导家庭农场健康规范发展,创新其经营组织和商业模式,积极推动其可持续成长,为增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发展新动能。地区生产条件和农业环境差异较大,家庭农场的发展问题应结合地域环境进行思考,因地制宜,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是家庭农场发展的根本逻辑。

3.1 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路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金山银山转化在农业产业中最基本的环节就是绿色农产品生产。而农产品是基础性消费品,绿色化、生态化农产品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广阔。商洛地区工业企业少,污染源少,优越的生态环境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商洛市乃至秦巴山区家庭农场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生态发展理念,坚持产出原生态无公害的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种养加工,全过程把控农产品质量,以优质绿色产品吸引和对接消费者,创设农场绿色品牌,将生态资源通过优质农产品进行价值转化是有效路径。另外,积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建设,有助于提升自身产品价值,是家庭农场内生发展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3.2 融入电子商务发展路径农村电商对农民增收有显著带动作用,家庭农场采纳电商行为可以使农场绩效显著提升3.89%~4.47%[22],电商急速发展背景下,手机成为新农具。商洛市可以探索“家庭农场+农村电商”的融合发展路径。

一是通过电商平台营销宣传。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电商平台,结合农场建设及产品特征,积极探索网络直播、微信社交宣传等营销活动,提高农场关注度,拓展农场产品销售渠道。另一方面,积极与县域电商平台、地方网红合作,在政府助农平台、企业电商频道、网红直播中推荐家庭农场特色及产品,提高知名度,吸引消费者。

二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电商销售可以有效避开中间商的过度控制,实现农(农产品、农场)消(消费者)对接,扩大产品利润份额。家庭农场规模相对较小,电商农消对接的小件农产品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解决需求。

三是通过网络寻求技术支持。农业生产中面临大量具体的生产实践问题,农场建设中也面临如发展定位等管理逻辑问题,针对目前商洛地区可借鉴成功经验较少、农业实践专家指导覆盖面小的现实问题,家庭农场经营者可通过网络寻求丰富的案例经验,通过网络搭建与农业技术专家实时沟通指导的桥梁。

3.3 农旅结合发展路径依托绿色生态资源,强化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是开发农业新功能,培育农村新业态的重要体现[23]。农旅融合的综合家庭农场比专业农场更符合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更能够体现家庭农场区别于小农户经营的商业化属性。

商洛市自然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先后获批“国家森林城市”等殊荣,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可以发展以休闲农业为主线的“农场+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依托秦岭良好的自然资源,顺应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以家庭农场为主体,“一户一体”发展农家乐、种植采摘园、养殖观光园等休闲旅游新形式,逐渐形成种养一体、观光旅游融合发展的商业模式,充分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把基础农产品部分转化为旅游特色产品,进行商品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增加值。

3.4 经营主体联合发展路径家庭农场具有与小农户相似的脆弱性,分散的个体难以应对复杂的市场。并且,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在适度规模扩张、电商融合、农旅融合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自家经营人手不足、渠道不畅等问题。也就是说,仅仅依靠家庭自身的力量略有不足。因此,提高农业组织化形式,家庭农场之间联合发展,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联合发展的路径是家庭农场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一是构建家庭农场联合体。资源禀赋和经营能力大致相当的农场,以家庭为单位各自经营,但在内部联合,种植共同作物,收获时整体向市场谈判议价,间接实现规模效应,提升竞争优势[24]。如“种植农场+养殖农场+农旅农场”的点状联合模式;“生产型农场+电商销售型农场”的线型联合模式;共享生产手段和信息化技术,尤其是网络电商渠道,提高农场产品价值,实现联合供货,实现规模效应。

二是与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体村社构建农产品产业链。加入合作社可以降低家庭农场的生产资料交易成本[25],有助于明确种植和服务的主体责任[26]。“政府-村社-农户”的阶梯型农地合约结构可以实现农场与集体经济共同获益[27]。农场负责农产品生产,合作社为农场提供农产品初级加工、产品销售或农资供应等服务,共同构成产业链。集体村社提供产前、产后、产中服务的有利条件,使家庭农场更加专注于农业生产环节。龙头企业前期引进良种,开展综合治理;后期增加市场谈判能力,协同定价应对市场价格,维持稳定销售关系规避农产品滞销风险。

4 结语

家庭农场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关键环节,是发展镇域、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以家庭经营为核心的家庭农场,是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商洛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讨论区域家庭农场创业约束及发展痛点,探寻本地区家庭农场创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及商业模式,也为本地区及其他同类山地区域的家庭农场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商洛市农场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商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柞水县委书记崔孝栓专访——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
农场假期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场
商洛市旅游精准扶贫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号农场
商洛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