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官服补子在服装设计应用研究
2023-01-06薛行峰
薛行峰
上海童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 201703
一、概述
明清官服即补服,是明清品冠之服,也称之为章服,一般是指包括皇帝、后妃、王公大臣以及各级官员所穿着的按章服规定的用以明辨等级制度的服饰。补子本身是一种绣有图案的圆形或方形丝织物,缝制于章服之上,图案多为金线、彩丝织造的飞禽走兽等图案,根据统治者制定的等级制度,赋予不同图案寓意。“补子”集中国多种传统纹样于一体,其呈现的优美的图案、构图设计及表现技法既突显中国传统艺术的高成就,也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
中国的服装设计虽然历史悠久,但并未形成自己体系,设计上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主流市场上,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复刻西方设计理念,既缺乏独立设计思维,文化特征也存在缺位现象。近年来,传统文化越发受重视,从汉服复兴到国潮文化在服装设计中赢得市场与艺术的双丰收说明了传统文化强健的生命力。
明清官服作为官方主导,中国本土匠人独立设计,无论是形制上或是色彩上都有其独特性,面对呼啸而来的传统文化活化利用,官服补子作为服装设计优质传统元素在活化利用上仍显不足。服装设计更多地将博物馆中的文创元素如敦煌飞天壁画、文人画、水墨画等形式的直接应用,传统服装设计由于自古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在创造力、群众性上有所匮乏,且传统服装设计传播广度有限,未曾挖掘出如“飞天”壁画一般“出圈”的文化遗产。对传统服装设计元素现代化应用既是对传统服装设计的延续,为挖掘出传统服饰设计“出圈”提供一定思路,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二、明清官服补子艺术特点
补子,在明代时开始以飞鸟走禽作为官员品阶的代表,并针对禽鸟、走兽划分具体等级,建立章服制度,补子自明朝初见雏形。清代更是将补子作为政治统治官阶等的标志,延续明代对禽鸟走兽的等级,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与完善,补服制度作为集权制度下的分支也得以确立。[1]补子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圆补和方补,其中以圆者为贵,方补次之,皇帝及亲王宗室等使用圆补,文武官员则使用方补。补子的功能性体现在不同权力的拥有者不能越级,各个权力层级有着专属制服补子;在职司分类上,在部院等衙门任职的品官,在长短褂上的补子纹饰使用禽鸟纹样,不在部院等衙门任职的品官,在长短褂上的补子纹饰使用走兽纹样。
补子在技法上采用刺绣工艺,构图上参考了中国画的艺术创作手法,写实与写意兼具,补子主体内容上用写实手法对飞鸟走禽描绘,形体、色彩等细节部分深入刻画,除了主体内容,对于辅助纹样,除了取其形增加构图的丰富性,为主体内容设置简单的场景外,更多的取其意,让补子标识意义得到强化,功能属性增加。正是由于补子纹样丰富性、构图手法的多样性及独特的功能性决定了补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糅杂其中,共同为封建礼教服务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传达儒家文化中庸、不偏不倚;道家文化中遵循天道等哲学观念。
1.补子纹样分析
补子纹样作为补服制度中的重要体现标志,补子的制式有圆补和方补之分,圆补用于位尊者,一般适用于帝王及皇室宗亲,方补用于文武官员。补子的主题纹样有龙纹、蟒纹、禽、兽纹样,以龙纹为最高等级,除龙纹外,蟒纹次之,禽鸟、走兽位居蟒纹之后,在内部形成新层级,纹样功能属性就在于不同纹样代表不同权力。除主题纹样外,构成补子的纹样的另一种纹样为辅助纹样,主要起到对主题纹样的装饰作用。
根据文官与武官职能特征,补子又分为文官补子与武官补子,文官补子,以禽鸟为补子纹样。在清代文官序列当中,代表最高官品等级的飞禽是仙鹤纹样,最低为练雀纹样,不同飞禽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也不同。武官补子纹样勇武剽悍,以猛兽纹样为等级标志。一品官补饰以麒麟,为四灵之一,最低武官官职补子纹样为海马纹样。飞禽走兽为补子的主题纹样,除了主题纹样外,在补子构图中,为丰富构图内容,辅助纹样也占据了大篇幅,以辅助纹样来表达象征寓意,如红日纹、海水江崖纹、云纹等等。
2.色彩
补子在用色上遵循了中国传统色彩,并以五色作为基色,五色即黑、白、赤、黄、青,这源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色彩观,以颜色象征权力。自商代就将五色作为华服正统色,并以服色区分等级。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在服装设计中同样遵循以五色代表不同的五个方位,与水、火、木、金、土五个基本元素相互对应,各元素之间相生相克,在内部形成周期性循环[2]。
补子纹样中多用东方传统五色,一方面是由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作为封建统治下的补子纹样,色彩上需与统治思想保持一致性,同时也能够体现阶级性和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性。另一方面,选择五色作为基色,保证了在不同官阶补子纹样设计上呈现系统性,补子纹样如同系列化产品,虽主题内容上因不同官阶存在差异性,但也要求不同补子之间存在联系,五色的色彩体系则增强了之间的联系性[3]。
配色上运用了固有色的强烈对比,在视觉上予以冲击,达到标识作用,能够让人第一时间识别文官与武官,以及不同官阶。纹样色彩的色彩应用并不是简单地对五色直接应用,某些辅助纹样,直接根据其纹样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赋予色彩。在某些辅助纹样设计时,也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晕色法,使颜色变化有过渡,不会显得突兀,以此来确保画面的和谐性;补子纹样的追求在方寸间设置微观场景,晕色法的应用增加了方寸场景的真实感,为保证画面和谐,色彩变化大多为一个色系的统一变化,利用色彩明度提高或降低用来实现补子纹样的色调统一。
3.文化特征
补子纹样中的飞禽走兽所表现的形象和背后所蕴藏的文化意蕴,体现了形式内容的统一。以仙鹤为例,仙鹤在禽鸟中地位仅次于凤凰,在中国文化中,由于其洁白的羽毛、优雅的外形,向上的动势受到人们追捧,并赋予其美好的寓意,被认为是仅次于凤凰的第一鸟,因此也叫“一品鸟”[4]。仙鹤、白鹇、鹭鸶都拥有纯白的羽毛,这也是统治者对臣子的美好寄语,希望并要求臣子在工作过程中保持纯洁,品行上能够一尘不染。同样的当朝一品的武官补子图案为麒麟,麒麟是由群众虚拟出来,集多种猛兽特征于一体的灵兽,人们赋予其多种美好愿望:守护安宁、不践踏生灵、带来好运。由于其凶猛的外形、美好的寓意,在补子纹样体系中麒麟作为一品武官的形象,麒麟外形孔武有力,面部狰狞,时常将其作为吓退魑魅魍魉等邪物的辟邪神兽,与武将击退敌人相契合,也因此从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将与有贤才的威猛之士所联系。
补子纹样表达了儒家的“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主流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以物喻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同时也把佛教中“禁欲修行”的学说糅进或者是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联系。补子纹样从包含的意蕴内涵来说是蕴含了当时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荟萃。
三、补子现代服装设计中活化应用
现代服装设计中国潮理念兴起,越来越多的设计工作者将目光聚焦到传统文化中,在西方设计理念下,开始面向传统文化汲取设计元素,更多的传统纹样重新得到更加仔细的重视。伴随越来越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涌入,设计师们开始更多地尝试从传统中汲取先民的审美概念,并将其与西方审美做本土化融合,因地制宜改造与应用,“新中式”设计浪潮的也是在此背景下诞生[5]。
创新应用设计中必然应用到解构与重现、抽象与图像缺失等设计理念,多种设计理念的尝试为补子纹样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了扬长避短,让补子纹样迅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而增加人们对补子的认识,在生活的碰撞中扩展受众群体,扩大影响力。
解构就是将补子纹样进行细节化应用,打破原有构图关系,针对某一纹样进行应用,将设计目光汇集至某一纹样,此纹样不一定是主题纹样,可能是辅助纹样如祥云图案的提取应用,在补子纹样中,如意图案虽为辅助纹样,但也被大量应用如dries Van Noten徳赖斯 范诺顿2012春秋系列大秀中,将如意图局部再放大,局部作为装饰纹样,并将补子纹样中的色彩加以提取(图1),及突显现代设计干练简洁,如意纹样的应用,柔化了外观的硬朗,达到刚柔并进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传统道家思想。
图1 dries Van Noten徳赖斯 范诺顿2012春秋系列
再现设计理念是传统元素应用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对元素的再现能最快让受众群体接触到传统文化元素并认识。如2004年戛纳电影节,范某身着“龙袍”服装底部直接对海水江崖直接应用,与团纹中的龙纹重新组合,以黄色为底色。黄色在传统色彩观念中是正统色之一,给人以视觉上强烈的冲击感,龙纹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属性令人熟知,龙纹与海水江崖纹组合,增加群众记忆点,让人直接对海水江崖纹产生好奇。
抽象的设计理念亦是表达技巧,即将传统纹样进行抽象变形,突破原有既定形式,赋予其新外在形式。同样以dries Van Noten徳赖斯 范诺顿2012春秋系列大秀为例,此次大秀,大量使用到了传统补子纹样,除了对补子纹样的再现,还包括将补子纹样局部截取,并通过夸张、扭曲、倒置、重组等手法,赋予其新活力(图2),保留其独具特色配色和线条特征,使补子既能适应新时代服装设计理念,对于补子的特色部分予以保留。
图2 dries Van Noten徳赖斯·范诺顿2012春秋系列大秀
图像缺失是服装设计中独特表现手法,应用了空间遮蔽概念,直接将遮蔽部分删除,只保留局部的表现方式。依旧以dries Van Noten徳赖斯·范诺顿2012春秋系列大秀为例,多次以此次大秀为例在于此次大秀是少有以明清补子纹样为创作蓝本的大秀,同时它也是国外设计师对中国传统纹样的认知与表达,对其分析与举例有助于为中国设计师们了解外国设计师眼中的中国元素特别是补子元素的表达。此次大秀中同样存在图像缺失表现手法的作品(图3),提取补子中凤凰元素,但凤凰纹样只表现在左侧,右侧留白,形成一动一静的对比,同时也为受众群体留下一定想象空间。
图3 dries Van Noten徳赖斯 范诺顿2012春秋系列大秀
补子活化利用已存在某些成功尝试,除了外国创作者们的有利尝试外,中国创作者也在不留余力地进行创作,致力于补子纹样的活化利用,2014 年APEC 会议中,领导人出席所穿服饰,整体色彩上提取了海水江崖纹中渐变色之一的孔雀蓝色,底部绣有海水江崖纹刺绣,色彩上与服装整体孔雀蓝色保持一致,没有单独赋予蓝色,让刺绣纹样通过材质与工艺在光线作用下跳脱出来,虽然是海水江崖纹的再现,却又有一定新意在其中,突显低调奢华之意。
结语
补子作为中国明清两代官服主要装饰纹样,一方面来源于其特殊的功能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补子纹样独特艺术属性。经过时间的洗礼,补子纹样仍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并得到服装设计创作者们的青睐足以说明其旺盛的生命力。这对于本土创作者而言具有独特优势,同时近年不断涌现的“国潮热”、“汉服热”说明了聚焦传统文化是消费者选择的新动向,是市场发展的新蓝海,为活化利用提供了优渥的成长土壤。
虽然西方设计者对补子纹样活化利用有所成就,但在文化属性上仍然略显不足,西方设计者追求外在表现,由于文化理解上存在一定的不互通性,对补子纹样创作略显单薄,因此需要本土创作者们关注补子纹样外在特征再创作的同时,更深一层地在文化上下功夫,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传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