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国产动画电影中的民族化设计与现代化包装
2023-01-06沈梦妍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沈梦妍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2015年,在国产动画电影停滞低迷多年后,历经八年打磨的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下文简称《大圣归来》)横空出世,打破《功夫熊猫2》保持四年的动画电影票房纪录,创造了国产动画电影历史上的空前成功。 作为“国漫崛起”的标志,其巧妙融合了传统元素和现代风格,开辟了一条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民族叙事探索路径,不仅为国产动画电影的民族化、本土化树立了典范,也极大地增强了动画电影制作者和投资人的信心。 在那之后,国产动画迎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一批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佳作相继问世,为民族动画添砖加瓦,如《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2》(下文简称《白蛇2》)《雄狮少年》等。 其中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下文简称《哪吒》)更斩获超50 亿票房,成为了“现象级”国产动画电影,创造“国漫崛起”征程中里程碑式的成就。 总结近几年国产动漫电影的优秀成绩,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点:这些影片都基于时代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进行传承及再创造,即民族化设计与现代化包装。 本文将围绕上述六部影片,从美学风格、精神内核、叙事手法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当代国产动漫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以及现代化用,深入发掘一条国产动画电影将优秀古典文化以及现代文明合理融合、守正创新的发展道路。
1 民族化设计:传统符号下的影像美学
中国元素是诠释华夏文明的符号,是向海外进行文化输出的主要载体,包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底蕴。 其中包括古典名著、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方面。 取材是这些影片最明显的民族化体现,《西游记》《庄子》《白蛇传》《封神演义》,这些妇孺皆知的古典题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无穷的珍贵来源,华夏的神话传说、文学著作、民间轶闻也凝结成独特的东方美学,演变出一系列代表民族图腾和精神性格的传统符号与意向,为本土艺术添砖加瓦,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 同时,充满着古典魅力的电影美学也渗透在影片的各个方面,如人物形象构建、色彩运用、场景搭建、配乐使用等。
1.1 人物构建
国产动画电影讲求写意式的人物形象勾勒,达到“神似而非形似”的境界。 作为来源已久的关系问题,形与神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所探究,后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亦涉及独到理解,其云:“神贵于形也,主张神主形从。”[ 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在艺术创作中,“形神论”常常成为对举概念,“形”即表现对象之造型或外在的一面,“神”即表现对象之内在本质和精神的一面,两者构成审美价值的不同层次,涉及艺术家对于美学不同的审美追求。 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现在,“以形写神”都是文化艺术的自觉追求,而在当下动画电影创作中,形与神更好比刃与利,相辅相成,近年几部优秀的动画作品巧妙化解神形矛盾,彰显了形与神的对立统一,做到了形神兼备。
《大圣归来》中反派妖怪混沌的形象是很好的例子,其形象设计取自《山海经·西山经》,书中有云:“有神焉,基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而目。”[ 袁珂译注:《山海经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序言”,第11 页]即长着六只脚、四只翅膀,没有七窍的怪物。 如果说在传统西游记衍生作品中,妖怪形象都太具象化,那紧抓“神形兼备”理念的新“混沌”则更加符合原著,也更能放大“混沌”作为“上古四凶兽之一”的凶暴与邪恶,在画面表现上也更具备张力。 同样的张力在《大鱼海棠》上映前发布的人物海报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山水淡墨的意境美与民族神话的神秘色彩相融合,勾勒出一个个令人记忆犹新的古典形象,灵婆、祝融、赤松、句芒等角色都从我国传统典籍中汲取灵感,糅合“吴带当风”的国画意境和写意手法,根据影片审美基调对身份造型进行优化创造,灵动奇幻中不乏真实传神,传递出我国瑰丽灿烂、多元独特的民族文化。
1.2 色彩运用
国产动画电影追求丰富而写实的颜色表达,同时色彩也渐渐参与到叙事层面中。 在《大圣归来》中,红色作为影片的主色调,不仅在主角孙悟空的形象中大量使用,还利用枫叶、日落等符号传递着勾人心弦的感性之美。 在中国传统的视觉惯性中,“红色”代表祥和、力量、勇敢、革命,红色的历史承载着炎黄子孙的红色记忆,因此也更容易传递激动、热血、胜利的银幕情绪,强化孙悟空“挣脱束缚,勇斗妖魔”的英雄形象。 如果说《大圣归来》巧用饱满的红色烘托激昂气氛,那么《大鱼海棠》则借用低饱和度的柔和渲染,将一个关于“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故事娓娓道来。 从视觉角度来说,后者更具备浓郁的东方神韵和文化格调,它以冷静的色调和舒缓的质感抛出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让观者在宏伟的异想围楼中平静沉淀,细细感受神明世界的力量。 可见,颜色在影片中不仅承担着角色建构的责任,还助力了表意功能的实现,起到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等作用,如果运用得当,颜色更能成为极具感染力的视觉语言,无声融入影片情感和价值表达中。
1.3 场景搭建
国产动画电影常常引入在地化民族元素。 “中国文化与中国故事”的创作理念已经在各个艺术创作中生根发芽,民族的文化土壤呼唤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本土图样。 而在近几年的动画创作中,电影工作者也将此诉求融入了场景建构中。 《大圣归来》中的悬空寺、万佛窟、山间客栈等古典建筑都取自中国的壮丽河山,由真实取景进行3D 技术转换;《大鱼海棠》中以福建客家土楼为原型的围楼建筑,楼内随处可见的红灯笼,以及双鱼核桃、龙王面具、油纸伞、麻将等都弥漫着浓郁的中国味道;《白蛇·缘起》中,水墨丹青的山川,烟雨朦胧的楼台,无处不透露着“以气驭笔”的格局和东方意蕴,将山水渔船和袅袅浓雾动态结合,并以青绿点缀,更氤氲出“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悠扬气韵,凸显华夏独有的诗意与风情,增加了历史的厚度;《哪吒》则结合神话故事中的《山河社稷图》通过山水画的方法勾勒了一个虚实相生的画中境界,万物有灵,美轮美奂,将神话的传奇图腾充分还原到大银幕上,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
1.4 配乐使用
中国动画电影巧妙融合传统乐器,加强了民族音乐的运用。 《大圣归来》中激情澎湃的唢呐、韵味悠长的戏腔、娓娓道来的二胡,以及主角一行人离开客栈逃亡,在船前岸上与山妖对战时,使用的古筝曲目《争锋》,配以画面中孙悟空手持修长绿竹,一气呵成的打斗动作,颇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义与豪情。 《大鱼海棠》中则包含更多蕴含中华文化的音乐,除了影片中出现的古筝、骨笛、锣鼓、二胡、牛角号(苗族特色乐器)等,其概念歌曲也多处引用古诗词,浸润古典气韵,例如《湫兮如风》取自战国末期的《高唐赋》:“湫兮如风,凄兮如雨”,暗示了神明“湫”自由如风的少年气以及凄惨遗憾的结局,其改编自《诗经》的歌词“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如月之恒”也刻画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矢志不渝的爱恋的歌颂与执念,深刻印证国人对忠贞爱情与奉献精神的热忱追求。
2 现代化包装:当代文化视域下的创新表达
众所周知,经典改编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从文学作品到影视内容,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原著早已被“循环利用”了无数次,无法再帮助衍生作品在现代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如何改出新意、迎合市场规律、引起当代观众共鸣成为国产影视作品的共同课题。 因此,在不流失传统精髓的前提下对经典文本进行现代化包装与创新演绎是当代动画“出圈”的关键。
2.1 原创故事与现代叙事
事实证明,以中国古代神话进行改编是有效的,天然迎合了全球化语境下国人的审美倾向与消费观。 这些改编作品不只单纯体现情怀,更彰显出我国艺术领域的文化自信和国产动画厚积薄发的创作实况。 与此同时,部分基于经典著作展开的原创故事也初试锋芒、进入市场。
从内容原创性来说,如果说《大圣归来》和《哪吒》尚有原著支撑,那《大鱼海棠》与《白蛇》系列则是彻头彻尾的原创故事。 其中《白蛇》系列很好地实现了创新演绎,影片在对《白蛇传》文本的整体把握下,重新构建了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生动讲述了白蛇与许仙的前世今生,合理化改编了白蛇被镇压后小青的复仇经历,精准打击“女性生存”的社会痛点,并创造出宝青坊主、孙姐等广受好评的原创角色。 影片不仅传承了原著中的精神内核,深化人文内涵,还丰富了传统文化形象,对故事进行了文化解构,完成基于源文本的创新表达。 《白蛇2》是典型的现代化二次创作,与当代网络中流行的“同人文”编写类似,以原著中现有的人物为主角,为其添加人物经历、饱满人物形象,填补原著中特定桥段的空白部分,以满足该IP 读者、观众对故事人物的个人化想象,自由度高、风格多元。 青蛇与修罗城是原著中没有的设计,导演利用“衔尾修罗城”异想空间讲述了关于“女性成长”的故事,将小青的形象立体化。 《大鱼海棠》用不拘一格的想象力描绘了烟波缭绕的神秘世界,其中令人叹为观止的云海、鱼群,奇妙梦幻的神灵古树、火红凤凰,诡谲神秘的雾海悬崖、独眼摆渡人,无一不体现着天马行空的魔幻想象。 尽管有人诟病其暗藏《千与千寻》的影子,但影片中烟波浩渺、层云翻腾的古色古香、“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意浩荡与凄美含恨、跨越神灵的爱情,凸显出古典文化与超现实的精妙融合,弥补了国产动画电影中超现实类想象力消费的空缺。
从叙事模式来说,当代中国动画电影整体呈现出好莱坞英雄叙事、非线性叙事和游戏化叙事的特点。 威廉·伊迪克曾对好莱坞英雄编剧做出心理分析:“如果主角在电影结束时, 不能在某方面变得更好、更健康或更强壮,这个角色就未得到发展。”[[美]William Indick.编剧心理学[M].井迎兆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97.]这一点在《大圣归来》《哪吒》《雄狮少年》中都有所体现,这些影片聚焦于主人公由弱到强的心理或生理成长,利用戏剧冲突勾勒性格画像,打造人物的英雄弧光。 《白蛇》则利用了非线性叙事,将五百年前后的起始与现在交织联结,徐徐展开一段跨越时空的人妖之恋,结构紧凑、扣人心弦。 《白蛇2》作为一个另起炉灶的故事,创造了混沌时空的末日叙事空间,在生存条件上戏剧性加入四劫的设定,使主角人物需要在特定时间过关斩将,被迫进行生存游戏,通过娱乐化升级为观众带来更真实刺激的心理体验。 这些叙事模式都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戏剧的现代叙事特征。
2.2 传统学说下的反叛精神
几千年来,佛、道、儒等学说早已作为民族沉淀和道德规范成为艺术创作的文化根脉与内在寄托,在主题表达上,这几部影片将晦涩深奥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化叙事相糅合,勾勒出极具时代特点的“反叛”精神与人道主义内核。
《大鱼海棠》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福建围楼”遵循了东方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影片中,椿和湫的住所设计分别参考了福建龙岩的“承启楼”和“世泽楼”,两座建筑一圆一方,取“天圆地方”之意,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也无声地传达了《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暗含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遵从,彰显东方神韵。 但影片却将其与一个十分“反叛”的故事结合在一起,讲述了一对男女为爱情违背天理、挑战“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最终以神明“湫”的自我牺牲结束闹剧,充分体现当代动画电影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打破与挑战,其以充满“反叛性”的主题发起质疑与思考,艺术化呈现了传统品格在具体实践中的碰撞和对抗。 《大圣归来》中反复提到了“打坐、念经、参禅”等佛学内涵,而孙悟空从暴躁自私到柔情宽和的人物转变也契合了佛教文化中“众生如魔,众生如佛,明心见性,众生得脱”的净心法则。 影片将原本晦涩难懂的价值理念融入影片中,绘制了孙悟空在江流儿引导下,明心见性战胜心魔,守得纯净之心,完成自我救赎的成长历程,实现人道主义精神的输出。 同样融合佛教理念的还有《白蛇2》,修罗城的人需要跃身无池,摒弃执念,方可赎得罪孽,进入轮回,这与佛教“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禅学价值观不谋而合,修罗城风、水、火、气四劫也来源于佛教中常说的“三灾”,而故事的主人公小青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逆者”,谨遵“丛林法则”,暴力生存,偏激而心怀仇恨,佛教的平和与小青的暴戾在影片中构成戏剧张力。 《哪吒》中东方意蕴的体现也尤为突出,佛、道、儒文化集聚其中,在场景中糅入传统道教法学、阴阳学说等,但在改编后的叙事中,佛道代表的封建与神权成为服务主题的符号,主人公挣脱了传统价值观的束缚,在打破清规戒律的同时将叙述重点转移为个人成长和自我接纳,传达对多元文化的承认以及不同审美的包容,影片破旧立新融入时代精神,激发观众强烈共鸣。
2.3 亚文化与后现代元素
近年国产动画电影的现代化包装还体现在青年亚文化与后现代符号运用上,要让家喻户晓的经典IP“玩”出新意,必然要提升其现实意义,除了在主题上加强时代印记,植入具备科技感、机械性和时尚性的后现代元素不失为一种方法。
《哪吒》重构了经典文学中哪吒、敖丙、太乙真人等角色形象,将哪吒设定为一个烟熏妆、厌世脸、“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的魔童形象,被网友称为史上“最丑”哪吒,同时太乙真人的川普话、指纹解锁,敖丙与哪吒的“兄弟情”也无一不映射着当下年轻人追求的“厌世”“燃”等青年亚文化以及在网络上被热议的“审美标准”,符合其观影倾向以及情感需求。 《白蛇2》则将人物和场景的现代化实现得非常成功,其采用“二次创作”的方式,跳脱出令人审美疲劳的爱情故事,而将母题放置到女性个人的成长境遇上,构建了一个以“末日废土感”为基调的幻象空间——修罗城。 这里既有古老的亭台楼阁、四分五裂的帮派、野蛮掠夺、原始生活,也有现代化的高楼建筑、机车步枪,甚至主角小青也穿上充满时代特征的“露脐装”。 这里古今共存,人妖混杂,所有生灵需要在这座“活城”中不断“跑酷”躲过四劫,弱肉强食,人皆自危。 在追光动画出品的另一部影片《封神榜:哪吒重生》中也不难看到类似的赛博元素,影片中流行元素与复古符号相碰撞,又融合未来主义表征,呈现出拼贴画式混搭风格,营造“蒸汽朋克”与“古典文学”共生共荣的动画新态势。
3 当下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问题
中国动画电影复兴固然可喜,不过其存在的问题仍不应忽视,“国产动画电影还存在原创力不足、故事情节平淡乏味(内容缺乏创意)、画面粗制滥造、动画人才短缺、特效制作水平欠佳、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等诸多问题,和美、日动画电 影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魏三强:《国产动画电影的复兴之路》,《电影文学》,2020年第8 期。]除此之外,国产电影还存在IP 挖掘枯竭、内容雷同、受众整体低龄化等硬性缺陷。
国产动画电影陷入IP 改编殆尽的困境。 除了《雄狮少年》,上述几部影片都是在传统著作的IP 上进行改编或者改写的,经典原著作为动画制作重要的灵感来源之一,不仅是影片题材、场景、人物形象的重要源泉,也由于其高标志性而自带话题与流量,为影片宣发与票房提供热度保障。 但经典有限而对电影作品的需求日益剧增,当下动画电影对古典名著的借用越发捉襟见肘,《白蛇2》导演黄家康说:“传统文化能够借力,其实也是有限的。”《西游记》《山海经》《封神榜》《白蛇传》成为国产动画的主要甚至唯一的灵感来源,由经典角色衍生出的众多影视作品都选择脱离原著建立新的“IP 宇宙”,且各宇宙之间也并不统一或共享。 例如在《哪吒》中,申公豹是狡猾势利的反派角色,在《姜子牙》中却是为战友牺牲生命的孤胆英雄,两部影片同取材于《封神榜》,却享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平行世界观,呈现出背景杂乱、人物分裂、“IP 宇宙”利用率低的问题,国产影片逐年暴露出来源枯竭、IP 构建不成熟、可延展性不强的缺陷。
国产动画电影存在严重模仿现象。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欧美、日本动画影视作品对国产动画造成巨大冲击,迪士尼系列、皮克斯动画、宫崎骏、新海诚以及众多优秀动漫IP 深刻影响着国内年轻一代的动画审美与观赏倾向,导致一部分动画电影工作者陷入缺乏甚至丧失原创性的创作囹圄,出现模仿乃至抄袭美、日动画的现象。 例如《大鱼海棠》在上映时就被不少观众质疑椿、鼠婆、摆渡者等人物形象与宫崎骏导演的《千与千寻》过于雷同,其画面质感与风格也颇有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的影子。 由此可见,摆脱外国动画电影的审美统治,提升视觉造型与叙事系统的原创度是今后国产动画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
国产动画电影呈现出受众整体低龄化的特点。很长一段时间内,动画电影在国内被认为是给儿童看的特有产物,从中国动画学派时期的《小蝌蚪找妈妈》《九色鹿》到当今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主角人物通常是幼态或者“萌系”的小动物,无一不流露出“幼儿化”以及强烈的教育意义。 但当今动画行业应该将受众扩大至全年龄段。 《哪吒》《姜子牙》《白蛇》系列都是国产动画向“成人化”迈进的勇敢尝试,既保有了动画电影固有的纯真易懂,又增添了对生命、成长乃至两性关系的思考,在“抖音”等流媒体平台带动了以成人为主的“自来水”式宣传,掀起国漫热潮,收获全年龄段的口碑的好评。
因此,探索我国动画电影本土化、民族化之路道阻且长,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在汲取几千年灿烂传统文化的精华、弘扬民族气质与精神的同时,保持市场敏感度,坚持高水准原创制作,建立精准有效的宣发体系等是关键。
结束语
自2015年《大圣归来》掀起“国漫复兴”的风潮起,一系列优秀影片接连诞生,不仅在艺术领域为国产动画电影民族化添砖加瓦,在影像层面实现基于文化厚度的“重工业化”升级,还在票房与口碑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国产动画向海外拓展,帮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迈走向世界。 其成功原因离不开对中华精良传统的吸收与传承,成功抓取国人民族情怀,从人物构建、场景搭建、色彩选用、配乐使用到精神内核、主题思想都极力彰显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气韵。 除此之外,当代动画还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重组,将文本和影像进行现代化包装设计,实现娱乐化、艺术化、民族化以及现代化的有机统一,掀起极具时代气息和后现代特征的现实主义“中国风”。
当然,当下国产动画电影仍有不足之处。 一方面,混乱的“IP 宇宙”创建导致IP 挖掘枯竭,各影片自成一派,极度缺乏相关性,既不利于影片建立强劲的商业价值,也致使源文本世界观错乱、IP 可延展性薄弱。 另一方面,模仿和抄袭在国产动画中仍然存在,构建原创品牌,打造出符合观众文化期待的新时代动画电影已成为新的市场需求。 此外,中国动画电影还存在整体受众低龄化的现象,尽管《哪吒》《白蛇》系列对影片“成人向”做出尝试,但包括最新动画《雄狮少年》在内的大部分影片在叙事上仍然老旧低级,台词幼稚直白,过分追求“高燃”“热血”的主题表达,而忽视了作为银幕作品应该具备的文本艺术性。 总之,想要继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我国动画电影制作者必须深耕民族文化,同时紧抓时代脉搏,才能在现代化的视域下创建中国特色的动画品牌,让“国漫”真正“崛起”,走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