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中长期规划为转型提供新视野
2023-01-06丁少恒
文/丁少恒
众所周知,氢能产业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建成运营的加氢站基本靠政府或企业补贴维持运转,氢燃料汽车数量没有形成规模。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在能源体系中的地位,抓住了氢能发展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为未来15年氢能产业发展打造了清晰路线,预示着氢能推广将加快到来。
国家已将氢能定位提升到较高水平。《规划》认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三方面定位梯次深入,分别体现了氢能的能源属性、清洁属性、产业属性。
能源属性的出发点,主要是氢能可作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的重要载体,可以更好地为构建现代综合能源供应体系提供保障;清洁属性的出发点,主要是其“0”碳特征完全符合加快“双碳”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产业属性的出发点,是氢能生产、储存、运输、加工、使用的全产业链较长,符合全球能源转型趋势,可以成为拉动产业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抓手。
目前,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发展状况与电动汽车起步初期相似,预期目标较客观。从规模看,2021年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在1万辆左右,大致相当于2010年电动汽车的水平;《规划》提出,2025年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5万辆左右,大致相当于2012年电动汽车的水平。
从技术发展来看,目前,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面临购车成本高、产业链不完善、重点技术仍需攻关、经营主体多数亏损等电动汽车初期类似的问题。参照电动汽车历程,2009年,国家提出“十城千辆”工程,启动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增长,与现阶段氢燃料电池鼓励政策较相似。因此,《规划》给出5年左右时间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增长达到电动汽车2年的幅度,具有充分的时间保障。
氢能产业长远规划布局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体系性。一方面,对于制氢技术选择和应用更灵活科学。《规划》提出,要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选择制氢技术路线,坚持需求导向,统筹布局建设加氢站,以及根据各地既有能源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承受能力布局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设施。这体现了结合实际稳步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导向。另一方面,对于氢能的应用领域做出了全面谋划,提出在交通、工业、储能、发电等行业的具体应用方向及探索前景,体现出了国家对于氢能未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有了前瞻性设计。
氢能发展提速,必将加快加油站转变为综合能源补给站的步伐。目前,国内油站转型更多地体现在油品、天然气、充换电等燃料类型的综合性加注方面。《规划》提出,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场地设施改扩建加氢站,探索站内制氢、储氢和加氢一体化的加氢站新模式,既可以进一步丰富综合能源补给站的燃料类型,又能借助加氢场景与加油场景相近的优势加快传统油站的主动转型升级。
综合来看,《规划》意义重大,既解答了近年来氢能发展在能源定位、预期目标、发展节奏、重点领域、政策导向等方面的系列疑问,又推动了全社会对于氢能产业的了解和关注。《规划》的出台,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及“双碳”目标达成注入了新动力,为能源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