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地生态修复的机遇和挑战
2023-01-06张雷群力包龙山田彦军春梅杨溢文李娜
张雷 群力 包龙山 田彦军 春梅 杨溢文 李娜
1.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2.内蒙古鄂托克旗林业和草原局 3.内蒙古鄂托克旗都斯图河湿地保护区管理局
内蒙古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内蒙古自治区草地面积为81561.26 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71882.99 万亩,占88.13% ;人工牧草地190.74 万亩,占0.23%;其他草地9487.53 万亩,占11.63%。内蒙古草原绵延2000 多公里,它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而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由于气候干旱以及人为不合理利用等因素,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逆向演替、环境恶化、草原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系统结构失调和功能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内蒙古草原退化比例为18%,80年代达到39%,90年代高达73%,21世纪初退化比例已近90%。草原退化日益严重,直接影响到当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所引起的沙尘暴、风蚀和水蚀等生态后果也严重威胁着京津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草原退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干旱、自然环境脆弱和长期过度放牧、盲目垦殖刈割、旅游等掠夺式经营都是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因素,但是在诸多因素中,超载放牧是导致草原退化的主要动因。近年来,我国在天然草地植被恢复与合理利用方面,开展了围栏封育、松土、补播、施肥、建立人工草地和禁牧休牧轮牧、季节性倒场放牧、家庭牧场制度等措施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然而,当前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草原生态修复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新时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尤为重要。
一、加强乡土草种质资源开发
我国是草原大国和草种利用大国,但却是草种业弱国。我国商品草种每年需求量15 万吨,其中40%以上依靠进口。草种作为草业“芯片”,是草产业发展“卡脖子”的关键。近几十年来,自治区相关科研工作者在新品种培育、引种、驯化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建立了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新品种审定、良种繁育推广等较为健全完善的草种管理和技术体系,一些乡土草种如羊草、冰草、沙打旺、杨柴、华北驼绒藜、达乌里胡枝子及蒿属植物、锦鸡儿属植物等也在荒漠化防治和“三化”草地治理方面得到了规模化应用。然而在草种质资源收集与选育方面仍有很多不足:一是适宜生态修复的草种质资源短缺,这是由于以往的研究更加注重生产类草种而忽视了生态类草种的研发;二是现有的大多数草种缺乏系统的评价和鉴定;三是已有的生态类草种缺乏更加明确的分类管理,如抗盐碱、抗旱等;四是产种繁育基地少,产种能力弱,缺乏系统管理等。这些不足严重制约了自治区林草业的发展,影响了自治区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用的发挥。
二、创新与集成生态恢复技术措施
生态恢复技术一直是生态工作者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迄今为止,难以找到通用的恢复技术。对于退化生态系统而言,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消除干扰。但是消除干扰后漫长的恢复时间,令人难以坚持,因而不得不寻求在景观、生态功能方面更加快速的恢复技术。就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而言,恢复技术主要集中在土壤-植物界面。近年来,国内对退化草地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应用最多的技术是人工补播或播种(23.98%)、围栏禁牧(14.04%)、放牧利用(13.45%)、刈割(11.70%)、施肥(10.53%)等,其他技术如灌丛清除、翻耕、表土移植、木本防除、干草覆盖、增加二氧化碳等都带有很强的区域性,应用不是很广泛。但是,在植被建植阶段依然缺乏基于生物多样性的植被构建技术,在结构优化阶段缺乏乡土种质资源应用技术,在功能提升阶段缺乏微生物修复土壤技术等,并且已有技术也相对单一,没有集成应用。
三、积极恢复和改良蒿类灌木草场
我国的四大沙地均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中,以蒿类为建群种的草地类型在自治区有着大面积分布,这也成为沙地植被中最有代表性的主体组成部分。蒿类植被在农牧业生产和防风固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自治区十分重要的冬、春、秋冷季牧场草种。然而,天然蒿类灌木草场产草量较低,植物适口性不佳。以油蒿草场为例,每公顷产草量仅为2 吨左右,无法满足生产需要。恢复和改良蒿类灌木草场的生产力,已成为自治区草原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学者利用柠条、沙打旺、草木樨、苜蓿等进行了相关试验,但是仍然存在应用不广泛、牧民接受度不高等问题。
四、加强草地生态恢复工程后评估与提质增效
我国草原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多年,部分区段通过自然力的作用,使得植被得以恢复,土壤状况得以改善,群落生产力明显提高,积累的凋落物通过增加地表盖度也能有效保护土壤免遭侵蚀,从而对草地生态功能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有些草原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如长期封育,也能促使草场灌丛化,降低草地利用价值,导致草地出现再退化。此外,长期围封退化草地不仅会造成牧草资源大量浪费,也会导致枯落物大量积累,降低土壤温度与枯落物分解速率,在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同时,也增加了草原火灾风险隐患。因此,应针对目前各项草原生态恢复工程,加强生态监测并进行后评估,开展适应性调整和科学利用规划,这样既能促进生态恢复,又可以规避风险、避免浪费。此外,草原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多年,原有技术手段已完成其初期使命,如在正蓝旗沙化草地广泛使用的6 米×6 米沙柳方格,内部条播小叶锦鸡儿、沙打旺和冰草等技术措施,已实现其第一步的防风固沙功能,下一步亟需补播必要的草种,来完成已恢复地段的群落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从而实现提质增效。
整体上看,目前内蒙古草地生态恢复成果显著,但仍任重道远。积极推进乡土草种质资源开发和生态恢复技术研发将成为未来草业科技发展的重点。此外,草地生态恢复也应借鉴林业生态恢复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草地生态恢复人才队伍和创新平台建设以及成果转化应用等,为今后自治区草地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