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资本逻辑到人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超越

2023-01-06张亚泽张固宁

社会主义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资本主义道路

张亚泽 张固宁

现代化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传统转向现代的总体性历史过程,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资本主义现代化起源于16世纪的西欧,主要受力于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现代化萌发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本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探索和建设现代化的实践,这一实践遭遇过20世纪90年代苏联模式的失败,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成功开创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全新选择。要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地位及其独特价值,需要立足于人类社会由社会主义社会替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大时代背景,深刻理解这一社会形态转变中所蕴含的从资本逻辑到人本逻辑的历史转向,从而真正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规律。

一、两种不同逻辑主导下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现代化是世界性历史性现象,主要是指以工业化为核心展开的对人类社会全面系统的变革,内容涵盖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美国学者罗兹曼认为,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最剧烈最深远并且不可避免的社会变革1[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作为两种不同社会形态下产生社会变革的发展方式,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先后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出现。在过去数百年里,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即西方现代化道路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持续作用于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给世界带来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同质性现代化发展结果,创造了世界普遍交往和实现自我解放的条件。但伴随着资本全球化无序性扩张,又同时产生了西方霸权和意识形态幻境,颠倒和物化了人类的生存状态,阻碍着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正是在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上诞生的,并直面人类社会急需解决的重大实践课题,提供了人类解放何以可能和人类社会发展向何处去的实践答案。

(一)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是资本逻辑主导下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道路

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社会获得了生产力的跨越性发展,奠定了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基础。到19世纪中后期,资本以增殖为根本目的不断向全球扩张,西方现代化历经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历史阶段,最终引发了人类社会的普遍性交往,一条完整的具有资本主义鲜明标识的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彻底形成,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股现代化发展的潮流,让人类历史真正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

从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看,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史实质上就是一部资本全球化的历史,集中反映了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具有的世界性特征和全球扩张性现代化图景。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405、404、403、413页。,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页。。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张进程中,西方现代化逐渐由资本逻辑所主导,开启了探索和实现人类社会现代化新纪元,同时又形成了制约人类多元现代化文明图景发展的异己力量,颠倒和物化了人类本身的真实生存状态。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揭露了这一现状和实质,资本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形成了世界历史的文明从属性结构和世界市场,“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405、404、403、413页。,而由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405、404、403、413页。。马克思由此指出,资本主义存在必将终结的宿命,“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405、404、403、413页。,“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405、404、403、413页。。在1881年给查苏利奇的信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成就和缺陷做了深刻总结,并将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制在西欧各国的范围内”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39页。。从发展历程可见,西方现代化道路正是资本逻辑主导下资本主义全球无序扩张的必然结果,但资本与生俱来的侵略性和内在限度使得它不可能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唯一道路。

长期以来,欧美国家热衷于鼓吹西方现代化理论,甚至一度大肆宣扬“历史终结于西方”,其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和巩固自身在全球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对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落后国家和地区而言,由于进入现代化的时间顺序不同,先发国家往往具有后发国家不具备的资源优势,能够在全球利益分配体系中占据强势地位,而后发国家在发展中则更容易沦为陪衬和附庸。肇始于西欧的现代化赋予了西方现代化先行者的角色,使得现代化一般被等同于西化,对许多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后来者造成了巨大的困惑和挫折;由此形成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困境,无一不在昭示着人类世界需要更高级文明形态的现代化发展方式,以突破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必然桎梏。从这一意义上说,现代化并没有终结于西方,对于时时运动发展着的人类社会而言,现代化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人本逻辑主导下克服和超越资本无序扩张的必然途径,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具有更高级文明形态属性的现代化发展方式,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克服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结果。早在16世纪初期,以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为标志,形成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明确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理想,要求维护人的尊严和自由,实现真正公平和正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尽管它所描绘出的未来人类社会带有明显的空想性质,但其尝试突破资本主义桎梏以寻求人类光明前景的倾向,已经彻底显露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所导致社会生活二元化分裂的不满之中。

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方式后指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6、379页。。这就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必将发生全面的社会变革,提出承担这一历史任务的重任落在资本主义社会所锻造的毁灭性武器——无产阶级的身上,无产阶级将要通过暴力革命突破资本逻辑的主导和束缚,建设一个完全崭新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到来的时机和条件,提出了“两个绝不会”的重要思想,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仍发挥着作用,但其灭亡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

在探讨俄国革命问题时,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发展道路问题做了进一步补充,认为俄国要实现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必须有俄国革命”,如果将新的社会制度建立在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的结果”基础之上,那么俄国就“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7页。。1882年,恩格斯具体阐述这一可能性,认为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使得俄国存在的原始土地公有制有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6、379页。。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此时已经提出了“非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何以可能”这一“马克思之问”4参见任平:《论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及其世界意义》,载于《哲学研究》2019年第8期。,而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科学设想正是他们对这一问题作出的肯定回应。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特别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原理出发,不难明白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何以可能”。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俄国问题的阐述中,俄国跨越的前提正是因为存在原始公社,而融入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有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既强调了俄国实现现代化的普遍性,又折射出俄国具备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趋向性及独特性。

20世纪,列宁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提出资本主义存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认为资本主义私有矛盾和掠夺本质决定了他们必须争夺殖民地和市场资源,“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5《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页。,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者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长达数十年的探索中,苏联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打破了现代化发展以“西化”为尊的单一模式,人类现代化事业实现了从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变化。从苏联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苏联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但如何在崭新的社会形态下探索建设一条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处在经济文化不发达阶段的苏联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列宁正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对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的批判式占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突出强调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的历史特性,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生政权。在列宁看来,“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6《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20页。,对于推进苏联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及其现代化建设而言,仅仅摧毁资本主义还不够,必须充分吸收借鉴资本主义全部文明成果。然而,已经发生了革命性转变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它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彻底变革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现代化基础,为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重塑了以人为本的鲜明价值导向,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现代化发展在主导逻辑上的根本转向。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看,两种现代化道路呈现出时间上前后继起、空间中交织并存的特点,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更高级社会形态的发展方式,既直接受益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又体现出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形态的先后兴起是世界历史性现象,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性进程。在人类世界探索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时空中,两种社会形态直接对立的发展方式不断地交织表现出来,在这一对立之下所发生的从资本逻辑向人本逻辑的历史转向,恰好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克服和批判资本全球化无序扩张的更高级文明形态属性。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属性

作为崭新社会形态下的现代化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本逻辑主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一道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又结合了中国特殊国情和具体历史特点,符合现代化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言,正确理解其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前提是把握其生发逻辑。有学者认为,把握这一生发逻辑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现代化发展上的非资本主义特性,强调这一问题的重点在于理论逻辑的阐释而非历史事实的说明1参见唐爱军:《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载于《哲学研究》2021年第9期。。实际上,要弄清楚这一问题,必须立足于对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普遍性交往”的历史考察,既要在历史事实中对资本主义方案在近代中国的失败命运进行说明,也要从理论逻辑的角度澄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符合及反映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历史特性。历史事实是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现实基础,理论逻辑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思想进程,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形态。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立足于马克思所判断的“两个必然”大时代背景,科学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事实和理论逻辑,只有如此才能正确阐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世界历史地位。

(一)建立在世界“普遍性交往”的基础之上,世界历史性与中国现实性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原生特质

对于中国而言,被迫拖入世界历史开辟的理论和实践境域是实现现代化任务的起点,而落后的社会现实则决定了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特殊性。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全球扩张达到高潮,在资本全球化推动下,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任何国家“如果不想灭亡”,都必然要在资本逻辑的作用下被动做出选择,进而产生与世界的“普遍性交往”。近代中国正是在1840年至1842年两次鸦片战争后与世界建立了这种“普遍性交往”的联系,逐渐步入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体系,在危机中开启了漫长的现代化探寻之路。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曾描述过中国的现状:“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0-781、800页。1857年,恩格斯在《波斯与中国》一文中也做了相关描述,认为“旧中国的死亡时刻正在迅速临近”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0-781、800页。。对于古老的中国来说,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意味着中国必须融入世界体系并进行现代化建设,然而在近半个世纪的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并没有能够改变积贫积弱的面貌和日益衰落的命运。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虽然将近代中国卷入了西方现代化发展体系,形成了中国与世界“支配-从属”的交往关系,但这是现代性的历史趋势造成的必然结果,中国并没有也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尽管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意识到现代化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提出了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和全盘西化等各项主张,更发出了“救亡图存”的醒世宣言,可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救国方案齐齐宣告破产的历史事实,无一不在表明中国社会根本不具备走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现实条件。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言,“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之路吗……依国际环境说,这条路是走不通的”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9页。。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在于将中国变为他们的殖民地和市场附庸,并不是也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真正进入现代化发展需要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但是此时中国革命面临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社会革命只能是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国际上看,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新纪元,标志着反抗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时代正式来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公开宣布扶助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给中国人民点亮了黑暗中摸索光明前路的灯塔。从国内而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公开打出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旗帜,明确提出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并在党纲中确立“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要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和“资本家私有制”等内容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从此,中国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3页。,中国与世界的“普遍性交往”从“支配—从属”蜕变为“超越—独立”关系。

十月革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由于无产阶级革命反对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性新变化,使得中国革命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世界革命意义,为中国提供了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毛泽东认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时代”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7页。,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因此具有了新的历史特点,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阵线的一部分了,无产阶级实际上成为这场革命的实际领导者,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历史性与中国现实性交织的实践场域中彻底展开,并完成了一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以超越为目的的探索历程。

(二)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之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属性

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之上,既是这一现代化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以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为起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踏上救国救亡的真理探寻之路,伴随着先进的西方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落后社会现实的融合,中国现代化实践在各个时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上的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先后经历了多次社会变革,其中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最为深刻且极具代表性,达尔文主义、现实主义、实用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社会思潮得以不断涌入并掀起了争论和角逐。然而,正像历史的发展具有确定的客观趋势一样,这些社会思潮都在中国社会的运动和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失败了。马克思主义却因其具有跨越时空、地域和民族的普遍真理性与中国实践产生了结合,并在社会变革中取得了思想上的主导地位,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进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历史地看,中国步入现代化探索和建设以接入世界历史性普遍发展为起点,但受限于特殊的世情与国情,近代中国真正进入现代化发展需要一场彻底扫清一切障碍的社会革命,这场革命的性质和趋势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中国革命在十月革命后所引发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历史性新变化中获得了真正的世界意义,从而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完成了从资本主义普遍现代性到社会主义特殊现代性的超越。实际上,这种超越正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发生了创造性的本土转化,并最终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历史性成果。在十月革命直接影响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导,标志性地建立起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本质联系5吴晓明:《世界历史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并初步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基本要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和发展一样,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科学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并不是先天得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纯粹主观的产物,而是历史和人民在持续斗争中作出的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抉择。对于中国革命而言,只有彻底搬走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才能真正开辟出通往现代性的道路,因此必须分两步走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然而,在世界历史开辟的理论和实践境域中,当中国革命已经扬起反对帝国主义的旗帜之时,其性质必然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领导者只能是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其他任何革命都无法完成这样艰巨而伟大的历史任务,其他任何阶级和政党都无法承担这样艰巨而伟大的历史使命。

由此可见,与中国革命息息相关的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跨越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之上,是在这一世情国情复杂变化的直接影响下由多重历史性因素共同导致的必然结果。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总结出的历史经验那样走“俄国人的路”。因为中国步入社会主义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与具有俄国封建主义压迫和经济文化落后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9、1089页。等相似甚至更为落后的国情,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建立在跨越社会形态的基础之上,而本身走的就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是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可能性到现实性转变的实践结果。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身所具有的跨越资本主义的特性,即不经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而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非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是直接反映了这种规律。

(三)处于“两个必然”的大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形式上是后发外生型,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必然”大时代的历史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科学结晶,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从大历史观上看,1848年公开问世的马克思主义扯下了笼罩在资本主义社会上的神秘面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科学论证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必将终结的历史命运,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被逐步推进到一个关键历史节点,世界进入了不断反思和寻求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弊端的社会主义探索时代。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一样,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生产大发展和资本全球扩张所引起的世界现代化潮流之中。在孜孜探求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崎岖道路上,无数中华儿女用英勇的奋斗谱写了中国发展奇迹,成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世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然而,由于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在时间上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之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是在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下开启的,使得人们容易从形式上误读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将之等同于所谓的“西化”。实际上,中国式现代化只是在形式上呈现出后发外生型特征,在内容本质上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就中国而言,完成彻底的社会变革是现代化探索和建设的起点,而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回应中国共产党所承担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全面展开的。1921年,党的一大提出通过社会革命消灭“阶级区分”和“私有制”,初步锁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和社会主义基本定向。1922年党的二大纲领中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和“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页。的革命目标,指明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和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也补充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基本内涵。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和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9、1089页。的现代化目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化诉求呈现阶段化和具体化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党在1953年提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4《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6页。,制定了清晰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任务,形成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涵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方向更加明确。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提出了更为完整地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39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概念,并在改革开放实践的持续深入中进一步拓展,由“四个现代化”深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现代化建设范围由“三位一体”发展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体系更加完善,内涵更加丰富,意义更加深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着重强调了新时代“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代化奋斗目标,并将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世界普遍价值联系起来,突出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思想,正面回应了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的向往,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表达的创造性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着重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的五个重大原则,全景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蓝图,抓住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进方向和时代主旨。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的成功开创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作为本质上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克服了资本逻辑主导下现代化发展的严重弊病,重塑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价值导向,在理论、制度和文化上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要成果,从而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超越。

(一)理论上的超越: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结晶。在领导推进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为指导,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世界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文明成果,深刻总结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走出了一条崭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为人类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一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资源,坚持以切实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和实现人民幸福生活为主旨,确立了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的根本价值遵循,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科学思想基础。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自有其内在的规律,人类社会受到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而不断前进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拐点,但由于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现代化发展方式必然会带来人类社会二元分化的苦果,因此也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替代。基于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阐释,中国共产党灵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社会的具体运动和变化,抓住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主要变化,在百年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不仅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跨越时空和地域的普遍真理性,还全面反映和揭示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二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汇聚融合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内容,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理论经验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和突出特质,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密匙和重要特征。正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开拓了覆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诸领域的现代化事业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成就,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征程。

(二)制度上的超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践产物。在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又快又稳又好的中国发展奇迹,走出了一条崭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为后发民族国家提供了探索实现自身现代化的道路样本。一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以社会主义为根本前进方向,注重实践中的理论创新和制度性成果转化,探索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奠定了根本制度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现代化。一百年来,在现代化事业的持续探索和建设中,中国形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特色政治安排,推动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找到了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现实路径,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内涵。二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和建设,始终密切关注人类发展的时代主题和世界局势,紧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现代化发展找到了动力支撑。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道路受困于资本漩涡,始终维护资本中心立场,在资本逐利运动中往往忽视或无视人的主体地位,出现了人的异化现象,背离了现代化这一本质和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存在的根本区别就是始终注重以人为本,并在具体实践中现实化为以人民为中心,在增进人民福祉的同时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真正把握了现代化的本质。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坚持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方式,奠定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价值遵循。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实现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要求和向往的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正是在谋求共同富裕的制度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克服和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二元分裂的现实困境。

(三)文化上的超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明成果。在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开展真正世界历史意义上的现代文明探索,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4页。。一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完成了由资本逻辑向人本逻辑的转变,实现了“以资本为中心御物创造文明”到“以人为中心御资本御物创造文明”的历史转向。西方现代化道路以资本为中心推动文明社会的创造,从本质上讲更多是生产性的,算不上真正的社会文明。因为资本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实现利润最大化是资本逻辑主导下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所以往往表现为野蛮和侵略,导致生态上的全球污染困境和社会不平等问题,加剧了各国之间的冲突和不稳定因素,不利于人类整体的健康发展。就资本这一发展趋势而言,它必然会在时代的发展中被扬弃。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既不是生产力发展的绝对形式,也不是与生产力发展绝对一致的财富形式。”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它在发展问题上强调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个性的发展,坚持了以人为本的价值指向,克服了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中心的文明驱动而造成的社会发展弊端。二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文明多样性和差异性,尊重各民族、国家独立探索自身现代化道路的权利,提倡文明平等交流和互鉴,开辟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现实可能性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4《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8页。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会步入现代化建设的行列,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既要密切关注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趋势,也要充分利用人类社会一切文明发展成果,根本上立足于本国实际独立自主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潮流的现代化道路,这一道路立足中国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现代化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为关切点,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显示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开放特性。现代化事业是开放的事业,更是和平的事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全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65页。当今世界正在面临多重赤字威胁,和平是人心所向,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持合作共赢理念,通过切实行动来促进自身与世界的共同繁荣发展,凝聚着人类共识,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包容气魄和担当精神,体现出社会主义中国的崇高道义和人类情怀,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未来前景。

四、结 语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两大创造性成果的取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更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由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进入了不可逆的历史进程。近代中国特殊国情和基本矛盾决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正是体现在更高级文明形态的社会发展方式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立在中国与世界的“普遍性交往”和跨越社会形态的基础之上,是世界历史性与中国现实性辩证统一的历史结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有机结合的历史结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实践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独特产物,立足于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大时代背景,既符合历史规律的发展,又提出了凝聚人类共识的价值判断,彰显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未来前景。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它打破了资本逻辑对现代化的话语统治,重塑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崭新社会形态下的现代化发展方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树立起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必将为人类未来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式资本主义道路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