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滨水景观生态修复设计探究
2023-01-06冯雪
冯 雪
衡水湖滨水景观生态修复设计探究
冯 雪
(衡水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湿地修复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体、调节小气候等多重作用,但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水源污染等影响使得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对衡水湖滨水带进行实地调研发现,湿地公园和荷花园的规划建设迫切需要对湿地滨水景观进行生态修复,植物景观仍然存在道路与服务设施系统不够完善、驳岸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衡水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基于生态修复理念,遵循保护优先、分区保护原则,以生境保护为核心,通过构建生态廊道、丰富植物景观、改善生态布局、建立监测系统等措施优化衡水湖滨水景观。
衡水湖;滨水带;生态修复;景观设计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是河北省第二大淡水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较完整的水域、草甸、沼泽、滩涂等自然生态环境,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休闲游憩场所,也改善了衡水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湿地的盲目开发建设,湿地面积在逐渐缩减,加之工业重金属的污染,衡水湖湿地出现水体污染、湿地退化和物种减少等问题,使得滨水带景观受到严重的破坏。本研究以生态修复为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分析衡水湖滨水景观现状,探索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的设计方法,为衡水湖湿地公园滨水带景观提升提供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1 衡水湖滨水带现状调查
1.1 研究区域概况
衡水湖湿地作为华北平原唯一保持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发挥着良好的景观和生态效益[1]。荷花园、湿地公园作为衡水湖湿地与陆地的过渡区域,具有游览、科普、服务等功能,大大丰富了滨水带的植物景观。
荷花园位于衡水湖主入口的南侧区域,以衡水市市花——荷花为设计理念,开阔的人工水面种植很多的荷花品种,在水面中心设置“荷花仙子”雕塑,其周围设计的观荷栈道、观鸟亭、码头、休息廊架等设施与主题遥相呼应。观鸟亭的木质“鸭蛋”造型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理念。湿地公园位于衡水湖保护区东湖大道西侧、衡水湖东岸东北部,作为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景观节点,以湿地景观为公园的主题,充分展示了衡水湖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1.2 植物景观现状
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以适地适树和生态保护为原则,结合不同功能分区,如滨水区、休闲游憩区、疏林草地区、特色水景区等活动场地进行植物配置,是构成衡水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2]。如衡水湖荷花公园就是以“荷花”为主题,突出衡水的文化特征,以“包容、开放”为设计原则,成为北方重要的荷花种植基地,其荷花经典品种“并蒂莲”已成为衡水湖夏季景观的一大特色。
衡水湖地处暖温带气候区域,四季分明,植物季相分布明显,春夏季景观丰富,冬季景观萧条。滨水带区域以多年生湿地植物为主,主要包括芦苇群系、荷花群系、香蒲群系、白茅群系等,在公园内部则根据各功能分区搭配植物,形成乔灌草等复层群落形式。但近几年,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荷花公园和湿地公园滨水带区域出现大片裸露现象,植物生长较弱,植物种类也趋于减少,可能是由于土壤过于盐碱化导致。另外,衡水湖滨水带湿地植物应用较少,加之游客在水边游玩践踏,使得土壤过于紧实,也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繁殖。
1.3 景观设计现状
1.3.1 道路系统
湿地公园、荷花园的道路系统设计严格遵循湿地保护优先,不允许机动车辆进入园内。入口处以硬质铺装为主,一级道路人流量较大,宽度为5~6 m,串联公园的主干道,主要采用沥青路面、混凝土路面、透水砖等,观光车可进入;二级道路以步行为主,宽度为3~4 m,划分空间和组织浏览路线,串联主要景观节点;游步道主要以亲水木栈道为主的休闲健身步道,宽度为1.5 m,跨湖大桥采用塑胶材质,在观赏平台的最高点设有望远镜,可以使游客亲身感受衡水湖湿地的自然风光。
1.3.2 驳岸
驳岸,即水陆交界的滨水带区域,是保证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重要屏障。在调查的荷花园、湿地公园滨水区域,多采用自然型护岸形式,充分体现了湿地的自然景观,也为湿地生物提供了栖息场地,但驳岸形式过于单一,水体冲刷岸线较为明显,景观相对单调。而荷花公园中驳岸设计更加多样化,设置若干亲水步道、石块驳岸、水泥铺装驳岸等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岸线空间,增加了游客的亲水性。
1.3.3 建筑小品
湿地公园的建筑小品是在保护湿地资源为前提下满足游客的游览需求而设置的,是公园景观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服务中心、游船码头、观鸟亭、廊架、木栈道、座椅、雕塑等在规划设计时,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其实用性,如荷花公园内设置具有连通性的木栈道,可以使游客近距离的观赏荷花,是极具体验式景观设计的表达方式。
1.3.4 地域文化的表达
通过实地调研可以发现,衡水湖湿地公园和荷花园的规划设计中展现了大量衡水市的地域文化,如荷花公园中观赏平台的设计采用“鸟展翅”造型,象征着鸟在飞翔,也寓意着腾飞中的衡水。观鸟亭采用“鸭蛋”造型、坐凳采用“贝壳”造型、灯柱采用“蒲公英”花朵造型,都会使游客感受衡水湖湿地的自然风貌。荷花公园水体中的“荷花仙子”雕塑以及“荷花”造型的景观灯都与公园主题以及衡水市花相呼应,以及“鸭子”造型的景观小品,都是将衡水的本土特色运用到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在挖掘地域文化的同时,也突凸显衡水湖湿地的景观特色。
2 衡水湖滨水景观生态修复策略
2.1 以生境保护为核心
湿地公园在规划设计中采取以保护衡水湖生境为主的设计理念,重塑衡水湖自然生态系统,避免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干扰,注重保护生态湿地的宣传与推广[3]。从马拉松广场入口到公园滨水带区域,采用由人工逐渐趋向原生自然的过渡形式,控制建筑小品和娱乐设施数量,营造出自然式的功能布局。游客中心、停车场和卫生间设在入口区域,减少对自然湿地环境的干扰,在公园内部只设置了一些坐凳、雕塑小品、木栈道、观鸟设施、观光构筑物等,无其他娱乐设施,是有区别于传统公园景观设计的。
2.2 构建生态廊道
生态廊道是湿地公园特有的景观要素,一般为条带状区域,具有通道、过滤等生态功能,通过若干个斑块将其分开,为衡水湖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活动空间,也保证了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湿地公园中运用最多的是木栈道,采用木材等生态环保材料,设计形式多样,通常根据不同功能分区景观节点而变化,或深入到人工水系周边,满足游客的亲水需求,使游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
衡水湖湿地公园和荷花公园生态廊道建设时要注意扩大廊道宽度以及加强廊道连接度,廊道宽度要满足野生动植物对生境的需求。尽可能多选用乡土树种,构建多层植物群落,控制人为活动对廊道的干扰,加强生态廊道直接的连接度,重点关注衡水湖湿地濒危物种利用生态廊道的情况以及如何适应陆地新环境的习性等。
2.3 植物配置模拟自然群落特征
湿地公园和荷花园的植物配置要模拟植物的自然生长形态,植物生态修复也要遵循植物群落演替规律,使之通过进展演替的阶段形成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4]。滨水带区域按照耐水湿乔灌草相结合的水平植物配置格局,构建若干个小的植物群落,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在竖向结构上注重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合理搭配,注重不同功能分区的观赏需求;在树种的选择上也要考虑植物的观赏性,尽量做到四季有景可赏;栽植适合鸟类栖息、觅食的植物,如火棘、柿树、桑树等,为衡水湖鸟类创造多样的活动空间,形成良好的季相景观和丰富的空间层次。
2.4 驳岸生态修复
根据衡水湖的水流方向及湿地公园、荷花园场地现状,采用自然型护岸和护坡型护岸两种形式。在水流速度较缓的区域使用植物进行护岸,植物选用稻草、黄麻等可降解的纤维织物,起到加固土壤的作用[5]。另外,在滨水驳岸种植水生植物帮助巩固堤岸,不仅可以改善水质,也可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而在水流较急的区域要堆砌石块,用砾石垒砌堤岸,防止水流冲刷,增加驳岸的牢固程度。在荷花园东南滨水带宽度有限的区域,可以采用硬质木桩护岸,种植芦苇、香蒲、芦竹等植物形成一个完整的水陆交接系统,丰富滨水带的空间形式。
2.5 生态设计
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到湿地公园、荷花公园生态修复景观设计中,建立雨水循环处理系统,如在停车场、屋面、路面等地设置防滑的彩色透水铺装和植草沟来吸收滞留的雨水,利用植物的吸附和净化作用来净化雨水,达到补给湿地公园景观用水的目的。在游步道的边缘设置下沉式绿地和生物滞留池,利用早熟禾、结缕草、萱草等草本植物来净化和吸附有害物质,搭配榆叶梅、白蜡、雪松等,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在游客管理中心、卫生间等建筑物屋顶设计雨水花园收集、净化以及下渗雨水,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
3 衡水湖滨水带景观提升对策
3.1 丰富植物景观
以乡土湿地植物为主,适当引种南方耐水湿品种。根据植物的适应特征和生长习性,选择水生、湿生植物对水分的不同要求营造出特定的小生境。如金鱼藻+睡莲+荇菜+千屈菜+香蒲+美人蕉+鸢尾+芦苇+水杉;绿藻+浮萍+荷花+黄菖蒲+白茅+芦竹+柽柳+鸡爪槭;杉叶藻+田字萍+萍蓬草+慈姑+芦苇+水葱+黄花蒿+垂柳+枫杨等,营造出错落有致、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同时植物也对水体起到净化过滤的作用。基于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在满足绿化需求的前提下,将不同功能分区进行有序连接,形成富有变化的特色植物景观,满足多样的参观游览需求[6]。
3.2 改善生态布局
构建湿地生态格局,在荷花园和湿地公园划分出修复保育区、生态缓冲区、功能活动区,对衡水湖滨水带区域的生态资源加以保护,本着“最少干预”的原则,保持湿地的自然生态特征。湿地公园主要以步行和游船为主,步行系统(包括滨水木栈道)与各景点相串联,道路采用透水铺装,且设置塑胶绿道,以及木质栈道等环保材料。水上游览系统与公园码头相接驳,形成完整的游憩系统。
在荷花园功能活动区可以开展农耕活动或DIY体验中心,如开发种植一些具有经济效益的荷花(莲藕)让游人采摘,不仅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也可以进行售卖。在DIY体验中心可以进行各种手工活动,如将芦苇编制成各种造型的动植物、插花、涂鸦等。开发农田种植园,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使游客带孩子参与粮食采收,亲身感受农耕的乐趣。
3.3 建立监测系统
衡水湖管委会可以在衡水湖湿地设立若干监测位点,利用3S技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简称)以及无人机影像数据对衡水湖滨水带区域植被进行调查统计,了解植物覆盖程度,区分植被类型,利用计算机系统模拟进行植被遥感制图。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数字化植被,将调查的植被信息与环境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中,利用遥感卫星影响了解植物群落的分布规律和地区性差异,获取植物群落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变化,为衡水湖植被动态预测、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另外,组织高校科研人员长期监测衡水湖水质状况、土地利用状况、生物多样性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数量,逐步完善衡水湖湿地信息管理系统,恢复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湿地环境的生态安全。
4 结语
滨水带的功能特征主要是为了维护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进行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时应按照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的目标,分区规划,合理布局,通过保留、修复、完善等多种方式对公园人工建造的水系、植被进行恢复性设计。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基于生态修复理念,遵循保护优先、分区保护原则,从滨水驳岸、植物配置、景观小品、道路及服务设施等构成要素,提升衡水湖湿地公园的景观特色,并起到科普游览的作用。结合衡水市“一心多园、一环三带四河七廊”城市规划布局,突出“一心”——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特色生态景观,推进当地生态教育与生态旅游健康发展。总之,衡水湖湿地滨水景观建设时,要本着“生态保护兼具开发建设”的原则,保证湿地自然水系统与公园人工水系的连通性,保护衡水湖湿地自然资源的同时,提供荷花公园和湿地公园的功能需求以满足游客的休憩娱乐,促进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1] 宋海龙.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2] 龚晓琳.渭河中段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分析及生态修复策略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3] 李世瑾.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的城市湖泊湿地景观设计[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7.
[4] 周林娜.衡水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
[5] 江巧灵.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福州乌龙江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9.
[6] 贺筱希.北湖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8.
Study on Waterfront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Design of Hengshui Lake
FENG Xue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Wetland restoration has multiple functions, such as protecting biodiversity, purifying water quality and regulating microclimate.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air and water source pollution, the wetland ecosystem of Hengshui Lake is seriously threatene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n Hengshui waterfront belt found that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Wetland Park and Lotus Garden urgently nee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wetland waterfront landscape.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with the plant landscape, such as imperfect road and service facilities system and single revetment form.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Hengshui Lake Wetland Park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protection priority and regional protection,and optimize the Hengshui lakeside water landscape with the habitat protection as the core, building the ecological corridor, enriching the plant landscape,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layout and establishing the monitoring system.
Hengshui Lake; waterfront bel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landscape design
10.3969/j.issn.1673-2065.2022.04.002
冯 雪(1987-),女,河北景县人,讲师。
衡水学院校级课题(2021ZR17)
S688
A
1673-2065(2022)04-0007-04
2021-12-20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