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分析

2023-01-06刘越海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环球市场 2022年24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居民水平

刘越 海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相应地,GDP也有了较大的增长,人们的消费能力显著提高。可是社会建设中依旧表现出贫富差距比较大和社会保障效果不强等问题。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国家需要高度关注国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满足国民生活需求的前提下促进社会现代化建设,本文从学术的视角下,研究了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关系,为此笔者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具体关系

分析社会保障水平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两者是互相关联,且相辅相成的。

(一)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当经济稳定建设的推手

总体来讲,社会保障体系具备了多样化功能,可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社会保障系统建设成为不可或缺的项目,同时社会保障发展成为市场长时间稳定运作的前提,继而实现社会财富的高效率分配。

换言之,把收入较多的人群财富加以集中化处理,以优质化的机制转移给收入水平不高的人群,一方面保障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凸显了社会发展的时效性,并且社会保障使得可扩展内需得以扩展,促进国家经济水平提升[1]。把我国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人均消费能力不高,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农村区域的人们更倾向于把金钱投入银行,消费欲望不强,此种情况的出现反映出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农村区域发展缺乏一定针对性。能够明确的是,新时期下要对农村区域以及经济水平不高的区域进行社会保障制度辅助,可以提高人们的消费欲望,拉动内需发展,有助于经济稳定运作发展。

(二)经济稳定发展促使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基于本质,社会保障是借助经济力量执行的社会调整模式,只有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充当支持,才能落实社会保障措施。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的程度影响到社会保障能力的高低,两者表现出正比关系。现有的发达国家经济能力比较强,使得其社会保障不仅覆盖面较大,同时受到保障的内容也足够具体[2]。另外,社会保障体系在不同区域的体现是有较大差异的,发达区域经济能力强,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完整,反之经济能力差的区域,相应地,社会保障制度就不是很完整,对应制度的涵盖面凸显不足。因此只有经济稳定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更为全面。

(三)社会保障调节经济发展

基于经济学的视角,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调节作用。第一点是对社会总需求加以调整,一旦出现经济危机,企业员工会面临失业问题,自身的收入也会降低,影响到员工的生活水平。失业保险以及社会救济能够对这些员工提供补助,让社会处于稳定发展状态,加快经济复苏的速度。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员工失业率明显降低,除了增加个体收入,还能够减少社会保障支出,控制社会总需求的膨胀,这样总需求以及总供给之间可实现平衡化管理[3]。所以利用社会保障可以避免出现经济过热或者经济过冷的问题,实现国民经济良性运作。

第二点是利用社会保障带动社会保险的发展。相关人员利用多途径进行投资管理,一方面可以让基金保值,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繁荣建设。

第三点是社会保障重点强调社会群众具备生存权以及发展权。因为一些劳动者缺少劳动意识,所以要通过社会保障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例如:在生育保险以及教育津贴政策的支持下,可以促进劳动力再生产过程,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满足市场用人的基本需求,协调经济健康发展。

(四)社会保障让经济运作环境更为优越

首先,在社会保障的支持下,对市场经济建设风险起到了控制的作用。人们在生活中需要经历生老病死,部分风险是不能规避、无法预测的。集中到社会层面,问题的严重性便会比较大,长时间积累之下会造成社会冲突,因此要借助社会保障帮助群众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其次,社会保障有利于社会多层面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让遭受到意外灾害的居民能够维持正常生活,不管是贫困低保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或者养老保险以及失业保险,都可救助群众,消除大家的后顾之忧,从而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让经济拥有稳定的发展环境。

(五)社会保障促进居民的再就业

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从多个方面保障了居民的生活,政府单位可以结合社会保障增加对企业的财政投入,让社会保障制度存在持续化的优势,增强人民群众的消费欲望。

社会不断发展,政府结合经济增长速度,适当加大力度增加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使得社会保险项目的支出得以标准化,适应消费者的消费水准。比如:国家持续化改善企业职工养老金的发放准则,减少企业退休职工以及机关事业退休职工之间差距,增强消费者消费能力。

失业保险制度,不单单对职业人员的生活提供了保障,还可促进居民的再就业,规避居民失业的情况出现,对市场经济环境进行优化处理,降低阶段性风险的生成率。

我国居民在最近几年失业现象逐步显著,部分地方政府不能只调整征缴费率,还要使经济能力差的单位在某个阶段内降低保险费用的缴纳负担,进行保险补贴以及岗位补贴等多项措施,降低企业职工失业率。利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依托失业保险给失业人员带来培训条件,从而推动居民的再就业。

另外,利用社会保障制度扶持创业,利用创业、促进就业,灵活按照失业保险基金支持自主创业,落实创业带动岗位补贴、创业保障补贴与小额贷款贴息。适当增加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促进收入的分配公平化,改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内容,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二、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困境

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建设、管理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是经济发展不够平衡,第二点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有效。针对前者,我国面临城乡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的情况,城市生产总值以及人均总值,人均消费水平,社会保障能力都超过乡村。

城市环境规划相对统一,有专门的清洁工作者进行环境整洁工作,城市之内包含的公园、公共设施,都能给居民提供舒适的条件。农村区域内,垃圾一般是农民自主处理,很少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场地,这些都体现了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社会保障能力存在差异的问题。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不够高,对应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完善,居民普遍存在看病难的难题或者住房难的问题,即便居民的工资整体上是表现增加趋势的,可物价也是不间断提升的,尤其是房价上涨,一些人发展为车奴或者房奴。

最近几年,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一个人可能要赡养多位老人,可社会保障制度无法从根源上缓解年轻人的此种压力。一些居民明确“看不起病”,例如因为感冒,或者咳嗽这些常见的疾病,走进医院,接受检查到开药,需要烦琐的环节,耗费的金钱也比较多;就业上,诸多学生不能顺利就业,表明社会发展是受到阻碍的,那么新形势下需要在就业角度上严谨实施保障制度,推动社会稳定建设。

三、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相关思考

(一)基于经济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意识

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水平之间互相关联,社会保障体系对应的财政投资也会出现增加的趋势。政府在建设保障体系过程中,不能有效协调好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出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不能同步的问题。

再者,过度的社会保障很有可能造成失业问题与财政赤字,甚至是居民的工作热情与兴趣降低。毋庸置疑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是息息相关的,即便形成了一定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有可能让居民产生经济负担。挖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可靠性,应围绕发达地区国家进行考虑,如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给国家的战后经济建设提供了复苏的条件。因此,建设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受经济水平影响,还受政治与文化的条件制约。

(二)覆盖城乡居民,延伸保障制度范围

新时期下为了使得社会保障水平以及经济之间实现适应性发展,应该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加大力度,也就是开展集中化分配财富的方法,使得国家收入水平不高的人群获得更多经济支持。

根据国民的实际结构可以了解到,农村居民占比相对较多,但是多数居民都尚未得到完整的社会保障。所以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期间,应使得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居民相接触,形成层次化与体系化的机制,从根源上保障好居民的生活,彰显出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针对增加保障制度的范围,主要是落实应保尽保,研究农村经济水平相对不高的区域,相关人员要重点关注,对应区域均是社会保障要进一步完善的主体。适当对社会保障的准入门槛进行调节,较多的人可进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社会制度对应福利。

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优化相关不足,使得社会保障可落实全范围覆盖。除此之外,强调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之间保持适应性关系,要进行多元化主体效用的体现,对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完善,全方位凸显企业主体、国家主体、家庭主体以及社区主体的效用,以多管齐下的方式对居民的基础生活加以保障,更好地体现社会保障功能[4]。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延伸上,减少社会保障的准入机制,对更多群体进行生活层面的保障,弥补社会保障制度潜在的不足,减小社保缴费基数指标,加强小规模单位的参保能力,以增加社会保障覆盖面积。

(三)增加保障福利水平,调节财政支持力度

我国经济水平在稳定增长,社会保障水平应该被有效地调整,这样适当提升社会保障生成的福利待遇。也就是说社会保障水平的调节,相关人员要围绕具体情况,针对性调整居民收入情况、市场物价情况以及不相同地区的人口结构情况,使得社会保障水平和人们具体生活互相符合,让享受社会保障的居民能够安稳生活。

针对调节财政支持力度,以促进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为目的,政府单位要及时调节财政支出的组成结构,有效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代表了国家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国家应强调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在科学的范围内做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工作,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占据的比例,实现社会保障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这样两者之间互相辅助,凸显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特征[5]。

我国诸多城市中的人们都获取了基本生活保障条件,对应社会保障系统有所完善化,居民在生病时能够走进医院接受救治,贫困人群的生活可借助最低社会保障得以保证,此种社会保障制度满足了一定的标准条件,使得居民的劳动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积极加入城市建设中。

互相对比之下,我国农村区域的社会保障是比较薄弱的,生成了城乡不平衡化发展的困境。国家思考到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对养老保障制度进行整改,缓解老年人群的养老压力,让农村地区和谐构建。形成完整的合作医疗制度,给农村地区提供高水平的器材以及药品,让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

需要注意的是,优化法律规定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也就是利用法规保障了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生活,让农村地区的人们能够和城市地区的人们过上同等高质量的生活。

我国在最近几年的依法治国进程中,持续化整合社会保障的修订流程,法律的实施能够使得社会发展建设和经济水平之间差距逐步减小,那么法律层面包含社保和经济水平适应性关系的构建条款与内容体现出滞后性,依旧需要深层次完善。

基于此,现阶段和未来的发展与建设,法律层面要强化社保构建,让社会保障凸显着规范化与系统化的特征,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稳定建设社保结构。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国民生活质量,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上,国家要更多关注经济水平不高的区域发展,使得社会保障制度能够稳定落实,从整体上提高社会保障质量。国家还要围绕具体情况,切合实际地整合财政支出结构,基于经济发展,形成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意识、覆盖城乡居民,延伸保障制度范围、提高保障福利水平,调节财政支持力度等,让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之间能够保持适应性关系,推动国家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居民水平
张水平作品
石器时代的居民
作家葛水平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
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关系浅析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台居民
做到三到位 提升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