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粹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消极影响与对策
2023-01-06耶旭妍
耶旭妍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西安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00)
在当前诡谲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意识形态安全变得至关重要。社会思潮是与社会物质条件相适应产生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各阶层各群体所思所想。根据《人民论坛》的统计,民粹主义在2016和2017年度社会思潮中一跃排在首位。网络民粹在2020年度社会思潮中首次出现,排在第三位[1],可见在社会中存在相应的思想观念。网络民粹是基于互联网属性产生的新一代民粹主义,也可以理解为民粹主义在当代表现出的网络化形态,更具有隐蔽性和多变性。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伟大的历史使命,需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做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一、网络民粹的问题所在
民粹主义源于俄国,是19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极度强调平民主义的价值理想,在经济上主张村社经济,在政治上注重直接民主,把平民化作为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唯一标准。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俄国之前,指导俄国革命的主要是民粹派,但到了十九世纪末,民粹派的思想方法就已经不合时宜了。俄国的民粹主义是20世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障碍,受到了列宁的严厉批判。虽然当前我国的民粹主义并没有形成规模,还停留在情绪宣泄的级别,影响力比较小,但其中的问题仍然不可忽视。
(一)阶级属性不清
列宁对民粹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在《民粹派化的资产阶级和惊慌失措的民粹派》一文的提纲中,他不仅指明其含糊不清:“有没有阶级斗争?又有又没有。”[2]他还指出“民粹派分子从自己浪漫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的观点出发同资本主义作战,便把任何历史现实主义都抛弃了”。[3]民粹主义这种社会思潮在十月革命之前的俄国有着不小的影响,但在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民粹主义的影响逐步弱化。网络民粹作为民粹主义在互联网场域的新形态也具有着阶级属性不清的问题。
从阶级属性上看,共产党的“人民群众”与民粹主义中的“民”是不一样的。网络民粹并不能代表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将“人民”的概念与“群众”的概念相结合,增加了其中的阶级属性。其中为人民服务中的“人民”指的是具体的人,为了人民的利益,能够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民粹主义却只是借助于平民主义的概念,将“民”看做抽象的整体,无法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网络民粹宣扬底层与精英的对立,具有反权威、反精英的特质,却没有看到这两个阶层并不是天然对立,是可能出现穿插和流动的,具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我国,社会阶层并不是固化起来的,可能在一些方面是底层人民但在另一些方面却是精英,也可能今天是底层但明天就成为精英。另外,精英阶层的奋斗精神也是被忽略的。当前出现在我国的网络民粹,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对部分官员、商人的问题进行放大,似乎“无商不奸”“无官不贪”,导致了阶级的对立与分裂。网络民粹以煽动性的语言和对立性的立场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扩大化,构造人民群众的对立。
(二)离心模式凸显
从结构性上看,共产党的党群关系是同心圆模式,而网络民粹是离心圆模式。共产党有政治底线作为圆心,在细致的工作中找到最大公约数,在包容中不断扩大半径。在我党的理论逻辑中,同心圆模式有三种表现。其一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协商找到公约数,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其二是党要通过不同的纽带与群众保持联系。其三是下沉到最后一公里,画出最大同心圆。而网络民粹强调个体性思维,不仅没有核心力量作为支撑,向心力也有所不足。
从表现上看,网络民粹影响着社会中人们的凝聚力,具有着反权威反精英的特性,崇尚底层思维,出现了离心模式。即使是民粹派内部,也有着各种不同的声音。在网络民粹的思维方式中,人民与精英、底层与高层是被割裂起来的,是一种对立的关系。通过宣扬普通民众的渺小与精英阶层的权势,激发起民众的不满情绪。
从结果上看,网络民粹片面强调对大众意愿的绝对遵循,即使有的意愿可能会对国家长远利益有害。网络民粹呼吁的是底层思维,但是在一个社会中顶层设计往往具有着长远的和宏观的战略眼光,也是更为重要的。回顾苏联解体的历史,也正是由于国家的凝聚力不足,在历史上误导了人民大众的选择,致使苏共亡党。
(三)非制度性参与
网络民粹的演进过程表现为“民意发酵→舆论声讨→民怨沸腾→网络动员→网络溢出”等样态。[4]网络民粹在我国的表现主要是网络中的过激言论,在网络中相信舆论的力量,在参与政治活动或社会活动时容易采用非制度性的手段,动辄以十四亿人做幌子,发表属于自己的观点。网络民粹没有看到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与选择时,从非制度的角度出发企图解决问题。他们也没有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其一是认为通过曝光评论等方法可以解决问题,在网络中却经常是事件曝光之后舆论开始发酵,网络民粹往往发生于出现了社会性事件之后。当社会出现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之后,尤其是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事件在网络上被曝光之后,例如信访的问题、拆迁的问题等,网络民粹就会以“民主”的形式出现。然后就会有人在不了解真相和实情的状况下发表评论,以虚构故事与迎合受众想象的方式推动舆论。
其二是政治上的直接参与,认为能够通过在网络上设置议题引发讨论改变社会政策,以人民为旗号、倡导绝对的直接民主是网络民粹的主要特征。非制度性参与的网络民粹在互联网平台上营造起了舆论的氛围,但舆论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通过微博维权”“制造舆情”的思维体现着政治参与思维的缺失,误以为非制度参与可以解决问题。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六届七中全会上就指出:“民粹主义在中国与我们党内的影响是很大的。”极端的平民化倾向具有潜在的危机性,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出正确的适应国家发展和民族前途的选择,网络民粹可能会导致群体的非理性,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四)缺乏理论内核
列宁指出民粹主义“没有教条”“无原则性”[5],由此可见民粹主义缺乏科学的理论内核,是一种类似于“变色龙”的东西,像“幽灵”一般捉摸不定。它能够与其他的政治理论相结合,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具有多变性和易变性。而网络民粹既缺乏理论内核又没有坚定的教条,因此能够与社会上的热点话题相结合,对峙权威和精英,因此具有着很强的隐蔽性。
在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上,网络民粹是唯心主义的。在分析问题时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没有实践思维,没有从实际出发,只是通过捕风捉影就可以进行道德指责与人身攻击。网络民粹还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引,在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并不是“小心求证”事情的真相,而偏向于“大胆假设”。这种“全民的狂欢”很容易导致全民的非理性,当反权威、反精英的底层思维出现,体现的是对真理的排斥或者是对当前社会政治状况的不信任。
对事件进行评论时容易以情感立场代替理性思考,网络民粹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国家发展的焦虑。网络民粹在大学生活跃的一些平台若隐若现,以多数话语裹挟理性思考影响政治信仰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核心要义及其影响因子
政治信仰是人类信仰的政治维度,是人们对某种政治形态、政治制度、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的相信和敬仰,是政治层面的价值追求。政治信仰体系是我国软实力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发展。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应该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之上,主要包括共产主义的政治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以及对当前社会具体政策的认同。大学生群体有着思想单纯、好奇心强、感性、容易冲动等特点,容易受到网络民粹的影响。
(一)宏观目标:以共产主义为政治目标
中共二大的宣言中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目的是要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6]在伟大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坚守理想即是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由此可以了解到共产主义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宏观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生产力高度发达。在中国共产党一大的纲领中指出:“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7]在中共二大宣言中提出了共产主义目标。由此可见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立起消灭了阶级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人们对共产主义政治理想的迷惑。影响政治目标坚定性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社会价值导向的精神层面。网络民粹运用情感煽动、价值引导等方式影响着大学生对政治信仰的认同。
(二)中观层面: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体现为认同我国的政治文明,是一种政治自信,主要包括对政治形态、政治制度、政治理念的认同。中观层面的政治信仰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与认同,主要表现为“四个自信”。
其一是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建立起来的。大学生群体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认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认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在理论自信的基础上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二是道路自信,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历史和实践都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选择,大学生应该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三是制度自信,大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可是其政治观的组成部分,政治信仰中包含的核心即是制度的认可。其四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从个人的角度上看,文化自信也体现为对当前价值取向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是政治信仰在新时代的突出体现,是适应我国国情的选择。在大学生政治信仰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的思想、理论和道路都应该成为其中的主要内容。影响“四个自信”的因素主要是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不良社会思潮也会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动摇。
(三)微观层面:认可当前具体社会政策
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是政治信仰的微观层面,主要包括具体的社会公共政策、经济政策等。这一层面的信仰体现为对国家政策的拥护与践行,自觉在群团组织中发挥作用。具体社会政策的政治认同容易受到突发事件与网络舆论的影响。在腐败案件、企业家“内斗”、学区房问题、医患关系等事件的影响下,人们容易对当下的政策产生迷惑甚至对自身发展产生焦虑。
在认知层面主要体现为知道并了解我国的政策法规,大学生能够自觉了解和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形成基本的认知。通过了解我国的民生保障制度、脱贫攻坚政策、经济政策等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情感层面主要是认同并倾向于我国当前的政治体系,关心国家政治,了解民生和经济发展状况。在意志层面是较为深入的认同。在行为方面是在自身的言行中体现出的对当前政治状况与社会政治政策的认同。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是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完整体系,在政治信仰的确立过程中,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网络民粹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是西化势力、政治参与、社会政策、个人表达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网络民粹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消极影响
我国的网络民粹体现的是人们对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与社会事件的焦虑,尤其是对可能与自身相关的问题产生的焦虑。在网络空间中,存在着以匿名形式发布民粹主义观点的现象,这些观点或是评论具有着平民化的视角,旨在激发受众的“弱者心理”。大学生群体由于具有社会阅历不足、思想较为单纯的特点,容易被这些观点煽动,试图在网络民粹的叙事中寻找公平正义。
(一)在西化分化中对政治理想的焦虑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西化”、“分化”、“腐化”的意图逐渐明显。在全球化背景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影响蔓延到意识形态领域。西方势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更为隐形,通过在网络上宣传平民思想、个人主义等内容对国内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8]
其一是西方势力针对我国社会热点问题的炒作。当前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当前阶段难免出现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经常被别有用心的西方势力进行舆论引导,同时大肆宣扬西方福利制度的优越性。大学生群体在思考问题时较为单纯,容易被煽动性的言论误导,对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产生焦虑。
其二是西方势力对西方个人主义与直接民主的宣传,网络民粹传播了个体性的思维模式,体现着典型的西方个人主义风格。西方势力通过宣传西方国家的直接民主,宣扬直接民主的好处,将西方的政治制度视为高于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民粹主义体现的是直接民主、绝对平均的价值取向,这与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不同。在这种思想意识的指引下,大学生群体容易产生政治理想的彷徨。
(二)在话语强占中对民主形态的迷惑
网络民粹是一种“数量多即真理”的思维,认为只要大多数人支持就是对的,却忽视了群体无理性的可能性,也忽视了民主集中制的合理性。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确出现了贫富差距、城乡差异、地域之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经常会以一些突发性社会事件表现出来。网络民粹通过情绪的渲染,使得舆论呈现出立场重于观点的错误逻辑,甚至忽视言论自由与有序参与的限度,违反了民主的本质追求。
在社会舆情中,网络上的发言经常有鼓舞性的号召,一旦出现立场上的人数数量优势,大学生网民容易被一些观点裹挟而缺少自己独立的思考。尤其是当误以为在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但其实已经误入网络民粹的“陷阱”。在这一过程中还会产生迷惑,难以分清“民粹”与“民主”的区别与限度。我国的政治形态是具有民主渊源与实践基础的,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才能够对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的影响。
网络民粹还会宣传西方的直接民主,通过西方的一些“公投”议案攻击国内的民主制度,将自由主义与民粹主义进行结合,在网络上引导舆论,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民主认知。大学生群体由于对民主的了解不够深刻,在网络民粹的话语强占中会误解当前我国政治制度中的协商民主制度,认为西方的民主制度更具有优越性。
(三)对社会治理和具体性政策的质疑
网络民粹通过制造社会舆情使人们对一些具体性政策产生怀疑。在“食品安全”“农民工权益”“烂尾楼谜局”“地震孤儿”“水污染”等社会问题的舆论场上,网络民粹以匿名发布的形式多次误导群众,导致人民对社会治理的质疑。例如“杨改兰事件”导致的舆情,当网络民粹站在道德制高点进行舆论引导和“还原事实”的时候,人们会对贫困等社会性问题与相关扶助政策产生质疑,甚至会“脑补”这一事件中的种种细节。在没有经过社会调查的情况下进行所谓事件还原,在网络上发布不实言论,导致舆情出现。又例如城管执法过程中出现的城管与群众之间的摩擦经常被网友放大,导致对地方政策和治安条例的质疑。
网络民粹还会对公共事件进行个人化表述,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到网络言论的煽动和误导,对事件及其背后的原因产生联想。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为了防控疫情各地方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很多人居家隔离,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些不便。对于这些小问题,一些负能量的故事在网络上流传,但这些所谓的民众视角无疑影响了人们对社会防疫政策的理解与支持。在疫情防控期间一旦出现“封校”、“封小区”等措施,网络舆论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抱怨的声音。
(四)在对立思维中对精英阶层的臆断
网络民粹在叙事中认为普通人民是勤劳的、善良的,具有着一切美好的品质;与此同时曲解甚至丑化精英阶层,认为以政府工作人员、专家学者、商人、医生为代表的精英阶层是腐败的、无情的、残酷的、卑劣的。通过编造拼接一些关于精英群体的负面故事,捕风捉影地进行描述,制造谣言。网络民粹通过这种叙事构建公众对精英的误解,使大学生群体产生对精英群体的误解与臆断。
“非黑即白”的对立思维是网络中立场对立的体现,较于分析事件真相,提出建议,大多数人更倾向于选择立场和“站队”的思维。人们在看到一个网络事件时天然地就会由自己的立场观点看待问题,当存在冲突双方地位差距时,人们通常会同情弱者。但这种同情容易被网络民粹诱导,出现“仇官”“仇富”的思维,认为问题的出现全都是权势阶层的责任,对峙精英阶层。
网络民粹在一次次事件中体现出的个体化视角,大学生们在这些事件中看到的很可能只是事情的冰山一角,表面上是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但实质上是一种怀疑与分裂。在分化思维中反对精英、反对社会权威。
四、消解网络民粹社会思潮的实践路径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精神的充实也很重要。政治信仰是内在确信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是一种较难观察的思想状况和心灵动向,会与外部世界有所连接,是精神世界的核心。而网络民粹导致的怀疑、困惑会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因此应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消解。
(一)通过主流意识形态克服政治理想焦虑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与确立是构建起信仰体系的有力支撑。网络民粹是一种非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在网络民粹思潮出现并产生影响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够塑造起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
其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网络中的热点问题保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社会实际情况出发,了解事件真相。另外,大学生群体还应该了解到群众与精英的辩证统一,正确看待人民这一概念。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中使大学生确立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
其二是在网络中坚定“四项基本原则”。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中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树立“四个自信”,防止西方势力的分化。在网络中还需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二)区分“民粹”与“民主”以消解迷惑
“民粹”与“民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数多并不能代表其正确性与合理性。民主不是口号,不是装饰,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和长远利益,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而网络民粹不强调根本利益只强调对民众意愿的绝对遵循,却忽视了群体无理性的可能,民粹不是民主。中共五大将民主集中制首次写入党章,自此民主集中制成为我党的根本组织制度,体现着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大学生应该了解我国的政治文明是由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作为基石,有进行政治参与的广泛渠道。
我国的网络民粹与西方的民粹主义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的民粹主义是出于政治权益,目的在于夺取执政权;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本就是国家的主人,因此我国的网络民粹只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的不合理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9]网络民粹在我国并没有长久生存的土壤,在社会主义民主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为民主提供了保障,政治参与有着制度的保障。
1919年,列宁曾指出“实际管理俄国、执行全部政策而成为我们主力的工人阶层,其人数少的不可思议”[10],苏维埃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群众实行管理的机关,由此可以看出列宁对民主与集中的正确认识。真正的民主是与实际情况相适应能够反映人民需求的制度。后来,苏联的一些政治家号称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进行改革,但其实是骗取了人民的支持,诱导人民走向了一条改旗易帜的邪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诱导了人们对民主的错误理解。从有限的民主变成随意而为,导致政治局面失去控制,最终导致了大国解体苏共亡党。大学生应该辨析好“民粹”与“民主”的区别,要认识到网络中的伸张正义制造舆情不叫民主,通过国家政治制度进行民主参与才具有真实的效力。
(三)保障弱势群体权益消解对政策的质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1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城乡二元经济模式下,我国的收入分配仍然存在问题。弱势群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政府应该用自身的实际行动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社会中的公平正义,使人民群众真正树立民族自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国家的发展与民生的改善,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网络民粹才会失去生存的可能性。
其一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要从严治党,做到有贪必反、有腐必惩、有乱必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真正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出发,保障人民权益。从政府层面,应该注重社会公平正义,防止利益固化与阶层固化。制度建设方面,在教育、司法等方面能够保障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尤其是与大学生群体相关的教育领域,国家应该保障不同地域、人群的教育权益,在学区房、异地高考、加分政策等方面做好教育平等。
其二是加强民生政策,实现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转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应该通过制度建设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权益。大学生群体在思想上和情感上都是比较充沛的,对弱势群体容易产生同情。当网络民粹借用农民、女性、儿童等弱势群体作为叙事主体更容易获取大学生群体的情感共鸣。因此国家应该注重民生政策对弱势群体生活的保障,从社会存在的角度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四)发挥政治参与作用缩小阶层表达差异
网络民粹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思潮,是公民意识不成熟的表现。从大学生个体角度看,独立地思考、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当今世界的复杂变化,大学生群体应当走出疑惑、彷徨、失落,“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12]
其一是大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政治参与的方式,尤其是如何通过新媒体途径进行参与,在制度化、有序化、民主化的框架中表达意愿,在参与中畅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诉求。其二是注重理性表达,认识到理性参与的重要性。在社会性事件中,网络中极端民粹主义的情绪并无益于揭露问题的真相与解决问题,情绪和言论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我国的网络民粹主要是针对一些社会不公现象而在网络上产生的偏激言论与情绪,并没有对国家政治形态的反对。在网络暴力与群体性事件中,大学生群体容易产生冲动和情绪化的表达。因此,大学生群体应该在政治参与中注重表达方式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警觉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否则就要出大问题。”[13]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信仰对自身、对国家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发展动力方面,利益是最初的动力,而信仰才能成为持续性的动力,避免国家陷入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表现之一是信仰缺失。为了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我们应该去关注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减少网络民粹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影响,发挥政治信仰凝聚人心的团结作用,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4.1 研究方法 搜集76例自2009年10月至2016年6月于本院确诊AL并经诱导治疗达血液学CR后监测过MRD的成人患者资料,对AML及ALL患者在CR后3、6、12及12个月后MRD阳性及阴性组复发率及RFS进行统计学分析。
注释
[1]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2020国内社会思潮[J].人民论坛,2021(03):12-13.
[2]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69.
[3]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10.
[4]杨嵘均.网络民粹主义的行动逻辑、滋生情境及其治理[J].学术月刊,2021,53(08):79-91.
[5]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70.
[6]习近平.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 为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N].人民日报,2018-7-1(01).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8.
[9]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N].人民日报,2021-10-15(01).
[10]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31.
[11]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1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13]习近平.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 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N].人民日报,2019-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