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水更清景更美
2023-01-06赵建忠李翠霞马海峰
赵建忠 李翠霞 马海峰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乌梁素海湿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水域面积293 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是地球上同纬度面积最大的湿地,也是全球范围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罕见的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环保多功能的大型草原湖泊。湿地地处国际八大候鸟迁徙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和中亚—印度的交叉点,是全球著名的野生鸟类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对我国乃至国际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1998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72 平方公里,属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水体生态系统和周边滩地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包括野生动植物多样性),以及以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为代表的各种鸟类和候鸟栖息地、繁殖地。2011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中国疣鼻天鹅之乡”。2021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列入自治区重要湿地名录。多年来,在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的大力支持下,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以工程项目为依托,以资源保护为核心,以科研宣教为载体,不断加强保护管理,应用远程视频监控等现代技术手段,定期组织多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持续进行春季分凌补水和夏秋季农田灌溉间隙补水,为湿地鸟类创造了安全的栖息环境,改善了湿地水生态环境。据统计,乌梁素海野生鸟类总数由保护区成立初期的185 种增加到现在的258 种,新增鸟类73 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6 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2 种,每年约有60 万只野生鸟类在保护区栖息和繁殖,特别是疣鼻天鹅数量达到近千只;湖区水质由劣Ⅴ类变成总体Ⅴ类,部分区域达到Ⅳ类标准;湿地面积扩大4000 多亩;当地部分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习惯正在改变,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走上了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实施项目 提升保护管理水平
从2001年至今,管理局先后争取并组织实施了生态保护示范和湿地保护二期国家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建设、八期湿地生态补助资金项目,完成了办公楼、管理站、管护点、检查哨卡、野生动物救护站、瞭望塔、管护码头建设,以及各类警示标识、界碑、界桩、标牌设置和鸟类监测防控设施设备购置等工程建设任务,不断提高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组织实施了水生植物收割、输水退水通道疏浚、芦苇蔓延通道控制、防护林带建设等工程,累计完成收割水域面积81 平方公里,收割沉水植物10.1 万吨,收割区减少生物填平约20 毫米;打开芦苇区通水道和通风道7 条36 公里,疏浚主要输水、退水通道74公里,渠道综合通水能力达到20 立方米/秒,退水能力提高了1 倍以上,加快了湖水循环流速,改善了水质和水体环境。营造防护林带35 公里,保护区周边地区森林覆盖率较工程实施前提高了1.5%。
2015年,乌梁素海生态定位站完成了码头、站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设备购置等任务,正式投入运行,并于2020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优秀生态定位站。从2016年开始,管理局先后在保护区建设视频监控塔8 座,布设监控摄像机35 台,保护区内60%的区域实现了远程视频监控,达到了管护员现场巡护与远程视频监控相结合的工作目的。
2016年和2019年,管理局先后争取退耕还湿补助资金400 万元,实施退耕还湿4000 亩,确保湿地面积持续增加。同时,管理局积极与水利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实施生态补水工程,近年来,年均补水量约6亿立方米,降低了湖水矿化度和富营养化程度,改善了水质和水体环境。
2021年,管理局委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编制保护区2021—2030年总体建设规划,邀请北京林业大学专家对规划文本初稿进行了讨论,规划正式文本将在2022年下半年完成。
严格管理 确保物种资源安全
2017年11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批通过《乌梁素海自治区级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条例》,并颁布实施,标志着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了规范化、法治化轨道,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迈入了依法治理发展新阶段。
近年来,管理局在野生鸟类迁徙期、繁殖期等关键时间节点,大力组织开展“候鸟二号行动”“绿剑行动”“畅通候鸟迁徙通道”等专项行动。特别是2020—2021年,结合《乌梁素海自治区级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实施,管理局会同乌拉特前旗海事、渔政、生态环境、公安、乌梁素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连续两年组织开展“清网禁渔”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其间,收缴违法捕捞网具912 套,烧毁渔网325 条,处罚当事人8 人,解救被困水鸟上千只。
2017年初,管理局与乌梁素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决定在保护区内采取季节性禁渔措施,禁止渔民在核心区、缓冲区实施捕鱼作业。按照禁渔工作要求,在主要交通路口和重要路段设置检查哨卡5 处,查处过往车辆是否携带渔网、渔具等违禁物品;在缓冲区周围设置警示标识,放置直径50 厘米的浮标350 个,采取远程视频监控和巡逻艇巡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巡查工作。当年5—7月,管护人员没收捕捞渔具300 余套。通过采取禁渔措施,保护区鸟类栖息地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野生鸟类孵化成活率较禁渔前提高10%以上。
在组建专业巡护队伍的基础上,选聘20 名临时兼职管护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制定考核制度,划定责任区域和巡护路线,配备考勤手持终端,认真开展巡护工作。同时,保护区现有视频监控塔8 座、监控摄像机35 台,保护区内60%的区域实现了远程视频监控,为深入开展巡护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实行远程视频监控值班制度,工作期间每班安排2 人对保护区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全方位多形式巡查,确保巡护全覆盖。
据统计,2018—2020年,管理局先后成功救助灰雁、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等野生鸟类200多只,成功放归野外数量达80%以上。其中,灰雁放归后,每年都要回到保护区产卵、孵化和育雏,过去很少在保护区筑巢育雏的灰雁,现在种群数量达700多只。在保护区核心区和鸟类集中活动、筑巢、产卵地带预留鸟巢区300 余亩,总巢数达2300 余个,改善了候鸟生存繁殖环境。
2005年,管理局被原国家林业局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2006年,保护区被原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确定为自治区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单位。管理局建立健全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值班和备勤制度,每周按要求向原国家林业局疫源疫病监测总站上报监测数据和信息;制定出台监测防控岗位职责、信息管理和保密制度,规范疫情报告形式和程序,成立陆上、海上2 个巡护组,布设4 处监测点,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巡护监测,特别是在鸟类迁徙、繁殖等重要时间节点,每日巡查1 次、汇报1 次监测信息,密切关注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分布及活动情况,随时掌握野生鸟类栖息、繁殖情况,确保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处置。与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和东北林业大学建立鸟类疫病监测合作关系,在鸟类迁徙期通过采取主动采样送检、进行卫星跟踪等措施,积极开展鸟类疫源疫病防控预警工作。
针对近年来保护区在8—9月“黄苔”(一种生长于湿地的藻类植物,在水质和温度适宜的情况下能迅速生长、覆盖水面,对水生植物和鸟类鱼类等造成危害)时有发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机械和人工打捞、水体消毒、畅通核心区水域等措施,有效控制“黄苔”生长,实现了有害不成灾的工作目标。
2016年,管理局协助原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和鸟类环志中心在保护区举办了全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鸟类环志培训班。
多措并举 强化科研科普宣教
在每年“世界湿地日”“国际爱鸟日”等时间节点,管理局都组织开展以“珍爱湿地,保护鸟类”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形成规模效应,不断增强社会各界保护湿地和野生鸟类资源的意识。2016年至今,管理局承办全区“爱鸟周”启动活动2 次,组织全国性鸟类摄影比赛2 次,协助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在保护区举办了全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培训班。每年印制鸟类和湿地保护宣传资料2 万余份,制作海报、画册及各种宣传品5000 多份。2019—2020年,累计向保护区周围群众发放联系卡400 多张,散发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单6000 多份,增强了保护区内干部群众保护湿地和野生鸟类的意识。
2016年,配合中央电视台《绿色中国》和《远方的家》特别节目《长城内外》栏目组录制乌梁素海专题电视节目。2020年,向中央广播电视台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打造的《秘境之眼》栏目组上报直播点位,报送相关节目题材和视频影像资料。2016—2017年,配合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完成两期《巴彦淖尔画报》的编撰工作,并印制发行。出版发行《乌梁素海野生鸟类图集》。设计制作保护区标志,与巴彦淖尔广播电视台合作录制保护区宣传片。
管理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靠科研院所技术力量和项目资金,采取“调查监测项目由科研单位实施,管理局提供食宿条件并全程派员参与,科研成果双方共享”的方式,与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在保护区合作建成科研教学基地。2019年、2020年,分别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原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监测规划院合作开展乌梁素海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鸟调查项目,并编制完成科研成果。2021年,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巴彦淖尔市气象局、内蒙古林草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分别合作开展乌梁素海保护区昆虫资源调查、植物群落调查、泥沙入海监测、野生鸟类资源监测4 个项目,为保护区建设管理科学决策提供科技支撑。
2009年底,乌梁素海湿地建成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唯一鸟类环志站点。2010年至今,共环志鸟类1500 余只,种类有文须雀、苇鹀、赤颈鸫、灰椋鸟等。在鸟类环志过程中,发现了珍稀旅鸟——中华攀雀。
共建共管 形成建设管理合力
近年来,管理局每年都组织召开由地方政府、相关单位和村集体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他们对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抓好落实工作。每年从乌梁素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周边苏木(镇)雇用20 名贫困人员为临时管护人员,每人每年发放管护补助资金1.8 万元,解决其就业问题,增加贫困人口经济收入。2017年和2019年,先后争取生态效益补偿项目资金900 多万元,对保护区重点鸟类繁殖区涉及的各类主体进行补偿,弥补乌梁素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退休人员社保资金缺口,赢得了公司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2020年,从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中安排5200 万元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帮助当地政府和村集体解决实际问题,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在乌梁素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旅游点附近,建设野生鸟类瞭望塔和动植物标本展室,增加景点旅游观光项目,支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通过开展社区共建工作,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得到了辖区单位和农牧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保护区组织实施建设项目时,当地政府都要征求管理局意见。农牧民群众发现受伤鸟类时,都要通知管理站点工作人员进行救助。保护湿地、保护鸟类已成为保护区内农牧民群众的共识,有力地推动了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