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2023-01-06国网江苏宿迁供电公司张海军
■ 国网江苏宿迁供电公司 张海军
三湾村,因地处中运河第三个湾,而得名三湾村。村子不大,却也住着大大小小几百户人家。三湾村因水得名,村民也靠水为生。村庄附近除了那几亩水田,最多的就是养殖水产的各种鱼塘、蟹塘了。每当天色渐昏的时候,已经年逾七旬的老李就会慢悠悠地背着手,晃到村口河边的路灯下坐上一会,听听塘子里的打氧机翻水声。亮白的路灯下,老李的影子在浮动的水面上被拉的好长好长……
听村里人讲,年轻时的老李当过兵,20世纪80年代去当兵是很时髦的,老李虽然文化不高,但靠着脑瓜子灵活在部队学到了不少水电汽修的本事。复原那年,村里碰巧招个电工,得到消息的老李不顾家里人的劝阻,谢绝了转业安置岗位却喜滋滋地当上了村里的第一代“电工”。用他的话来讲,去哪都不如回家好!
春去秋来,时间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老李已成了家有了孩子,每月一两百的收入对现在的老李显得捉襟见肘了。在妻子的张罗下,老李家也搞起了水产养殖。这时的农村电网已经完成了第一次改造,线路上停电的事相对少了许多,可村民家里用电的事却一样不少,线路超载、短路接地的事还是经常发生。老李从来是二话不说,有请必应,哪怕是三更半夜也是院墙外面一声招呼,这边就赶紧亮灯起床去抢修。时间久了连儿子都有了小情绪。老李总是讪讪地笑着对儿子说:“很快很快,跟你妈先睡,等一睁眼我就回来了。”可往往儿子一睁眼天都已经大亮还没见到爸爸的人影。
农村的电网越是农忙时节,零碎紧急的事情越多。这个时候也是儿子和老李矛盾冲突最紧张的时候。高温天气用电负荷剧增,让养殖户每天都提心吊胆。而老李常常是前脚刚进门,后脚就被追着喊去修电,家里农活只能落在了老婆孩子的身上。终于父子俩所有的矛盾在鱼塘出事的这天爆发了。多日的高温让三湾村所有的养殖户都24 h的守在池塘边打氧看鱼,这时要是停电就等于停命。老李基本上每天就是穿梭在各家的鱼塘口,修线路,修开关,修打氧机,自家的鱼塘只能让老婆孩子守着。巧的是正在邻居老杨家鱼塘修电时,儿子发现自家的鱼塘停电了。左右为难的老李不忍撂下老杨的事不管,可等老李赶回自家鱼塘时,满塘的鱼都挺着肚皮浮上来了。看着边抹泪边捞鱼的母亲,儿子对着老李咆哮起来:“修电,修电!你就一辈子别管家,给别人修去吧!”自此儿子不再愿意和老李交流。
时间来到2000年左右,已经上高三的儿子去了市里,老李依然在村里做着让儿子“生气”的电工。“老伴儿,听说国家给政策了,马上就要让我们这类电工转正了。”进门还没放下工具包的老李兴冲冲地朝妻子喊道。听到消息的妻子也替老李高兴地拍起手来。可让老两口没有想到的是,转正这事确实有,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转,要经过考核合格后才行。这让本来就读书不多,而且已经年近50的老李犯了难,不出意外考试成绩出来了,老李落选。从相邻乡镇过来的一个年轻电工接替了老李。交接完工作的那天,老李对着自己的工具包默默地坐了一个下午……
不当电工的老李仿佛一下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了,每天依然坚持早起的他再也找不到出门的理由,只能围着自家的鱼塘转悠。生怕老伴儿憋出什么病的妻子偷偷地打电话给了远在市里的儿子:“你有时间时回来看看你爸,父子之间哪有什么隔夜仇啊,再说这修电是你爸一辈子最愿意干的事,他喜欢啊……”从母亲的电话里儿子第一次将电和父亲这辈子的事了解的那么的清楚。
转眼又到了盛夏,高考完的儿子带着行李包回到了熟悉的三湾村。父子二人又一次经过了邻居老杨家的鱼塘边,沉默的儿子突然向着老李的后背说道:“爸,我报了电气工程专业。”当晚从不喝酒的老李大醉了一场,嘴里嘟嘟囔囔着“好,真好”的老李抱着儿子的录取通知书睡了一宿。
时光飞逝,转眼间又到了2005年,老李的儿子穿上了绿色的电力工装,经常坐着黄色的工程车在老李工作过的这片土地上穿梭。不同以前,这时电工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台区经理”,而老李的邻居们再也不用像喊老李一样,隔着墙头喊儿子修电。大家有事都会打那个印在“小黄车”上的号码——“9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