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丘逢甲的祖根意识与对台文化交流探究

2023-01-06江晓兰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传习所

江晓兰

(中共上杭县委党校,福建上杭 3642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关系,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这是对同胞之情、手足之情最生动的表达,体现了党在追求国家统一进程中对拉近两岸关系、促进心灵契合、增进共同的国家、民族文化认同的高度重视[1]。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两岸同胞文化交流和心灵契合,作为客家祖地的上杭,广泛凝聚血缘力量,着力挖掘亲缘因素,发挥地缘优势,打造客家文化品牌,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向纵深发展。据上杭丘氏总祠提供的台湾丘(邱)氏人口、祠堂分布图显示,上杭丘三五郎公在台后裔约27万至30万左右,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就是其中一支根脉。丘逢甲极具祖根意识,研究宣传其祖根意识爱国情怀,对提升两岸文化交流内涵,增强台胞对祖国大陆根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 丘逢甲与上杭的历史文化渊源

丘逢甲,近代著名爱国志士、诗人、教育家,1864年出生于福建省台湾府淡水厅铜锣湾双峰山(今台湾省苗栗县铜锣湾镇)。丘逢甲远祖故籍河南封丘,南宋末,其先祖为躲避战乱,从中原南迁客属闽胜运里一带,入闽始祖丘三五郎公,后定居于上杭中都黄坑(今下都乡璜溪村)。三五郎公嗣孙丘梦龙,是理学大师朱熹的再传弟子,而丘梦龙之子邱文兴(又名创兆)是岳飞的重孙女婿,在南宋末年追随文天祥抗元,兵败后由上杭举家迁往广东镇平(今蕉岭县)定居。乾隆中期,丘氏后裔又迁居台湾,丘氏子孙开始在台湾繁衍生息,到丘逢甲已是迁台第四代。丘逢甲在抗日保台失败后,内渡到祖居地广东,1912年病逝于镇平县淡定村。丘逢甲多次盘桓上杭,对祖居地上杭有着深厚的情感,为上杭的教育事业发展和新思想的启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寻根谒祖 薪火传承

丘逢甲内渡大陆后,多次往上杭访祖。1907年,在上杭盘桓10多天,先后到中都黄坑、兰溪、上杭城区等地,祭拜惟禄、四三郎公等祖坟,瞻仰丘氏总祠。丘逢甲在祠堂入口处镌有“荣褒豸史”的巨型石牌坊门楼下伫立良久,思绪万千,感慨先祖创业维艰;随后来到丘氏宗祠内的“魁星阁”前,不禁想起丘氏先贤监察官丘道隆父子的丰功伟绩,于是赋诗一首:“斗旁拜鬼都何益,且拜吾家两直臣。百尺楼头看天象,古来豪杰尽星辰。”丘逢甲在诗的篇末作了注释:“两直臣谓族祖都谏弘、御史道隆也。“可见他对丘氏祖先怀着浓厚的敬仰之情。

丘逢甲在上杭还广泛涉猎丘氏族谱,并利用和族人接触的机会进行调查研究,对丘氏源流作进一步考证。在中都,丘氏族人正在修谱,丘逢甲对修谱提出了诸多建议,并接受族人提议为族谱作序。同年夏,他将《上杭中都丘氏家谱序》如约寄给中都族亲。在《上杭中都丘氏家谱》作《序》时叙述了自己的宗源:“至于胜运之徙粤,自黄坑迁镇平员子山(即今广东蕉岭),地仅百里,世末千年,虽支派分衍几遍东南,而岷峨探源不忘所自,祠墓之世守也,谱牒之代修也,宜若事核而辞信矣。”在《序》中,他确认自己同中都丘氏是同祖同宗,一脉相传:丘三五郎公是上杭客家入闽始祖,丘逢甲家族一脉属三五郎公之后丘惟禄裔,丘逢甲是三五郎公第28代孙。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台湾客属的血脉源于闽粤赣客家聚集地,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种,血脉相连,是密不可分的一家人。

(二)情寄杭川 吟咏乡愁

丘逢甲被梁启超推为“诗界革命一巨子”[2],在中国近代诗坛据有重要一席。从1897年开始,丘逢甲和上杭的丘氏族人就有着密切的书信往来,咏诗唱和,其中与丘复的书信往来最为密切。除了在书信咏诗唱和外,丘逢甲多次致信上杭丘氏族亲好友,鼓励他们在各乡广设学堂。为了寻根谒祖、访亲会友、视察新学,丘逢甲于1907年到上杭,在上杭逗留了十多天,游览了上杭的山山水水,并于1909年写了《忆上杭旧游》绝句十五首,后来全部收入《岭云海日楼诗抄》。黄坑黄笋、山寺春灯、连村碧竹……这些极为平常的事物,都成了诗中的题材。“东南山豁大河通,汀水南来更向东。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画夕阳中。”这首诗描写了客家母亲河汀江在上杭城区三折回澜的场景,把上杭城山水相依的独特美景写活了,同时也寄寓言了诗人对祖地深深的热爱与眷恋之情。“江随山势百千盘,江上春云酿暮寒。满径山桃红簌簌,斜阳呼渡大沽滩。”这首诗是描写中都与庐丰之间的一个重要渡口——大沽滩的美和险的。“偏传绝学到东夷,寥落中原事可知。今日阳明祠下过,冥冥雷雨读残碑。”这是雨中读王阳明的时雨碑的情景。丘逢甲所描写的这些情景,使人身临其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故土风物的无限热爱,对先祖忠臣的无限敬仰之情。

(三)创办新学开启民智

丘逢甲认为:“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3]28早年在台湾时他就努力从事台湾民众教育。抗日保台失败后,他进一步认为,只有唤醒民众,广开民智,振奋民心,才能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为此,他锐意新学,在广东广开学校,对祖居地上杭的教育也十分关心。

1.创办丘祠师范传习所

“念上杭以祖居,且以潮嘉邻,故尤注意上杭教育。”[4]丘逢甲在广东兴办学校时,热情接待来自上杭的学生,帮助上杭培训师资,而且还以惠潮嘉视学的身份派学生到上杭帮助办学。丘逢甲致书上杭乡绅丘复等族人,“以上杭丘氏为大族,有丘半县之称,宜于杭城大宗祠设师范传习所,以育师资。”[4]他的建议得到丘复等族人的热烈响应,丘广文、丘济宽、丘卓梁等人踊跃捐款,很快就筹集到一笔资金,解决了创办师范传习所的经费问题。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上杭丘祠师范传习所”在上杭县城“丘氏总祠”正式开学,学制半年,开设了国文、英文、算术、史地、植物等课程。“上杭丘祠师范传习所”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民立师范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师资,为上杭新式学堂的创办奠定了基础。福建试学饶汉祥来杭视察后称其为“启文化教育之先声”。

2.祖居地黄坑创办崇德学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朝廷向全国颁发了废科举改立学堂的谕旨。当时,身任两广学务处议绅的丘逢甲,不忘桑梓,力劝黄坑丘氏族人开办崇德学堂,以开民智、蓄人才。在丘逢甲的倡议下,宗亲丘发樟捐银圆200块为开办学校费用,乡民也积极支持办学,纷纷捐钱捐谷。1906年春,学堂正式开学,乡人一致公推丘逢甲先生为名誉堂长,丘逢甲欣然接受,并于1907年来杭访祖时亲题堂联:“崇山大河开拓学界,德行道艺蔚为风华”。崇德学堂是上杭最早创办的一所新式学校,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非常先进的,所培养的学员成为上杭乃至福建发展新学的生力军,为辛亥革命输送了人才。

3.在上杭各地创办学堂

丘逢甲回故里时,看到中都文风很好,建议创办一所规模较大的新式学校,他的建议得到乡人的热烈响应。中都首富蓝培堂捐助了大批经费。学校建成后,定名为“忠实学堂”,推举当时在乡里颇有影响的开明绅士丘景昭为校长。鉴于师资不足,丘逢甲亲自挑选丘海球等新学人士到校任教。此外,丘逢甲还积极支持丘复在兰溪创办“立本学堂”,亲自到兰溪梅永村与族人一起商议创办以先祖创兆命名的“创兆学堂”,并题写校名匾额。这些新式学堂为新思想和革命思潮的传播开了一扇门,也为上杭民众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条通道。

二 丘逢甲祖根意识的缘起与发展

(一)丘逢甲祖根意识的缘起——同宗同源

1.客家人思想根源的影响

“乡土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更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客家人从中原转辗搬迁过来,筚路蓝缕,历经各种磨难,具有强烈的“根”意识和家国情怀。“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丘逢甲念念不忘自己是客家人,念念不忘自己的根在何处,祖籍在何处。他在诗文、信札中多次提到自己是客家人,对身为客家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如《潮州州次》“报江城郭夕阳红,百口初还五岭东”,一个“还”字道出了他客家人的身世。《还山书感》:“南渡衣冠尊旧族”的自注“予族由宋入闽”,认定自己是河南迁来的客家人。丘逢甲内心深处的客家情结和乡土情恋影响着他的言行,使其毕生都在为祖国的统一和富强而努力。

2.家风家教的影响

丘氏祖先五胡乱华时辗转到福建上杭,尔后迁往广东,复迁台湾。辗转迁移形成了丘氏这样的祖训:“不论生活环境如何,每年必须回乡祭祖或省亲一次”[5]。丘逢甲严格遵循这一遗训行事。他在内渡后,不仅在祖居地镇平纪念祖先,还亲自到上杭、武平、饶平等地去寻根、祭祖。上杭是祖居地,所以他非常关注上杭的教育事业,致书丘复在上杭城内丘氏总祠设立师范传习所,以育师资。在他的关心倡导下,又在黄坑等地建小学,同时亲自到上杭视察各学堂办学情况,并且以主人的身份写下诗作15首,这些诗作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桑梓地无限眷恋之情。比如“黄坑黄笋旧知名,惜我来时笋未生。我是主人监看竹,绿蒙蒙里一兜行。”这首诗朴实无华,直抒胸臆,反应了诗人强烈的“根”的意识。丘逢甲家族把“慎终追远”作为族规,告诫子孙要牢记自己的根在哪。也正因为家族根的意识浓厚,丘逢甲才能不忘桑梓,为祖居地的教育事业,为抵御外侮而奔波劳碌,丘逢甲的长兄之孙女邱秀芷等亲属才能多次到上杭,为了保留丘氏总祠四处奔走,到处筹款。

(二)丘逢甲祖根意识的发展——回归祖国思想

丘逢甲的祖根意识,不仅追根于丘氏一族,而且上溯到整个民族。客家民系形成之后,在宋元以来的历次中国社会大事变中,表现出爱国爱家、敢于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6]。丘逢甲作为客家人,也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怀,他为救亡图存,为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为唤醒民众而奔走相告,奋斗不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丘逢甲深感国难当头,匹夫有责,遂下决心投笔从戎,在台湾组织抗日军,欲挽狂澜于既倒。1895年5月8日,马关条约正式生效,丘逢甲深知清王朝收回割台的成命已不可能,发出了“宰相有权能割地,孤城无力可回天”的悲叹,不忍家园之沦亡,不忍异族的统治,于是转向成立“台湾民主国”的保台方案。“台湾民主国”的国旗为蓝黄虎旗。黄虎旗是参照清朝的青龙旗,龙在天上,虎在地下,以示尊卑之分;虎首内向,尾高首下,以示台湾隶属于清朝。象征着台湾虽然被强权隔离,但不愿臣服倭寇,永远向往回归祖国的心愿。[5]兵败后,丘逢甲内渡,从事兴学教育与培养人才的文化事业,仍念念不忘故土台湾的收复与祖国的统一,“夜夜梦台湾”,誓言“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并且把他儿子丘琮,改名为“念台”,就是希望祖国有朝一日能收复台湾,临终还嘱咐:“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表达了丘逢甲怀念台湾,无时不刻渴望台湾的回归与祖国的统一深切愿望。

(三)研究丘逢甲祖根意识的意义——心灵契合

1.台湾丘氏后裔是同根同源血肉相连的衣胞共患

丘逢甲在台湾、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祖根意识、爱国精神,他的诗歌、他对两岸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无疑能够增强两岸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台湾的丘氏后裔从中原播迁上杭,再由上杭迁到相邻各地,复迁台湾,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加强丘逢甲祖根意识研究,就是为了让台湾的丘氏后裔甚至台湾各姓氏同胞明白,两岸同胞是同根、同宗、同祖、同血缘、同语言、同文字的命运共同体。

2.丘逢甲的客家文化意识有利于促进两岸民众的心理融合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共同创造的文化。共同的文化,是一股潜在的、巨大的力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维系台湾与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深厚文化基因。丘逢甲的祖根意识、大一统思想来源于深植于内心的客家文化、儒家文化。虽然两岸长期隔离,台湾当局一直在强调“台湾意识”、“文化主体性”,企图在文化上“去中国化”,但长期的历史所形成的共同文化心理不会隔断。丘逢甲把忧国忧民的乡愁与深沉的文化意识,化为诗歌,融入到教育救国的实践中。我们研究丘逢甲,弘扬丘逢甲的爱国精神,就是希望通过加强两岸丘逢甲研究者、丘氏同胞以及深受丘逢甲思想影响的群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弘扬丘逢甲的客家文化意识、爱国思想,加深两岸客家人对族群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

3.丘逢甲的回归祖国思想有利于构建两岸祖国统一的思想认同感

追求祖国的统一和富强,是丘逢甲毕生的心愿,丘逢甲怀抱的两岸统一思想,应该是全体中国人统一的思想意识。丘逢甲的侄孙女丘秀芷在丘逢甲创办上杭师范传习所100周年纪念会上饱含深情地说过:“我们纪念逢甲公就是要增进两岸之间的了解,每一个人都从点点滴滴的事情做起,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尽自己的一份力。”学界流传着丘逢甲倡议建“台湾民主国”与“台独”有关,而台当局也以此为借口,想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其实,丘逢甲倡议建“台湾民主国”,矛头所指是日本殖民统治,而非当时代表中国的清王朝。我们需要正本清源,研究丘逢甲及其后代对祖国统一的思想认同就是披露“台独分子”的阴谋,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丘逢甲等先贤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宝贵精神,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构建思想认同。

三 弘扬丘逢甲的祖根意识,推进对台文化交流

两岸传承和传播客家文化乃至中华文化,需要找到两岸共识的文化根源及交汇点,才能有效推进文化交流之发展。这些文化根源可以通过图书典籍的出版、学校的教育等来传播,还可以通过两岸人民所景仰的仁人先哲来弘扬[7]。所以充分利用丘逢甲等丘氏先贤在杭的影响力,对加强杭台文化交流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利用祖根意识加强对台交流

“丘逢甲师范传习所”,同时也是丘氏总祠,是上杭开基祖三五郎公总祠。丘氏三五郎公近200万裔孙遍布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各国,上杭丘氏总祠是他们根之所在、血缘所依的圣地,是连接丘氏台湾裔孙感情的桥梁和纽带。丘逢甲帮助上杭兴学、开发民智,结交上杭丘氏朋友、回乡谒祖就是因为强烈的根的意识。所以我们可以打着丘氏总祠这张牌,利用丘逢甲在台湾等地区的影响力,加强对台交流。

首先,加大丘氏总祠的保护开发力度。1996年,上杭县政府计划拆除师范传习所,台湾丘氏后裔听到此消息后,台湾各县市的丘氏宗亲纷纷致函给上杭县政府要求保留遗址,并且列为文保单位。著名作家、丘逢甲之侄孙女邱秀芷听到此消息后,往返闽台多次,四处奔走呼应,希望保留遗址,在多方努力下,传习所得以保全。台湾丘氏宗亲致函上杭县人民政府时讲到,如果丘氏总祠没有保护好,无异挖根断带、血脉无所依归。可见保护好丘氏总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如今丘逢甲传习所已经是上杭县委党校干部培训基地、省级文保单位、省涉台文保单位。上杭县文体局正在努力把丘逢甲传习所申报为国家级文保单位,以增强其影响力。县委县政府也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对旧址进行维护修缮。除了政府层面的保护措施外,我们还可以发动宗亲的力量筹集资金;发挥丘逢甲等有威望的丘氏名人的影响力,在祠内建立丘逢甲生平展厅、丘氏历代名人展厅、丘氏源流及家规家训展厅等,以丰富其教育内容。

其次,拓宽宗亲文化交流渠道。据族谱记载,从上杭外迁的海内外乡亲,黄、李、丘、周、吴、江等30多个姓氏的先祖“来自上杭紫金山下的瓦子街”,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台湾各姓氏宗亲纷纷回大陆寻根谒祖,各姓氏的姓氏文化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而上杭县族谱馆收藏的1400部12000多册的族谱,为他们寻根对谱提供了资料。台湾丘氏宗亲会每年在春分或冬至期间也会派代表前往上杭祭祖和族谱交流。除了利用总祠和族谱加大宗亲间的联系,吸引台湾丘氏裔孙前往上杭旅游、寻根外,我们还应多举办一些比如丘逢甲周年庆,丘逢甲爱国思想研讨会等民间性活动,加大和台湾丘氏宗亲之间的往返交流。

在台湾,由于移入单纯血亲的人口有限,便扩大了宗族的界限,不仅不限制不同的分支房派,甚至连不同衍脉祖地的同姓,都视为同宗一体。乾隆《序修台湾府志》就称:“台湾聚族鸩金建祠宇,凡同姓者皆与,不必同枝共派也”[8]。丘逢甲不仅是丘氏的后裔,他的爱国爱家的精神也为海峡两岸的后辈人所敬仰。我们可以在海峡两岸客家论坛、海峡两岸客属恳亲会期间,邀请有影响力的台湾人士来杭进行旅游观光、参观丘逢甲传习所,宣扬丘逢甲的爱国爱乡思想和大一统思想。

(二)弘扬文化教育思想促进人文交流

丘逢甲的一生,无疑是爱国的一生。他的爱国表现在抗日保台、教育救国,而且流露在他的诗歌里。丘逢甲平生创作诗歌近万首,保留下来的有2000多首,就其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看,是一种“新派诗”;当年他到上杭寻根谒祖,考察办学情况游览山山水水时,写下了15首诗歌。上杭是诗画之乡,拥有众多的诗词爱好者,成立了琴岗诗社。我们可以在琴岗诗社的基础上,成立丘逢甲诗词研究会,每年举办一些诸如诗歌朗诵会、丘逢甲诗歌研讨会等等,邀请台湾及全国各地的专家、诗词爱好者前来参加活动,以扩大影响,宣传丘逢甲爱国爱家情怀。

此外,丘逢甲在上杭创办的“上杭师范传习所”,也是福建省废除科举制后的第一所“师范传习所”。“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欲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3]112。丘逢甲致力于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开启明智,为了救国。他努力改革教育方法,倡导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他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台湾为了纪念逢甲先生创办了逢甲大学,蕉岭也有丘逢甲命名的小学。这些学校是传承和弘扬丘逢甲爱国爱乡精神和教育兴国思想的最好体现,我们完全可以在上杭选择小学、中学、高中或者职专和逢甲大学结对子,开展学生之间文化交流、教师教育教学交流活动,以促进两岸互动合作。

(三)宣介爱国主义思想推动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两岸长期隔绝,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不同,加上人为的有意识教育,特别是民进党执政后推行的所谓“去中国化”,修改教科书、宣扬台独思想,甚至拿丘逢甲及保台志士所创立的“台湾民主国”说事,颠倒黑白,混淆视听,造成台湾年轻人对中华文化认同感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台工作方面多次提出了“两岸一家亲”等思想理念,同时强调:“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丘逢甲在海峡两岸影响是巨大的,在台北建有丘逢甲铜像,开办了逢甲大学;在台中、台南有丘逢甲命名的医院、街道;另外还有丘沧海纪念碑;在广东省丘逢甲故乡蕉岭建有丘逢甲广场、修复了丘逢甲故居、新建有逢甲学校等;在上杭祖地有丘逢甲师范传习所(丘氏总祠)等。丘逢甲的爱国爱乡精神已为两岸的后辈人所珍视和传承,成为凝聚两岸同胞感情、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精神纽带,更成为反对“台独”势力的有力武器。宣扬逢甲的爱国爱乡精神,是培养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上杭县国家级“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海峡儿童联谊交流基地以及两岸高校客家文化实践基地等平台,利用丘逢甲在台的影响,宣扬丘逢甲先生的爱国思想和祖国统一思想,从而推动两岸的思想文化交流,争取民心。我们也可以把丘逢甲的大一统思想渗透到客家人文纪录片《寻根客家》,争取在台播出,增强上杭客家文化的影响力、加大丘逢甲爱国思想的宣传力度。同时通过宣传片、电视剧、微信、微博等方式宣传丘逢甲的大一统的思想,增强两岸民众对保台英雄的思想认同感,达到两岸同胞之间的心灵契合。

猜你喜欢

传习所
茶产业中性别与发展研究
乘风破浪不负春光——凤翔为首批县级非遗传习所授牌
谢成飞《白马姑娘迎回归》
湖北省高校“非遗”传习所模式构建研究
壤塘非遗传习所:藏区民间传统艺术焕新颜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寻乌县:巧做“新时代传习所+精神扶贫”文章 为脱贫攻坚注强力量
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
浅谈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的传承与发展
加强哈尔滨市双城区非遗工作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