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老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云南省老挝语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2023-01-06陶文娟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走廊云南省专业

陶文娟

(云南民族大学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 650504)

一 云南省老挝语翻译人才培养改革的缘起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2017年11月访问老挝期间,提出共建中老经济走廊,并于2019年4月30日在北京签订《共建中老经济走廊的合作框架(2019-2030年)》,涉及互联互通、农林牧渔、产能经贸、文化旅游、教育科技、生态环保、民生减贫等方面的内容。经济走廊建设覆盖的范围包括了老挝的全境以及云南省全境,并通过云南省连同中国西南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进一步辐射中国广大内陆地区。走廊的建设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和老挝“变路锁国为路连国”战略,深化滇老双方的合作,促进民心相通[1]。作为中国唯一与老挝接壤的省份,云南省人民政府积极响应并在2018年成立了领导小组推进经济走廊的建设[2]。随着走廊建设的走深走实,云南省与老挝在交通、商贸、农业、教育、环保、公路、高铁建设等领域展开了全面的交流与合作,这些合作活动都离不开翻译人才的参与,可以说中老经济走廊建设离不开语言服务做保障。

通过对云南省内4所开设有老挝语本科专业的高校进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后可以发现,除了升学、任教和离开老挝语服务行业的学生以外,剩下的毕业生基本上都是在本土或国外的企事业单位担任翻译岗位,也就是说目前云南省老挝语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还是从事翻译工作。在中老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翻译涉猎的范围更加广泛,对翻译的要求更高。云南省目前还没有一所本科院校开设有老挝语翻译专业,仅是在语言文学专业中开设了翻译课程。另一方面,从国内老挝语翻译市场的现状来看,翻译人员水平良莠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翻译质量低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也反映出云南省的老挝语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老挝语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是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充分体现。云南省开设老挝语本科专业的院校都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专业定位,以培养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复合型老挝语翻译人才为目标的,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以及翻译市场对译员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调研,造成了现有的课程多以语言能力培养为主,而与主要就业方向,即翻译岗位相关的专业能力、传译能力的课程比较少且安排开设的时间比较晚,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扎实的语言基础固然是做为一名翻译所应具备的基本功,但是外语专业并不等同于翻译专业,具有一定的老挝语听说读写能力,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一名高端的、合格的翻译人才。

云南省老挝语本科院校基本上采用的都是“3+1”培养模式。也就是在第一、二学年时开设听、说、读、写等培养语言能力的课程。第三学年到对象国大学相关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第四学年才开设翻译理论与实践、汉老翻译的笔译、口译等课程,学时通常是36-72学时,甚至有的学校第八学期不开设任何课程。这让本已被压缩的非常有限的翻译课程教学时间显得更加有限。第四学年学生常常是忙于找工作、考研或是撰写论文。加之对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导致很多学生并不能投入学习翻译。另一方面由于低年级没有开设任何关于翻译基本理论的课程,导致教师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只能仓促讲解一些翻译理论的皮毛,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给学生进行翻译训练。

(二)学生知识体系不完善

翻译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中老经济走廊背景下需要的不仅是通用型、泛专业化的老挝语翻译人才,也需要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知识、口笔译技能过硬的高层次翻译人才。

在对老挝语专业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汉语译为老语比老语译为汉语要难。究其原因,除了专业词汇量不够导致的问题以外,主要还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文化底蕴不深。对于中老文化差异性的对比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有的学校即使在国内学习期间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在国外学习的一年中也要求对象国高校开设老挝文化课程。但是教授这些课程的老师本身对彼国的文化知识了解甚少,造成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片面性。学生很少能将所学到的知识与老挝的文化准则和社会行为规范等相关联。其结果就是在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作用不大。二是学生的汉语素养薄弱。这一问题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对汉语文本的分析能力较弱,无法厘清汉语句子结构之间的关系;2.在做老译汉时表达不符合汉语规范,语言运用容易僵化死板,用词匮乏。三是学生对课本以外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时政新闻漠不关心,视野褊狭,只能翻译粗浅的泛专业化文化或文学作品,而面对稍带专业性的文本时就感到无从下手。四是学生缺乏翻译工具和技术应用的知识。无论是碰到不懂的词汇或是无法理解的句子时还是只会依赖案头字典或采用网络翻译,但是网络翻译的正确性却无法判断。

(三)翻译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教师水平对学生的成才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就目前云南省老挝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结构而言结构比较单一且力量较为薄弱。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缺乏翻译理论和技巧方面的知识背景。云南省高校老挝语翻译课程的任教老师大部分都是语言文学专业出身。传统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中注重的是语言知识和学术训练。所以大部分的教师都是在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后才开始接触翻译理论,在教学中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其他通用语种比较成熟的翻译理论体系,通过学习、摸索和总结关于汉老互译翻译技巧。二是教师自身缺乏翻译实战经验。翻译是对实践经验要求非常高的一门课程。缺乏富有翻译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说是制约地方高校外语类专业,包括老挝语等非通用语在内的翻译人才培养的瓶颈。有的教师由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缺失限制了其在教学方法上的突破。在讲授翻译类课程时沿用了语言文学类课程的授课方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无论是教学内容、形式,还是教学手段都比较单一。只会照本宣科的对词、句子、段落和篇章逐一分解后,进行对答案式的翻译、赏析和讲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被调动,对讲授的内容感到索然无味,无法真正锻炼到学生的翻译能力。

(四)学生翻译实践经验不足

翻译技能的提升是需要经年累月的实践才能实现的。就目前情况来看,云南省高校的老挝语专业学生没有得到足够量的翻译实践训练,更谈不上积累翻译经验。很多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或之后会对翻译产生的畏惧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失翻译实践经验而带来的不自信。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除了前面所提到的课程设置、学生基础知识以及教师自身的问题之外,缺乏或者没有利用好翻译实践平台,没有建立起激励学生进行翻译实践的有效机制也不无关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老经济走廊”建设的深入,一方面有很多企业或者翻译公司需要寻找译员来做或临时或长期的翻译工作。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苦于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训练翻译。有的学校虽然与企业签定了实习基地协议,但却没有监管机制,学生因为所给的翻译费用过低,甚至可能是白干而不愿通过学校安排的平台进行翻译实训。加之有无翻译经验对今后就业并没有多大影响,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也不高。

二 “中老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云南老挝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建议和对策

通过对“中老经济走廊”背景下云南本科院校老挝语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结合目前翻译学科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努力,为云南省与老挝经贸合作更好更快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一)结合实际需求,合理优化课程设置

省内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办学条件,收集学生就业后的工作情况以及就业单位的反馈信息等,充分调研翻译市场,了解掌握就业市场对老挝语翻译需要掌握的技能要求,再对课程进行合理设置。

首先可以在第一和第二学年中增加初级翻译课程或者是在现有的语言能力培养课程,比如精读课程中讲授翻译基础理论和技巧,强调汉老语句之间的结构差异。在听力和阅读课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做到读懂或听懂,还要要求学生能将所学内容完整、通顺的用汉语表达出来。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翻译课程则着重用来进行翻译实践训练。这些做法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弥补翻译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

其次是地方高校翻译课程应结合云南地方经济发展,围绕“中老经济走廊”建设中中国,尤其是云南与老挝合作中语言服务需求最活跃的领域,如:经贸、高速公路、高铁、农业、环保等内容作为翻译教学素材。另外还要加强学生翻译时政内容的文本以及和中老关系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理论翻译或译文赏析。

(二)整合各方优势,建立长效师资队伍培育机制

针对教师队伍的问题,可以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维度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就短期方案而言可以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来做一些工作。一方面聘请省内外、国内外高校或者外事机关的老挝语专家学者、翻译经验丰富的一线翻译人员来校进行短期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一方面鼓励校内老师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或是教学科研兴趣,结合语言服务发展的趋势深入钻研某个领域的汉老互译,在给学生授课时安排不同的老师给学生开设不同专题的口笔译课程。这样可以减轻老师们的备课压力,重点强化某一专业领域的翻译能力,帮助翻译课程教师做到“术业有专攻”。

中期培养方案就是对现有的教师力量进行整合,选拔一些有潜质、热爱翻译工作的教师进行集训。其中还要充分发挥云南省高等学校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组建一支翻译能力突出,翻译教学水平高的老挝语教学督导组。重点指导培养年轻教师,组织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间开展翻译能力或翻译教学竞赛等,以赛促建。不过无论是教师培养还是聘请外援都需要高校单位提高重视程度和投入大量经费。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目前省内多数高校的老挝语本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并不十分乐观。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想要从根本上优化翻译教师的队伍结构,鼓励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专注提升自己的翻译业务能力,从而更好的反哺教学。还应当拓宽教师职称评定的渠道。对从事翻译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将翻译职称评定纳入高校的职称评定范围。以翻译实践经验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之一,如承担高级别会议的口译,承担国际知名期刊的笔译,在高级别出版社出版译著等工作。唯有建设一支翻译实践经验丰富且成果丰硕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翻译人才。

(三)与时俱进,全面构建学生知识体系

目前云南省老挝语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到省内外各企事业单位担任翻译工作。未来的老挝语翻译人才市场将会随着“中老经济走廊”深入发展,政府对中国文化外译工作的重视,中国到老挝投资领域的拓宽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的职业化译员。这就要求翻译人才的培养除了双语能力、文化能力、专业能力外还要注重学生在翻译行业管理方面知识的培养。目前国内关于老挝语的翻译教学研究还是凤毛麟角,但是“后来者”的优势就在于有很多的“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现在很多通用语种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化系统化的翻译理论,这对老挝语的教学和翻译工作都有现实指导意义。

除此以外,现代社会翻译工具层出不穷。很多科研机构也正在开发和完善非通用语种的翻译软件,尽管机器或网络翻译出来的译文一直为人诟病,但也无法阻挡科技前进的脚步。老挝语翻译的未来发展趋势不可避免也要利用科技手段来提高翻译的速度和质量。与其谈虎色变不如积极应对。为了顺应发展,还应该在现有的学生知识体系中设计增加与翻译工作管理相关的基本技能培训,如:翻译工具和技术的使用,翻译项目管理等。

语言虽为内容服务,但是语言失误会引起受众误解,把握好实事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准确性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增加信息还是删减信息,都要让输出的语言在输入语文化中找到立足点[3]。在翻译时译者不仅仅要完成语言之间的转换,还肩负着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的责任。译者要有坚定的立场,清醒敏锐的头脑,注重用词的分寸和口吻,语言要符合严肃性、准则性、灵活性要求。这就要求在建构学生知识体系时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还要培养学生树立对翻译工作的荣誉感,了解翻译行业行为规范,树立职业道德。

(四)因势利导,科学管理和开发实践平台

实习基地是检验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块“试验田”。利用好实习基地和平台能够有效地增加学生的翻译实践时间,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科学管理和互惠互利的原则。尽管实习基地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但无论是什么社会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都要遵循经济规律,也就是互惠互利的原则才能做到效果和效益两不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可以将自己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并从中获得报酬。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接受报酬意味着学生要对自己所翻译的东西承担责任,这样做也是确保翻译文本质量的一种手段。学生在企业或翻译公司期间还可以学习其运作模式,了解企业文化,提高适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企业的收益来看,只要对学生稍加培训就可以获得低于市场价格的翻译人才为其工作一段时间。实习结束后可以优先录用到自己满意的员工,还可以减少因招聘产生的费用和精力,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磨合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目前在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很多通用语种在翻译场合中都要求译员要具备相关语种的翻译资格认证书,越重要的场合对资格认证书的级别要求越高。笔者相信这种趋势也会影响到非通用语种专业,将来老挝语的翻译人员也肯定需要持证上岗。2020年根据《关于深化翻译专业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9〕110号),云南省启动了非通用语翻译的资格认证工作。对于云南的老挝语人才培养,我们应该抱以更长远的发展眼光,将人才培养和资格认证相衔接作为地方高校培养合格应用性翻译人才的有效途径[4]。因为参加翻译资格认证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想要参加资格认证的学生会在学习中更加积极,这种分级考核制度要求翻译人员的培养内容不能仅局限于语言层面,还要能够灵活运用常见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有广博的学识,了解和掌握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相关的时政。这些都是与“中老经济走廊”建设中语言服务要求高度一致的。另一方面,学校的翻译课程还可以依照翻译实习基地和专业资格认证的鉴定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一个多维度的评价,结束现行的终考式评价方式。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实习和资格认证的积极程度、翻译任务完成质量、实习基地工作评价等全过程客观评价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而对教学工作做出更为及时合理的微观实时调整。

结语

在“中老经济走廊”建设发展背景下,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应用型老语翻译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人才资源。想要彻底转变翻译市场中汉老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翻译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要求云南省地方本科院校重视老挝语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翻译市场的需求,积极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对老挝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质量,为“中老经济走廊”输送高质量的翻译人才。

猜你喜欢

走廊云南省专业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神奇的走廊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走廊上的时光
走廊上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