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彝族婚丧嫁娶消费对扶贫的影响现状研究

2023-01-06罗边伍各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婚嫁高额凉山

罗边伍各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四川西昌 615000)

一 凉山彝族婚丧嫁娶消费的发展现状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自1956年民主改革以后,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时期,凉山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凉山彝族是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加之凉山彝族地区地理、环境等原因,集中连片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等复杂现象,导致凉山彝族贫困和返贫率高。近年来,凉山彝族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的婚姻高额彩礼、丧事厚葬铺张浪费、人情礼等消费越来越高,日益加剧,所以引起广大群众的热议。凉山州委州政府为此专门印发了《开展婚丧嫁娶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问题调研方案》的通知(凉府函【2015】89号),按照通知要求,州政府组成4个调研组,于2015年3月5~15日分别到甘洛、喜德县、冕宁县等十几个县市,针对高额彩礼和厚葬铺张浪费的现状进行走访调查。从调查结果显示:凉山彝族城镇婚嫁彩礼普遍高于农村,基本上在20万以上,农村婚嫁彩礼普遍在6万以上;丧事方面,从普格县、布拖两县的调研报告中显示,所地、阿都地区较为严重。这些习俗已对凉山彝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带来严重影响,急需规范和革新[1]。这几年来,笔者一直在关注凉山婚丧嫁娶消费的变化现状,并通过走访相关部门,多次深入到越西、喜德、昭觉、布拖、宁南、普格等县实地调研,深入乡村农户家中了解婚丧嫁娶消费依然居高不下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2]。

二 凉山彝族婚丧嫁娶消费突出的问题

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距凉山州专题治理婚丧嫁娶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问题已有五年。五年以来,笔者一直关注并多次实地调研的结果显示,凉山彝族婚嫁彩礼和丧事办理中的消费依然在增长,甚至远远超过了凉山彝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超出了普通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成为了绝大多数家庭的负担,婚嫁高额的彩礼和大操办丧事习俗不仅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影响了当前脱贫攻坚的工作[3]。

(一)婚嫁彩礼过高,负担沉重

婚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婚姻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婚姻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凉山彝族普遍实行婚姻彩礼传统习俗,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婚嫁彩礼也不断变化。婚嫁彩礼的变迁乃是全国都存在,并是突出的一个现实问题。然而,在凉山彝族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凉山彝族经济整体不发达,农村收入渠道仅靠单一农作物来维持生计,增收手段有限,收入水平不高,婚嫁彩礼已经进入了当地彝族传统互惠关系网络中,难以根除[4]。因此,婚嫁中的彩礼成了一种家庭收入方式,从而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5]。

1.农村婚嫁彩礼与城镇婚嫁彩礼区别。过去,凉山彝族婚嫁彩礼没有农村与城镇之分,而如今的婚嫁彩礼不仅分成农村和城镇,而且城镇的婚嫁彩礼以有没有工作等附加条件而定。如:2003年,越西县拉吉乡农村婚嫁彩礼为6000~12000元,最高(特殊情况)为15000元;2013年为13万~15万,最高为18万。2015年城镇婚嫁彩礼一般为30万~40万,农村婚嫁彩礼一般在15万~20万元之间;到2019年凉山城镇婚嫁彩礼为40至50万,农村婚嫁彩礼普遍在20万~25万元之间,婚嫁彩礼上涨幅度每年达2万~3万元[6]。

2.受传统彩礼影响。凉山彝族婚嫁彩礼早在包办婚姻时期就已经存在。包办婚姻时期,女性婚姻主要以家族和父亲及长兄做主,女性在旧社会、旧思想的束缚下,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婚嫁中的彩礼也是通过媒人与父兄决定,传统包办婚姻中的彩礼以《妈妈女儿》为例。如:

妈妈女儿哟,女儿怎么办?今天这时刻,姻亲到了家,媒人进来门,来了三人算年庚,年岁不相生;不在水上碰,不在崖上逢;公公生年也相合,婆婆月份又相称。有啥不合适,件件合适都顺心。姻亲乐呵呵,只有女儿心下沉。父兄决定要开亲,烟亲答应来订婚。宰头肥小猪,都来看脏腑,这人看一会,那人瞧一阵,胰脏平展展,胆液黄澄澄。有啥不吉祥,事事吉祥都放心。烟亲笑眯眯,父兄喜盈盈,只有女儿泪涟涟。这时议定女价钱,白银按锭数,黄金用戥称。想喝一碗汤的都来了,已在火塘上方坐,想吃一坨肉的也来了,就在火塘下站着,坐的还想得银钱,站的只图吃一顿,烟亲多畅快,父兄更欢心。只有女儿哟,怨声不停歇。[7]

从以上《妈妈女儿》中不难看出,彝族婚嫁彩礼是在包办婚姻时期就已经存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当下婚嫁彩礼现状。

3.方言区婚嫁彩礼的区别。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凉山彝族婚嫁彩礼呈现出北部方言所地次方言区高于圣扎次方言区。笔者认为主要与地区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有关。如所地次方言区美姑县总人口为26万,其中彝族人口占98.6%,是全国彝族聚集程度最高的县份,也是全国彝族文化保留最为完整、民族风情最为独特的县份。

4.婚嫁彩礼乱现象。大小凉山彝族婚嫁高额彩礼呈现出快速高涨态势,从原来的几百元一路攀升到几万到十几万,甚至到几十万元,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其中婚嫁彩礼习俗存在一种“明高暗低”或“明低暗高”的乱现象,如农村有些家庭,为了虚荣心,对外声称婚嫁彩礼很高,其实私下给付的婚嫁彩礼很少。而有些城镇家庭,为了逃避处罚,他们对外声称婚嫁彩礼很少,其实私下给付的金额很高。另外有些地方的媒人在婚嫁彩礼上有意哄抬礼金,从而抽取更高的“夫呷者”(介绍费)。因此,在凉山彝族婚嫁彩礼愈演愈烈的同时,存在婚嫁彩礼乱现象严重。

(二)丧事攀比严重

丧事是凉山彝族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传统风俗。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凉山彝族对已故父母进行厚葬与超度,这作为儿女的孝重、贤能的表现。2016年以来凉山州各县市针对丧事习俗现状制定相关规定后,城镇丧事习俗有所转变,城镇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农村地区仍然缺少监管。

1.攀比礼金。过去,老人去世后,一般女婿家族、侄儿侄女、亲戚朋友都牵牛吊丧,近两年以来逐渐在转变。如2018年1月、2020年3月,笔者分别对喜德和冕宁两县城附近两位老人丧事作调查,结果呈现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子女都没有牵牛,而是改成送现金,亲女儿要送1~2万元现金,侄儿侄女一般500~10000元,亲戚朋友也送现金。但是,操办丧事有一股攀比礼金的风气在蔓延,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攀比现象。

2.攀比宰牛杀牲畜。2015年之前,凉山彝族在操办丧事时“宰牛羊牲畜”的数量来彰显家族势力,一般普通农村家庭要宰杀3~4头,家庭条件优越的翻倍,甚至更多,造成极大的浪费。2016年以来这种风气有所好转,但有些县仍然存在攀比杀牛的现象。

3.悼念日摆阔现象。凉山彝族操办丧事时间一般为三至五天(特殊情况七天),其中在火化前一天称为聪兹(悼念日)。过去,这一天,彝族以枪支的数量和打多少子弹来显示“家支”的势力,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现如今,烟花爆竹代替枪支子弹,烟花爆竹钱少则几千多则上万不等。有些城镇送花圈,一人去世单位要送花圈,亲戚朋友也送花圈,少则几十几个,多则上百个,一个花圈200~300元计算,仅此项开支都高达上万元。白天主人家要安排接丧、赛马、摔跤、“哭丧”,晚上有“册格”“瓦兹叻”活动。近年来,又增加了一项“跳现代舞”的新项目。以上活动主要以“主”对“客”或“客”对“客”两种方式进行活动。这些活动结束后主人都会给参加的每支队伍发卡巴(奖金)和赠送牛膀子,以作酬谢。

4.吊丧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凉山彝族注重吊丧场面,特别是女婿家族,在吊丧时都会精心准备,吊丧的人数,一般少则十几人,几辆车,多则上百人,几十辆车,往往人越多越体面。近几年,有些地区出现一种新现象,前往吊丧的女性服饰还要统一,有些人为了吊丧花几千元专门购买新服饰,这些服饰平时生活中也很少穿,而且彝族服饰的样式每年都在更新,新款出来后,旧款就没人再穿。除此,有些地方还流行吊丧的女性每人手提一篮水果、鸡蛋,男性抬酒、撒糖、烟等方式浩浩荡荡地前去吊丧老人。

(三)人情消费现象严重

近年来,凉山彝族人情消费名目增多。很多人情消费的名目都是从婚丧嫁娶消费中引申出来的,过去彝族结婚和办丧事时没有收礼的习俗,自从婚丧嫁娶收礼后,生活中陆续出现了许多人情消费,如看病人、生孩子、买房子、升学等大肆宴请收礼的现象越来越多,从而增加了人们的经济压力。从走访中了解到,农村每年用于宴请活动的开支平均3000~20000元不等,农村人情消费是受城镇的影响,机关单位干部职工每年用于宴请活动的开支平均5000~30000元不等,让广大干部群众和村民不堪负重,苦不堪言。

三 婚丧嫁娶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形成的原因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产生凉山彝族高额彩礼和丧事习俗中铺张浪费等现象,既有彝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原因,也有社会关系的影响;既有社会生产力的根源,也有群众的思想观念落后等多种因素。

(一)凉山彝族属于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的背后有多种原因

凉山彝族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从而导致凉山彝族经济整体不发达,农村收入渠道仅靠单一农作物来维持生计,增收手段有限,收入水平不高,婚嫁中的聘金彩礼成了一种家庭收入方式。在艰苦条件下抚育长大的女孩,所以在高额彩礼中往往都是农村家庭抚育长大后又有工作的女孩。

(二)随着新时代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凉山彝族农村和城镇女孩的思想也得到开放,凉山部分彝族地区年轻女孩外流外嫁,导致人口比例失衡,本地光棍汉和娶外民族的人群在增多,因此本民族有工作的女孩更加珍贵。

(三)社会保险措施或社会救助手段有限

凉山彝族底层民众缺乏不确定感,故把婚嫁彩礼收入视为一种存款,充实家底,以备不时之需,作为抵御生病、住院、养老等社会风险的手段。

(四)深受传统习俗影响

婚丧嫁娶是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习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婚嫁彩礼、丧事哭丧、册格、瓦兹力等,长期以来是一种简单的习俗在彝族民间广泛传承凉山,并沿袭至今。在传承传统婚俗和丧事文化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过去一些思想观念,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与时俱进,而是随现代消费观的影响,把传统的面子观念再次被唤醒,加之现代人们的互相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传统婚丧嫁娶消费越来越高。

(五)深受爱面子观念影响

彝族同胞爱面子历史由来已久,其主要表现在平时热情好客和婚丧嫁娶的热闹程度上,结婚时,男方比接亲车辆的多少和档次;女方比收多少彩礼,接亲的车还不能是面包车,这样别人会觉得寒酸没面子。因此,男方在接亲前几天就会托亲戚朋友到处找车。女方家庭也同样为了显示自己家族,提前找许多亲戚组成庞大的送亲队伍。丧事方面,平时很少来往的远亲侄女,一旦老人去世,就会组织几十个人热热闹闹地前来吊丧,他们或牵牛、或抬酒、或放鞭炮、或撒糖、食品……铺天盖地蜂拥而至,从而成了“喜事大操办、丧事厚葬博养”的状况。

(六)深受盲目跟风攀比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广大群众的生活也与过去相比有所改善。但部分人的思想观念陈旧,不与时俱进、虚荣心作怪等,从而导致互相攀比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婚丧嫁娶总想讲排场、热热闹闹,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些家庭经济困难,无力大操办,但为了跟风,盲目攀比,加重了贫困程度。

(七)深受补偿心理影响

由于生活中人情礼越来越多,人情债越积越多,致使许多人认为原来送出去的礼金太多,自己遇到婚丧不操办觉得吃亏。所以,有些人开始在生活中制造各种值得庆贺之事,以到达收回礼金的目的。在行动上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慢慢变得不知所措,反过来又进一步助长了不正之风滋长。

(八)借机敛财心理所致

前些年,个别人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或手中的权力,为别人办事,留下人情,在操办婚丧嫁娶是,到处打招呼、发请柬,大摆宴席,广敛钱财;有的人认为自己在岗时,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作祟。如今农村有不少的家庭认为辛辛苦苦把女儿养大,特别是对贫困家庭来说培养一名大学生几乎花费毕生积蓄,少数家庭甚至将自己的女儿视为敛财工具,这种情况农村家庭尤为突出,特别是有儿有女的家庭往往想靠女儿出嫁收彩礼来娶媳。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村女孩都有个共同点:她们不赞成高额的婚嫁彩礼,但是,一方面婚嫁彩礼钱自己做不了主,另一方面她们明白不给婚嫁彩礼或彩礼少,家里就没有钱给兄弟娶媳妇。

四 婚丧消费观对扶贫工作的影响分析

凉山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的民族,彝族普遍自尊心强,热情好客。近年来,受到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下,凉山彝族不少民风民俗也随之变化,特别是婚嫁彩礼和铺张浪费现象严重违背了传统习俗的初衷,有悖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从而也影响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

(一)贫困户难以脱贫

凉山作为深度贫困州,全州17各县市中有11个县市属于连片贫困地区,在2880个贫困村,2019年已经有4个贫困县提前脱贫摘帽,还有7个县,300个贫困村,2020年底实现全部脱贫,目前处于脱贫攻坚最后冲刺阶段。由于凉山经济、自然、交通条件等不均衡,既有经济条件好的安宁河谷平坝区,也有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滞后的彝族地区。近年来,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帮助农户脱贫致富,但是,因为贫困程度较深,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农村贫困家庭,为了支付高额的婚嫁彩礼和操办丧事到处借钱,从而加重贫困,难以彻底脱贫。

(二)返贫现象严重

多年来,凉山彝族婚丧嫁娶消费及人情礼的消费往往高于其他地区,直接影响群众生活,甚至影响当前扶贫工作的进度。许多人为了支付红白喜事礼金,本已脱贫的家庭再次返贫。特别是在婚姻习俗中除了高额婚嫁彩礼之外,现代彝族婚礼中还有许多附件的消费项目。如拍婚纱照、婚礼策划、婚礼场地、举行不同婚礼仪式等。

(三)高额婚嫁彩礼影响家庭幸福

凉山彝族婚嫁高额彩礼,不仅影响家庭幸福,而且有些地方因此导致“亲家”变成“仇家”,甚至引发一些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如2015年3月峨边县新林镇严日某某与邛莫某某因婚约纠纷突发两个家庭间斗殴,当场造成3人死亡、4人重伤的恶性事件。由于高额婚嫁彩礼,新婚夫妇婚后家庭生活经济压力大,越过越贫困的现状普遍存在。因此,高额婚嫁彩礼不仅影响年青一代家庭经济状况,而且影响社会稳定。

(四)铺张浪费影响脱贫致富

自古以来,彝族把老人去世看成自然规律,人老了有一天就会离开自己的亲人,回归祖界,回到祖先身边继续生活。把老人的丧事称为“白喜事”,故葬礼中有喜有忧,有悲有乐,有歌有舞……在葬礼仪式也很繁杂,从报丧、吊丧、祭奠、指路等。在操办丧事时开支以打牛为主,一般一场葬礼少则5~6头到十几头,有个别地区为了面子杀100头牲畜(不分牛、羊、猪,其中牛至少有20头),时兴撒烟、撒水果糖、撒毡子、撒牛、撒马、撒钱,甚至撒银子等。所以丧事大操办造成铺张浪费,而且直接影响脱贫致富之路。

五 对策建议

防止凉山彝族婚丧嫁娶消费演变成陈规陋习,建议以政府主导,相关部门负责;以宣传引导、教育突破、规范行为、村民配合、各方齐心协力合作,上下联动的长效机制等多种方法来转变现状。

(一)政府应采取有力政策措施

针对各县出现高额婚嫁彩礼、丧事大操办趋势,建立州、县、乡、村四级宣传教育监督,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专栏、抖音视频、快手直播等多形式、进行宣传引导。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提倡新事新办,反对大操大办。

1.成立移风易俗宣讲团。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从文化部门单位抽调一批懂双语的人员,重点宣传高额的婚嫁彩礼、丧事铺张浪费、频繁的人情礼的危害性,努力营造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做到传承文明,摈弃陋习的文明习俗。

2.录制母语宣传短片。由凉山州语言文字工作室牵头,与州电视台和各县(市)电视台协作录制一部母语宣传短片,以主播为主,以图片和视频结合为辅的形式、方法来进行宣传,同时要求各县(市)广播电视广泛宣传,乡(村)可以通过村委会来宣传,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民风民俗的培训方式进行宣传,让每个村民都深刻认识并自觉抵制。

3.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遏制婚丧嫁娶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之风”的相关规定。目前,凉山州各县都通过各自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规定,但规定只对部分领导和党员干部起到作用,对更多的干部和工作人员,特别是广大群众是无效的。

4.各县成立民风民俗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强化责任追究。建议专项工作小组从县到乡(村)成立办公地点,工作要细化,领导小组可以组织乡村干部和村干部,组织制定具体工作制度,严格按照“八项规定”规范约束民风民俗行为,以党员、村干部带头移风易俗,对积极配合的家庭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以便鼓励更多的村民加入。

(二)充分发挥民间社会机构的措施

1.借鉴马边县的有效措施。近年来,马边和峨边两县通过民间组织对民风民俗进行规范,并有效阻止了高额婚嫁彩礼和铺张浪费习俗无限蔓延。第一,马边县主要依靠民间研究协会,主要以学者、热爱民族文化的青年志愿者组成团队,他们先对本县各乡(村)进行调研,在调研中掌握具体情况后,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形成一个合理的规定。而且他们发起的这项工作得到了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协会很快就在各乡(村)委会的配合下召集村民进行培训、宣传、实施等。据该项主要负责人马边县图书馆曲比兴义老师介绍,婚嫁彩礼进行规范后,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在婚嫁彩礼上,每个乡(村)每年大约节省上百万的礼金。第二,他们在对婚丧嫁娶习俗中的各种名目进行规定,如农村婚嫁彩礼不能超过2万~3万元,城镇婚嫁彩礼不能超过5万~6万元,婚礼中每项礼钱(卡巴咯撒)也细化,对丧事也采取相应的方法监管。第三,强化管理。对不遵守的家庭及时按规定处理。被举报的家庭先在协会监督下退回礼金,不听劝的家庭会取消一些惠民政策、不出具结婚证明、孩子出生后也不给上户口等方法来让村民自觉按规定执行。

2.成立民间德古协会。聘请一些德高望重的德古加入协会,让他们主动承担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协会拟定工作规章制度时,并严格按照各项工作,明确规定婚丧和人情礼金。

3.制定乡(村)规民约,随时宣传并督促,对违规的家庭及时进行处理。对婚嫁彩礼、礼金(礼钱)、礼物等消费作明确规定,严禁以婚姻和民间习俗为借口收取更多的敛财行为,引导村民认真学法知法,遵纪守法,抵制一切不良的行为。

(三)建设示范村镇

凉山在加强对移风易俗宣传的基础上,先选几个县做示范,从帮助村民树立遵纪守法意识始,对民俗活动中违规违纪行为及时按村规民约惩处。让村民自身认清不良的行为,并主动走向文明习俗。示范村镇要严格按照婚嫁彩礼、丧事铺张、人情礼消费有关规定执行,倡导婚丧嫁娶习俗中喜事新办,反对攀比之风。杜绝婚嫁彩礼中“明高暗低”或“明低暗高”等操作行为,倡导村民在操办丧事中不得超标杀牛、羊、猪等牲口,做到不讲排场、不比谁阔、不得撒水果、撒糖、散烟、撒手怕、撒钱等不良行为;农村不得大量放烟花爆竹,造成环境污染和浪费。只要示范村镇有效做好后,其余的跟随进行推广宣传,如此一来,独特的民风民俗又得以恢复原貌。

六 结语

总而言之,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杜绝凉山彝族高额聘金彩礼现象,若仅仅从移风易俗一个方面入手是难以消除的,不够的,因为产生婚嫁高额聘金彩礼的社会结构和环境仍然存在。因此,需要从文化整体观出发,让经济、文化、社会同步发展,方能治标又治本。不仅仅要移风易俗,更要丰富和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民族教育,增加农民收入,落实各种城乡社会保险保障措施才逐渐改变现状。为此针对凉山彝族高额的婚丧嫁娶消费的现实问题,不仅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而且针对存在问题找准对策措施进行全面规范改革,让本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习俗恢复成最初有利于本民族的常规习俗。

猜你喜欢

婚嫁高额凉山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高额彩礼治理路径探索
推进蚕桑基地建设 助力凉山脱贫攻坚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周大生 中国婚嫁文创系列 幸福花嫁
珠海“水上婚嫁”集體婚禮
高额收益要谨慎,场外配资需辨明
英国医生最高获得37.5万英镑的高额加班费
婚嫁贴“囍”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