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扬“赶考”精神 实现乡村振兴

2023-01-06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赶考考题初心

陈 凤

(重庆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00)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乡村振兴内涵丰富,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既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结果是让农民成为让人称赞的职业,让农民有自信;让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让农村有活力;让农业成为有发展价值的产业,让农民有奔头。乡村振兴具有紧迫性和时代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关键的任务是乡村振兴,最厚的基础在农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是党的目标,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的考题。目前,党在托贫攻坚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果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奋力实现乡村振兴,拿下乡村振兴这块硬骨头又可反哺巩固托贫攻坚的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非常迫切完成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补上乡村这块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1 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内涵和特征

“赶考”精神可以说是在总结中国历代执政党兴衰经验教训中得出的,其内涵丰富,是中国共产党在接受时代和人民的考验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精神能量。

1.1 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内涵

1.1.1 坚守初心,坚定为民执政

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追求和最高价值取向。“赶考”精神最初是在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心即将从农村转移城市,意味着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毛泽东同志提出“赶考”的命题,望全体党员以“赶考人”的身份牢记为民执政的初心做出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做到了,每一届“赶考人”都对为民执政的初心不断丰富推新。邓小平说过: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就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2]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说: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1.1.2 忧患意识,保持居安思危

有备则无患,居安思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共产党向农村转向城市之前,为了防止党员干部忘记党还未完成的使命而松懈思想,毛泽东同志为党员干部做了大量的思想准备及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全党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既要保持初心又要砥砺前行,具备这样的心思去赶考才经得起人民群众的考验。[3]“赶考”精神内在包含了居安思危的精神品质,直至今日中国已经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赶考”精神所蕴含的忧患意识依旧在鞭策全体党员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提醒全体党员干部要警惕“四大危险”,防止毒素入侵对党的侵蚀。

1.1.3 责任意识,坚持廉政勤政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到成为中华民族的合法执政党,离不开全体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意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独立的新中国,经过不懈奋斗,到了胜利之时,毛泽东同志依旧不忘党的初心,语重心长地说出“我们绝不做李自成”[4]。中国共产党深知历史不会再现,很可能会重演,堕政是政党败亡的先兆,所以,始终负重前行,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中国经济腾飞;持续深化改革,中国进入新时代。

1.1.4 自我革命,坚持优良作风

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作风是中华民族所有美好词汇的鲜活体现,勤俭节约、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等,是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的内在品格。经得起枪林弹雨,还要经得起糖衣炮弹,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毛泽东“两个务必”的思想对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中国古代哲学《礼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已经道出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要成大事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敢为人先的魄力,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为民为国艰苦奋斗、谦虚谨慎、英勇顽强的志气,在建设新中国时有不骄不躁、稳步迈进的睿智。直至今日,习近平总书记依旧时刻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共产党员要有刀刃向内的勇气,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1.2 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的特征

1.2.1 高度的自觉性

“赶考”精神是由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对全体党员提出的,针对性极强,这是党对自身建设的高度自觉性。“赶考”自古都是非常严肃认真的话题,人生三大喜事之一就有金榜题名时,由此可见,“赶考”不是一件易事,“赶考”前需要做大量充足的准备,考试中也需要良好的心态。中国共产党不是通过外部因素用各种心灵鸡汤来激励党员干部加强自身修养,而是党员干部从内心为自己树立信仰,全体党员干部把自己定位为“赶考者”,必定有“赶考者”的心态,加强自身修养,以最好的姿态解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各种考题。

1.2.2 较强的鞭策性

考试结果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中国共产党所做的考题就会有不合格的风险,这种风险就会鞭策全体党员不断修正自我,不断做出更加完美的答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是带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富强、富裕,在这条道路上会有无数的考题,英勇的革命先辈已经完成了民族独立解放的任务,打土豪分田地、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赶考”精神也正是在先辈们的斗争中形成的,流血牺牲完成了他们的赶考之旅,今日再踏前辈的赶考之路,以不断丰富发展的“赶考”精神鞭策后辈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1.2.3 深谋的前瞻性

“进京赶考”这个命题对全体党员干部来说本来就是个未来式,理论上赶考的精神品格是要在赶考之前具备,更重要更难的是持续。“赶考”精神本身是一个开放发展的过程,“进京赶考”有许多“考题”是不可预测的,只有不断丰富“赶考”精神的内涵,才能自如应对复杂多样的考题。毛泽东同志将“赶考”精神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提出,本身就具有深谋的前瞻性,就如马克思说他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方法。不可否认,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极具前瞻性,直至今日依旧适用,守初心担使命,加强党的建设在今天仍为重要。

2 “赶考”精神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时代意蕴

2.1 “赶考”精神贯纵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

考试有考纲,它限定着考试的内容,同时,也规定着考试的范围,全体党员干部赶考乡村振兴,首要的事情就是弄清楚考纲,“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就是考纲,党员干部要根据这20字方针的要求来做考题,它既是指导原则又是考题内容,要做出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20字方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灵魂,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要将方针政策转化为乡村振兴动力,要时刻牢记并以它为指向,才能真正保证不偏题。

2.2 “赶考”精神是坚持“双脚”落实

乡村振兴是一块硬骨头,这是全体党员干部的一份必考题,不是在办公室里发发文件,高谈阔论就能做好,全体党员干部都要“双脚”落实。出谋划策需要人,传播科学农业知识需要人,党员干部要认清自身岗位职责,上下一心。不在基层的党员干部要一只脚踩在责任上,一只脚放在人民群众心里,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基层党员干部要坚持“一只脚在课堂,一只脚在田间”两脚都要站稳踩实,在课堂学习科学文化党史知识,增强文化素养和党性自觉,在田间又将课堂带给农村,融入农民,了解农业,将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2.3 “赶考”精神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乡村振兴这场考试,考场就在广袤的农村,党员干部要完成这次考试,必须深入基层,做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与人民群众团结一心,苦干实干,实事求是为农民办实事。乡村振兴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业,扎根在一线的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其位谋其职,就要踏踏实实做有实惠、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绩,不敷衍不将就,拒绝抵制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意识,做一些为长远发展打基础、做铺垫的隐绩,要处理好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的关系,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4 “赶考”精神是自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中国是农业大国,做好乡村振兴是艰难也是必须的,基层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直接与群众面对面,更易与群众心交心,做得好与坏都直接展示党的形象,能让人民群众直接感受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因此,对基层党员干部要有更高的要求,过硬的身体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埋头实干的作风,最根本的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做群众的贴心棉袄,了解群众的诉求,做好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的“传声筒”。基层干部为基层群众服务,要有责任有担当,敢于发声勇于做事,不因“避嫌而不言”,不因“畏繁重而不举”。

2.5 “赶考”精神是强化担当使命意识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全党的一个重大考验,这个考验直接体现在党的基层党员干部身上,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有“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意识。[5]农民的刚性需求,农村的现存状态,农业的发展情况都是需要基层工作者实实在在地去调查研究,可以说是制定乡村发展具体措施政策的第一步,同时,上级政策措施在乡村能否真正发挥作用也在基层党员干部身上。毛泽东同志十分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广袤的农村更需要实事求是,花大功夫、下大力气,基层党员干部没有奉献精神和强烈的责任使命意识是很难做好的。[6]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发扬“赶考”精神的路径选择

“赶考”精神是毛泽东同志对全体党员干部的期许,在“赶考”这条路上,中国共产党不负期望,胜利完成各类挑战,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考题中“赶考”精神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3.1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教育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心之所向,行之所动,蕴含着党的初心使命教育。在战乱中坚定信仰,摸爬滚打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是否还能摆正自己在人民心中的位置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两个务必”体现了对共产党员的刚性规定,进京“赶考”是党初心使命教育的重要精神资源。从毛泽东“进京赶考”到习近平总书记“赶考”远未结束,初心未达到,使命未完成,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果,在中国发展基础的乡村振兴时刻,党员的初心使命教育一天不能松懈。

3.2 将“赶考”精神与时代精神创新结合

“赶考”精神蕴含着为国为民的初心意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自我建设的革命意识,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我们认为二者的关系是:“赶考”精神内涵是时代精神内涵更深层次更细腻的要求,改革创新是胆大心细,不是盲目自信,是在初心使命意识、忧患意识以及自我评价认识的基础上去创新;时代精神内涵是赶考精神内涵进一步的行为驱使,具备各种优良条件,要善于抓住机遇,提高行动力,促成事物的质变。乡村振兴战略是关乎国家发展稳定的重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举全党之力推进乡村振兴,在督促党员干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要注重帮助党员干部理解赶考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相互关系,注意将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作用。[7]

3.3 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

“刀刃向内”的勇气是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交出完美答卷的重要原因,及时披露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不作为、乱作为,可起到警示作用,从而使“赶考”精神扎根扎牢在党员干部心中。共产党员是由社会先进分子组成,本身对全体社会成员有先锋模范作用,榜样模范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这是一个需要榜样模范的时代,也是一个榜样模范辈出的时代。在今天,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是英雄的共产党员汗水,在脱贫攻坚的乡间小道上是无私的共产党员的脚印,在生死存亡瞬间是无畏的共产党员的牺牲,这些都是众多共产党员的生动教材。乡村振兴需要无数党员干部前赴后继、吃苦耐劳、坚守决心、无私奉献、心怀天下。继承发扬“赶考”精神,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一群人影响一个社会,那么,整个社会就会积极向上。

3.4 建立从严选优的人才制度

从西柏坡“赶考”至今,在这条考试路上,我们党交出了许多成绩斐然的考卷,从在黑暗中摸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优秀的坚毅的共产党员的坚持和努力。如今,面临着乡村振兴这一新时代、新征程的重要命题,选拔有志有为的优秀共产党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关系着国计民生,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初心践行,[8]选拔的优秀党员干部应有“赶考”为民的态度、“赶考”必胜的信念、“赶考”必为的决心。有为民的态度才能预防利己主义,真正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难;有必胜的信念才能一站到底的“永动力”;有必为的决心才能忍别人不能忍之痛、吃别人不能吃之苦,获别人不能获之获。从严从优选拔真正将“赶考”精神内化于心,并能将其践行的优秀党员干部。

猜你喜欢

赶考考题初心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永远的初心
论“不忘初心”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特别的考题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律师“赶考”法官
不忘初心,继续“赶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