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023-01-06杨秀艳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建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杨秀艳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1]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的“小小红船”走向2021年的“巍巍巨轮”,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了于“漏舟之中”走向站起来,从一穷二白走向富起来,从滚石上山走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高校开展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利于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汲取红色力量,有助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依据

树高千丈必有根,江流万里总有源。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先驱心路历程的高度概括,其诞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理论来源、实践积淀和文化基因。推进伟大建党精神高质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首要前提是解析其深刻的形成依据。

1.1 历史渊源:伟大建党精神在近代救亡图存斗争中孕育生发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危如累卵的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既要面临国际形势的波诡云谲,又要经历国内环境的水深火热。为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求索救亡图存方案。太平天国的悲歌、洋务运动的夭折、戊戌变法的幻灭、清末新政的破产、辛亥革命的落幕,都未能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旧中国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犹如一道闪电唤醒沉睡的中国人。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开天辟地的建党活动开始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斗争中顽强探索的必然产物,其意味着灾难深重的中国开始在坚强领导核心的带领下踏上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

1.2 理论来源:伟大建党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应运而生

“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2]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人类自由和解放指明道路,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真理,故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理论来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就像黑夜里亮起的星点灯光,照亮了中国社会。在激辩中传播,于比较中选择,马克思主义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乘着五四运动的巨浪在各种变革方案相继失败后的中国广泛传播,指导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一条救国民于水火的正确道路,创建了“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奉为圭臬,坚持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散发真理光芒。伟大建党精神的诞生正铸就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之中。

1.3 实践积淀:伟大建党精神在党的百年砥砺奋进中凝练升华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绘制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画卷中历经的磨难、饱经的风霜、作出的牺牲、取得的辉煌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积淀。为建国,中国共产党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从大革命失败的惨遭杀戮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的被迫失败到万里长征的胜利会师,从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到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为兴国,中国共产党进行无数次伟大创造,从遭受国际全面封锁到抗美援朝胜利后树立的国威军威,从百废待兴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国共产党在激情燃烧中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富国,中国共产党化解无数次风险挑战,从“十年内乱”到改革开放,从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冲击到顺利进入21世纪,从世所罕见的矛盾考验到勇立时代潮流,中国共产党在翻天覆地中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为强国,中国共产党创造无数个人间奇迹,从脱贫攻坚到疫情防控,从两大奇迹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性成就中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强起来。伟大建党精神正在百年峥嵘岁月中凝练升华。

1.4 文化基因: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赓续弘扬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之源,蕴含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例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天下之人皆相爱”的大爱之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观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意识,“苟利国家生以死,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舍生取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革命精神,“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求真态度,等等,正是这些优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培植了丰厚的文化土壤,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2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意蕴

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的求真精神、担当精神、斗争精神、无私精神富有深远的育人价值,与高校思政课的价值诉求高度契合,为大学生勇担民族复兴时代大任而奋斗提供价值航标和精神动力。

2.1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求真精神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求真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基点。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生动诠释了老一辈中国共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强大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的事业长盛不衰的动力源泉和根基所在。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就在于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做支撑。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核心内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极其复杂,一些西方国家企图用思想入侵、文化渗透等方式侵蚀我国意识形态,严重动摇国民特别是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必然选择,有助于大学生有效甄别鱼龙混杂的信息资源,理性判断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将个人发展前途与祖国未来命运紧密结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2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担当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担当意识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担当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内生动力。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葆有使命感,与国家、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于暗无天日的泥潭中追寻救国道路,于枪林弹雨的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于满目萧条的“一张白纸”上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于曲折灾难的内乱中进行改革开放,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严峻形势中进入新时代。这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实践确证,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经过中华儿女的不懈努力奋斗,我们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意味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力棒已传递到我们手里,这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增强民族使命感、勇于担当。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担当意识的重要议题,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使命,自觉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积极融入国家大局、紧跟时代大势,厚植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

2.3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斗争精神有助于锤炼大学生的风骨品质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斗争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丰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坚决斗争意识和“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忘我牺牲精神投身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洪流中。在战火硝烟年代,英勇牺牲并有名可查的370万革命烈士为民族独立慷慨赴死,19.7万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献出宝贵生命;在和平年代,永远冲锋在前的抗洪救灾战士,逆行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将生命奉献给脱贫事业的1800多名同志为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前仆后继。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勇于胜利。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这就要求大学生坚决抵制“佛系”“躺平”的消极态度,要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拼搏奋斗。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现实需要,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在危害国家发展和民族利益的矛盾冲突和问题挑战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做有骨气、有底气、有志气的青年大学生。

2.4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无私精神有助于厚植大学生的崇高情怀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无私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旨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久经磨难仍生生不息,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对党的无条件信任和绝对忠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和满腔热情。一百年来,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建立亲密无间的血肉情谊,始终走在为人民谋利益的大道上。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为党、为国、为民建功立业落实到一言一行中,与时代同频共振。反观现实,“由于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市场经济带来的崇尚金钱至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部分学生只注重个体利益,忽视集体利益,有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倾向。”[4]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中“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题中之义,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定力;有助于坚守“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初心情怀,深入基层,淬炼品格,增长才干,勇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3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路径

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特质高度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推动伟大建党精神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政课,要立足新征程上世情、党情、国情、民情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文化教学等方面着手,探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途径,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价值和育人价值。

3.1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纳入伟大建党精神

课堂教学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其以深邃透彻的道理、寓意深刻的哲理、循循善诱的方法说服学生、教化学生、引导学生。因此,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

一方面,立足思政课课程体系,精准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契合点,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教学中,要着重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为何在历经新旧思潮交锋、种种道路探索后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器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成功秘诀”[5],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6],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做最忠实的马克思主义传承者、捍卫者、践行者。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体系”课堂教学中要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指引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以及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两大科学理论成果,引导大学生自觉用中国话语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讲“思想道德与法治”有关“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内容时,以小故事讲大道理的方式,将中国共产党先驱们不惧强敌的无畏壮举融入教学过程中,如:“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的李大钊、“志士不辞牺牲”的赵世炎、临死前“此地甚好”的瞿秋白,让学生珍惜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激励大学生立鸿鹄之志、行奋斗之路。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的觉醒历史,以及由小到大的百年奋进历史,引导大学生在党的历史长河中寻找时空激荡的青春共鸣,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另一方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主线贯通与专题讲授相结合,充分利用问题式、探究式、展演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设置相关讨论主题,促使学生在查阅资料、阅读书籍、教学设计、案例研讨中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和领悟。

3.2 以实践教学为抓手,在社会活动中嵌入伟大建党精神

实践出真知。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展和补充,是学生加强理论学习将知识体系向价值信仰体系转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思政课要使学生做到“知中学、学中悟、悟中信、信中行”,就必须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一方面,教师要学会用起来。一是充分利用建党节、革命先驱的诞辰日等重要纪念节日开展仪式教育,让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直击学生内心世界,让学生在敬仰先辈的同时不忘今后的脚踏实地;二是用好大学生宣讲团,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党团支部、“背街小巷”“工厂车间”宣讲伟大建党精神,促使学生在宣讲过程中加深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依据、理论内涵的解读。另一方面,学生要坚持走出去。一是走出课堂,走进历史记忆。通过开设“行走课堂”,带领大学生实地参观北京大学红楼、《新青年》创办地址、中共一大会议遗址、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革命前辈们为建党救国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让学生重走革命前辈走过的路,切身感受革命先驱们对投身革命的胆魄,对祖国的热忱,对人民的情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帮助学生洗涤思想、净化灵魂,引导学生坚定不移跟党走;二是走出校园,走进“田间地头”。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调研、“三下乡”、乡村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感知最真实的人民冷暖,自觉“将自己融入新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7],将“不忘初心、担当使命”的担当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落到实处。

3.3 以网络教学为依托,在网络平台中引入伟大建党精神

互联网因其“万物互联”的特征突破了时空限制,创新了思政课教学平台,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扩大伟大建党精神的网络传播力和影响力。一方面,搭建网络宣传平台。一是在校园门户网站、学习强国的首页位置设置庆祝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等相关专题栏目,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实时推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容及其专家们的理论解读,并设置讨论专区,引导学生及时学习、自主思考、交流心得;二是在QQ、微信、微博、知乎等社交软件平台推送党史人物、党史故事,分享红色影音、影视作品片段,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感染大学生;三是利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开通“伟大建党精神”官方账号,建立网上微型展览馆,立体化呈现建党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和精神内涵;四是利用VR动画或VR、AR等技术手段,对建党的时代环境、历史事件、活动现场进行虚拟重构,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开发网络教育资源。一是着重开发优质党史慕课资源,通过利用文物档案,深挖一手资料与全国高校共建“地方党史”慕课,以“小视角”映射“大主题”,邀请权威专家解密鲜为人知的党史故事,实现各地区、各高校之间党史资源共享,引导学生从地方党史出发深刻理解宏大历史规律,树立大历史观;二是致力创作主旋律影视作品,如:《觉醒年代》《1921》《建党伟业》等影视作品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先驱们逐渐觉醒并探索救国道路的艰辛历程,使学生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实现思想升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

3.4 以文化教学为载体,在校园文化中导入伟大建党精神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言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思政育人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因此,思政课要讲好伟大建党精神,“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8],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方面,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是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先进人物座谈会邀请革命前辈、党史专家进校园,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精神力量,激励其坚定奋斗的朝气与信心;二是通过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学术沙龙、读书分享会等开展学习交流分享,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学笃行,实现伟大建党精神入脑入心;三是联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教学团队、学生社团组织广泛开展宿舍、班级文化节,征文、演讲、合唱、辩论、小品、话剧等文艺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另一方面,打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大学生在处处皆文化的校园环境中时时受到教育。如:在学校的教学楼道、教室墙壁、展览橱窗设置红色文化墙,在校园主干道、低矮绿化园中刻画党的百年征程图、基本内涵等,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作用,激发学生的心灵共鸣,引导学生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民族复兴征途上的先锋力量。

猜你喜欢

建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