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与优化提升

2023-01-06贺艳彬李春双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疫情

贺艳彬 李春双

(1.哈尔滨理工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6)

在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模式上寻求突破。混合式教学改革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思政课中的应用是新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学实践的需要。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成为普及在线教学的催化剂,各大高校爆发式的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促使信息技术与思政课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总结疫情期间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高度融合的新模式与新方案,以助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更加深入、广泛的应用。

一、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一)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要求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新要求,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学校应当积极探索思政课新的教学模式。教育部则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基于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讲授思政课。”[2]

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高度融合,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思政课中的应用,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要求。思政课在改进和创新的全过程中要遵循规律,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唯有此,方能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内在协同性,增强时代感和针对性。

(二)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契机

21世纪互联网信息技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态势,“互联网+”则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践行的成果。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与各个行业、部门的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模式、新业态、新领域扑面而来。而教育领域更应直面并适应这种变化趋势。“我们不可低估‘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深至骨髓,直接摧毁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新的教育生态。”[3]

“互联网+”背景带来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巨大变革,这给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也带来了新契机,它促使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升级换代。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所进行教学革新的一种新模式。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学空间的构建,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同步开展线上线下交互式教学,充分发挥出两种教学方式的优点,进一步拓展教学功能,扩大教学覆盖范围。把握好“互联网+”的新契机,探索混合式模式在思政课中应用,思政课才能不断与时俱进,实现开放与共享,提升教学实效性。

(三)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期待

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要满足大学生这个群体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当代大学生被形象的称为“网络原住民”,他们成长在网络时代以数字化的方式生存,信息技术已经深深的嵌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而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和新科技的层出不穷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环境,网络学习、泛学习等新兴学习方式逐步兴起并日益普及。2017年《地平线报告》曾预测混合式学习在不久的未来会变成一种核心的趋势。强化网络思维对思政课进行全新的包装,用好“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以适应信息时代下学生认知习惯、学习方式、获取信息偏好的巨大改变,与学生同频共振。

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各个教学环节贯穿信息化,促使线上线下活动有机结合,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融相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整合教学资源,用网络技术优化整个教学过程,让思政课“活”起来,让学生“燃”起来,让教学效果“实”起来。思政课如此求实求效、因势而新,才能满足学生的新期待。

二、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实践

新冠疫情背景之下,全国爆发式地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各地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积极研讨思政课线上教学方案,及时创设条件努力上好云端课。虽然,这是一次突发性的尝试,但却是保障正常开展有质量教学的重要举措。线上教学成功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目标,而且加速了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的步伐,思政课信息化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未来线上教学方式会继续应用在思政课教学上,并与线下教学方式互为补充。这种互为补充必将因这场大规模的集体线上教学实践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思政课教学方式被动的转变,却为线上线下主动融合铺垫了基础,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过程就是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一次有效更有力的实践。总结疫情期间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高度融合的新模式与新方案,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从平面走向立体。

(一)线上课程的设计和建设

课程建设是开展线上教学的第一步。思政课线上课程的建设要融入互联网思维,综合教学空间转换、信息传播方式、知识接收习惯等因素的变化,遵循直观性、系统性、协同性的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等进行重塑重构。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思政课面临教学场域转换、教学活动时空分离的现实状况。课程设计和建设要立足当下的情境进行变革,打破原有的静态化、固定化、预设化的形态,向动态化、过程化、生成化转型,匹配线上教学模式并为其提供支撑。

1.教学资源的开发

思政课线上教学不是传统课堂的网络复制,也不是信息化教学的生搬硬套,而是以学生居家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和规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为基础,从而实现对教学目标、内容、评价的再度整合,有效提升对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的覆盖面和针对性。将海量化、多样化、碎片化的信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并用恰当的形式表达、演绎、传播是思政课开展线上教学的关键一步。多数高校对国家优质课程资源、网络开放信息资源进行优选组合,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资源。秉持着“互联网+”教育大资源观的理念,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开发形成了共建、共创、共享的格局,并达成共赢的目标,实现课程效能的最大化。

2.教学内容的包装

思政课线上教学内容的包装针对其内容本身及形式进行。思政课教学内容要紧扣时代之问、现实之维。疫情期间,依托线上教学,教育部组织“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各地区协同开发“疫情防控”专题思政公开课,各高校自行开展战“疫”思政课。将疫情防控“中国之治”与“伟大抗疫精神”的鲜活案例、题材融合到教学内容之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责任与担当教育、感恩教育、法治教育等等。为学生注射一剂战胜疫情的精神疫苗,变知识量为知识力。而在思政课线上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上,教师借助大数据融入一些象征性的符号,运用图片、表格、漫画、视频等对其进行包装。开展图像化、情景化、动态化教学,为学生多维、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坚持可视化的原则。

3.教学评价的导向

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从而保障疫情防控时期思政课线上教学效果。建立基于“互联网+”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价值感、存在感。在形成性评价方面,利用网络平台主要依据学生在线学习、主题发言、随堂测试、参与互动、打卡出勤等情况进行评定。在总结性评价方面,立足于“抗疫”,从致敬英雄、各地党委和政府对疫情阻击战的领导组织与动员、各类典型人物与事例、社情民意与挑战等角度出发,以撰写论文、报告、作品等形式进行评定。引导学生关注疫情,深刻体会抗疫过程中所彰显出的中国速度、中国英雄、中国榜样、中国担当,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学生坚韧意志、勇于担当的品格和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

(二)多元平台的选用和搭建

疫情防控时期,思政课需要由线下课堂完全转为线上教学,进行多元化平台的选用和搭建,开展开放式、共享式的教学,以保证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发挥其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具体、生动的学习途径。从各高校实践情况看,搭建的平台主要有课程资源自主学习平台、教师直播教学平台、师生互动交流平台,线上多平台的互动、互为补充,支撑思政课线上教学的开展。

1.自主学习平台

利用智慧树、学银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一些通用型授课平台,上传适合学生居家学习的课程视频、教学课件、章节测试、学习资料,打造思政课线上自主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平台突破了思政课教学时空和环境的局限,为学生打造在线移动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自行登录学习平台,能够做到随时听、随时看、随时学,保证居家学习不断线。

2.直播教学平台

思政课直播教学平台主要是以腾讯会议、钉钉、雨课堂、腾讯课堂等APP或小程序为主,教师通过出镜视频直播或“PPT+语音”直播的方式进行知识点讲解。利用直播教学平台进行实时互动,直播连线零距离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学习和思想状态。定期、定时直播教学,能够增强思政课程学习的仪式感、真实感、亲切感。

3.互动交流平台

使用QQ、微信等群聊功能,通过建立虚拟班级群,建成思政课互动交流平台。在互动交流平台上,学生们可以随时进行学习、讨论、社交。在学习中获取知识,在讨论中分享知识、在交流中发现知识。教师通过平台与学生交流,围绕教学和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学生答疑,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化解学生的思想困惑。

(三)教学模式的运行和实践

课程资源建设和平台搭建为思政课线上教学模式的运行和实践奠定基础。疫情之下,云端之上,传统课堂“我说你听”的单线传输模式已不适合思政课线上教学。思政课线上教学模式的运行和实践,一方面需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凸显线上课堂时态,另一方面需要通过课前课后、线上线下,育徳育心的闭合教学环节形成立体课堂样态。对线上教学过程进行重造打破单一,打造多元、协同、混合的线上教学综合体。

1.课前导学:定制式自我学习

课前导学利用自主学习平台开展定制式自我学习,以发布通知、学习任务清单、推送资源为主,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对于教学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焦点问题发起主题讨论,鼓励学生发布、围观和思考,进行课前微测试,检测学习效果、查找学生的知识盲点。如此层层牵引、步步为营,把握学生学习的节奏,为学生规划线上学习的路径,让课程呈现出强烈的带入感,为正式开展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和热身。

2.课中讲授:实时性交互讨论

课中讲授主要是针对课程的主体和关键问题,学生的痛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解析,对学习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通过直播教学平台翻转课堂,利用一些问卷、投票、测验、抢答、选人、头脑风暴等课堂活动,进行实时的交互讨论学习。直播讲授时开启弹幕,创设实时互动的情景,有效满足学生表达个人观点的需求,让课堂“活”起来。以实时直播增强既视感,以微互动增强参与感,变单向灌输为交互讨论,实现思政课思想性和实效性。

3.课后答疑:个性化辅助支持

课后答疑是通过互动交流平台,给学生们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辅助支持。在班级群内对学生观看课程视频进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数据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播报,以督促学生消化和巩固线上所学知识。开展“全天候”的课后交流,针对学生的疑惑点、困惑点进行知识的延展,回应学生心声。进行抗疫现场网络直播,结合专题内容布置抗疫主题相关的线下实践作业,在班级群内以电子微作品的形式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接受思想、心灵的洗礼,让思政课有高度、有深度、更有温度。

三、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提升

面对疫情防控的特殊挑战,思政课迎难而上,既用好线上教学的“术”,又彰显课程所承载的“道”。一方面抢抓教学场域转换的窗口期,统筹做好线上教学;另一方面捕捉抗疫斗争生动实践,讲好“战役”故事,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目前全国大中小学已经复学复课,后疫情时代思政课如何办好线上教学并与线下教学有效衔接,提炼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要素,以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要求、满足师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需求。

(一) 坚持学生主体地位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落脚点是在立德树人上,以混合式教学模式助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人”,在于落实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坚守上、人格培养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4]思政课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面对的都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新时代青年,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思政课中应用要秉承“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发挥好学生主体性作用。

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激活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学生接受的规律性。线上教学的全天候、定制式、交互性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线下教学的零距离、直观化、即时性更适应学生的接受规律。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以往“规定式”的教育,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弹性”教育。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做到虚拟与实体、听觉与体验相结合,知识与方法、结构与形式相一致,实现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兼顾。通过线上线下创设条件,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思政课参与度和体验感,让思政课成为学生高卷入度、高获得感的课程。

(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疫情期间思政课采取线上教学方式,迫使广大教师认真了解新媒体掌握新技术,未来混合教学模式在思政课中的应用将成为一种趋势和常态。对教师而言,这既是机遇,更是全新的挑战。在线上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成为了“主角”。从表面上看,淡化了教师的教,但实际上并没有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讨论的组织者、课堂的引导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教师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力量,作为课程的引导者,教师的综合素养将会直接影响到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时所产生的实际效果。

其一,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多种信息化手段的支撑。教师要熟练掌握对教学视频的录制、剪辑,教学课件的制作、编辑,教学平台的使用、维护等基本操作技能,以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培养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了解学生的网络元素喜好,能够运用信息手段为学生构建完整的学习生态环境,增强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整体驾驭能力;其二,教学设计素养的提升。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导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学得如何”。教师注重教学设计素养的提升,对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教学环节、教学模块、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系统整体的全面设计。让学生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互相探讨、深入研究,实现“导”和“学”的相得益彰;其三,教学实施素养的提升。教师的行为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提升对课堂的组织、把控、管理、评价、解决矛盾等方面的教学实施素养,才能保证线上线下教学活动按照程序完整顺利地完成。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综合素养和能力,提高线上线下授课的本领,从大水漫灌转变到精准滴灌,让思政课如盐入味、入心入脑。

(三)把握技术融合尺度

思政课教学要创新,更要守正。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思政课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但却不能偏离“守正”的目标。这要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思政课中应用时,要把握好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度”。这个“度”即是要守住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也要坚持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一方面,混合式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要准确定位。它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学载体,切不可本末倒置,错把使用信息技术当成目的。亦不可一味追求手段和形式的新奇、花哨来迎合学生的喜好,不可搞怪直播博眼球吸关注。一定要与思政课教学内容高度契合,线上线下开展传正能量、发正声音,取正效应的直播、交流、互动,服务于教学过程,为课程增量赋能;另一方面,方法制胜的前提是内容为王,在混合式模式中教学内容上要突出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如此才能避免在华丽技术包装下的空洞说教。坚持以科学理论涵养人,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思政课所蕴含的政治高度、历史厚度、思想深度和生活温度呈现出来,给学生以思想上的触动并产生持久的认同。把握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尺度,坚持“守正”不断“创新”,明确底线方向,坚守正道使命。

我们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因为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6]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是时代所需、大势所趋。把握好思政课线上线下教学的着力点,推动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向更广阔的范围、更深入的程度发展,进一步发挥好思政课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承担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疫情
战疫情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