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需“风物长宜放眼量”
2023-01-05刘汉文
刘汉文
不管是引进数量,还是电影票房,今年引进片的市场表现都难以达到2018年的水准
近日,《坠落》《沼泽深处的女孩》《名侦探柯南:万圣节的新娘》《忍者神龟:崛起》等6部引进片先后登陆内地影院。对这一现象,有业界人士认为,这些影片中,有三部是动画片,一部上过流媒体平台,还有一部是两年前的老片,估计很难吸引观众进影院。在笔者看来,这有可能是个利好信号,代表着引进片在未来的电影市场中,大概率会得到更多重视。
如果仅从近5年的市场数据来看,引进片在中国内地的市场表现是不太尽如人意的。根据灯塔专业版的数据,2018年,内地引进片达到116部,累计票房230.79亿元。其中有37部影片票房过亿元,超过10亿元的有6部,《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和《海王》均突破20亿元。而今年,截至11月14日,进口片共计56部(含未定档),其中已上映的38部,累计票房约为30.86亿元(含预售),其中有8部票房过亿元,《侏罗纪世界3》的票房最高,达到10.59亿元。不管是引进影片的数量,还是创造的电影票房,今年引进片的市场表现都难以达到2018年的水准。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如疫情的影响、内地观众欣赏口味的变化、引进片产能的下降等等。
但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得到的结论可能就会不太一样。从改革开放以来,引进片在中国内地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国产影片承受着来自引进片的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同时,得益于引进片的刺激,国产片更加自信自强了。
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到1993年,为买断片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电影输出输入公司(后为中影公司)通过买断发行权的方式,进口一些外国影片(业界俗称“批片”)。这些影片一般比较旧,同时以非美影片为主。以1981年为例,这一年从13个国家和地区输入影片26部,发展中国家的影片12部,占输入总数的46%以上。
第二个阶段是1994年到2001年,为10部分账大片时期。1994年年初,全国广播影视宣传工作会议确定中影公司每年要组织进口、译制可以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基本反映世界电影艺术最新成就的10部影片,按照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方式发行。电影界惊呼“狼来了”。《亡命天涯》《真实的谎言》《生死时速》《阿甘正传》《狮子王》《泰坦尼克号》都是当年的大片,吸引观众争相观看,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这一阶段中有的年份,引进片的票房能占到全国电影票房的一半以上。
第三个阶段是2002年到2011年,为20部分账大片时期。2001年年底,我国加入WTO,进口分账大片从每年10部增加到20部。当时的电影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只有把国产影片变成“狼”,才能“与狼共舞”,也就是要加快改革创新,在开放中、在竞争中、在合作中,不断提高中国电影的竞争实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一时期,越来越多分账大片在中国采取同步上映的做法,《黑客帝国》《变形金刚》《阿凡达》等影片获得很高的票房回报。
第四个阶段是2012年至今,为34部分账大片时期。2012年2月18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其主要内容有:第一,在每年20部进口分账影片配额的基础上,再增加14部进口分账的高新技术格式(3D或IMAX)美国影片;第二,票房分账比例由原来的13%—17.5% 提高到 25%。协议的签订导致中美电影呈现激烈的竞争状态,美国影片一度对国产电影造成强大冲击。但从2013年之后,国产影片在中国内地市场的份额一直保持在50%以上。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都非常罕见。这充分说明,引进片增加不仅没有打垮国产影片,反而刺激国产影片提高质量和水平,具有了更強的市场竞争力。
客观来看,越来越多国外影片进入,中国电影业界和电影观众就能够更多地了解全球电影文化的发展状况,跟上全球电影的发展步伐,从最初对国外影片的“仰望”,变成现在的“平视”。站在未来发展的角度,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需“风物长宜放眼量”,以引进片为参照,不断提高自身实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如此,于国产影片有利,于世界电影发展亦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