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支持央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探讨

2023-01-05中国农业银行大客户部李冠衡

农银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产业链制造业金融

■ 中国农业银行大客户部 万 荻 李冠衡 江 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中央企业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力量,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面对新发展阶段央企制造业产业升级和深化改革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国有银行积极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头雁”效应,围绕金融支持央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探索实践,不断加大对央企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对央企制造业的综合金融服务水平。

一、商业银行持续加大制造业支持力度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央行明确将“提升制造业贷款比重”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国有商业银行重点围绕制造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等方面,加大对制造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客户的信贷支持,制造业贷款投放总量与投放速度进一步提升。根据央行披露的信贷结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制造业贷款比重从2020年的9%回升至2022年6月末的9.4%,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自2020年6月以来持续保持20%以上的高增速,贷款总量增长和期限结构优化同步推进,有力支持了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由2020年的26.3%上升至2022年6月末的29%。

国有商业银行在制造业贷款投放中发挥了“金融国家队”的牵头引领作用。截至2022年6月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余额均超两万亿元,建设银行该类贷款规模为1.8 万亿元。从新增贷款规模和增速上看,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制造业贷款新增规模分别为2268 亿元、2666 亿元和2282 亿元,增速分别为13%、14% 和15%,农业银行上半年制造业贷款新增规模为3319 亿元,增速达20%,是唯一制造业贷款规模增速超过20%的国有银行(图1)。

图1 2022年上半年四大行制造业贷款金额及增长情况

二、商业银行支持央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探索实践

为了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头雁效应”,农业银行成立了大客户部作为专司央企客户金融服务工作的牵头部门,对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实行客户名单制管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我国央企制造业的产业链、价值链正快速向高端延展。在央企制造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农业银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央企制造业日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生态化、国际化的金融需求,大力创新和丰富产品服务体系,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专业性和普惠性,以“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用实际行动助力央企制造业“由大变强”。

(一)助力央企集团优化产业布局

我国制造业总量已连续12年位列全球首位,但在核心技术和关键资源领域仍存在被“卡脖子”的问题,对产业链价值链的掌控能力还不够强大。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模式难以匹配中央企业为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优化产业布局的资本运作需求,也难以适应高科技企业的“轻资产”特征,而农业银行“投、贷、服”综合化金融解决方案,可助力其深化改革、优化布局、培育高科技产业。一是大力支持央企集团对产业集中度、完善产品线和产业链布局进行兼并重组,积极为央企集团并购实施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提供贷款和并购融资等金融产品。二是以股权投资基金为抓手,与央企集团开展基金投资合作,支持集团在“卡脖子”环节和战略新兴重点领域开展产业培育和系统性布局,同时,充分利用商业银行资源优势,为央企集团推荐投资标的。三是围绕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标的企业,强化投贷联动,从项目建设、经营周转、债务重组、资产并购等方面实现金融服务合作延伸。

(二)助力央企集团绿色低碳转型

制造业中存在大量高碳“棕色”行业,央企制造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更离不开高碳“棕色”产业的绿色转型发展。面对高碳“棕色”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需求,商业银行既要主动地前瞻性地进行结构性调整,管控资金流向高碳行业内的高碳产品制造,又要避免“一刀切”,要提供符合高碳行业减碳路径的转型金融产品。农业银行围绕高碳排放行业央企集团的绿色转型需求,进行了绿色金融服务和绿色金融产品改革创新实践。首先,强化总对总统筹,通过签署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合作备忘录,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合作,为央企集团匹配绿色低碳转型项目的专项补贴政策和差异化信贷服务体系。其次,实地走访央企集团减碳前沿技术试点基地企业,对绿色产品生产、清洁能源使用、流程工艺改造、超低碳排放改造、二氧化碳捕集等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减碳路径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支持集团下属绿色低碳转型项目。第三,结合央企集团行业特点创新绿色转型金融产品体系,推出“绿色金融制造贷”“碳排放交易权质押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碳中和债”等绿色金融产品服务。

(三)助力央企集团“一带一路”建设

中央企业是彰显国家实力的大国重器,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承担了大量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及标志性工程。如央企集团的项目矿区内蕴含丰富的矿资源,对保障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矿山项目融资结构复杂、资金需求迫切的特点,农业银行发挥总行牵头带动作用、创新境内外联动模式,成功打造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及人民币国际化标杆示范案例。首先,为提高服务效率,全程由总行牵头主导项目银团谈判运作。其次,创新设计契合央企集团需求的跨境“闭环”金融服务方案,增设了境外代理行、境外账户行等银团角色,为客户提供项目融资、账户服务、资金清算、贸易融资等项目全流程金融服务。第三,在当前全球经济政治局势动荡、汇率波动加剧,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利用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在自贸试验区的核算单元体系项下对境外借款人直接发放跨境人民币贷款,有效降低客户人民币融资成本。第四,在项目前期即引入外部专业律师团队全程参与,为整个项目提供了法律、税务咨询,商务谈判支持,银团文件起草及尽职调查等重要工作,确保项目在合法合规前提下顺利落地。

(四)助力央企集团服务产业链生态圈

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高质量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由于央企产业链生态圈十分庞大,供应链业务的服务、组织和实施需要依托数字化技术来推动,各大央企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平台。农业银行牵头组建了跨部门联动、总分联动的专项服务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场景应用”,科技助力央企集团打造行业产业链生态圈(图2),通过与央企集团供应链服务平台进行对接,成为首家实现集团上下游产业链客户贷款、银承、保理e 融等线上供应链服务全覆盖的商业银行,实现核心企业信用向产业链深度延伸。该业务一方面有效增加银行对公存款、贷款、账户结算量、中间业务收入,另一方面延伸银行服务半径,将业务服务对象扩展至央企集团上游1至N 级供应商和下游中小微客户群,解决产业链生态圈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痛点,实现深度支持实体经济和中小型企业发展。

图2 央企集团供应链金融模式

三、金融支持央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更加强调产业升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并首次提出供应链和产业链优化问题。商业银行应紧跟央企制造产业体系需求升级的方向,及时研判形势并精准发力,遵循“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导向,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对央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

(一)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领域

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以及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等。二是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如电力装备、航天、高铁、通讯、核电等。三是对外依存度较高,制约产业链发展和供应链安全的“卡脖子”行业,如集成电路、核心工业软件、重型燃气轮机、高端轴承钢、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

(二)择优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传统制造业不等于落后制造业,钢铁、化工、有色、机械等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命脉。“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将迎来新一轮供给侧改革,一方面通过高端化、智能化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改善供给质量;另一方面通过低碳化实现绿色转型。商业银行应积极支持传统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择优支持央企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如钢铁行业低碳冶炼技术、建材行业玻璃窑炉智能控制系统、交通运输业新能源汽车等。

(三)强化支持细分领域领军企业

制造业单项冠军与“专精特新”企业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促进我国经济未来持续增长的中坚力量,支持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是商业银行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客户结构、实现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要聚焦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名单内的企业,重点支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制造等行业。

(四)着力服务央企绿色制造需求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内在要求,一是绿色能源开发,支持绿色能源、储能充电技术等项目。二是绿色升级改造,如钢铁行业非高炉炼铁及电炉炼废钢技术、有色行业铝、铜先进电解节能技术等。三是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支持再制造产业,择优支持区域热电联产工程,适度支持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处理等技术应用。四是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耦合,打造绿色供应链。

(五)积极支持央企制造业产业链金融服务

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围绕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企业,提升自主可控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一方面,抓好“核心企业—产业链—生态链”营销,关注机械、航空、船舶、钢铁、汽车、电子等产业链条相对清晰的核心企业,有利于银行开展链式批量获客;另一方面,积极与产业链“链长”共建供应链金融平台,积极开发推广线上供应链产品,协助央企构建产业生态圈,依托金融科技产品与服务,降低产业链企业生产经营和交易成本,加速技术和产品创新。

(六)科技金融助力央企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应积极融入制造业“两化”融合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主动参与央企制造业数字化经营场景建设,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创新优化资金结算方式和融资模式,助力客户打造智能制造、智慧工厂等场景;另一方面,加强央企工业互联网金融服务,重点关注装备制造、工业软件、信息技术等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建设,择优支持央企制造业工业互联网项目。

(七)大力支持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根据国家对不同区域的发展取向和功能定位,制造业在国内的产业转移呈现出集聚化、差异化发展态势,东部地区强化培育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东北地区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其中,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强经济城市群,集聚了60%的央企制造业客户和75%的央企先进制造业客户,商业银行应根据区域差异化的发展战略,积极营销具有较强产业升级预期及厚实产业基础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四、金融支持央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服务措施建议

央企制造业是商业银行做好“六稳”“六保”,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实现制造业优质客户信贷投放的主战场。央企制造业在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巨大的。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强与央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营销服务思维转换,创新发展符合央企制造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对制造强国建设的金融支持与服务。

(一)打造立体化、综合性的营销机制

针对央企制造业集团化、综合化、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顺应央企司库体系建设下加强总部全集团统筹的趋势,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提升总行的牵头带动作用,为客户提供成体系的综合金融服务,推动合作由点及面,由单维变多维,打造“总分联动+集团合成”的立体化营销机制,推进“客户部门营销主导+产品部门方案跟随+中后台支持保障跟进”综合性协同营销。

(二)树立央企制造业全产业链“闭环”服务思维

紧跟央企制造业客户深化生态圈产业链协同的趋势,在制造业重点客户和重点项目的营销策略上,打破传统金融服务领域、服务范围的时空壁垒,树立“纵到底、横至边”的“闭环”营销思维,构建“全流程管理、全产品营销、全渠道渗透、全机构协作”一体化服务体系,实现“资金体内循环,链式批量获客,公私联动营销”,全面提升综合金融资源整合能力。

(三)提供“一户一策”定制化服务方案

以客户为核心,根据重点客户所属发展阶段和细分行业提供定制化服务。针对成熟型制造业龙头央企,要将服务覆盖至其所有(间接、直接、并购)融资需求、资金账户管理需求、跨境金融需求以及个人金融需求;针对成长期科创型央企“专精特新”小巨人,要发挥集团合成优势,提供“融资+融智”支持,通过投贷联动和撮合服务为其引荐风险投资、产业基金开展股权融资。

建设者 摄影:中国农业银行鹤壁山城支行 杭 斌

(四)创新全链条多场景金融产品和服务

针对绿色能源、绿色制造企业,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探索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产业基金等创新产品运用;针对央企制造业产业链企业,沿产业链做好包括普惠金融客户在内的客户营销与服务,通过线上化便捷化供应链产品,实现获客、活客、留客;针对有跨境金融需求的优质企业,积极联动境外分支机构与客户开展全球化战略合作,提供国际结算、跨境资金池、跨境并购、海外债等跨境金融服务,支持企业“走出去”和有效释放优势产能;针对央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积极营销“智付+”等智慧结算服务,提供智慧食堂、智慧党费等一揽子场景金融服务,金融科技输出助力客户打造智能制造、智慧工厂等场景。

(五)强化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要强化对制造业贷款,尤其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力度,如在客户准入、授权管理、专项信贷规模、经济资本计量、信贷审批、差异化限额管理、考核激励等方面出台一揽子制造业政策保障措施。总行牵头部门应加强对分行的营销工作指导,对全行业务开展情况进行总结、评价、督导和激励,推广典型营销成果和案例。

(六)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

制造业的不良率在全行业中普遍较高,对商业银行的风控能力也提出较高要求。要强化差异化经营、精细化管理,提升对制造行业的研判和分析能力。对传统制造业,要聚焦头部企业、重点项目和转型升级项目,加快退出低端客户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强化行业分析研究,严防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制造等部分新兴行业潜藏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对出口型制造企业的冲击,提前做好风险预案。

猜你喜欢

产业链制造业金融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产业链春之奏鸣
P2P金融解读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