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劝农文”对农民的劝化与治理*

2023-01-05高金霞

农业考古 2022年6期
关键词:百姓农业

刘 涛 高金霞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历代官府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劝农便成为重要的政治文化之一。从最高统治者皇帝到地方各级官员,都担负着劝农的责任和使命。特别是宋朝以后,地方官以劝农入衔,出现了专门的劝农文,劝农制度进一步系统化。元朝作为游牧民族贵族集团入主中原,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便沿袭了此前汉族政权重农的传统,设立了专门的劝农官和劝农机构推动农业生产。明朝在继承前代劝农传统的基础上,其劝农政策又有了新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明朝在地方上设置了专门的劝农官以提督农政。在明宪宗与明世宗时期,还曾一度将劝农官作为地方的一种常设官职,以便使劝农官职责更加明确。嘉靖六年(1527),明世宗诏令云:“江南等处各该抚按官,通行所属府州县,原设有治农官处,不许营干别差,责令著实修举本等职业,专一循行劝课。”[1](卷十七《户部·农桑》,P117)对于地方官而言,“劝课农桑”是其重要职责,也是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为了履行劝农职责,有劝农之责的地方官员在任职期间常发布劝农文以劝课农桑。在明朝,虽然保留下来的劝农文不多,但是通过劝农文这种形式劝谕百姓勤务农业,在一定时期还是着重施行过,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劝农的作用。

作为一种劝农载体,劝农文最早出现于北宋,至南宋时兴盛开来,尔后则日趋减弱。至明代,劝农文制度则又有所复兴。当然,相较于宋朝来说,明代劝农文的发布还是相对较少一些。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洪武时期劝农文发布还是比较多的,另外明代中后期也有一定的发布。目前学界关于劝农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宋代,而对元明两代涉及较少。特别是对明代劝农文的研究,则未见专篇进行论述。因此,笔者根据所掌握一些明代劝农文,拟对此进行分析,以推进明代劝农文的研究。

一、明代“劝农文”的基本情况

劝农文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吏向农民宣传发展农业生产的文吿。这种文告往往于每年春耕之前,由地方官吏向百姓颁布,并张贴于乡村里巷。其语言多通俗易懂,“文句简炼,篇幅短小”。其内容通常是以农本思想为立足点宣传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劝谕、督促百姓勤勉农事,勿违农时。在劝农文中,地方官吏针对影响农业生产和社会治安的不良风气进行告诫和劝谕,以劝化风俗,革除社会陋习。另外,劝农文还就当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一些农业技术类指导建议和相关解决办法,从而教导百姓抓紧落实农业生产等。

在明代,劝农文这种劝农形式在明朝建立之初和明代中后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施行。明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朱元璋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并将农桑之务作为考课官吏的重要内容。在朱元璋的倡导下,地方官吏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并常以颁布劝农文的形式来劝谕百姓勤勉耕作。例如时任嘉兴县的知县徐本“每遇东作,自为劝农文,出郊课之,百姓由此益重农”[2](卷六十一《国初工部尚书行实》)。谢肃在《劝农文》中云:“是以皇上建极以来,累颁制诏,既尝免租税,又使辟田野,社稷之祀虽有司已行,而土谷之神则闾阎亦祭,其所以使民务农而惠养之者,德至渥也。则凡郡县长官,以劝农为职者,宜何如哉!当职奉天子命出宰百里,于农当勤,非敢怠也。”[3](癸卷《杂著》)据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除了洪武时期的几篇劝农文外,其余的劝农文都是明中后期的。在明代中后期,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生,舍本逐末之风渐盛,传统的“四民”观念对人民的影响日益淡薄,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例如以徽州地区为例,“迨至嘉靖末、隆庆间,则尤异矣。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4](卷五《风土》)。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和转型,在社会中出现的违礼越分、不遵礼法的行为越来越多。所以,在明代中后期的劝农文中,除了注重劝农外,对社会风俗的劝化也是重要的内容。兹将所见明代劝农文列表如次页表1。

在“明代劝农文一览表”中,除了有官方发布的劝农文外,还有由明代官员辑注、示判的明代法律注释书籍中收录的四则《劝农示》的告示体式。在明代,以告示为载体,发布法规律令,是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的增多,告示作为一种治理形式,日益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为了满足官员的治政需要,一些民间书商大量编辑出版各种法律指导类和为官指南类用书。在这些用书中所收录的告示等行移体式,对于那些缺少执政经验的新任官员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吴遵在《初仕录》中云:“大明律令,处事之尺度权衡,动不可违。入官之初,先将《大明律》熟读,次将律条疏义行移体式等书研心讲贯。”[18](立治篇《读律令》,P41)《新刻御颁新例三台明律招判正宗》和《新刻大明律例临民宝镜》等收录的四则《劝农示》对我们了解明代劝农文告示的通行书写结构与格式有一定的帮助,故一并列入表中以供参考。

二、明代“劝农文”的劝化思想

表1明代劝农文一览表

在明代“劝农文”中,其劝化思想除了包括以农为本劝谕百姓勤勉耕作、勤务农业外,还包含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和教化社会风俗的内容。

(一)以农为本,劝民勤务农业

在我国古代,农本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民之大事在农”几乎成为所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共识。在劝农文中,地方官吏以农本思想为出发点劝谕百姓勤务农业。徐一夔在《劝农文》中云:“古者长民之职,凡以农事而已。其故何也?盖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非他事比也。”基于这一思想,徐一夔针对杭州府所辖九县,“地势所及,东南控引江海,西北接连山谷”的特殊地势,提出预防旱涝的救灾思想。为了防备旱涝,他提醒百姓在勤务农业的同时要着力于水利建设,云:“所以为旱涝计者,吾则为尔言之。地而平下也,则宜高其圩岸以防涝;高亢也,则宜广其陂池以防旱……为农而能用力于此,将见岁入且倍,虽有旱涝可无乏食之患矣!”[6](卷九《文》,P230)谢肃在《劝农文》中云:“盖闻王政之本,实在于农;民命所系,莫先乎谷。谷出于农,农其可不务乎?”基于这一思想,谢肃针对福建四境“壁山岸海,土瘠民贫”的情况,劝谕百姓“男子必耕耨,女子必蚕织”。为了鼓励百姓尽力耕织,他还向百姓保证道“凡有徭役,吾为尔均之;若遭水旱,吾为尔御之;吾不差吏胥以扰尔乡野,吾不容奸邪以败尔俗也”[3](癸卷《杂著》)。陈谟在《韶州府劝农文》和《兴国劝农文》中,首先向民众宣示新朝的为政理念以及大兵之后百姓应当尽力农亩的思想。正如他在《兴国劝农文》中所云:“国家疆理南服,一新版图,乃颁印章,明法律,以与民更始……今东作方兴,土膏脉起,劭我农而最之耕宴,政务所尤急者。”[7](卷十《文》,P708)殷云霄在《劝农文》中以“民以食为生,食以农为本”的农本思想劝谕百姓趁时耕作,不误农时,云:“相其土宜,粪其田壤,利其器用,时其耕耨,慎其灌溉,勤其力役。”[8](《石川瀛洲遗集·石川文稿》)李愈在《戊申岁劝农文》和《己酉岁劝农文》中立足于“食为民天,日用所急”思想,劝谕百姓不要游惰,要勤务本业,用力耕作。正如他在《己酉岁劝农文》中云:“今农务方殷,雨旸时若,视胜往岁,父老具醉饱我酒食,携我种以归,谆谕子弟,告太守意,勉事东作,以望西成。”[9](卷六《人事志》)王臬在《劝谕农桑榜文》中云:“盖闻农桑乃衣食之本,饱暖实教化之源……若使人人务本,户户种桑,绕舍有蒨葱之乐,周身有丝枲之饶,则俯仰庶几有资,丰凶皆能无患矣。”基于这一思想,王臬谨采古人农桑之法,以为州县劝课之助,劝谕百姓“务敦本业,毋或惰游、赌博、吃酒,妨废农桑。”[10](卷二《公移》,P29)海瑞在《劝农文》中云:“窃惟农桑耕织,衣食之源。四民首务,尔所当知……倘尔耕或不勤,织或若懈,则无衣无食,未免求揭于人,苦有不胜言者。”基于这一思想,海瑞在乡里专门设置了劝农老人以劝谕百姓“春耕夏耕,务尽菑畲之力;秋敛冬藏,尤循节俭之风”,并告谕他们相土之宜,种植梨、枣、桑、麻之属以尽地力[12](P276-277)。凡此种种,地方官吏无不在《劝农文》中先以农本思想为立足点阐述农业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教谕百姓勤务农业,奋力耕作。

(二)传播技术,指导农业生产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明代部分劝农文中还提供了一些农业技术知识供百姓学习参考。在洪武时期,由于国家初立,其劝农文中,更多是敦本厚俗的劝农思想,而较少涉及具体农业技术指导的内容。在明代中后期的劝农文中,关于农业技术知识的内容则不断增多。例如王臬的《劝谕农桑榜文》对如何栽桑、修桑、壅桑、压桑条、收干桑叶、收椹子以及收鸡种、猪种等,都做了技术方面的指导[10](卷二《公移》,P29)。具体内容兹列表如表2。

表2王臬《劝谕农桑榜文》中农桑之法一览表

方扬在《劝农示》中针对陕州“田三山七”的特殊地形,告谕百姓能种田的“以时殖谷”,不能种田的则因地制宜种植多种作物,发展多种经营。如土地“稍濡者,植桑;稍沃者,植梨、植枣、植柿,或植桃;间则植椿樟、杏梓、椒桐之类。近水则植榆杨,山则植松桱,有宜桧柏者,亦相土植之;或竹或葛,或艺木绵。或荆棘、茨藜之属,可以盖垣;或樗栎,无用之木,可以为薪,亦在所宜”[13](卷十六《公移类》,P672)。这些因地制宜的种植方式促进了种植物的多样化,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按方扬的估算,这些作物参五杂植,“大要三年之内,取次成材。六年之内,多寡获利”[13](卷十六《公移类》,P672)。黄佐在《劝农文》中为了推广农业技术,则直接摘录了朱熹《劝农文》中的相关内容以向百姓及学校生员讲述和推广农业技术知识,其内容涵盖了土地耕作、水利兴修和蚕桑种植等诸方面[11](卷三《乡校》,P2064-2065)。

(三)移风易俗,改善社会风气

在劝农务本、勤力耕作的同时,地方官吏在劝农文中往往会针对影响农业生产和社会治安的不良风气进行劝谕,告诫百姓毋作非为,毋好饮酒、斗讼、赌博,要遵守国家法律、和睦乡里、孝悌父兄,不要为奸、为恶、为贼,不要游惰闲食、奢侈浪费。例如高启在《劝农文》中除了劝谕流移之民归田复业,努力耕作外,还教谕百姓道:“毋作奸,毋逐末,毋好饮博,毋事斗讼,毋弗顺于父兄,毋或干于乡里。家给人足,礼作义修,以无愧于泰伯过化之邦。”[5](卷五《杂著》)徐一夔在《劝农文》中除了劝民趁时耕作,兴修水利外,还告诫百姓道:“其或不顺于父,不敬于兄,不睦于姻党,以赌博为贤,以争斗为强,以讼讦为能,而不务农事,律有常条。”[6](卷九《文》)谢肃在《劝农文》中除了劝民力耕外,还劝谕百姓要知荣辱、知礼节,以营造一种和平融洽的乡村气息。对于影响农业生产的博弈、饮酒、斗狠、争讼等行为,则予以惩罚;对于能“自拔于农而攻夫学术”的向学之士,则予以勉励[3](癸卷《杂著》)。陈谟在《韶州府劝农文》和《兴国劝农文》中告谕百姓,国家新定,应当奉公守法,遵守国家政策,毋作非为,云:“或游惰逐末、尚气忿、角斗争以妨务,不可也;或不孝不友、为奸为恶凶而家,贼而乡,动干新宪,尤不可也。”[7](卷十《文》,P708)殷云霄在《劝农文》中则告诫百姓要遵守礼节、家庭恩爱,不要违犯法律、舍本逐末,不要沉迷饮酒、奢侈浪费,不要尚气争讼、崇信佛老,云:“昧礼义则害德,寡恩爱则害家,犯刑宪则害身,竞货利则害义,耽曲糵则害性,纵侈费则害财,逐争讼则害业,崇佛老则害正,有一于此,皆害之大。”[8](《石川瀛洲遗集·石川文稿》)黄佐在《劝农文》中,劝谕百姓道:“父兄教诲子弟,子弟遵承教诲,务熟本业,耕耘收敛,以养父母。勿得惰游赌博、吃酒穿衣,妨废农桑。庶几衣食给足,礼义兴行,感召和平,共跻仁寿。”[11](卷三《乡校》,P2064)海瑞在《劝农文》中,告谕百姓要奋力耕耘、勤俭节约、尊敬长上,不要违法乱纪、酗酒、斗殴、作贼、杀人,云:“入以孝其父兄,出以敬尊其长,行道让路,耕获让畔,毋酗酒,毋斗争,毋作强贼,毋殴杀人,毋从白莲教自殒其生。子弟习学,各安其居,以成礼义之俗。”[12](P277)凡此种种,地方官吏无不在劝农文中宣扬对百姓的教化。通过教化百姓,地方官吏冀望构建一个“父子有亲,兄弟有敬,夫妇有正,子弟有学,亲戚有恩,乡闾有礼,征役有供,法宪有畏”[8](《石川瀛洲遗集·石川文稿》)的相对和谐的农村社会。

三、从“劝农文”看明代农民治理

劝农作为明代国家乡村治理的重要策略,在促进农业生产、宣扬社会教化和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透过劝农文,我们可以看到劝农目的的实施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体现了多样的农民治理思想。

(一)自上而下的劝农体系

明代自中央到地方以至基层乡里有一套完善的劝农体系,这套体系在劝农、治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是君主的籍田劝农与劝农诏令。为了体现对农业的重视,历代明帝在登基之后,多行籍田之礼,并于每年春发布劝农诏令,命地方官督民及时农桑。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即恢复久废的籍田古礼,以大典“使民知劝,尽力于田亩”[19](卷一八〇,洪武二十年二月乙未条,P2727)。高启在《劝农文》中云:“上翦除暴乱,开建太平,使尔民得脱锋镝,操耒耜以安畎亩之中,又念稼穑之艰,每岁亲耕籍田,复召父老廷对宣谕,唯恐尔民荒逸惰游以陷于罪,德甚厚也。”[5](卷五《杂著》)在举行籍田礼后,朱元璋延请耆老,除了以示重视外,劝勉耆老劝民勤于农事也是重要的政治考量。徐一夔在《劝农文》中云:“故天子有亲耕之典,而近代守令至以农事系衔,我国家之兴,尤重兹事。自京师以达于郡县,申严祀事,曰社稷,曰山川,曰风云雷雨。有祈焉,有报焉,所以致如斯其诚者,无非为农事尔。”[6](卷九《文》,P230)对社稷、山川、风云雷雨的祭祀,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嘉靖帝在位之时,甚至欲仿效古制每年行亲耕之礼。虽然嘉靖帝这一强化劝农仪式的努力最终未能完全落实,但多少在地方官吏中起到了一定表率作用。

其次是地方官吏的东郊“迎春”劝农和春巡劝课。对于地方官吏而言,劝课农桑是其职责,其劝农效果如何关乎其考课后官职的升降,所以“于农当劝,非敢怠也”。洪武时期,在朱元璋的重农政策及亲耕籍田的倡导下,地方官吏也常举行东郊“迎春”之礼,并宣读《劝农文》以劝农勤务本业。例如殷云霄在《劝农文》中云:“兹迎春东郊,阖吾邑父老子弟咸来观,因以告谕吾民。”[8](《石川瀛洲遗集·石川文稿》)嘉靖时期凤阳知府李愈于嘉靖二十七年及二十八年连续两年举行劝农“迎春”之礼,并发布《劝农文》以劝农。在《己酉岁劝农文》中,李愈要求凤阳府所属“十八郡邑”即五州十三县的官吏于二月上旬礼神,并于次日“聚郡邑村郭,父老遗以酒肉,给以种子”,颁布《劝农文》,并诵读劝农之歌以劝农[9](卷六《人事志》)。海瑞在《劝农文》中云:“本职政事之暇,时一巡行郊野,察尔勤惰。”[12](P277)钟化民为了劝农,还专门作了《劝农九歌》分发给守、巡各道,督州县正官巡行郊野劝课农桑,并分给麦种,“仍将《九歌》谕民,出入讽咏”[15](P274-275)。这些宣读的劝农文,在宣读之后,又会被张贴在榜上供乡民阅读。这些张贴的劝农文告,由于文字简短、通俗易懂等很容易被乡民理解,成为传播农业知识和敦本劝俗的重要方式,从而扩大了宣传和教化的效果。

第三,基层里老劝课与设鼓督农。在明代,除了官吏巡察督农外,日常的劝农事务主要由乡村基层组织来承担。里甲制是明代乡村的基本组织制度。洪武十四年,在全国颁行里甲制,“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20](卷七十七《食货志一》,P1878)。 在里甲制度之外,朱元璋又在乡村建立了里老制度。里老的主要职责涉及乡村社会的教化、治安、理讼、兴学、劝农等各个方面。就劝农而言,规定:“每村置鼓一面,凡遇农种时月,五更擂鼓,众人闻鼓下田。该管老人点闸,若有懒惰不下田者,许老人责决,务要严切督并,见丁着业,毋容惰夫游食。”[21](卷九《教民榜文》,P357)里老不仅被赋予了劝课农桑之责,而且具有一定的“责决”的惩戒之权。当然,如果里老督农不力使得“农人穷窘为非,犯法到官”的话,则会治“本乡老人有罪”[21](卷九《教民榜文》,P357)。海瑞在《劝农文》中云:“今特设立劝农老人,为尔农人之倡。”[12](P277)《新刻大明律例临民宝镜》载《劝农示》亦云:“合行出示前去,仰各部图里老人等,互相劝督本地人民,务要尽力畎亩,依时耕耘……榜示之后,敢有仍前懒惰不务农业者,许里老人等指名呈来,以凭惩治。如有里老不行劝惩,民有失业者,一体治罪不贷。”[17](卷一《吏律》)在明代中后期,旨在维护治安、稳定地方和教化民众的保甲和乡约制度兴起。保甲和乡约在基层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方扬在《劝农示》中为了督促农民因地制宜种植多种作物,特要求地方保正、乡约及里老等以种植情况进行考课,如“保正以此课勤惰,乡约以此记善顽,里老以此程上下”。为了进一步加强督查,方扬又选殷实公平勤勇者一至二人为劝农老人,各于该管地方“督人工开种修筑,朝令夕申”[13](卷十六《公移类》,P672)。

(二)宽严相济的治农政策

在劝农文中处处可以看见地方官吏对农民的劝谕与教化之心,但是在劝谕教化的同时,也蕴含着对农民的警示与告诫之意。如徐一夔在《劝农文》云:“其或不顺于父,不敬于兄,不睦于姻党,以赌博为贤,以争斗为强,以讼讦为能,而不务农事,律有常条。”[6](卷九《文》,P230)王臬在《劝农文》中云:“即今春和,农务将举,尔父老其各奖率子弟及时尽力农亩,不可怠惰因循,自取贫乏……里老毋得因而以有为无,狥私滥报。当职于耘耜之时,当躬载酒肴出郊劝劳。若有不务生理,抛荒田地者,罚亦必行,故兹预告,各宜体悉。”[10](卷二《公移》,P29)可见,地方官吏为了劝农勤务本业,对“不务农业”“不务生理”的行为往往会以“律有常条”或“罚亦必行”的言辞予以告诫和警示。另外,方扬在《劝农示》中为了鼓励农民勤务本业,特制定了奖勤惩惰的耕作标准,并根据标准将农民划分为上农、中农及下农。对应不同的标准,方扬给予相应的赏与罚。《劝农示》载:“大约一岁之内,有易田百亩,开渠百道,种树千株者,为上农;易田五十亩,开渠五十道,种树五十株者,为中农;种三抛七,闲田太多,不足一岁之用者,为下农。上农者,复其身,免其门候火夫之役;中农者,半给之,仍各赐门额,号曰力田之家;其下农,则有罚,每荒弃田亩以十分为率,九分者罚作公工三月,五分者二月,三分者一月,一分二分者亦减半罚之,仍各书名犯过。”方扬要求地方保正、乡约和里老在每月朔望将农民耕作情况统计上报官府以便查考,“仍于每里每村报佥”。地方官吏则对农民的耕种情况不时巡视,“本职时时取便巡行,为尔民劝,或东西南衙,或各属官,或地方官,分投巡视,时月不怠”。对于发现的不遵明文之人,地方官吏则予以严拿责治,且“仍枷号示众,决不轻贷”[13](卷十六《公移类》,P672)。劝农文作为一种宽严并重的劝农方式,既蕴含着劝谕教化之意,又包含着告诫警示的意味,从而加强了对乡村社会及农民的治理。

四、结语

劝农文作为明代劝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教化社会风俗和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官吏在劝农文中,虽有程式化的劝农说教言论,但也有结合实际情况,指出农业生产中存的问题,并提供了一些比较可行的指导建议。当然,劝农文也有流于形式化的问题,影响了其劝农的效果。另外,在官吏下乡劝农和举行劝农活动时,存在一定扰民害民的问题。对此,时人已有很深刻的认识。例如吴遵在《初仕录》中云:“劝桑之说,类为虚文,况长令一行,动增骚扰,但能于农忙之月,省其词讼,节其追呼,辍其工役,缓其征输,间一郊行察其勤惰,如遇田土荒芜者,量为惩罚;早夜力作者稍加奖励,则令行而民不扰矣。”[18](户属《劝农桑》,P47)在一些官箴书中,不仅讲述了劝农活动中存在扰民害民问题,还给为官者提出了一些合理性的建议,值得借鉴。在明代中后期,劝农文有向劝农书转化的趋势,成为地方官从事农学创作与推广的重要方式。例如徐光启的《告乡里文》可谓是劝农文向劝农书转化的一个例证与典范。在《告乡里文》中,徐光启采用《劝农文》的形式却赋予了《劝农文》新的内容,提出了应对水灾、恢复生产方面的具体技术措施,受到了农民的欢迎[22]。《告乡里文》改变了传统劝农文多空疏泛滥的问题,更加关注与民相关的救灾方法与农业知识的传播与指导。对于劝农文向劝农书转化的趋势,我们也应予以一定的关注。

猜你喜欢

百姓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不让百姓撇嘴骂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不负百姓
百姓记着你
百姓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