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脑创伤后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及风险评估

2023-01-05徐希仕顾怀志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抗癫痫酸钠预防性

徐希仕,顾怀志

1.如东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如东 226400;2.如东县人民医院骨科,江苏如东 226400

颅脑创伤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及生活均造成不良危害。据临床调查发现,约20%以上患者颅脑创伤后继发癫痫,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临床治疗颅脑创伤患者的同时,抗癫痫治疗至关重要。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抗癫痫药物为丙戊酸钠,是一种不含氮的广谱抗癫痫药,具有效果佳、安全性高等优点[2]。本文针对2021年2月—2022年1月如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颅脑创伤病患为例,简述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诊接受药物治疗的颅脑创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奇偶抽签结果分组,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18~80岁,平均(45.9±1.3)岁;包括脑挫伤15例,脑实质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硬膜下血肿5例,颅骨骨折16例。观察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9~80岁,平均(45.8±1.5)岁;包括脑挫伤16例,脑实质出血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硬膜下血肿5例,颅骨骨折15例。比较分析患者男女占比、年龄、病情等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颅脑创伤病患;②同意参与并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排除心、肝、肾等其他器官严重疾病者;②排除抵触配合研究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诊断治疗,包括头颅CT、脑电图检查等,掌握患者脑损伤情况,同时对症治疗,包括镇痛治疗,针对颅内压高患者予以降颅内压治疗等。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给予丙戊酸钠缓释片(国药准字H20010595,规格:500 mg×30 s)进行抗癫痫治疗,用法用量为:口服,0.5 g/次,2次/d,持续治疗2周。对照组患者不予口服抗癫痫药物。

1.4 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两组患者出现癫痫、血常规、肝肾功能异常概率。利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ve assessment,LOTCA)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包括定向(2~16分)、视知觉(4~16分)、空间知觉(3~12分)、动作运用(3~12分)、视运动组织时间(7~28分)、思维操作(7~28分)、注意力及专注力(0~4分)分数越高,患者认知功能越佳,反之越差。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观察。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癫痫、血常规、肝肾功能异常概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癫痫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血常规、肝肾功能异常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癫痫、血常规、肝肾功能异常概率比较[n(%)]Table 1 The probability of epilepsy,blood routine and abnormal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认知功能变化对比

实施治疗前,观察与对照两组患者定向、视知觉等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一定程度提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认知功能变化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cognitive function chang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认知功能变化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cognitive function chang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指标定向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时间思维操作注意力及专注力时间前后前后前后前后前后前后前后观察组(n=50)7.45±1.04 14.02±1.13 7.64±1.01 14.94±1.07 5.89±0.56 10.12±0.48 6.03±0.44 10.45±0.31 10.35±1.02 20.09±2.02 11.15±0.52 20.78±1.14 1.03±0.35 3.03±0.25对照组(n=50)7.46±1.05 10.11±1.12 7.65±1.02 10.03±1.04 5.88±0.55 6.96±0.47 6.05±0.43 7.02±0.32 10.36±1.01 15.04±2.03 11.16±0.53 15.35±1.15 1.04±0.33 1.41±0.24 t值0.048 17.378 0.049 23.268 0.090 33.261 0.230 54.438 0.049 12.469 0.095 23.712 0.147 33.054 P值0.962<0.001 0.961<0.001 0.928<0.001 0.819<0.001 0.961<0.001 0.924<0.001 0.883<0.001

2.3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组间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无严重风险,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Table 3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4 两组癫痫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50例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癫痫情况,占比4.00%,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占比28.5%(2/7)。对照组50例患者中共计9例患者出现癫痫,占比18.00%,其中包括3例脑挫伤患者,占比20.00%(3/15),1例脑实质出血患者,占比12.50%(1/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占比33.33%(2/6),3例颅骨骨折患者,占比18.75%(3/16)。由此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特别注意预防癫痫问题。

3 讨论

颅脑创伤属于较为严重的外伤型病症,且在发生创伤后还容易合并癫痫症状,根据临床大数据统计显示,和健康群体癫痫发作率相比,发生轻度颅脑创伤者合并癫痫的概率上升2倍左右,发生重度颅脑创伤者则可上升7倍以上,可见颅脑创伤病变对癫痫影响的程度[3]。同时,颅脑创伤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如出现癫痫症状,则会进一步加剧脑组织、脑神经的损伤,还会使颅内压快速升高,颅内压升高会进一步加剧脑内出血的症状,甚至会使本已愈合的血管发生二次出血,最终造成致残率、病死率升高[4]。国际医学界当下对于创伤患者是否需开展针对癫痫的预防性药物干预仍抱有不同意见,因而需要大量的临床对照数据进行佐证,以便加大对该病症的了解程度[5]。本研究主要针对丙戊酸钠用于颅脑创伤后抗癫痫的预防治疗效果,对其预防效果进行分析,判断用药和不用药干预下癫痫发作的风险概率,从而评估预防用药对患者病情的积极影响。

虽然颅脑创伤患者开展预防性药物干预存在争议,但仍有很多医学研究者推荐使用该治疗方案,其原因大致分为3点。①由于颅脑创伤后还存在一定的潜在性、继发性创伤,及时开展预防性用药可有效降低此类损伤的影响,也可有效降低早期癫痫的发作概率,更好地缓解颅内压异常升高的程度[6]。颅内压得到有效控制后,不仅可降低癫痫概率,也能减少患者脑实质、脑神经等组织受到的创伤。②降低癫痫发作概率有利于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恢复,避免其躯体功能障碍的发生[7]。③预防性用药存在一定概率阻断癫痫的发生,因此,从患者角度出发需为其开展该项治疗。根据既往临床大数据研究显示,根据患者家属意愿给予抗癫痫药物和安慰剂干预后,应用抗癫痫药物的患者癫痫发作率相对较低,两者数据存在明显差异,但该作用仅限于早期癫痫症状,而对于晚期癫痫则无明显改善效果。同时癫痫药物还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即会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意识模糊、认知障碍等情况,因此临床不建议通过加大药量的方式对晚期癫痫给予干预[8]。进一步研究发现,绝大部分颅脑创伤患者在发病后1年发生癫痫症状,其中5年后癫痫发作率为40%左右,10年以上者不足10%,且对于急性脑挫裂伤的患者群体不建议开展预防性抗癫痫药物干预[9]。

给予预防性抗癫痫治疗的目标,相关药物需具备不良反应低、预防效果确切、无镇静效果等,同时和其他用于治疗颅脑创伤的药物间无明显的拮抗作用。丙戊酸钠属于新型抗癫痫类药物,和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均作为抗癫痫治疗中的首推药物种类[10]。该药物的癫痫预防作用范围较广,且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较小,不会引发明显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在癫痫大发作、阵发性肌肉痉挛等症状预防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另外还可用于癫痫局限性发作、轻度发作、高热惊厥等症状的预防领域。该药物最早是于1967年应用于临床,根据药理学研究指出其具有较高的血脑屏障透过特性,且具有非镇静性的特点[11]。在进入脑组织后可有效抑制r氨基酸丁酸转化酶、丁醛酸脱氢酶的活性,还可激活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有效抑制脑神经递质的传递速率,降低神经兴奋性,从而降低癫痫的发作概率。该药物发挥药效的血药浓度范围为50~100 μg/mL,且不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明显影响,也不会影响颅脑创伤的治疗进度。但该药物仍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部不适等,但此类不良反应均属于可逆,在停药后可自行缓解,且不影响整体治疗过程[12]。通常情况下丙戊酸钠的不良反应发生在早期阶段,即便发生不良反应也无需在疗程内停药恢复,可待疗程完毕后自行恢复。但需要注意的是,如非必要情况下尽量不和其他同类药物联合使用,如在血药浓度达到最佳情况下仍无法缓解癫痫症状,方才可考虑和其他抗癫痫药物联合干预。因此,大部分应用该药物预防癫痫的患者无需使用过多药物,也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情况,可说明预防干预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13-1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通过预防性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治疗后癫痫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18.00%(P<0.05)。本研究结果与王晓君[15]发表文章结果观察组癫痫发生率2.0%低于对照组20.0%相一致。

综上所述,颅脑创伤后患者给予预防性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癫痫发生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抗癫痫酸钠预防性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玻璃酸钠+rhEGF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
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在现代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
166例门诊癫痫患儿抗癫痫药超说明书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Δ
溴芬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阿仑膦酸钠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抗癫痫药的干预效果观察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研究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临床特征及抗癫痫药物干预效果观察
抗癫痫Ⅰ类新药派恩加滨获准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