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人才发展战略思考

2023-01-05□文/周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上海科技人才

□文/周 灿

(上海宽带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

[提要]上海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以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贯彻落实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人才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在世界范围内吸引、留住和用好各类人才,构建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人才治理模式,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独特吸引力的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一、背景与目标

2014年5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由此吹响了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号角。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在上海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大趋势、大背景之下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进程。近五年来,上海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方针,努力成为世界一流人才的汇聚成长之地、价值实现之城。

到2050年,上海将实现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入与我国经济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全球创新城市的行列。上海将继续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使其成为新时代上海高质量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动力和科学指南。不断加强人才工作战略谋划和政策创新,进一步实行更加开放包容的人才引进政策,创建宜居宜业、和谐健康的人才环境,促进人才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让各类人才汇聚上海、干事创业、实现价值,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强劲持续的智力支撑,推进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取得重大突破,努力使上海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成为天下英才向往的机遇之城、逐梦之都。

二、成效与现状

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努力,上海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如期完成,并基本形成“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人才政策体系,人才优势正在成为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一)积极引进国内优秀人才。上海按照“聚焦重点领域、服务优先产业”的导向,已形成“一般人才、非紧缺急需人才先办理居住证(积分),后根据条件转办常住户口;高端人才、紧缺急需人才直接办理落户”的梯度化人才引进政策体系。人才引进逐年增加,在2020年通过直接落户1.3万人,居住证转户籍1.8万人,新办居住证(积分)6万多人。

(二)大力聚集海外高层人才。优化完善海外留学回国人员落户政策,五年来通过直接落户政策引进留学人员6.7万人,其中90%的具有硕士、博士学位,80%毕业于世界排名前300的院校。升级完善海外人才工作居留制度和便利服务措施,截至目前,在沪工作外籍人才达28万人,占全国24%,排名全国第一;来沪就业和创业的留学归国人员达22万多人,排名全国第一。提高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浦江人才计划”“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计划”等相关扶持政策,提高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优秀项目的资金资助额度。

(三)着力培育各类创新人才。加强科教融合培养各类人才,造就一批高层次的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大海内外博士后引进和培育力度,通过完善“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和博士后管理办法,为博士后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大型企业、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建立面向产业上下游企业开放提供培训实训服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扩大高技能人才表彰资助覆盖面,资助符合条件的单位建立“首席技师”“技能大师工作室”。

(四)创新优化人才机制体制。多年来,上海不断强化人才政策创新。在2015年“人才20条”、2016年“人才30条”的基础上,2018年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向全社会及海内外发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铿锵之音,并针对顶尖高端人才缺乏问题出台行动方案。2020年,上海发布《关于新时代上海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海内外人才集聚度。上海破解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为人才和用人主体“增动力、添活力”,释放创新源头活水。在人才评价上,破除“四唯”评价弊端,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设立职称评审的“直通车”和“绿色通道”,开拓科创领域特殊专技人才的职称评审通道。

(五)营造优质人才发展环境。近年来,不断优化人才各项配套环境。在人才医疗方面,部分公立医院已与20多家外资医疗机构开展合作,通过国际医疗保险结算来统一境内外患者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在人才安居方面,通过“租、购、补”并举,分层次、分渠道解决人才阶段性住房问题,至2020年末已累计筹措约18.7万套公租房等房源,累计超过10万人青年人才入住。上海各区也相继出台人才政策,在人才公寓、租房补贴、医疗服务、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三、问题与不足

“十三五”期间,上海坚持人才引进的需求导向,人力资源总量持续壮大,人才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标国际领先水平、聚焦科技创新等方面依然有不小的差距和短板,还不能充分满足科创中心后续发展需求。

(一)人才自身能力和底气有待提高。目前,上海缺乏一批活跃在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和大师级科学家。人才资源的总体水平远远落后于现今的国际大都市,人才贡献率、人才素质等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存在差距;人才国际化程度低,海外人才的占比不高,说明上海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不大;本土人才的国际化水平也不高,没有与国际开展深入合作交流,无法真正融入到全球人才网络。人才的创新创业活跃程度不高,创新创业能力依然较弱。

(二)人才发展资源和机制有待加强。政府和创新主体支持创新的研发经费投入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创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的功能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发展布局也需调整完善。激发政府、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等各个创新主体积极性的机制还不够充分。在人才培养方面缺少层次设计,培训投入力度亟待提高。在人才激励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存在顾虑过多的现象。

(三)人才发展环境和文化有待改善。上海的科技人才冒险精神不足,创新创业文化需要进一步倡导提升。市场营商环境虽有转变,在降低经营成本、强化法律保护等方面都有改善,较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上海住房贵、生活成本高,医疗服务、子女教育等资源紧缺,给人才引进造成现实困难,也是人才反映最突出的问题。

四、建议与展望

当前,上海注重统筹国内外两个方面的人才资源,大力推进人才计划优化整合,做精人才培育计划,做强人才引进计划,做实人才计划管理机制,形成“塔尖集聚高层次人才、塔身培育领军骨干人才、塔基培养行业创新人才”的金字塔式人才引育体系,引育和助推一批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成长为行业专业领域的旗帜和标杆。

(一)进一步深化人才引育政策。一是明确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人才需求。政府主导整合各方创新主体力量,结合战略布局和产业发展进行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完善科技人才库,构建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二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围绕科创中心建设的重点工作,结合人才需求预测,进一步细化明确各类人才的引进标准和相应的政策保障,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最大限度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引导教育资源和资金投入,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资助,加强对经营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员的培养。三是支持创业人才的发展。倡导大众创业,尤其支持科技人员、青年人才的创业,积极落实创业房租补贴、创业扶持基金、创业服务平台、税费优惠减免等鼓励创业政策措施。

(二)进一步强化人才创新资源。一是创建全球一流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着力建设一批全球一流大学,高水平科研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吸引和聚集一批在国际学术领域中具有影响力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提升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培养速度、数量和能力,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专项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创建全球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就业载体。二是构建以产业链为基础的人才链。通过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重点产业领域,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科技前沿领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精准引进与产业相匹配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为长远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三是加强众创空间建设。众创空间是潜在人才发展的摇篮,是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鼓励众创空间采用“基金+基地”的运营模式,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孵化和投资相配合,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工作社交空间、资源共享空间。

(三)进一步细化人才创新机制。一是探索制定为人才“松绑”的机制。注重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提高用人单位在人才选用育留各环节的自主权,真正做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进一步激发释放创新活力。尤其是注重科研事业单位在岗位编制、薪资分配等方面的革新。二是优化科技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对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科技管理服务等不同类型人才,规范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破除“四唯”,推行基础研究代表作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以学术贡献和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三是加强创新人才的激励力度。允许拥有科技成果的人才通过协议定价、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完善科研人员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提高科研人才的收入水平。

(四)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一是优化现有人才住房配套政策,进一步降低居住成本。根据不同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愿意购房的,提高住房补贴资金资助;愿意租房的,提高租房补贴标准。二是加快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生活便捷性。建设更加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出行便捷性的体验感。加强城市环境治理,积极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在人才聚集生活区和产业园区布局建设满足各种生活需求的配套设施,提升人才居住生活的舒适度。三是积极营造健全完善的法治环境,提高人才发展的法治保障。研究促进人才发展的地方立法,依法维护创新创业人才的合法权益。要对创新实行免责兜底,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上海科技人才
上海电力大学
人才云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