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蝇蛆病诊治
2023-01-05邵发亮杨兴康
邵发亮,杨兴康
(四川省九龙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九龙 626200)
牛皮蝇蛆病又称牛皮蚴病,是由狂蝇科皮蝇属的牛皮蝇、纹皮蝇、中华皮蝇的幼虫寄生于牛背部皮下组织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1 流行病学
牛皮蝇蛆病分部极广,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的放养牛都可感染该病。6月份至8月份是成蝇最活跃的时段,特别是气候暖和、阳光充足、无风时,成蝇活动非常频繁。成蝇在牛肩关节水平线附近的被毛上产卵,其突然飞向牛体产卵后迅速飞走,或飞向牛体停留40 s 左右产卵后再飞走。产卵一周左右卵孵出幼虫,幼虫沿毛孔穿过皮肤到达牛体内,停留约5个月,然后向背部皮肤移行,在背部皮下寄生2~3 个月,并逐渐形成指头大小的肿瘤,肿瘤上方有绿豆大的小孔。最后完全成熟的幼虫(皮蝇蛆)由小孔钻出,落地变蛹,再经1~2 个月后,蛹羽化成蝇。育成牛和老龄牛感染牛皮蝇蛆病的机率高于青壮年牛。
2 临床症状
成蝇侵袭牛群时,牛惊恐不安,摇头、摆尾、踢腹、伏卧翻滚,躲避。牛采食和休息受影响,消瘦,发生外伤和流产。幼虫在深部组织移行时,造成组织发炎,其移行到背部组织时,可引起皮下结缔组织增生。寄生部位发生皮下蜂窝组织炎并形成瘤肿物,有柱状结节隆起,继而皮肤穿孔,小孔周围堆积干涸的脓痂。幼虫在牛体内分泌毒素,引起贫血,有时幼虫移行伤及延脑,引起神经症状甚至死亡。
3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触诊牛背部皮肤摸到隆起的硬结性瘤肿物,经一个月形成柱状隆起并开小口,挤压时可使幼虫挤出,即可确诊。病畜死后剖检,若在寄生部位找到牛皮蝇各期幼虫,也可确诊。
4 治疗
患牛不多的情况下,可将幼虫从瘤肿内挤出杀死,以免幼虫从皮下爬出发育为成虫后再侵袭牛。不能挤出幼虫的,可用60 度酒精于寄生部位作点状注射,进入夏天,在牛剪毛时,可用适当浓度敌百虫喷洒全身,也可将当归、大烟杆浸醋一周左右后,取浸液涂擦或喷洒牛背两侧,以浸湿被毛和皮肤为度,同时喂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片。
5 预防
避开成蝇活动时间放牧,成蝇每天的活跃时间是12∶00~15∶00,此时可把牛赶到高山风大的牧场放牧。
每年10 月份左右可用阿维菌素片口服或皮下注射伊维菌素,预防性驱虫。
另外需搞好环境卫生,定期用菊酯类除虫剂灭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