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审美教育的高职教育人文基础课程内容及策略研究

2023-01-05王韫慧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美育人文高职

王韫慧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2019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要求高校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接受高职教育人数在接受高等教育总人数中达一半以上,高职教育的美育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生产生力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审美教育具体体现在爱国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多个方面。高职教育中,相对专业课程,人文基础课程从内容到宗旨,高度符合审美教育的要求,具备不可比拟的优势,恰恰是审美教育的主阵地。“语”“文”之力正是杜绝浅薄、粗俗的文化流行校园,思想的侏儒从大学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然而,在诸多高职院校,原有人文基础课程很多处在边缘化的境地,如《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由于课时有限,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等必修性,加之很多人文基础课过于强调语言文字的实用性,教学方法陈旧、内容缺乏时代感,单纯停留在技法知识的传播等问题,已将难以肩负起美育阵地的责任。在中小学轰轰烈烈地开展各种爱国教育、弘扬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同时,到了高职教育里却忽然“断代”。人文基础课程过于强调工具性、实用性,让原本最具人文内涵、人性之美、生活意趣的课程变成了枯燥乏味地重复应试技巧、过分追求工作技能或谋生手段的工具。因此,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调整、改革,探索改革道路,以“美育促德育、以德育促专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要求。2019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同时提出明确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美育课程等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为人文基础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高职教育人文基础课程,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具体将原有人文基础课程进行整合,从教学内容到方法进行全面的改革。

一、打破学科潜在壁垒,整合原有人文基础课程,设立国文通识课程

目前,高职院校,如河北旅游职业学院,设置的关于人文素质的基础课程大都是《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多在文科专业中开设,如旅游管理、中文导游等,而理工科或农学相关专业,只单纯开设专业课,提高人文素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几乎不开设。有些学校,如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在选修课中对人文素质课程的修习进行了学分规定,但很多院校并没有作为必修内容对其做出明确的修习要求。所以,要发挥人文基础课程的作用,主要还要从自身出发,将自身打造成为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内容科学、有自身推广力的课程。

人文素质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基础课程设置以来,目的就是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本位,顺应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实际心理需求,从情感、生命、修养、理性、审美等多角度提高“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课程自身的优势在于打破古今中外的知识壁垒,打通文、史、哲的知识链接体系,获得多元和开放的认知空间,所以要发挥这一优势,就要先打破学科间的潜在壁垒,建设一门以“立德树人”为骨架,审美教育为羽翼,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多维度国文通识课程。

通识教育由美国博德学院教授帕卡德(A.S.Packard) 首倡。他认为这是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即使是文、理、工、农等不同专业学科间也并不是支离破碎,甚至在审美教育层面具有一致性。那么,在此基础上,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改革基石,不再根据单一专业制定范围,把审美教育贯穿进去,形成一门融“自我生命、职业生涯、自身生活”内容的国文通识课程。

二、明确课程目标,承接文化自信教育培养,为学生树立民族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名学生坐在课堂上,肩负着父母的期望、家庭的责任、民族的兴衰。在中小学大力度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应在高职院校中戛然而止,人文基础课程应继续承接起文化自信教育,在成人成才教育中突出课程优势。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人文基础课程要积极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提升立德树人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就要树立明确目标,教学目标以美育促德育,以德育促专业,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敬业奉献、诚实守信、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等精神品格。

人文基础课程应以传播中华语言之美、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为己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使学生从中获得与形成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够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深耕中华精神文化精髓,探寻通达的人生境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平衡、和谐。人文基础课程应该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起到衔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纽带作用。

课程建设找准审美教育的基准,“育人”先“育德”,传道授业解惑与育人育才有机统一。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持续的文化解读,让学生明确社会担当,找到读大学的意义,使学生意识到大学读的不单单是工作的技能,更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对生命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

陈寅恪先生百年前提出育人真谛——“独立之思想,自由之品格”。大学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人们蜂拥而至、争抢免费礼品时,还能想想白送代价的那份冷静;是别人开着名车往外扔东西,能骑着自行车还不随地吐痰的素质;是别人能纷纷为利所驱,为名所累时,还能出于兴趣执着而为的坚守。

国民素质教育、文化自信教育并不单单是义务教育的任务,大学教育应该接过接力棒,将这一远大目标进行到底。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三、精选教学内容,熔铸中国传统文化美学,促专业延展

国文通识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语言文字方面的职业技能教育、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向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风土人情等内容的拓展方向转化,着力于传递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共处,使得人文基础课程成为具有人文内涵、充满人性之美、生活意趣的课程。

课程内容可设置为四大模块。《故察己可知人——大学到底读什么》,着重明确读大学的意义、了解时代契机,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使学生建立远大的人生抱负,树立对自己、家庭,乃至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意识到教育的深远意义。《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传统思想教育》,内容涉及爱国教育、敬业教育、中国朴素处世哲学、中国传统思想体系、文化根基、中国传统节日、英雄主义等。内容主要弘扬爱国情怀,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有国籍,树立学生的家国意识、民族情怀。《世事洞明皆学问——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主要为学生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精髓,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资源优势,开设欣赏中国传统服饰美、瓷器之美、中国书画艺术美、插花之美、茶艺之美、建筑之美、戏剧之美等丰富多样的赏析内容,让学生真正走进传统文化殿堂,领略中华那些优秀的精湛技艺。《有此内美而重修能——身心修养的自我提升》,内容包括时间管理、情绪控制、抗压能力等身心能力提升等方面。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潜在隐患,情绪、压力的疏解、时间管控等成为职场、生活中必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外在审美的同时,注重内在审美的修习,也成审美教育为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此通识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对审美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需求较强的专业,如:旅游方向相关专业、设计方向相关专业、园林方向相关专业等。开设《通识文化》课程外,还进一步开设专业相关美学课程,从入门美学到专业美学。从而,构成审美教育的同一广度、不同深度内容的体系化美育教育。

四、制定“一书一课一平台”学习系统,打造立体式课程模式,达到课程内容最优呈现

在选取内容后,课程根据所选内容编写相应配套教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样、丰富的教材才能适应不同专业需求。针对新时代的特点,建造“互联网+教育”新式教材,针对部分赏析内容的特点,在知识点后配备相关视频通道,通过二维码扫描观看,可以从视觉、听觉直观获得美感,切实将美育贯彻到课程中去。

线下课堂优化升级之余,进一步丰富国文通识课程供给,开通线上渠道。通过转型升级、自主开发和购买引进等途径,借助智慧职教教学平台,完善在线课程内容,将广博的人文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课前,学生能博观约取,课上赏析、品味、研讨,课后还能付诸实践、演练,由知识到技能,由颗粒到体系,线上线下、随时随地学习更为便捷。

同时,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建设专业群、资源库,开拓、丰富知识广度,作为专业选修课程,满足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

美育不仅停滞在欣赏层面,更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习者更具有吸引力。在课程呈现方面,依据本校的师资力量设置美学应用内容。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为例,人文基础课程教师,在自身基础专业之上,一般都具有传统文化特长,如书法、茶艺、插花、剪纸等,其中持有职业资格证书者就占了总数三分之一,所以美育的呈现,完全可以从赏析图片的平面模式转化成现场演示的立体式模式,从应用美学的角度多方面呈现。同时,鉴于专业互通的理念,也可以将专业课程简化开放成为其他专业的国文通识课程内容。应用美学部分也可聘取专业课老师演示,或教学平台专业群、资源库辅助的方式,以达到学生对传统文化之美的最优获得。

五、占领课外阵地,凝聚颗粒文化圈,汇集校园文化大环境

在提高课程建设与优化升级的同时,还要着手审美教育与课外活动的融合,逐步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

首先,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聘请校内外专家,在音乐、艺术、美工等方面为学生开拓眼界,提高审美能力,丰富补充课堂内容。其次,在开展各项技能大赛中,结合各专业应用型办学特色,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将审美教育作为技能参数融入到旅游专业所需的各项专业技能,实践活动中,作为技能评价的一部分。最后,辅助讲堂和技能大赛之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学生社团的作用,有组织地开展多样的、层次丰富、迎合大学生兴趣的各项活动。也可以设立校园文化艺术节,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系统全面地向学生普及美育知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使学生学会发现美、品味美、欣赏美的方法,发展审美能力。

线上平台不仅可以起到辅助课堂的作用,更能拓展知识文化空间。通过发帖、拍微视频、讨论、评论,活跃文化气氛,将相同志趣的师生凝聚在一起,线上随时互动交流,以课促圈,以各文化圈引领学生活动,形成校园文化大环境。

审美教育在教育体系中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针对人文基础课程的特点,发挥其人文学科的优势,将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结构等实际出发,贯彻审美教育理念,切实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培养爱国敬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做到从现实到精神,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美育人文高职
论公民美育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美育教师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