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巢湖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探索与实践

2023-01-05朱学同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巢湖市巢湖全域

朱学同

(巢湖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为推动旅游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原国家旅游局于2015 年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并于2016年分前后两批公布了创建名录,共计500 家单位。这标志着“全域旅游”的概念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并逐渐被政府部门和旅游行业所认同和采纳,此后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始研究、探索全域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杨振之(2016)[1]、李柏文(2018)[2]等学者阐释了全域旅游的核心内涵和理论归因;葛继宏(2017)[3]、黄细嘉(2018)[4]等学者提出全域旅游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方法;张春香(2016)[5]、张国良(2019)[6]等学者以具体的某一区域为研究对象,探索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这些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后期全域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巢湖市自入选首批创建名录以来,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重要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打造“全国一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战略目标,努力做强旅游产业、丰富旅游业态、完善旅游配套,着力探索具有巢湖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本文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客观评述巢湖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条件、现状和问题,探索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具体路径,以实现巢湖市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 巢湖市全域旅游发展条件

(一) 区位交通优越

巢湖市居皖之中,隶属安徽省会合肥市,坐拥巢湖,南滨长江,位于合肥、芜湖、南京“金三角”中心,空间区域上被纳入长三角经济圈。市域内巢湖水面面积511.88 平方千米,约占整个巢湖水面面积的2/3,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区域交通便捷,陆路、航空、水路齐全。陆路交通有宁西铁路、合九铁路、淮南复线、合福高铁、商合杭高铁等铁路干线,和合宁、沪蓉、合巢芜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航空有距离1 小时左右车程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和南京禄口机场;水路运输经裕溪河航道通江达海,连接巢湖和长江,巢湖港是安徽省八大内河港口之一。

(二)旅游资源丰富

巢湖市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结构合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兼备,古人称赞其“三面青山一面湖,登高四望皆奇绝”。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以湖泊、地质、森林景观为主,同时兼有山地资源、气象气候资源等。特别是拥有大面积水域与高品质温泉等水体旅游资源,为巢湖市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人文旅游资源以古文化遗址、历史建筑、古村镇、名人故居为主,同时又有神话传说、地方民俗、工艺美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湖温泉、山林景观、人文景观、生态农业构成了巢湖市旅游资源的基本要素,奠定了巢湖市旅游资源较高的开发价值。

(三)历史文化悠久

巢湖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3000 余年,古称南巢、居巢,秦时设居巢县,唐朝设立巢县。“和县猿人”“银山智人”和“凌家滩遗址”等考古发现充分说明巢湖区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堪称古人类的起源地、古文明的发祥地、古战场的必争地。目前在该区域依然可以追寻以“有巢氏构木为巢”“陷巢州、长庐州”“禹娶涂山”等为代表的民间传说文化;以范增、冯玉祥、李克农、张治中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文化;以蒋家河口战斗遗址、温家套惨案遗址、巢湖三将军故居为代表的革命红色文化;以散兵楚歌岭、南宋柘皋之战、明朝巢湖水师、淮军昭忠祠等为代表的军事战争文化;以巢湖民歌、巢湖灯舞、庐剧等为代表的民间民俗文化。这些文化精彩纷呈、绚烂多姿,为巢湖市全域旅游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四)生态环境优良

巢湖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带,兼具山、水、田、林和湖泊湿地风光,拥有完整的生态系统。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一年四季光、温、雨基本同步增减,配合良好。多样的自然环境和适宜气候条件孕育了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整体森林覆盖率30%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境内拥有安徽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柘皋河省级湿地公园、槐林省级湿地公园等大面积湿地公园规划保护区。巢湖市目前积极开展守护蓝天十大专项行动,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0%以上,已获批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宜居生态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二、 巢湖市全域旅游发展成效

(一) 旅游服务全域化配套

旅游公共服务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关键点[7],也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核心内容。巢湖市以满足游客需求、提高游客满意度为出发点,不断加强各类软硬件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交通方面,对外已建成铁路、公路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游客提供了顺畅快速的通道。对内所有A 级景区、乡村旅游道路通畅,旅游观光车、城乡公交实现全覆盖。并且建有环湖大道(巢湖段)、烔长路、栏滨路等休闲绿道,总里程达100 多公里。旅游咨询方面,巢湖市建成了“1+N”的全域旅游集散咨询服务网络,在巢湖市汽车站建立全市旅游集散中心,在各重点旅游景区、旅游乡镇、旅游示范村、旅游交通要道设置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点),形成了市——乡镇——重点景区多层次旅游集散网络。旅游厕所方面,按照厕所革命要求,结合美丽乡村、文明城市、全域旅游建设,高标准完成全市各景区、乡村旅游点和城区近300 座旅游厕所改造建设,90%以上达到A 级以上标准。智慧旅游方面,建成旅游大数据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涉旅场所实现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并且在微信上推出“一部手机游巢湖”小程序。

(二) 旅游业态全域化融合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为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旅游新业态不断出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8],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巢湖市按照全域旅游的建设标准,切实从“旅游+”角度促进旅游产业价值提升,重点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体育、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拓宽旅游产业辐射邻域。旅游+文化方面,深入挖掘有巢氏文化、焦姥文化、淮军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并融入旅游规划和景区建设中,形成了三将军故居、巢父生态园、昭忠祠等文旅融合产品。旅游+农业方面,依托良好的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建立了尖山湖逸趣园、中国原乡厵、郁金香高地等大型田园综合体项目,以及巢湖好生态园、百花塘乡村世界、虎泉生态山庄等休闲农业产业园。“旅游+体育”方面,依托大湖、山地等地形地貌,修建了自行车绿道、登山步道等休闲运动设施,并且举办了环巢湖马拉松、自行车、皮划艇等相关体育赛事。“旅游+康养”方面,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温泉资源,形成了半汤温泉养生度假区、中铁佰和佰乐健康养老产业园等康养旅游产品。

(三)旅游要素全域化供给

完善合理的旅游要素供给体系是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核心支撑,是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的基本保障。巢湖市精心构建全域旅游要素供给体系,使区域内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布局科学,高低档次结构良好,能够适应游客多元化需求。旅游餐饮方面,巢湖市餐饮业态丰富,打造了耳街、江南风情街、半汤老街等一批餐饮集聚的特色餐饮街区;培育了“老巢县”“巢湖印象”“荷塘月色”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名店;开发了银鱼蒸蛋、青椒白虾、清蒸毛蟹、红烧白鱼、板栗仔鸡、泥鳅挂面、青菜豆腐、板鸭卤菜等一批特色菜肴,有“巢湖八大碗”之称。旅游住宿方面,按照“总量达标,形成层次”的总要求,全市现有各类住宿企业约560余家,全市住宿总床位2万多张,形成了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特色民宿等不同类型住宿接待设施。旅游娱乐方面,巢湖市旅游休闲娱乐秉承“全域旅游”理念,落实全时段旅游概念,增加夜游项目。在半汤老街、耳街等特色街区的基础上,丰富与完善夜游景点,形成夜游文化主题街区,以文化演出作为主体,将景观游览融入其中,让游客真正“夜有所乐”。旅游购物方面,巢湖市合理布局建设旅游购物市场,培育专业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研发生产既有巢湖市本土元素又不失时尚气息的旅游纪念品。

(四)旅游营销全域化推广

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要求旅游目的地实施整体营销战略,整合区域内资源和产品,塑造统一的品牌形象,以提升目的地整体吸引力。巢湖市建立了传统渠道和新媒体渠道相融合的全媒体信息传播机制,打造跨区域、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的旅游宣传营销体系。传统营销渠道方面,一方面开展特色节庆营销,每年定期举办中庙渔火音乐节、银屏牡丹观赏节等系列重大节庆活动,逐步形成旅游节庆品牌,提升旅游影响力;另一方面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宣传活动,积极组织旅游企业赴合肥、南京等重点目标市场开展定点、定期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同时邀请重点目标市场旅游企业和媒体来巢湖市进行采风考察以宣传推介巢湖市旅游产品和旅游形象。新媒体营销渠道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密切掌握旅游者基本特征和多样化旅游需求,利用网站、微信、短视频、自媒体、OTA 等平台,对接需求端和供给端,精准化地开展旅游宣传和营销推送。

三、 巢湖市全域旅游发展不足

(一)旅游管理体制不顺

2011 年,原地级巢湖市被撤,设立县级巢湖市,现巢湖市区域内诸多旅游资源被划分给不同级别的行政部门管理,多头管理成巢湖市旅游行政管理体系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如紫薇洞景区、银屏山景区和龟山湿地公园属于合肥市巢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管理;东庵森林公园属于合肥市国资委管理;半汤温泉养生度假区、郁金香高地和三瓜公社隶属于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管理;巢湖湖泊属于安徽巢湖管理局管理。这些部门都不隶属于巢湖市人民政府,甚至有的行政级别高于巢湖市人民政府。由于各自职能所限,缺乏全面、统一、协调和系统的旅游规划体系和管理体制,使巢湖市现有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布局、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线路策划等方面存在各自为阵的现象,而难以形成有效的旅游发展合力,最终影响巢湖市旅游业做大做强。

(二)旅游资源挖掘不深

巢湖市旅游目前仍然以巢湖·姥山岛景区、郁金香高地景区等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温泉资源、湿地资源、湖泊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利用,已形成的旅游产品层次较低,无法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例如: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很好地转化成文旅产品,“有巢氏文化”“焦姥传说”“巢湖民歌”等具有高度文化认同和族群凝聚性的文化仅存在于口头传播,没有具体的物质实景表现,难以构成巢湖市旅游形象品牌。被誉为“九福之地”的半汤温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疗养价值,《太平寰宇记》称赞其:“凡抱疾者饮浴此汤,无不效验”。然而目前半汤区域内各类疗养院占有主要温泉资源,大多产品单一、水平低下,具有散、小、乱及同质化的弊端,难以形成巢湖市温泉旅游度假产品整体形象。总体而言,巢湖市各类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不够,没有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缺少游客参与性、体验性、教育性的旅游项目,无法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市场吸引力和影响力辐射有限。

(三)旅游产业链条较短

目前,巢湖旅游产业链条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诸多环节均存在不够健全、缺少特色的现象。旅游接待能力虽然在总量上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是结构发展并不均衡,新型住宿形态缺乏,高星级酒店数量较少,目前区域内尚没有五星级酒店,没有帐篷酒店、汽车营地等非标准住宿。地方特色餐饮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竞争力弱等特点,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本土餐饮品牌,经营手段和方式缺乏创新。“购物”和“娱乐”依然是巢湖市旅游活动六要素的薄弱环节,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没有形成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优质化,难以形成旅游市场吸引力。旅游娱乐场所和娱乐项目均比较匮乏,“巢湖民歌”“焦姥传说”“淮军故事”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甚高,但却没有开发转化成旅游娱乐体验项目,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演艺品牌,没有发挥有效的市场吸引力和经济效益。 总体而言,巢湖市旅游产业规模仍然较小,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尚不突出,在巢湖市 GDP 中的比重也未达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水平,旅游产业地位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旅游精品项目欠缺

巢湖市旅游客源市场一直以来较为狭窄,主要以周边区域(合肥、芜湖、马鞍山)为主,而远程游客,尤其是省外游客寥若晨星。究其原因,主要是巢湖市缺少有影响力的、知名度高的旅游精品项目。近年来,虽然巢湖市涌现了郁金香高地、三瓜公社等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大型农旅项目,短期内聚集了较高人气,但这些项目内容单一(以观光为主)、季节性较强、吸引力有限,仅满足周边市民的休闲观光需求,难以辐射更广阔的市场。并且巢湖市的主要旅游产品和周边其它县市的旅游产品具有同质性,由于其开发时间较晚、开发层次较低,而被其形象遮蔽,旅游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难以发挥。比如温泉产品有庐江汤池温泉、和县香泉温泉;旅游古镇有肥西三河古镇、肥东长临河古镇;主题公园有合肥融创文化旅游城、芜湖方特欢乐世界等。到目前为止,巢湖市仍然没有全国闻名的旅游品牌、没有5A 级旅游景区,从而制约了旅游吸引力的形成、旅游市场的培育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巢湖市全域旅游发展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协调发展

巢湖市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需要建立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的协调机制,需要打破旅游发展的管理体制障碍,不断完善现代旅游治理体系。空间布局上,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谋划“一轴两翼四区”旅游发展格局,以环巢湖旅游大道为主轴,以姥山岛和半汤温泉养生度假区为两翼,以半岛大湖休闲、巢城温泉养生、巢南山水画廊、巢北乡村田园为四区。部门协作上,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与宣传、农业、教育、体育、商务、交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公安、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的联系,调度和推进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协调解决文旅发展中重大问题。区域联动上,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推进与肥东县、肥西县、无为县、含山县、庐江县、包河区等环巢湖区域其它县市的联动发展,在规划衔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商、旅游资源开发、宣传营销、市场监管等方面协调统筹,以构建环巢湖大旅游圈。

(二)助力乡村振兴,引领发展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任务,积极发挥旅游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通过“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脱贫致富。发展乡村旅游,首先需要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推进全域旅游建设与美丽乡村、“三大革命”(农村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改厕)等环境整治工程相结合,突出乡村地区的生态本底,保持乡村风貌的原真性。其次需要挖掘乡村地域文化。详细梳理并充分展示乡村历史、名人、民俗、饮食、农耕等地域文化,突出乡村旅游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再次需要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不仅提供休闲观光初级旅游产品,还需要利用乡村原生态资源,开发乡村民宿、农事体验、亲子农场等新型旅游产品,形成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体系[9]。

(三)构建融资平台,良性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全市旅游经营运作的企业化和市场化水平。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以资产和要素重组为突破口,培育大中型旅游企业集团。融资平台方面,尽快构建巢湖市文旅产业招商引资平台,整合全市优质旅游资源,实行统一策划、统一招商、统一管理。完善项目跟踪、会审、决策、服务机制,通过引进重大文旅项目以打造旅游核心吸引物。政策保障方面,配套出台文旅招商、旅游扶贫、旅游人才、民宿发展等系列政策,整合文化、旅游、农业、交通等相关资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进社会资本,突破旅游发展中的主要政策瓶颈,实现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四)培育特色项目,创新发展

按照“高端化建设、精品化支撑、特色化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大湖、温泉”两大独特资源和长三角腹地区位优势,重点打造“休闲巢湖”品牌。深入挖掘巢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渔耕文化、有巢氏文化、亚父文化、焦姥文化、淮军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富含巢湖特色的文旅项目,编制精品文旅线路。实施“旅游+”战略,推进旅游与文化、教育、体育、康养、农业、工业等产业融合,培育特色小镇、精品民宿、房车露营、乡村研学、田园综合体、旅游演艺等新型旅游产品业态。在此基础上,与知名媒体进行合作,实施一体化旅游营销,宣传巢湖特色的精品文旅线路,打造春季醉美巢湖休闲赏花季、秋季醉享巢湖慢游体验季,举办各具特色的品牌节事,进一步扩大巢湖旅游影响力。

猜你喜欢

巢湖市巢湖全域
巢湖市夏种夏管植保无人机大显身手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巢湖,我的母亲
巢湖,我的母亲
安徽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农村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反思
巢湖玉卮意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