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2023-01-05李树信张海芹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红色旅游文旅

王 浩,李树信,张海芹

(1.四川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2.四川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成都 610041)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创造了伟大长征奇迹,孕育出不朽长征精神成为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和发扬好长征精神。2019 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出台,标志着长征精神建设从理论走向实践,学界也开始从国家文化公园的理论源流[1]、文旅融合发展路径[2]、管理体制[3]、政策创新[4]主题切入,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然而,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中国探索国家公园体制的创新之举,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1],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相关研究更为鲜见,仅有的几篇文章或从单一省域尺度(四川、陕西、贵州)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对策和路径展开探讨[2,5],或基于长征沿线不同区域红色旅游资源网络关注度及其旅游流提出发展策略[6],缺乏对长征国家公园所涉全域协同发展的思考。

事实上,伴随《2016-202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完成,长征沿线15 个省区市长征主题红色旅游景区得到有效保护和建设,文化旅游基础基本完备,长征沿线区域文旅协同发展条件趋于成熟。再者,根据《方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的长征线路为主,兼顾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线路,涉及福建、江西等15 个省区市,是一片连续完整、空间开放的公共文化区域;在建设任务方面,不仅要求在分省份编制规划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最终形成区域规划,还提出实施文物的集中连片保护、对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推进一体化开发、强化跨区域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协同与信息共享机制等。这表明,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跨区域协同建设不仅现实条件充分,且契合公园内涵、建设目标和政策导向。鉴于此,本文基于协同视角,初步阐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区域协同逻辑和发展策略,助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质量推进。

一、文旅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一)契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目标要求

保护传承利用好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是设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初衷,也是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长征文化遗产呈现“点多、线长、面广”的线性分布格局,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管理,一是利于突显长征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形成有更高辨识度、认同感和影响力的长征文化品牌;二是利于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保护。通过区域协同,科学确定线路走向和空间边界,挖掘、还原和串联起更完整的长征遗迹、长征故事、长征记忆,加速公园一体化发展以促进身份识别[1],促进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完整性保护和原真性传承;三是利于国家性、文化性、公园性(公益性)的特质彰显,区域协同便于将“国家标准”贯彻至建设过程,便于具有地区、国家乃至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的打造、交流和传播,并带动沿线全民参与其中,实现连续完整、空间开放的公共文化区域高质量建设目的。

(二)实现长征沿线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

2019 年出台的《方案》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建设文旅融合等4 类主体功能区,重点利用文物和文化资源外溢辐射效应,并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作为公园主要功能。通过公园区域的协同作战,便于长征沿线文化旅游功能互补、深度融合。具体而言,一方面旅游可为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展示平台,增强游客对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实践完整性和长征精神的真实性体验感知,提升其对于长征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认同,更好实现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另一方面,传统以博物馆展览、自然观光等为主的红色旅游活动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深度体验的需求,旅游的宣教功能也难以有效发挥,而通过公园全域的联动,多个区域更多力量的参与,将长征沿线生活方式、传统民俗、历史文化更鲜活地注入到旅游发展中,将进一步唤醒游客的长征情感,激发人们对长征主题红色旅游的兴趣,增强公园整体的旅游核心竞争力。

(三)赋能长征沿线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协同论的实质是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等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1 + 1 >2”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5]。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区域协同首先可为区域引入配套设施和资金支持,为民众打造更高品质的文旅体验空间,提升区域整体的公共服务水平;再者,通过产业跨域融合发展,增强长征文化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的协同发展,为沿线地域带来可观经济效益,进一步缩小各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强化沿线区域整体竞争力,助力乡村振兴;此外,区域协同还可间接促进长征文化和长征精神的交流传播,这些承载着国家记忆和族群记忆的文化遗产和社会生活场景,能够使游客超越时空切实感受到集体(族群)归属感,创造民族身份和国家认同[7],筑牢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的可持续保护传承利用的根基。

二、文旅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良好的区域资源互补性

红军长征跨越大半个中国,总行程达6.5 万余里,涉及15 个省区,翻越20 多条山脉,渡过30 多条河流,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多样、民族文化多元,雄奇壮美自然风光与绚烂多彩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沿线文旅资源具有良好互补性。特别是以江西瑞金、贵州遵义、甘肃会宁等地为代表的节点城市,分别在长征史上有着 “起点”“转折点”“终点”等重要角色定位,彼此间可形成连贯的“故事线”,区域协同的文化历史积淀深厚。加之近年来在国家、地方政策支持下,长征沿线1600 余处长征文化资源已获得分类保护,涵盖革命遗址遗迹、革命纪念设施、长征历史文献等8 个齐全品类,为长征国家公园协同建设提供了丰富文旅资源。

(二)坚实的文旅融合产业基础

经过多年开发经营,长征沿线各省区市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为公园协同建设积淀下丰富发展经验和坚实产业基础。交通条件上,伴随《全国红色旅游公路规划(2017-2020 年)》《“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交通运输专项规划》等规划政策的完成和启动,沿线以旅游风景道为支撑,以绿道为特色,以长征主题房车营地为平台,融交通、文化、体验、游憩于一体的长征沿线旅游交通复合廊道正在落成;此外,还拓展出“重走长征路”等系列长征主题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在产业基础上,长征主题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活力强劲且颇具成效。目前,长征沿线共分布有158 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功打造1 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2 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36 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74 个5A 级景区、 605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客源市场上,各省域也趋向成熟。以江西于都为例,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集结地,近年来于都依托自身悠久的长征革命历史传统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不断探索“红色旅游+”的新路径,2019年,全县共承接红色教育培训达110 万人次,接待红色旅游人数达329.5 万人次,同比增长38.1%,已成为以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为长征主题的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三)多主题深度融合产品的红色市场需求旺盛

伴随大众旅游的日常化、生活化和成熟化,游客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能力日益提升,人们对高品质文旅产品的需要与文旅产业发展实际间的缺口和矛盾进一步激化,其中红色旅游尤为典型。据携程发布的《2021 上半年红色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2021 上半年红色旅游景区预订量同比增长超两倍,80后、90后占比达七成,“红色+乡村”“红色+科技”“红色+文创”等多主题融合的红色旅游产品深受游客喜爱,这突显出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和游客群体年轻化的趋势。但长期以来,红色旅游仅作为一项政治工程主要由国家层面主导,红色旅游产品数量、质量、类型、公共服务等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区域间红色旅游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突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本质属性是大众性[1],为大众提供红色文旅体验空间载体是其重要功能之一,而调动社会更多更广泛力量参与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在满足红色旅游市场需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文旅事业整体进步方面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理应成其应有之义。

三、文旅协同发展的障碍

(一)资源挖掘、利用不够,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

文化的空间分布或其影响多具有跨行政区的特点,追溯单一行政区历史的文化资源往往是碎片化形态,难以全景展现文化资源的特色和魅力[8],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尤其如此。一方面,长征沿线的部分革命老区地处偏远的山区或经济条件相对差的乡村地区,道路交通、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诸多珍贵革命文物和文化资源多因生产生活损毁严重,保存下来的长征文物资源呈现碎片化特点,保护利用水平不高;同时,沿线各省域间在长征主题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上同质化竞争也日趋严重。限于长征沿线地区在经济基础、红色资源禀赋、开发模式、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江西瑞金和井冈山、陕西延安、贵州遵义、湖南韶山、河北西柏坡等长征主题红色旅游在规模和档次上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抢占了长征主题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先机,但在红色资源开发上却大多存在主题雷同和模式单一问题,既缺乏跨域文物资源的合作开发,也鲜有不同类型资源间的整合,各区域间的同质化竞争态势愈发明显。

(二)文物协同利用经验缺乏,存在功利性盲目商业开发

“线性”文化廊道的理论研究和开发实践在国内并非没有先例,学者们围绕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长城、茶马古道、长江三峡、滇越铁路、藏彝走廊、剑门蜀道等线性文化遗产的线路走向与空间结构、功能与价值、民族交往与文化传播、遗产保护与旅游等展开过不少有益探索[9-10],但多是从宏观层面提出要对线性遗产进行统一保护与联合开发,少有专门针对某一遗产展开的协同路径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供参考,加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大空间跨度和红色遗产特殊性,如何进行长征线路的展陈利用尚处于摸索阶段。从目前各地的规划和建设情况来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很可能延续传统“点状”商业化景区或大众化公园建设道路,一味增加各个区段基础设施体量,公园建设以兴建博物馆、纪念馆、景区为主,活动设计停留在“穿红军装、吃红军饭”的形式主义层面,缺乏对长征文物的隐形文化和长征精神等“历史存量”的梳理和发掘,缺乏运用“线状”格局和区域联动思路来规划公共性文旅体验空间的尝试。

(三)统筹协调体系不够健全,体制机制亟待创新

一是省域间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长征沿线涉及地域广阔、行政区域众多,各地的红色旅游发展基础存在差异,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定位、公园功能布局上存在不同认识,且缺乏有效对接和协调沟通的平台,易导致在协同产业、协调产品、协同模式等方面“众口难调”[11];二是各省域间及省域范围内各部门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仅包含修订制定法律法规、编制建设保护规划等4 大重点任务,还需同步推进保护传承工程、研究发掘工程、环境配套工程等5 大标志性工程,设置完成任务期限为2023 年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背景下,各省域间容易因跨域资源权属等问题产生矛盾,省域内各部门管辖范围、具体分工等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诸多交叉,容易加剧交叉管理、多头管理、管理“真空”等问题;三是区域重大文旅项目、产业投融资体系、长征文旅品质品牌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缺乏协调,市场机制力量发挥不足,没有形成“共赢”理念、“互惠”机制。

四、文旅协同发展路径

(一)资源协同:促进“长征+”多类型资源融合开发

推动“长征+”多类型资源融合开发既可有效利用长征沿线丰富文旅资源,也可更好满足旅游者对多主题深度融合红色旅游产品的期待,是实现文旅协同的首要任务。首先,要树立大资源观,深刻认识长征文旅资源与沿线良好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乡村民俗、康养场地、研学设施、科技展馆等旅游资源互融与组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深入研究“长征+”发展思路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及资源协同策略;其次,发挥各区段资源所长,因地制宜设计多主题多层次长征文旅产品。可从“长征+交通”“长征+扶贫”“长征+科技”“长征+教育”等多个主题着手,遵循旅游者从普通参观到积极体验再到深度挑战等体验深度需求的强弱差异规律,针对同一主题设计如汽车观光、自驾摩旅、休闲徒步、骑行穿越等梯度渐升的全谱系文旅产品;最后,需保证“长征+”资源协同的正确方向。多资源协同开发并非“大杂烩”式“+长征”的开发思路,需始终擦亮长征主题底色,不能将与长征主题相去甚远乃至恶劣低俗的旅游资源相互惨杂,造成长征文旅资源的过度商业化。

(二)情感协同:探索长征文物活化新方法

保持完整性和原真性是大遗产开发中抵抗过度商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增强旅游者、沿线居民与长征文物和长征精神情感连接关键之举。其中,“完整性”强调按照类似“序幕—发展—高潮—结局”故事线理念对长征文物进行整体展示利用,各省根据历史及自身基础独立或联合讲好“长征故事”中的某个“情节”,实现“故事”完整性和流畅性的统一;原真性则从形式创新、科技创新、题材创新等方面赋予“故事”本身更多的代入感、沉浸感和真实感,如通过升级改造跨省域的茶马古道、乡间小道、山路小径为长征步道、各省域联合开展实景类沉浸式戏剧创作等方式创新展示形式;同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是旅游者的“公园”,更是当地人的“乐土”。这就要尊重当地人的文化需求与环境需要,尊重当地居民传承,打造原真性节日[12],邀请当地人还原“长征故事”中的战斗、结盟、会师等场景细节,营造与当地环境更加契合的场所精神,增强当地人本土文化情感连接,形成更富有魅力的长征文化带。

(三)文化协同:把握建设的主题和内涵特质

深刻认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主题和内涵,确定长征国家公园文化协同的必要性和着力点是文化协同的第一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以特色鲜明的长征文化为主题,以红军历时两年长征实践为主线,以长征主题相关的人(革命者)、物(革命遗址遗迹)、精神(长征精神)为主要表现题材重点打造的公共文化空间,这决定了公园区域范围内不仅在形式上要具有共同的文化标识以大致区分非公园区域,还需要在氛围营造上凸显长征线路场所精神。为此,可基于文化协同思路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公园实体建筑物符号统一化。可从长征史料、故事中抽取长征符号,在全线重要的分叉路口、重要遗址遗迹等处以道路指示牌、景观介绍牌等形式,用统一的式样和规格进行张贴,也可在长征线路产品、纪念品的设计中巧妙融入加以推广;二是推动长征文化的整合、开发与转化。要做好文化类型分类,梳理好长征红色文化与其他红色文化的关系,公园主题要以长征红色文化为主;此外,还要协调红色文化与其他当地特色文化的发展,长征文化公园建设范围内应以红色为底色,再根据长征史实有选择地点缀当地特色文化[13]。

(四)政策协同:创新协同管理体制机制,统筹协调多方力量参与建设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有效的跨区域协同管理机制。一方面可借鉴国家公园体制经验,成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局进行必要性管理和技术支持,明确长征及依附土地产权,统一划定全域的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的用地范围及管理主体,进一步细化主体责任,制定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打破部门和地域限制,明确划定公园整体及各段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避免多重、交叉、低效管理;还可建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拓宽公园建设任务对接和矛盾解决提供沟通协调平台;在法律保障方面,在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基础上进行地方立法,出台公园整体规划设计、文物保护传承、长征历史研究、公园环境配套、管理体制机制、资金政策支持等方面法律法规。二是处理好公园管理的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12]。畅通市场协调沟通机制,支持跨省合作申报文旅项目,健全公园的产业投融资体系,对参与长征文旅品牌创建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坚持公益优先的前提,鼓励沿线小微企业与社区居民在传统利用区开展红色经营活动,将宣扬长征文化与发展特色农业、手工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相结合,增加长征文化产品丰度[13]。

(五)区域协同:加强区域联动,资源集成开发

一是深刻认识长征沿线红色资源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长征沿线红色资源由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区的红色文化组成,文物类型繁多,但却共同发轫于伟大的长征实践,具有鲜明的长征文化主题性和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因此资源开发的主基调应是区域协同;二是做好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的联合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分布于长征沿线各城镇、乡村、路旁、建筑物上的长征故事、传说、民谣、标语、宣传画等文化遗存,发掘保护串联起长征历史记忆的枪支弹药、大刀长矛、水壶、纸币、军号等反映长征历史人物、活动细节的“小件”物质遗存,探索长征文物资源完整性、原真性与生产性保护机制[13];三是加强跨省、市、县的跨域资源合作开发力度。要制定专项政策探索从同一省域范围的市、县、乡合作,到相邻省域间的联动,再到多省域间的资源合作开发模式,成立资源协同开发机构,制定跨界区域资源合作开发方案和公园合作建设指南,实现区域间资源集成开发、共同保护与合作利用。

五、结语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活化利用长征文物和传承展示长征精神的新平台和新窗口,也是我国探索建立国家公园新体制中颇具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示范工程。在各地分段紧锣密鼓地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过程中,尤需特别关注当前无论从区域资源互补性,还是文旅融合产业基础,乃至强劲的红色文旅市场需求方面,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区域协同建设均具备较坚实现实基础。未来可着重聚焦四个协同方向:一是资源协同,运用大资源观对多类型资源进行多主题多层次开发;二是情感协同,共同探索长征文物活化新方法,增强旅游者、沿线居民与长征文物和长征精神情感连接;三是文化协同,合力打造特色鲜明的长征文化主题,实现公园符号形式统一化和场所精神的长征化;四是政策协同,共抓协同管理体制、联动参与机制创新,提供完备的区域协同政策保障;五是区域协同,关注资源的整体性和联动开发必要性,统筹做好资源协作整理、跨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助力长征沿线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任务目标圆满实现。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红色旅游文旅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