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路径
2023-01-05王小燕
王小燕
(亳州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亳州 236800)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型人才,而是应用型、创新型、综合型人才。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性课程的“基础写作”,是综合素质培养最集中、实践能力最突出、社会应用最需要的学科之一。“基础写作”课程,“其直接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作家,而是系统地、科学地培养基础层面上的写作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打好根基,也为今后的各种分支写作(如:新闻写作、科技写作、公文写作、财经写作、文学写作、影视写作等)的学习奠定基石。”[1]“基础写作”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提高写作能力的专业课程,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教学改革。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学习效果的相关调研,就目前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授课特点、授课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对“基础写作”的教学改革提出几点思考。
1 “基础写作”课程的性质
从广义上来说,写作是指人类特殊的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体现。“基础写作”课程具有极强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在教学中,我们将经典名著等文学文本与基础写作理论相结合、写作随笔与专业写作训练相结合,力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综合素养。
1.1 人文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人文类专业,关注的是人的价值观与精神世界,“基础写作”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点。人文性的实质是指人文精神,主要强调“基础写作”课程的学习过程,不仅注重学生的自我成长,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人文情怀。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引导学生了解写作理论及技巧,这既有利于学生基本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弘扬优秀文化的人文精神。写作是写作者思想、伦理、道德、情感的反映。“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2]创作主体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将生活中的一个个人、一件件事、一处处景写进文学作品之中,表达思想情感,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精神素养。
1.2 综合性
当今,很多学科的发展都呈现出交叉、融合的趋势,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写作”课程就体现出鲜明的综合性特点。首先,基础写作课程融入了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是一门综合类课程。其次,写作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高级智能活动,是作者生活、思想、知识、语言、技巧的动态综合体现。再次,写作需要作者具有很高的综合素养。学生作为创作主体,必须进行综合努力,在生活与学习中做好生活素养、知识素养、审美素养与思想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再次,写作行为本身需要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在当下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背景下,“基础写作”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人才素质,造就高质量人才。
1.3 实践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3]写作活动作为一种艺术,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第一,写作者获得的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活动,脱离了社会实践,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第二,写作者许多奇思妙想都是通过写作实践引发的。第三,我们学习的基础写作理论需要通过写作实践展现出来,在写作训练中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练就优良的写作能力。第四,作者自身精神的重塑、潜力的挖掘、写作智力的开发,都需要通过写作实践才能实现。
当今时代,写作广泛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写作能力成为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八大职业核心能力之一,该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这个方面来说,教师更要重视“基础写作”课程的实践性,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基础写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写作教学实践来看,目前的“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处于一种师生双方均不满意的状态,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2.1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对“基础写作”课程的认识仍浮于表面。很多学生认为,写作课程主要是培养诗人、作家的,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因此,上课态度不端正,甚至抱有厌烦的情绪。在被调查的600名学生当中,认为写作很重要的占50%,认为通过写作课程提高了写作能力的仅占30%。因此,当前的写作课程与教学目标尚有很大差距。大部分学生在思想意识上未能认识到写作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学习积极性不高。余秋雨认为:“写作实际上构成一个现代人人格素质的重要部分,没有足够的写作能力就很难算做一个真正的现代人。”[4]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当下社会写作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之中,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各个行业都离不开写作,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对学生以后的择业、就业都具有重要作用。
2.2 学生阅读基础薄弱,缺乏写作习惯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是在中学写作课程的基础上,对写作理论、写作方法以及各类写作文体等内容全面系统地学习。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本门课程对大学生的阅读量和写作训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从大学生阅读纸质书籍的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很少,甚至有些同学只是对中学课内文章有了解,其他课外书籍都未曾读过;另一方面,从大学生的网络阅读调查显示:“虽然网络资源已经非常丰富,但如果缺乏对学习者如何利用资源和恰当高效的学习方式的有效引导,学习者也很容易在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中迷失方向。”[5]在当前的网络时代,很多同学自律意识不强,沉迷于手机刷屏、网络游戏等娱乐世界中,而很少涉猎书籍,更不能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学习。
“基础写作”课程重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但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部分本科高校“基础写作”课程甚至出现“学生不想学,教师不想教”[6]的局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写作的兴趣低,多是在老师的被动要求下才会去动笔。在被动的学习模式下,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其阅读基础薄弱,语言功底不足,思维能力较差,自然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现在,很多学生平时并没有读书看报、写作练笔的习惯,更没有撰写读书笔记或者创作完整文学作品的习惯。出现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平时缺乏写作的习惯,二是学生一直以来都没有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
2.3 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常以满堂灌的模式将写作理论传达给学生,并没有真正注意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且有畏难情绪,忽视了该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达不到运用写作理论教学指导学生写作实践的目的。而且,还存在着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教学形式与课程内容单调、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严重脱节、课堂与生活完全割裂等一系列问题。这就意味着“基础写作”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也影响了写作学科的发展。
“基础写作”课程的基本写作理论固然重要,但是,就其课程性质来说也应该重视其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关注教材中的基本内容,重视基本写作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实际应用。例如:在讲授每种文体的特点及理论技巧时,除了让学生了解阅读相关范本,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该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训练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要深刻认识到写作实践的意义,真正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与综合能力。
3 “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在这个知识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7]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在当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针对“基础写作”课程的性质与大纲要求,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础写作”课程教师应在培养学生文学修养、优化课堂教学、持续推进写作训练等方面探究有效的改革路径。
3.1 布置书目,系统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在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基础写作”课程内容庞杂、文体多样,更应注重文学经典的阅读与鉴赏。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仅仅指导学生学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给学生布置相关书目,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古今中外,凡是写作大家,往往都是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的“杂”家。古人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8]写作与阅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基础写作”的教材内容包括基本写作理论及各类文体训练,涉及到的文本案例较多,需要大学生课下阅读积累;另一方面,囿于教材使用周期较长,内容更新慢,对于写作课程来说,需要大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热点,阅读当下各类书籍补充精神食粮。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计划,本课程在开课之初,教育布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经典书目,以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审美能力与精神素养,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3.2 在线开放课程与线下课堂相结合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学进行改革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迫切要求。”[9]通过“互联网+”技术,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修订课程大纲,打造无边界跨时空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把线上线下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
3.2.1 课堂教学方法革新
“互联网+高校教育”,是当今时代各大应用型高校开展实际教学的新模式,很多教师会选择传统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这充分展现了互联网在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了互联网资源与高校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彰显高校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有裨益。目前,教育部、各省教育厅推出了各类线上课程平台,包括大学的各门课程。这些平台主要包括中国大学慕课、超星尔雅、学堂在线、智慧树网等课程学习平台。在线开放课程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在“基础写作”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等手段,全面推进写作课堂教学改革。上课前,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线上学习平台预习相关知识。课堂上,教师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精选写作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利用好线上教学资源,发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方面,根据教学大纲,做好线下课堂的实时教学;另一方面,增加线上交流时间,以网络平台中的写作训练进行实际操作,进而当堂分析、讲解。课下让学生根据素材资料库、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线上方式巩固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
“基础写作”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与线上课程资源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依托线上平台的教学资源,保证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共同发挥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2 课堂教学过程革新
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强调线上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第一,教师精选写作基本理论知识,减少课堂理论讲授时间,增加“线上”交流时间,利用课堂平台,观看微课视频,供学生反复揣摩相关的写作理论知识。第二,按照教学大纲与课程安排,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后进行写作训练,在学习平台上提交写作训练作业。第三,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析、指导。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巩固基本写作理论知识与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就“基础写作”的课程性质来说,它是一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性课程。因此,需要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积极进行写作实践。首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网络课堂的形式与老师和同学互动、交流,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也能更直观地看到同学们的写作创意,大家互相点评,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运用网络平台也可以更快更广地带动学生们的互动,不断活跃课堂气氛,尽可能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其中。其次,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作业中,同学们在线提交作品,能够及时且更详细地看到教师的点评。“下课不应该是课堂的结束,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实现永不下课的课堂。”[10]写作课程教师要善于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为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尽心尽力。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基础写作”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有利于写作课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
3.3 培养学生勤写多练的习惯
契诃夫曾告诫青年作家:“请你尽量多写!请你写、写、写,写到指头断了为止。”[11]写作是一项十分艰苦的脑力劳动。“基础写作”课程教学中,学生应该坚持做到勤写多练。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写作训练。首先,结合教学大纲中的写作基本能力的内容,如: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思维能力、构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针对这些基本能力进行单项能力的写作训练。其次,进行综合能力的写作训练,在教学中选择生活中熟悉典型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熟悉的大千世界中获得灵感,潜心创作。再次,进行快速成文的写作训练。学生要随时随地想到写作,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其教学理念体现为“以人文主义为要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多种资源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12]。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遵循写作教学的特殊规律——即通过“写作”实践来学会写作,突出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写作训练,激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完成简短的写作训练。课堂之后,更要勤写多练,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拥有一颗热爱写作的心,养成勤写多练的习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4 小结
众所周知,写作能力已经成为当今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对必备当代大学生来说,写作能力成为21世纪现代职场的一种核心竞争力。目前,在“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写作课程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善于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依托线上平台优质资源,不断革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切实提高写作能力与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