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学开展红色教育困境与路径
2023-01-05田瀚麟
田瀚麟,尹 燕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红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宝贵财富,它能够充实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把红色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而且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有效消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红色教育便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思政课教学研究不断深入,各高校在实际教学中越发重视红色教育,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保证红色教育行之有效。
1 高校思政教学开展红色教育困境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红色教育仍存在着开设的重复性、滞后性和地方性,与社会服务相脱节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红色教育的实效性。
1.1 红色教育开展存在重复性
红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开展主要是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一方面,就课堂教学来说,目前,四门课程在涉及红色教育的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交叉现象,不少学校也没有探索合理的备课制度,使得四门课交叉内容缺少恰当的整合与分配,导致所运用的红色资源在内容上重复。例如:2021年版本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中,“概论”的第八至十四章与“纲要”的第十章都是围绕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开的。当前,部分高校已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政课必修课的情况下,展现新时代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红色资源必然会在“概论”“纲要”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门课中被反复提及。再如:“概论”的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与“纲要”的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都是围绕新中国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的红色历史事件展开的。虽然两本书在上述章节中教学目标不同,但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涉及相同的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红色资源的讲解和运用。从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来看,课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在进行红色教育时候,红色资源的运用出现了重复,这种不断地重复使学生对学习内容难以保持新鲜感,久而久之学生对红色教育出现厌烦感,甚至对运用红色资源产生负面情绪,造成红色教育实效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不少学校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没有形成统一规划。思政课程融入红色教育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实践教学,而目前各高校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各自依托当地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集体或安排学生个体完成,这又往往造成红色教育实践教学的重复性。学生在几门思政课的实践课时反复来到学校所在地区有限的红色教育基地实践,在主观意愿上已经存在抵触情绪,这违背了红色教育让学生主动学习、内化红色精神的初衷。这些重复性使学生在接受红色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厌烦、应付的心理,从而削弱了红色教育的实效性。
1.2 红色教育开展存在滞后性与地方性
对于与现实联系极其密切的思政课程来说,涉及的红色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红色资源可以体现,这为高校开展红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但高校思政课程的安排受所处地域、学生人身安全和课程课时等因素的限制,通常将实施红色教育重点放在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学生民族主义、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的教育,这样容易造成一种教育上的滞后性。因为,进行红色教育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全面系统接触红色文化资源,引起思想上共鸣和心灵上共振,从而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但将红色教育与课堂教学抽离到其后的课外实践,便形成了教育时间上的割裂,由此削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与认识深化,影响了红色教育的时效性。另外,受各种因素的限制,目前,高校红色教育的开展多数是依托本地现有的红色资源,很少有条件组织学生到其它地区接受红色教育。尤其在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爆发的“后疫情时代”,能否保证学生人身安全成为思政课开展红色教育实践的先决条件,更限制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空间。高校在使用本地红色资源时,一方面,其中大多数高校能利用地方性的红色文化资源相对来说并不丰富,很难实现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对接;另一方面,地方性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未必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典型反映,又局限了红色教育的实效性。
1.3 红色教育与服务地方联系不够密切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指出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1]385所以,服务地方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的题中之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教育,必须服务地方。但从大多数高校红色教育的开展来看,这一目标的达成度并不理想。具体来说,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与地方红色文化基地的长期合作机制建立的较少,导致高校与地方没有一个长期的、规模化的红色人才培养计划;二是服务地方的形式较为局限,仍保持着以政务服务和兼职锻炼为主的志愿形式,面对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没有及时作出调整,不能使思政课教学中的红色教育和学生的成长环境相适应,造成学生与社会脱节。因此,红色教育与地方的联系亟待加强。
2 高校思政教学开展红色教育路径
高校思政课教学红色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使红色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都大打折扣,高校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红色教育的开展。
2.1 建立跨教研室合作教学制度
首先,通过跨教研室集体备课,恰当处理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上的交叉,将交叉的内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课程设置的时间顺序、课程设置目标和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分配到四门课的教学中,对交叉内容的讲解形成一主多辅的模式。通过这种对教学内容的协调处理,加强各教研室在教学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理论课程中有侧重地分配红色资源。这样既实现了四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又避免了课堂红色教育内容授课的重复性。
其次,通过推行跨教研室联合实践,实现红色教育的全面系统展开。四个教研室挑选出几个红色教育主题,进行联合实践。采取四个教研室教师联合实地授课讲解的形式,由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展馆、重温故址。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红色资源,力求在联合实践中一次讲全、讲透、讲实,“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2]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文化资源参观的同时,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红色教育,加强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同。
2.2 打造信息化的红色教育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资源和虚拟技术在教学运用中愈发广泛,红色教育也应充分运用其中的优质技术来打造红色教育平台。
首先,高校应建设“数字马院”,加速数字化红色资源库建设,实现红色教育开展的实时性。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简称“标准”),提出了“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推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3]等教学改革要求。为更好地落实“标准”的要求,各高校纷纷推行“数字马院”建设。大力建设“数字马院”可以解决思政课中红色教育与理论教学相割裂的问题。各高校在“数字马院”建设过程中,要着重加强线上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建立全国红色文化资源网络群,让线上红色文化资源能够直接连到课堂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逐步增大实证含量。”[4]通过依托新媒体平台建设“数字马院”,为学生提供在校内观摩最能反映教学重点内容的红色资源的条件。地方高校马院可以将本地区的红色资源通过文字、图片、实地教学的精品课程等形式,以“数字马院”为载体,与其他高校沟通交流。这样一来,在跨教研室备课的条件下,教师就可以在理论讲授的同时,充分调用选取“数字马院”平台中其它高校的优秀数字红色资源到本校的思政课堂,避免红色教育滞后的情况发生。
其次,有条件的高校建立VR虚拟仿真教室。目前,教育部已经开展了一批以VR技术为支撑的虚拟体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项目建设,一些高校也已经建成VR体验中心。VR技术作为一项新科技,一是其本身就可以激起学生的体验欲,二是在一些高校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作为一门必修课,VR技术可以全面展示新时代国家取得的伟大成果。同时,VR技术广泛运用教育领域也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即使没有足够资源打造VR教室,也可以尽早建设本地区的VR红色资源库,为全国思政课教学助力。通过VR技术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身临其境感受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体验人民在革命、战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所作所为,既摆脱了空间束缚,又足以震撼学生心灵。
2.3 探寻红色教育服务地方新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5]红色教育的目的不仅让学生理解与认同党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更让学生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学生的高远志向,鼓励他们为地方建设贡献力量。
首先,用好社会大课堂,建立高校与红色文化资源基地联合培养方案,提高大学生红色教育的实效性与服务地方目标的结合。高校与红色文化资源基地本着资源共享、相互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签订联合培养方案。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基地为高校进行红色教育提供便利条件,接收高校学生红色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并派专人为学生进行红色资源的讲解,辅助高校对学生接受红色教育期间的考核鉴定,对高校选派的人员(义务讲解员)进行培训,以提高高校红色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高校在开展红色教育中选拔优秀学生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基地的编外人员,参加其培训和义务讲解活动,以及红色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活动,帮助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社会服务,以引导大学生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实现服务地方的目标。
其次,策划面向中小学生的“网络思政课”“云支教”等活动,拓展红色教育的实践形式,寓学于教。目前,高校对进行红色教育的成果缺少一个评价反馈机制。而“云支教”作为单独的社会实践载体已经屡见不鲜,对学生实践成果具有较强的评价能力,可以将其引入思政课红色教学领域。通过利用高校学生原本用在红色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课外作业时间,安排他们进行针对贫困地区中小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线上红色课程,将自己学到的红色知识,听到的红色故事,看到的红色展览,以自己的语言传递给中小学生。一方面,可以支援贫困地区教育,实现服务地方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对区域性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建设进行实践层面的尝试,既提高自己的实践机会,又符合各学段思政课环环相扣的建构特点。
3 结语
新时代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修养,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教育的作用,切实解决思政教学中红色教育存在的问题,使红色教育真正发挥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创新和艰苦奋斗精神,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