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诊断及防制
2023-01-05罗鹏
罗 鹏
(广元市青川县青溪镇人民政府 628100)
羊小反刍兽疫是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而引发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山羊以及绵羊均易感,其主要特征为高热、肺炎、口炎、腹泻等。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该病一旦发生,养羊产业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危害,甚至当地农牧业的发展亦将受到较大的影响,必须对其严加防制。
1 流行特点
羊小反刍兽疫的主要传染源为病羊以及隐性感染羊。病羊在发热期,其眼结膜、咽喉部、血液、淋巴结、肺脏以及胃肠道黏膜均携带有病毒,上述病毒可通过羊只分泌物以及排泄物而排出体外。其主要传播途径为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
羊小反刍兽疫具备地方流行性特点,高发于2~18月龄羊,哺乳期羔羊对该病抵抗力较强[1]。不同品种羊只其易感性存在较大差异,某些小型品种山羊易感性更高。该病高发于雨季以及干冷季节,常呈零星疫点形式发生,可能在某一年暴发流行,接着连续5~6年较为缓和。羊群在感染小反刍兽疫后,其饲养率可以达到70%~80%。
2 临床症状
2.1 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羊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为2~3d,此类型高发于幼龄羊,羊只患病后,体温升高至41℃~43℃,其精神萎靡、食欲不佳甚至废绝、眼角以及嘴角不断排出粘性分泌物。在发病中期,羊只出现腹泻症状,5~6d后病羊即会死亡。最急性型羊小反刍兽疫的病死率可以达到100%。
2.2 急性型
急性型是羊小反刍兽疫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潜伏期为4~7d,潜伏期间病羊体温即显著升高,其眼眶肿大,待发病初期病羊流泪不止同时大量黏液鼻液从鼻孔流出,羊只舌头表面可见少量红色丘疹。随着病情发展,病羊逐渐脱水,呼吸受阻,出现剧烈咳嗽,若怀孕母羊患病,此时极容易发生流产。
2.3 慢性型
慢性型小反刍兽疫主要发生出现于免疫失效期的羊群亦会是体质较差的羊群,羊群患病后表现为严重的呼吸道感染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其出现高热、精神萎靡、食欲不佳等症状,病情咽喉以及口腔部位可见炎性反应。
3 防制措施
当前,羊小反刍兽疫并不具备特效的治疗方法,该病传播较快,发病较急,在日常养殖中一旦发现疑似疫情,必须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机构上报,待防疫机构采样、检测、确诊后将检测结果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严格扑杀全部患病羊只,隔离疑似患病羊只,对养殖场内全部排泄物、乳制品落实无害化处理工作。在日常养殖中,需对养殖场常规消毒处理高度重视,同时定期进行监测疫病,以防潜伏期或者康复期羊只造成潜在传播风险。
3.1 规范引种
在养殖场引种时,需充分调研引种地小反刍兽医流行特点,避免从疫区引种,引种后需对因引种羊隔离观察并注射疫苗,通过临床诊断以及血清检测确保引种羊健康后即可对其并群饲养。养殖户需采取自繁自养模式,尽可能避免外地引种,以减少输入型病例。
3.2 加大宣传力度
养羊过程中疫病检疫工作尤为重要。当前,绝大多数养殖户对羊病防疫工作缺乏重视,饲养环境较为恶劣,条件落后,未及时落实消毒处理工作,导致疫病极易流行。基于此,相关政府部门需为养殖户大力宣传羊小反刍兽医的危害,丰富养殖户疫病防控知识,帮助养殖户明确疫病检疫的重要性。另外,还需对人畜共患病防治人员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以提升其业务水平。
3.3 加强免疫接种
在羊小反刍兽医流行期间,仅仅依靠封锁以及扑杀很难获取良好的防控效果,应采取疫苗免疫接种。需为1月龄以上羊只接种小反刍兽疫活疫苗,接种剂量为1mL/头,接种方式为颈部皮下注射。
3.4 严格消毒
消毒是最为有效的切断羊小反刍兽医传播途径的方法,其具体措施包括:在消毒前,需彻底清理圈舍内垃圾、粪便、残留饲料以及污垢等,并对其焚烧或者密封发酵处理。可采取酒精、碘类消毒剂、酚类消毒剂等消毒药物。消毒方式主要包括火焰消毒、熏蒸消毒以及冲洗消毒。对羊舍以及车辆一般采取清洗、喷洒消毒液消毒方式;而对鞋子以及衣帽等,通常采取消毒液浸泡消毒、高压灭菌消毒等。
3.5 强化饲养管理
需做好养殖场日常管理工作。若养殖环境过于潮湿、未及时清理粪便、卫生不良,极容易导致该病发病概率的提升。基于此,需强化圈舍内通风,为羊群喂食营养均衡的饲料,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降低羊群患病概率。
4 结语
在我国养羊产业发展过程中,羊小反刍兽疫的防制工作意义重大。在其具体防制过程中,需安全引入、科学养殖管理、强化免疫并做好疫情的隔离以及扑杀工作,从而全面降低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概率,推进我国养羊产业实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