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螟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三)
2023-01-05谭柳苏陆温郑霞林
广西植保 2022年4期
谭柳苏,陆温,郑霞林
(广西农业环境与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广西大学农学院 南宁市 530004)
(接第二期)
3 结论
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材料丰富,研究表明防控效果明显。但在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上,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①应加大对本土寄生/捕食性天敌资源的调查力度,寻找更多可用于防治甘蔗螟虫的寄生/捕食性天敌种类,并开展优势寄生/捕食性天敌种类的规模化饲养技术和释放技术研究。②应大力研究甘蔗螟虫的信息素,使其能同时控制甘蔗螟虫的雌雄成虫,最大程度地降低甘蔗螟虫的子代种群数量,从而避免性诱剂仅能诱捕雄虫的缺陷。③应加大力度开展优势病原微生物种类的规模化生产和推广,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甘蔗产业。④应加大甘蔗螟虫RNAi干扰技术的理论研究及田间验证工作,从而推动高新技术在甘蔗螟虫生物防治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⑤应开展甘蔗螟虫生物防治技术的集成使用的研究,探索防控效果最大化的途径。例如,将物理防治的灯光诱杀、农业防治的清除虫源、化学防治的低毒新型农药与生物防治的天敌、病原微生物制剂结合,形成一系列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可取得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34]。总而言之,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如何提高其防治效果及加大技术推广力度仍然任重而道远。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