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羊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2023-01-05作者韦峰
◆作者:韦峰
◆单位:山东省沂南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
1 蜱虫病
本病是由节肢动物门硬蜱科的硬蜱(草爬子、狗豆子)寄生在羊体表的一种外寄生虫病。
1.1 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羊蜱虫,有多种种类,以硬蜱的发病率最高。硬蜱呈椭圆形,饥饿状态时体积缩瘪,吸血后迅速膨胀,体积可增加数倍,雌虫更明显。蜱虫的生长发育属不完全变态,要经过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在一个到数个宿主上完成。雌蜱产卵于墙缝、乱石块中或阴暗潮湿的地面上,经2-3周以上孵化变成幼虫,幼虫附着在牧草上,当宿主经过时顺势爬到身上,经2-7天吸血后,在原宿主体或落到地上蜕变成若虫,之后,若虫在原宿主体上或再次爬到另外的宿主体上吸血蜕变,或落到地上蜕变为成虫。潮湿、温暖的气候环境有利于蜱虫繁殖,因此高温高湿的夏季容易流行。
1.2 临床症状
蜱虫在羊体表上寄生,吸血时咬破皮肤,刺入口器,造成皮肤损伤和组织水肿,局部痛痒,磨蹭、啃咬,寝食难安;蜱虫寄生过多时,病羊逐渐消瘦,贫血,产奶量下降,甚至出现神经症状;啃咬伤口感染后,局部皮肤发炎、肿胀、化脓、结痂。检查病羊体表,如发现毛根部位寄生大小、数量不一,青褐色的蜱虫,剪开虫体,有大量黑褐色血液从蜱虫体内流出,即可确诊。
1.3 预防
在本病常发地区或流行季节,每隔1-2个月进行药物驱虫1次,在蜱虫容易藏身的地方喷洒敌敌畏或敌百虫水溶液,羊体和羊舍喷洒溴氰菊酯。舍饲的奶山羊场,要清除周边杂草,封堵墙壁缝隙,清扫舍内卫生,保持地面干燥,集中收集羊粪,运离堆积发酵。不要到本病高发地区引种,引种时认真检查羊只体表,严禁引入有蜱虫寄生的羊。
1.4 治疗
1.4.1 机械法灭蜱
发现羊身上有少量蜱虫寄生时,可人工捉拿,直接用手垂直于奶山羊的皮肤向上拔下,伤口用5%碘伏消毒。
1.4.2 药物灭蜱
皮下注射1%伊维菌素注射液0.2mg/kg体重。也可用0.05%双甲脒溶液,或0.2%~0.5%敌百虫水溶液,或0.05%毒死蜱,喷洒羊体或直接药浴,2周1次。
2 鼻蝇蛆病
本病是羊鼻蝇的幼虫寄生在羊的鼻腔和额窦内,并引起患羊慢性鼻炎的一种寄生虫病。
2.1 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羊鼻蝇的幼虫即羊鼻蝇蛆。羊鼻蝇形似蜜蜂,长10~12mm,夏秋季节相对比较活跃,雌蝇与雄蝇交配后先栖息在安静处,并伺机在羊的鼻孔周围产下幼虫,待幼虫发育后钻进羊的鼻腔、鼻窦、额窦等处发育成第2期、第3期幼虫,经过9-10个月的发育,从鼻腔的深部爬出鼻孔,或者当羊甩鼻、打喷嚏时落到地上,钻进土壤或羊粪堆中化为蛹,经1-2个月的羽化,就可变成成蝇,即羊鼻蝇。
2.2 临床症状
夏秋季节,羊鼻蝇到处飞翔,追逐羊群并产卵,而羊群为了躲避其侵袭,只好四处逃跑或相互拥挤躲避,致使羊群骚乱不安,影响放牧采食和正常休息,长此以往,羊只精神疲乏,逐渐消瘦。
羊鼻蝇第2期、第3期幼虫在鼻腔以及相邻的窦腔内爬行时,其身上的小刺和口钩刺激这些部位的黏膜,引起慢性鼻炎或鼻窦炎。初期,病羊鼻流清涕,以后变为黏性或脓性鼻液,甚至有时带血,干涸后形成硬痂,堵塞气道,影响呼吸。病羊表现不安,因刺激鼻腔黏膜导致羊打喷嚏,振鼻、甩鼻,找墙角等处蹭鼻。眼睛流泪,眼睑肿胀。有时鼻蝇蛆钻入颅腔,还会损伤颅骨和脑膜,可引起脑炎症状,头部向一侧歪斜、运动失调,严重时死亡。
2.3 预防
每年夏秋季节要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性驱虫,用敌百虫配成1%~2%水溶液,向每侧鼻孔内注入5~10mL。放牧时尽量避开羊鼻蝇活跃的中午前后;发现羊鼻蝇的成虫和幼虫,要及时人工收集消灭;羊圈的墙角是蝇蛹藏身的地方,可在春季清理。
2.4 治疗
发现患有鼻蝇幼虫病的羊要及时进行治疗,并将喷出的幼虫消灭。本病预防的重点是消灭第1期幼虫。
皮下注射1%伊维菌素注射液0.1~0.2mg/kg体重;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0.1~0.2mL/kg体重,皮下或肌内注射。
3 片形吸虫病
片形吸虫病也叫肝蛭病,是由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寄生于绵羊、山羊的肝脏、胆管内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3.1 病原及流行特点
本病的病原是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其发育过程需要在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完成,由虫卵→毛蚴→钻入椎实螺体内,继续发育为胞蚴→雷蚴→尾蚴,之后从螺体内逸出发育为囊蚴,附着在低洼地、湖浸草滩、沼泽地带牧草上,被羊采食后感染。多雨年份的夏秋季节,是本病的主要感染季节。
3.2.临床症状
轻度感染的羊一般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大量幼虫寄生时,病羊呈急性发作,突然不规则性发热到38~40℃,黄疸,腹泻或便秘,腹水;肝大,于肝区叩诊,浊音区扩大;右下腹部触诊,压痛明显,有时可触到增厚、变大的肝脏边缘;严重病例突然死亡。慢性病例多因胆管中寄生的片形吸虫引起,病羊表现渐进性消瘦,黄疸;异嗜;眼睑、颌下、胸前、腹下等多处水肿;便秘、腹泻交替发生;奶山羊产奶量明显下降,乳汁稀薄;孕羊可发生流产。
3.3 预防
本病流行地区,每年春秋两季进行预防性驱虫,可用硝氯酚4~6mg/kg体重,1次给羊口服。集中收集驱虫后1周内的粪便,运离羊场堆积发酵,杀死虫卵;用1∶50000硫酸铜溶液喷杀,消灭牧地、羊场周边水塘内的椎实螺;饲草、饮水清洁卫生,划区轮牧,不去沼泽地、低洼地放牧。
3.4 治疗
用碘醚柳胺(重碘柳胺)7.5mg/kg体重,1次灌服;或用三氯苯唑10mg/kg体重,1次口服;也可用溴酚磷12mg/kg体重,1次口服。阿苯达唑、硫双二氯酚(别丁)、硝氯酚、氯氰碘柳胺钠、丙硫苯咪唑等均有效。
4 泰勒焦虫病
泰勒焦虫病是由泰勒焦虫寄生于羊的红细胞内而引起的寄生孢子虫病。一般6-8月份多发。
4.1 病原及流行特点
引起羊泰勒焦虫病的病原是羊泰勒焦虫和绵羊泰勒焦虫,可相互感染山羊和绵羊。羊在感染泰勒焦虫时,先在网状内皮系统细胞里形成石榴体,而后进入红细胞内寄生。红细胞内的泰勒焦虫虫体为环形、椭圆形、逗点状和杆状等。
羊泰勒焦虫病的传播媒介是蜱,一般在每年蜱活动频繁的6-8月份发病最多。主要危害当年羔羊,以2-6月龄的羔羊为最多,3岁以上的成年羊几乎不发病。
4.2 临床症状
病初高热稽留4-7天,体温可升高到39~41℃,同时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中后期,空口磨牙、流涎,异嗜土块、塑料等异物,反刍减少或停止;鼠蹊、肩前等处的体表淋巴结肿胀、疼痛;尿黄、浑浊,出现血尿;肌肉颤抖,黄疸;后期头颈弯曲,肢体僵硬,行走困难或卧地不起,食欲废绝,呻吟而亡。
剖检,贫血消瘦,血液稀薄、血凝不良,皮下脂肪胶冻样、有点状出血;全身淋巴结呈不同程度肿胀,切面膨隆多汁、充血、出血,有时淋巴结表面可见颗粒状突起;肝、脾及胆囊肿大,肾、肺充血水肿,膀胱黏膜有散在出血点。
4.3 预防
药物灭蜱,切断传播途径。每年春秋两季,把羊赶出圈舍,用0.1%敌杀死溶液彻底喷洒圈舍。本病流行地区,在发病季节对当年羔羊应用注射用三氮脒(贝尼尔、血虫净)1.5~2.5mg/kg体重,配成5%~7%溶液,肌肉注射,隔10-15天再注射1次。
4.4 治疗
注射用三氮脒3~5mg/kg体重,配成5%~7%溶液,肌肉注射,1次/天,连用3天。
5 绦虫病
本病是由绦虫的成虫单独或混合寄生于羊的小肠中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5.1 病原及流行特点
本病的病原是莫尼茨绦虫、无卵黄腺绦虫、曲子宫绦虫等多种绦虫。其中,莫尼茨绦虫主要感染1.5-8月龄羔羊,无卵黄腺绦虫常感染成年羊,曲子宫绦虫羔羊、成年羊都可感染。羊绦虫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地螨。常发于开春,流行于夏季。
5.2 临床症状
轻度感染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时,羔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贫血消瘦;常在粪球上发现成熟的绦虫节片,有时可见肛门外吊挂一段虫体节片;有时,病羊表现神经症状,抽搐、痉挛、无目的的转圈,或空口磨牙、口吐白沫;大量虫体寄生时,可引起肠阻塞、肠套叠、肠扭转,甚至肠破裂。
5.3 预防
放牧饲养的羊,要合理调整放牧时间,避开清晨地螨数量高峰,一般夏、秋在太阳露出、露水消散后再出牧,冬、春地螨已钻入土壤中越冬,可按常规时间放牧。同时,不去沼泽地带放牧,不在雨后、清晨、黄昏时段放牧,建立科学的轮牧制度。本病流行地区,流行前30天禁食12小时,口服丙硫苯咪唑5~6mg/kg体重,投药后灌服或饮喂少量清水,驱虫后留圈24小时以上,粪便集中收集,运离羊场堆积发酵。舍饲的羊,环境要定期消杀。
5.4 治疗
丙硫苯咪唑,预防用量加倍,用法相同。吡喹酮、硫双二氯酚、氯硝柳胺(灭绦灵)、甲苯咪唑等药物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