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河道治理常见问题及对策
2023-01-05任艳丽
任艳丽
(菏泽市河湖流域工程管理服务中心,山东 菏泽 274000)
菏泽市总面积1.22 万km2,除黄河滩区556 km2外,其它均属淮河流域。菏泽市境内有洙赵新河、东鱼河、万福河、太行堤河和黄河故道5 个水系。流域面积大于30 km2的河道共有199条,长3 157 km。菏泽市河湖流域工程管理服务中心管理的河道有东鱼河、洙赵新河、东鱼河北支、郓巨河、鄄郓河、洙水河、万福河,总长519 km,总流域面积13 793 km2。菏泽市现有闫潭、新谢寨、老谢寨、高村、刘庄、苏泗庄、旧城、苏阁、杨集9 处引黄闸,设计引黄流量405 m3/s,对应着8 个引黄灌区。菏泽市境内除黄河外,其余河道均为季节性的河道,多属于人工开挖,抗旱时承担引送黄河水的任务,雨季承担排水任务。
菏泽市非汛期少雨、汛期大暴雨,常常导致旱涝交替、旱涝急转,水旱灾害依然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威胁。部分河段仍存在防洪标准不高、配套建筑物老化失修、河道上下游行洪能力不协调等问题,严重制约水利工程的效用发挥,影响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质量水平。2011 年以来,菏泽市实施了中小河流治理、涝洼地治理、重点水利工程治理等一系列项目,全市骨干河道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1 河道治理的必要性
1.1 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河道治理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防止河道断流、植被退化及水生物锐减等生态问题,提高河道水体抗污染能力和河道周边环境保护能力,有利于水利工程的长效化运行。菏泽市已经建成省级美丽示范河湖18个,初步达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1.2 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近年来,通过河道治理,菏泽市已硬化堤防道路300 多公里,减轻了洪涝灾害,部分河道提高了防洪除涝标准,发挥了河道防洪减灾效能。
1.3 提升生态效益
兼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恢复河道环境,增强河道景观美感,实现河道周边的滨水空间合理利用,将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有效融合。各县、区依托河道,在城内建设了多个滨河湿地公园,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了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流域要素系统治理的新格局。
2 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河道治理机制不完善
河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未有效建立符合工程管理现状的工作机制,河道治理方案、“一河(湖)一策”治理方案、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等制度不完善,导致河道治理机制有漏洞、执行力度差、河道治理成效弱等,严重制约河道治理工作开展。
2.2 清障占迁难度大
清障占迁是河道治理中的一块“硬骨头”,在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前提下,河道占迁涉及到沿河千家万户,在实际执行占迁标准、占迁范围时,各县、区,各乡镇之间经常出现不同现象。需要较大的精力向群众讲解政策,以取得群众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2.3 河道治理能力不足
河道治理包括:河道护岸、河道疏通、水质调节、生态维护及堤坝建设、管护等,而进行河道治理时,常采取较为单一的治理手段来获取短期工作成效。如河道浮游植物泛滥,往往采取清污船打捞,可快速消除浮游植物对水资源的破坏,但未从水质富营养化、鱼群骤减、浮游植物泛滥等根源入手,治标不治本。其次河道治理工作模式较为落后。
2.4 河道治理缺少综合研判
河道治理工作的前提是综合研判河道、水质、土壤等实际情况,常见需要治理的问题有:河道植被减少,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河道萎缩等破坏防洪基础设施,导致泄洪能力降低。如不进行河道综合整治,势必导致生物多样性维护能力退化、水生态自净能力弱化。
3 整改措施
河道治理是一项常态化、系统工作,一般由各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针对上述河道治理的常见问题,应从制度体系建设、治理模式、治理理念、技术支撑等方面采取优化解决措施。
3.1 落实河道治理要求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彻生态水利的工作思路,加强河道治理与周边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构建河道流域的生态环境。遵循河湖流域性的自然规律,根据流域特征及河流的整体性与流域的系统性,强化全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治理工作模式。深入实施“一河(湖)一策”治理方案,并推进河道治理的“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打通河道治理“最后一公里”,实现清理整治从一个点推向整条河、全流域,统筹河道系统治理。按照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生态文明的要求,通过河道清淤、改建水闸、建堤修路、绿化靓化、河道拦蓄,水系联通,库河调度,打造生态河道,推进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保障河湖生态用水需求。
3.2 全面提升河道治理管理效能
河道治理工作由政府主导管理,市、县政府应高度重视,统筹考虑,科学决策,主要负责同志全面负责重要河道治理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工作,保障工程顺利实施。以政府名义出台制定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考核办法等制度,建立会商研判、调度通报、约谈警示、宣传引导等工作机制,切实提高河道治理各部门、单位的执行力,优质高效推进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河道治理管理效能。
3.3 坚持生态治理理念
河道治理方案设计需坚持生态治理理念,可编制设计多套治理方案,由相关专家从生态保护、环境整治、预期效果与成本投入等多角度进行综合研判和分析比对,筛选出最佳河道治理方案,并结合周边耕地、居民区、工厂等河道环境状况,最大程度减弱河道治理对生产生活影响,认真做好河道两岸的植被绿化,确保河道治理工作造福于民。此外,还需考虑现阶段的治理目标和要求,统筹考虑未来河道治理发展方向,制订长远的河道治理规划并稳步推进落实,切实体现生态水利的发展理念。
3.4 强化河道治理监管
河道治理实施应提前筹划,查漏补缺,强化指导,扎实做好质量与安全考核、评估。严格落实质量责任制、执法检查,落实验收责任,进一步健全和执行质量管理体系。可按照“部门指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划分权限,落实监管责任,对河道治理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事权进行划分,实行“清单管理”,加强督查,实现河道治理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全覆盖。强化河道治理现场施工管理,做好资料整理与工程施工管理的紧密结合;强化河道治理施工质量的抽查复核;落实设计交底、图纸会审、施工单位技术交底、隐蔽工程联合验收、质量“三检制”等制度,严把原材料进场、质量检测等质量关口。
3.5 优化河道治理模式
河道治理模式不可单一,如疏挖底泥等常规方式虽能快速解决河道水体污染问题,施工难度较小,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水体污染问题。为此,应掌握如水体污染、河道植被退化、河道淤积、水体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产生的内外成因,与丰富河道植物种类、建设组合式的生态挡墙护坡、河道清污、投放微生物种群、严控水产养殖常见的河道治理方式有机结合,优化河道治理模式,达到治标又治本、常态化河道治理模式。如利用不同植被的生态功能来创建人工湿地系统,投放一定量的可以抑制水藻生长的微生物种群来改善河流环境,增加河道两岸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扩大河道两岸绿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平衡,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环境。
4 结语
河道治理应坚持生态治理理念,应坚持生态治理理念,高度重视,健全机制,强化河道治理工作监管与全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治理工作模式,优化河道治理模式,全面提升河道治理管理效能和治理工作成效,进而最大程度发挥河道工程经济、社会、文化效益,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加快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和生态市、县建设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