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及策略研究
——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2023-01-05高俊虎刘永生
高俊虎 刘永生 白 萌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是以党的领导为根基,以艰苦创业、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既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因此,梳理塞罕坝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研究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既是一项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实践探索。
一、塞罕坝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1]全社会应该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积极弘扬塞罕坝精神。将塞罕坝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利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传承、弘扬、践行塞罕坝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以塞罕坝精神为载体,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是可信的、可爱的、可为的一代,是社会发展进步中最具活力的先进分子。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传承、弘扬、践行塞罕坝精神,有利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他们的时代使命感,激励他们自觉将自己的成长成才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实践中,不负青春,不负时代。同时,大学生群体自觉传承、弘扬、践行塞罕坝精神也可以带动整个社会认识塞罕坝精神、理解塞罕坝精神,在塞罕坝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形成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高尚精神风貌。这对于我们弘扬中国精神,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不断丰富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与时俱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塞罕坝精神作为新时代中国精神谱系中熠熠闪光的宝贵精神形态,以其生动真实的实践历程、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无怨无悔的奉献付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颖且富含教育意义的精神资源。所以,将塞罕坝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刻揭示塞罕坝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塞罕坝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塞罕坝精神是三代塞罕坝人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近60年的艰苦奋斗,锻造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精神资源。“思政课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2],把塞罕坝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充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党的领导是塞罕坝精神的根基,突出党性认同教育
党的有力领导是贯穿于塞罕坝人艰苦奋斗历程的重要支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力支撑了塞罕坝的发展。早在1949年《共同纲领》就做出了“保护森林,并有计划地发展林业”的政策规定。可见,我们党对于国家长远发展,人民的永久幸福,生态意识和规划是比较超前的,也体现了党的初心和使命。塞罕坝机械林场就是在落实绿化祖国的号召中,基于祖国建设的现实需要,依靠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建立起来的。1962年2月,林业部发出通知,由原围场县所属的阴河林场、大唤起林场和原承德专署所属的塞罕坝林场三处合并为林业部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农业局局长王尚海为书记。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27位农林专业的大中专生,与原有三个林场的242名干部职工,组成了384人的建设队伍(截止1963年底),拉开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创业大幕,成为拥有远大目标和坚定意志的拓荒者。林业部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下决心拨巨款,调精兵强将,也要构筑一道保卫京津、造林固土的防线。这充分展现了党统领协调各方,组织人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也造就了林业战线上的伟大的塞罕坝精神,它同农业战线上的北大荒精神、工业战线上的大庆精神、科技领域的两弹一星精神等共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塞罕坝精神的生成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红色精神谱系的精神内核,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
当代大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任在肩,加强对大学生的党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塞罕坝精神中凸显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也深刻地诠释着党的有力领导是我们战胜艰难困苦,取得重大突破和胜利的关键。这有利于大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做到红心向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增强党性认同,自觉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争做新时代我党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深厚的家国情怀是塞罕坝精神的内在灵魂,彰显爱国主义教育
塞罕坝人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为京津涵水源,为京津防风沙,将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的青春、热血、汗水甚至是生命献给了塞罕坝的造林事业,久久为功,创造了绿色奇迹,完成了历史使命。塞罕坝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是一位老革命,他在动员会上说“坝上不造林,受害的承德首当其冲,而且要影响到北京,这一点咱比谁都明白。这次地委决定让我去坝上,我看选对了,艰苦是肯定的,可咱不去苦让谁受呢?我后半辈子就在坝上拼了。”为了稳定大局,第一任领导班子成员,书记王尚海、场长刘文仕,副场长张启恩等带着妻儿老小,放弃了北京、承德等优厚的城市家庭环境,把家安在塞罕坝林场。如今,在塞罕坝上还有坚守望火楼守护绿色近60年的刘军、齐艳梅等,他们只是众多塞罕坝人舍小家顾大家的一个缩影,他们立足大局、着眼长远,从党的号召和国家的需要出发,注重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怀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投入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他们通过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用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浇灌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铸就起了塞罕坝精神的内在灵魂。塞罕坝的艰苦岁月已经过去,但这些平凡塞罕坝人不平凡的人生壮举,却感人至深。峥嵘岁月里朴素而又真实的爱国主义的人生选择,是激励大学生升华爱国情感、培养爱国情怀、投入爱国实践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塞罕坝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我们坚信,新时代的大学生会接过先辈们手中的爱国主义接力棒,传承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走好属于新一代的长征路。
(三)艰苦创业的品格是塞罕坝精神的永恒主题,展现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
塞罕坝是共产党员用生命书写的绿色丰碑。55年寒来暑往、斗转星移,一代代塞罕坝人在茫茫荒原上躬耕不息、接力不止,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他们坚韧不拔造林、科学求实营林护林,塞罕坝一直在创业路上。艰苦创业,一直是塞罕坝人奋斗的主旋律。”[3]正如打油诗写的一样:“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边,劲风扬风沙,严霜镶被边。风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满山栽上树,看你变不变。”塞罕坝马架子宿舍门前贴了这样一幅对联:“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是当时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至今,1962年最早上坝的那一批青年学生多数已经逝去,他们去世时平均年龄只有52岁。可见,塞罕坝的先辈们在那一段艰苦的岁月里,克服了巨大的生活困难,战胜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创造了这份来之不易的绿色奇迹。
“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4]塞罕坝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创业、接力传承,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持续奋斗,终于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使得在自然状态下至少需要上百年才能修复的塞罕坝生态,重现盎然生机,生动、深刻的诠释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激励着当代大学生在生活舒适的新时代,勿忘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在实现理想的征程上,吃苦耐劳、迎难而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象征是塞罕坝精神的独特标识,凸现民族团结教育
塞罕坝发展的历史本身也是包含着满蒙汉等民族团结、交融互助、和谐发展的历史。“木兰秋狝”建立140余年,发生过许多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事件,塞罕坝精神的形成过程正是本地区各民族共同努力奋斗的硕果,也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建场至今,林场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共建发展,每年有两千多各族民众参与林场植树造林活动,共同造就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辉煌,同时也受益于塞罕坝林场的成绩。塞罕坝林场带动围场国家深度贫困县如期脱贫实现小康,被党中央授予“脱贫攻坚楷模”。以御道口村为例,曾是围场县的脱贫重点村,充分利用塞罕坝、国家一号风景大道优势,发挥满蒙民族特色,招商引资,建设御道口养老度假中心会馆、梦马温泉小镇、御道庄园、康熙饮马驿站、小滦河湿地公园、“通用机场飞天小镇”等项目,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土地流转、草场出租、农家院出租等使民族群众从传统的种养业转向旅游业,共同摆脱了贫困,成为塞罕坝景区特色旅游小镇,成为民族团结、共同致富的典范。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塞罕坝精神中凝结着的民族团结的内涵,会激励新时代的大学生自觉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与促进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在现实生活与社会交往中,加强与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推进中华民族大团结,构筑起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钢铁长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凝聚磅礴伟力。
(五)生态和谐共生是塞罕坝精神的时代内涵,蕴含生态文明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塞罕坝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生动范例”,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的历程凸显了生态文明的理念。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为了心中那份绿色的希望,心怀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接续奋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终于创造了绿色奇迹。林一代,筚路蓝缕造山林。林二代,不忘初心守林海。林三代,续写绿色奇迹。这是一个三代人跨越半个多世纪接力与传承的故事,从荒原秃岭变成绿水青山,从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从而成就了全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让整个世界看到了人类正在创造的绿色文明的奇迹。
塞罕坝精神中蕴含的生态文明内涵,塞罕坝人创造绿色奇迹的生态文明实践,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念,自觉投身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新时代的大学生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更自觉主动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对于自然界的伦理关怀,善待自然万物,涵养友善的价值观念,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成长为具有人文情怀的时代青年。
三、塞罕坝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塞罕坝精神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把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拓宽传承和弘扬塞罕坝精神的路径,激发其育人功能,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探索。要通过多种途径、多样方式,促进塞罕坝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形成塞罕坝精神广泛的影响力,充分发挥高尚精神激励人、感召人、鼓舞人的作用。
(一)拓展思政课程内容,积极推进塞罕坝精神“三进”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发挥地方高校优势,引领塞罕坝思政研究工作,不断拓宽与深化塞罕坝精神的理论研究,丰富塞罕坝精神和相关绿色资源的理论内容,编纂塞罕坝思政课案例教材,积极推进塞罕坝精神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提升塞罕坝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塞罕坝精神融入四门思政课理论教学,形成“塞罕坝精神”学习案例集,开发特色校本教材,设置专门学分,通过课前5分钟思政教育活动,把塞罕坝精神教育学习融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中全方位形成学习塞罕坝精神的良好氛围。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把地方红色资源纳入思政课实践模块,每学期在全校开展“塞罕坝”杯思政课实践教学展演大赛,在比赛中做到塞罕坝精神教育全覆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高校思政课品牌。
(二)丰富课程思政路径,打造“塞罕坝精神”项目品牌
把塞罕坝精神植入到院系课程之中,利用课程思政课题项目,打造塞罕坝精神系列文艺作品等形式,把塞罕坝精神多元化、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升三全育人实效性。音乐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生物与食品学院利用自身优势,把与塞罕坝精神相关的内容作为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纳入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等课程体系,计入专业学分,以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目标,打造优质多样传承和弘扬塞罕坝精神的相关作品。美术与设计学院开展以塞罕坝为主题的毕业艺术作品大赛展览,生物与食品学院开展塞罕坝机械林场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的调查研究,助力塞罕坝绿色发展。音乐舞蹈学院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创作了舞台剧《情系塞罕坝》在承德市,石家庄市公演,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舞台剧《情系塞罕坝》已经成为音乐舞蹈学院教学科研常规课题,也成为宣传塞罕坝精神的精品项目,让师生在排练中感悟和学习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精神实质,在演出重温塞罕坝人的创业史,在感动中把塞罕坝精神推向社会,带动更多的人弘扬塞罕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对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利用塞罕坝红色资源,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新模式
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依托塞罕坝机械林场构建全新“三个模块,四个平台一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三个模块即在思政课中推行塞罕坝精神“自主学习实践模块、现场考察实践模块、专家讲座实践模块”。四个平台即充分利用课堂平台、校园平台、实践基地平台和网络平台,形成塞罕坝精神入校园、入课堂、入教材、入学生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录制塞罕坝精神系列慕课,通过学习通等网络平台开展;社会实践模块主要依托塞罕坝思政教育研学实践基地,通过赴基地现场观摩教学、亲身体验、撰写实践报告来落实。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发展,用鲜活的三代塞罕坝人的牢记嘱托、艰苦创业的感人事迹引领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加强高校与塞罕坝机械林场、围场县委的交流与合作,签订了借助建设塞罕坝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承德市建设21世纪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机遇,重点打造好尚海纪念林党性教育教学点、夫妻守望绿色观摩点、绿色脱贫哈里哈乡哈里哈村观摩点、御道口村民族融合发展示范点,充分发挥塞罕坝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育人价值。
(四)利用网络平台讲好塞罕坝故事,提升塞罕坝精神的影响力
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提升塞罕坝精神的网络影响力。把塞罕坝精神中有关生态文明、党的领导、塞罕坝人等内容录制系列慕课、微课等,通过学习强国和思政教育平台进行推广,充分展示塞罕坝发展历史、重要人物及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深刻阐释塞罕坝精神内涵,将其作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案例,提高塞罕坝精神的知名度,目前已完成系列慕课5讲,主讲团队包括第一代塞罕坝亲历者陈彦娴,第二代务林人赵云国教授,现任塞罕坝机械林场领导和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领导等。讲透塞罕坝精神是三代塞罕坝人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近60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过程中锻造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学史力行、向英雄模范先进典型致敬”征文活动,师生积极踊跃参与,共收集近6000篇师生作品,经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学生处组织评委层层筛选,最终评选出学生征文作品一等奖15篇、二等奖25篇、三等奖44篇、优秀奖60篇;教师作品15篇。这些作品以《学史力行向英雄致敬》为书名,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定稿出版发行。打造塞罕坝思政教育研学基地,把塞罕坝精神培训纳入党员干部“国培省培”、高校“青马培训”计划之中,拓展塞罕坝精神普及面,提升塞罕坝精神的感召力。
(五)创新塞罕坝精神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进一步在大学生中创新塞罕坝精神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一是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将学习践行塞罕坝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培训计划,通过主题党日、主题团日、志愿服务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师生学习宣传弘扬塞罕坝精神,实现“思想育志”。二是成立塞罕坝精神理论研究社团。理论社团配好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塞罕坝调研活动,从不同的视角与维度深化与拓展对于塞罕坝精神的研究。三是组织“弘扬塞罕坝精神”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校园歌手大赛、校园舞蹈大赛、校园戏剧大赛、朗诵比赛、主题演讲比赛,开展学习塞罕坝精神系列活动。四是组织开展“弘扬塞罕坝精神”的学习班。不定期组织高校思政教师、辅导员、优秀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到塞罕坝实地研学研修,传承红色基因,感悟精神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