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入历史教学的研究

2023-01-05王美艳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工匠思政中职

王美艳

(秦皇岛市抚宁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 秦皇岛 066300)

自2014年课程思政观念提出之后,课程思政建设逐渐得到重视。对于课程思政的融入,历史学科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由于课程思政观念提出时间不长,导致中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入历史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成型的研究成果较少,缺少可供借鉴的经验,本文拟从当前中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入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课程思政融入的意义及策略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一、当前中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入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融入历史教学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由于历史是近两年中职院校新增的科目,所以历史教师师资紧张,真正历史专业毕业的专职历史教师比较少,大多数教师都兼任其他科目教学工作,他们主要侧重于完成历史教学任务,不懂如何挖掘历史学科中的思政因素,也不清楚历史学科中的思政资源有哪些,甚至意识不到需要融入课程思政内容。

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历史教师的教学的重点更加突出知识目标的完成,而忽视情感目标以及课程思政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他们更加注重知识的掌握与理解,重点讲解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脉络,而忽视分析历史人物的情感、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所带来的启示,导致课程思政融入历史教学情况不理想。

(二)学生对历史学科不重视

经过调查,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学科的育人作用,认为在历史学科中加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态度观、价值观,但是还是有大多数同学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

一是学生最初接触历史学科是在初中阶段,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更加侧重于知识的掌握与记忆,对于学生而言,死记硬背似的学习方式相当枯燥,长久以来就造成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下降。加之,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分值也不如语数外的分值大,所以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

二是学生认为中职院校的历史教学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与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知识无异。当前的中职院校历史教育分为两个模块。基础模块基本上沿用初中阶段的通史教育,不同之处是在《中国历史》后两个单元加入了精湛的古代工艺和近现代职业教育内容;扩展模块包络“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历史上的著名工匠”两个模块。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仍旧更加侧重于基础模块,忽视扩展模块,就导致目前的职业院校历史教学缺乏职业教育特色。加之进入中职院校后,学生又认为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专业课的学习,而认为历史这些文化课的重要性更低了,因此课堂上睡觉、看课外书的现象层出不穷,导致历史课的课程思政效果不够理想。

(三)研究起步较晚,缺乏可借鉴的经验

课程思政观念提出到现在也只有不到十年时间,因此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有限,具体到历史学科尤其是职业院校历史学科的课程思政融入方案少之又少。因此,虽然有些老师知道历史学科的丰富的思政资源,认识到课程思政融入历史教学有着很大的必要性,也都不断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但是由于缺乏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课程思政融入的情况和效果还是不够理想。

二、中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入历史教学的意义

中职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们常说学史可以明智,学史可以崇德,学史可以增信,学史可以力行。因此,在中职历史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四个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就包括家国情怀,家国情怀“蕴含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学习中华悠久的历史文明中所孕育的灿烂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学习近代中国受侵略的屈辱史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他们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中国共产党70年奋斗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体系使学生更加热爱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改革开放40年来的建设成就可以使学生树立起对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更加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所以,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情怀。在历史学习中,我国古代陶瓷制品,丝织业、纺织业制品闻名中外,都江堰、郑国渠、京杭大运河的开通造福千秋,这些都离不开我国古代工匠们的不懈努力,通过对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领会、学习并发扬我国古代工匠们的大国工匠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爱岗敬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第三,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道德素质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在当今的中职学生思想中还存在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尚暴力等消极思想,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中,除了先进的物质文明外,也孕育出优秀的精神文明,比如诚信、孝道、和谐、仁义等个人道德素质,还有舍生取义的个人命运选择,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在历史教学中融入这些思政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和个人修养。

三、中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入历史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与专业素质

历史作为中职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之一,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学生的历史知识来源还是多数来自教师的讲授。所谓术业有专攻,非专业教师对历史教育内容、历史学科所蕴藏的价值观培养、思政内容的挖掘不如专业老师,所以中职院校的历史教学任务最好还是由专业历史教师担任。

同时,学校还应该增强教师个人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使广大教师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具体方式比如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和重要性认识;组织各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师交叉备课,共同探讨研究课程思政教学;在教师测评、考核中增加思政考核内容等等。只有教师的认识提高了,才能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二)充分挖掘历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课程思政融入上,历史学科有着天然的优越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深入挖掘历史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

首先,重视挖掘中国古代史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中国古代史中的思政资源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部分。在物质文明上,四大发明领先世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古代的丝绸、陶瓷制品制作精美,工艺水平长期领先,这部分资源的挖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精神文明上,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高度重视气节的民族精神和品格,孔子的“仁者爱人”理念;儒家传统中的“仁义礼智信”观念;汉代苏武牧羊坚守十九年的高尚气节;南宋岳飞精忠报国精神;南宋末年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和生死观;明代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磊落胸襟和崇高人格;明末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使命感……通过这些历史思政资源的挖掘和讲解,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重视近代史教育。如果说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使学生沉浸在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灿烂中,那么近代史的学习就是一针清醒剂。在中国近代史中,中国人开始逐步打破了之前封建社会“家天下”理念,民族国家意识在中国人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要深入挖掘近代史教育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中国近代史的思政资源也主要是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所激发出学生的家国观念和历史使命感;第二部分就是讲解近代中国人民为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比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讲解不但可以激发出学生不屈不挠、不畏艰难、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三,重视“四史教育”。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学习四史运动。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四史教育。在讲党史时重视挖掘共产党精神体系中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在讲新中国史中重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巩固人民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等精神;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实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所体现的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兼容并蓄的精神;讲解社会主义发展史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坚定理想信念,坚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

第四,重视大国工匠精神资源的挖掘。中外历史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工匠们的贡献。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培养学生的工匠情怀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挖掘历史中的工匠精神。古今中外的优秀工艺作品、发明创造、建筑成就、优秀的匠人事迹等都是最好的思政资源。比如,可以带领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工艺品,让学生分析这些工艺品得以发明并传承的原因,体会并学习这些工匠们身上的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创新教学手段、方法

首先,在课堂上必须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讲解再多,关键还得看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因此在历史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不应仅仅是教师的语言归纳和说教,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理解。可以在讲课中让学生参与课堂总结、学生讲解历史故事、学生课堂表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讲五四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学生课堂情景剧表演环节,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更能够增强学生对五四运动中学生、工人、商人身上爱国精神的理解,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完成思政目标。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要增加信息化手段的应用。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教师应着力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历史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教师的讲解,现在历史类的影视剧作品也比较充分。图片、视频所带来的视觉、感官上的冲击是教师口头讲解永远比拟不了的。比如,在讲长征一课时,讲到长征以来最为惨烈的湘江战役,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红军血染湘江的视频,配合“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讲解,更能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湘江战役中红军身上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课堂上这些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也在润物细无声般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第三,注重实践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单纯的讲解很难使学生产生共情,因此,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感触历史,对老师的讲解产生共情。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文化馆,参观长城,了解本地悠久的文化,培养爱国爱乡情感;参观抗日战争作战遗址,了解本地抗战历史,学习抗战精神,在清明节时去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带领学生了解本地的物质文化遗产,认识本地的手工匠人等,体会并学习工匠们不怕艰难、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总之,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深入挖掘历史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更好的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工匠思政中职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工匠风采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