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养猪科研赋能、降本增效路径探索与思考

2023-01-05陈艳新李志伟马彦芳闫港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基因库保种猪种

陈艳新,李志伟,马彦芳,闫港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2021年8月习近平来到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围绕乡村振兴等进行实地调研。强调乡村振兴落地见效,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秦英林接受新华网专访时提到: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扶贫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全面融入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把养猪产业做成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近年来我国养猪规模扩张明显,但因追逐经济利益猪品种越发单一,导致抗病性差,肉品质单一,许多地方特色品种尤其是地方猪种面临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危险。这些地方猪种虽然当前没有较高经济价值,不符合现代市场需求,不被大众重视认可,但却可能蕴含着某些优秀的基因,是培育未来畜牧新品种的重要“基因库”。地方品种的保护实际上是国家遗传资源的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工作,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和国计民生,亦会影响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1,2]。因此,分析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现状,梳理管理机构、保护体系、经费投入等具体成效,探究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面临的突出问题,实施针对性保护对策,开展切实有效的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意义重大,保护得当既可为国保“种”可持续发展,又可为民增“收”造福子孙后代,助力乡村振兴再提升再发展。

1 资源状况

我国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土辽阔,地理、生态、气候条件差异化和多样化,地域、民族、饮食习惯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加之长期以来劳动人民的选种选育与驯化驯养工作,是形成我国优秀地方猪遗传资源分布广泛且丰富多样的重要原因。据新版《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统计显示,我国共有128个正式命名的猪遗传资源,其中地方品种104个,培育品种18个,引入品种6个。相比86版《中国猪品种志》增加品种62个,增加幅度93.9%,其中地方品种增加56个,增加幅度116.7%;培育品种增加6个,增加幅度50%,相比2011年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中统计的76个地方猪品种亦有所增加[3]。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主要分为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等6个类型。

据《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报告,已确定灭绝的猪遗传资源4个,其中,1983年确定灭绝的资源包括项城猪和深县猪,1999年确定灭绝的资源包括豪杆嘴型内江猪和大普吉猪;1999年确定濒临灭绝资源包括五指山猪、龙游乌猪、潘郎猪、通城猪、八眉猪;1999年确定的濒危资源包括:巴马香猪、六白猪、江口萝卜猪、槐猪、杭猪、碧湖黑猪、官庄花猪、闽北花猪、金华猪、北港猪、兰溪花猪、武夷黑猪、蓝塘猪和里岔黑猪。

2 遗传资源保护现状

2.1 法律法规标准正在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规定,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以国家为主,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个人依法发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事业,各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审批办法》规定了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申请、审查和监督要求。《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规定了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建设的基本条件、建立和确定程序、监督管理等。《猪品种(配套系)审定标准(试行)》规定了品种和配套系的审定条件要求。《内江猪》等标准规定了品种的特性特征、种猪登记评定规则和种用要求。

2.2 保护机构逐步完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具体相关规定,我国农业部取消原“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组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下设猪专业委员会,全面负责猪遗传资源的鉴定、评估,新品种、配套系的审定等工作,同时承担优秀地方猪种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规划论证及资源保护的咨询等具体工作。

2.3 初步建立保种体系

据初步统计,我国建立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44个,保护区6个,基因库1个,分布呈现出地域性特征;截至目前,《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共收录猪遗传资源42个,占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总数的40.38%,其中超过80%的遗传资源在国家级保种场、保护区中受到保护。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畜禽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建有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猪资源基因库,保存了梅山猪,太湖猪等珍贵猪种的冷冻精液、体细胞、DNA和血样。

2.4 保种数量有所增加

农业部第2061号公告公布了我国新一期国家级保护畜禽遗传资源,其中收录猪遗传资源42个,较上一期公布的国家级保护猪遗传资源有明显变化,归纳如下:第一,新增加遗传资源8个,包括华中两头乌猪(沙子岭猪、监利猪)、米猪、皖南黑猪、沙乌头猪、乐平猪、海南猪(屯昌猪)、嘉兴黑猪、大围子猪;第二,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更加细化,原先属于同一品种不同类型的遗传资源,经专家考究,达到单独保护要求的进行独立保种,如马身猪、淮猪、莱芜猪;第三,经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部分遗传资源已不具备保种的条件,因此未收录到保护名录中,如河套大耳猪、河西猪、关岭猪。

2.5 保种经费持续增长

2004年以来,中国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经费投入在经过了一个平稳期后,进入了飞速增长期。尤其是2012年后中国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经费逐年增加。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再次发布《关于加强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安排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国家、地方基因库建设。加大对保种场、保护区保种经费支持力度,切实加强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

3 问题分析

3.1 法律法规不完善

地方猪资源保护法律缺失、猪品种评定标准滞后、猪的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建设标准缺失导致保种难度加大。首先,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总量已达到104个,国家级保护猪遗传资源达42个,但不同品种间个体差异较大,针对猪品种的保护,国家还没有出台具体的保护法规办法。其次,我国现行的品种评定标准滞后,品种评定方法和品种认定标准有待加强。猪的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建设标准需进一步明确。

3.2 部分地区猪遗传资源状况仍未查明

我国开展2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本底状况。但由于交通闭塞等原因,部分偏远地区可能仍存在珍贵猪遗传资源,需进一步进行补充调查。如对西南、西北部分偏远地区开展的畜禽遗传资源补充调查,发现79个新畜禽遗传资源群体。部分品种的同名异种或同种异名问题仍有待解决[4]。

3.3 活体保种覆盖率不足

保护猪遗传资源的最佳方式为建立优秀地方猪种的保种场和保护区。根据农业部发布的三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名单显示,我国有34个猪遗传资源在保种场、保护区中得到有效保护,占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国家级保护猪遗传资源的比例分别为32.69%和80.95%。一些优秀地方猪品种还未建立活体保种场,活体保种覆盖率有待加强。

3.4 猪遗传资源流失严重

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是流失最为严重的畜禽遗传资源。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我国猪遗传资源就受到了国外的掠夺,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达到顶峰。太湖猪、番禹猪、梅山猪、枫泾猪、金华猪等一批品种特性优良的地方品种被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贸易、国际合作、非法走私和窃夺等途径非法获取,运送回国聚集繁育专家进行品种培育和猪种资源开发,经培育后的新品种再通过贸易方式卖给我国,这样不仅对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同时让我国蒙受重大经济损失[5]。比如英国培育品种巴克夏、美国的波中猪都是以中国地方品种猪为亲本培育而成。

3.5 电子信息系统不健全

我国没有建立中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网络信息平台。2011年,国家曾列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地方猪品种信息库和网络信息平台的研发工作,部分地方品种也单独开展了信息平台构建的探索,但到目前为止,国家级的网络信息平台仍没有完善。一些地方学术机构尝试开发的综合性畜禽资源管理平台,存在信息不全、更新速度慢等缺点,在管理、信息传输和共享等方面亦存在不足。

3.6 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单个资源获得的保种经费低。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国家级保护猪遗传资源38个,全国畜禽遗传资源种质资源保护经费总计投入5320万元,其中,用于猪遗传资源保护的约为1500万元,平均每个资源获得经费39.47 万元,这些经费即使都用到资源保种场,尚难维持其正常运转,更何况还要用到品种登记、性能测定、系谱档案构建、个体引进等环节。二是用于畜体本身的费用低。中国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项目52个,其中,29个保种场申请项目中资金用途全部或部分用于保种场建设维修、饲料基地建设、技术培训、分子遗传学研究、宣传推广等本该从配套资金或基础研究项目支出的工作。

4 保护对策建议

4.1 加快相关标准制定完善

一是加快品种标准制定工作。作为《畜禽品种(配套系)审定标准(试行)》的补充,有关部门应加快制定各地方猪资源的标准,尤其是尽快制定国家级保护地方猪遗传资源的标准。督促并加快地方猪资源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推进标准出台与实施,指导品种的审定、选育和等级评定工作。二是加快制定保种场、保护区与基因库建设标准,制定不同用途猪资源饲养标准、技术规程等。

4.2 开展地方猪遗传资源调查研究

开展地方猪遗传资源调查是一项重要的保重基础工作,能够通过地方猪种资源调查清晰了解地方品种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有效的保种措施。比如开展有针对性的云南、贵州、四川、新疆等区域的地方猪遗传资源补充调查,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良种评估方案及应急保种预案。对在品种调查中发现的有突出或独特生产性能或濒危地方品种资源立即启动应急保种预案,开展地方猪种保种措施。

4.3 开展管理信息平台开发

地方猪遗传资源作为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与其他畜禽遗传资源共同研发综合性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平台,加快推进中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信息化。

4.4 加强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建设和监督

加强保种场、保护区或基因库等基础设施保种能力建设,明确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队伍建设和科研能力建设三方面工作具体内容,严格评审。合理规划基因库建设,提高与国际信息资源的接合度,加强信息交流与监管。加强资源保护,严格控制保种场品种数量。建立监督检查和年度评估机制,制定详实可行的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检查,严谨评估,及时督查整改[6,7]。另外,保护区建设要与资源的原产地相一致,避免在远离资源原产地的地区建设保护区。

4.5 加强猪遗传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发

我国猪遗传资源丰富,具有适应能力强、繁殖力高、耐粗饲、抗病能力强、抗应激能力强等特性和独特的生产性能,极大弥补了世界猪种资源的品种缺陷和不足。如我国代表性猪种梅山猪,经产母猪繁殖力高达16头/胎以上。五指山猪独有的矮小和耐近交特性,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条件。通过创立品牌、注册地理标识等资源开发方式,将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相结合,是保护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的有力途径。

4.6 严格控制猪遗传资源输出与引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审批办法》等法律规定,对待中国地方猪种尤其是优秀地方猪种,严格猪资源出入境申报审批制度,加强检查管理力度,严禁偷运、走私、非法转运等行为。严禁对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进行大规模改良,严禁短期内大范围推广。

4.7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提高国家保种经费投入,提高地方政府和保种场资金配套比例,明确经费用途,专款专用,严禁交叉使用;加强科研经费投入,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单独或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申请重大保种项目经费,进行保种技术研发;更需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通过产品开发、资源利用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进驻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保护事业,建立立体式经费投入。

总之,地方猪种的保护是对国家遗传资源的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工作,关系到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更是推进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助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伟大中国梦尽快实现的重要途径。保种工作意义重大,措施到位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和国家发展战略,才能不断为畜牧产业提升、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基因库保种猪种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可视化中国地方猪种地理分布图
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国地方猪种资源场种质资源图谱》手册2022 征集
我国最大藜麦基因库落户山西农谷
牛保种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南精旺猪种改良有限公司
国外猪种大量引进导致本土猪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以玉山黑猪为例)
8个基因库逾万分种子10月入库Svalbard全球种质库
浅谈晋南牛的保种与开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