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2023-01-05刘静波李桂环
刘静波,李桂环,姜 妍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1.引言
双创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一环,作为职业院校,我校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区域产业需求和行业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社会创新创造积蓄更大动力。
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而专业教育是给学生提供专业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我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重新整合搭建专业群,制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真正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专创融合教育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2.1 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融合度不高
纵观我校整体课程设置,已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纳入到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全体学生第二学期统一开设该课程,但由于双创师资整体情况和各学院的专业性质不同,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还需要一个更长的过程。
第一,从《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内容设置角度看,虽然已经根据从0到1的创业过程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需要重新修订了课程标准,重构教学内容,形成配套的教案、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但缺乏符合我校特色有针对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建设仍然需要继续下去。另外,创新内容在课程中占比较轻,而创新才能引领创业,应适当增加创新内容的比重,并且增加创新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开发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想要真正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用更多的课时更多的形式开展;第二,从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上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能仅仅靠一门课程来带动,创业过程必备的相关课程数量严重不足,形式单一,例如创业过程中必备的《市场营销》《领导力》《表达与口才》《创新思维》等相关课程没有得到广泛普及,而这些正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备课程。实践类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都是停留在理论和文字上的相关课程,没有真正让学生动手体验的实践类课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第三,从教师层面上看,教师是专创融合教育的关键,目前我校双创专职教师只有7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而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只教创新创业课不懂专业,专业课教师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不涉及创新创业,导致二者在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割裂,从具体课程的教学层面上看并没有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融合。
2.2 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较高但能力不足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创新创业情况,对在校生及毕业5年内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0%以上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愿,但由于学生找不到明确的努力方向,没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加之动力不足,方向不明,畏难情绪严重,只有少部分学生愿意在校期间或者毕业后马上付诸行动,而付出行动的学生创业者大部分属于跟风创业,什么项目火就做什么项目,没有深入理性思考,市场调研不足,过度盲目乐观,也没有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资源理性创业,结果只能是失败告终。只有极少数学生将专业特色与创业项目相结合,而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也深感能力不足,无论是在创新创业方法上还是在专业能力上,都存在严重短板和盲点,学生缺乏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养成。
2.3 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够浓厚
首先,目前面向全校开设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主要由我校就业创新创业教研室和部分兼职教师承担,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学任务重,教师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还要组织创新创业类相关大赛,组织大赛时间长、难度大,分散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科研、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难以大范围展开。其次,创业过程所必备的营销、财务、领导力、创新等内容的课程只有少数专业开设。再次,供学生素质拓展和能力提高的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缺失,创业意愿学生无交流平台等因素都是导致我校整体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够浓厚的原因。另外,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一部分学生沉迷手机和网络游戏,除了上课以外只想宅在宿舍,不愿意拿出时间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还有部分学生畏难情绪很严重,稍微有难度的活动都不愿意、不敢去尝试。
2.4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效果不理想
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我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创杯”创业综合模拟大赛以及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成绩逐年攀升,硕果累累,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逐年增高。但由于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双创教师既要开展日常教学、教改和教研活动,又要组织各类创新创业类大赛的实施全过程。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和设计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而班容量大很难开展小班教学,使创新创业课程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效果不理想。虽然大赛让更多的学生关注创业、重视创新,但面临创业的艰难和风险,真正投身创新创业的学生仍然在少数,而创业项目的设计脱离现实、实训不到位和创业项目孵化环节的缺失,也导致创业成果不理想。
3. 我校专创融合教育发展策略
3.1 依托课堂,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要向课堂要效果,要质量,在课堂中将创业知识和方法与专业技能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拔尖人才。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结合本专业未来行业发展所需,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普及所有学生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基于不同专业特点针对部分有创业意愿和创业实践的学生,采取选修课程或者是线上学习的方式开设创业实践类课程,例如:旅游类、财经类专业开设《创新思维与方法》《创业管理》《商道》等课程,农林牧类专业开设《市场营销》《财务管理》《领导力》等课程,有针对性的开展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创业项目设计大赛、创业沙龙训练营等实训活动,补齐学生活动短板,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考核也要在考核目的、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合理创新,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多维度评价,促进学生双创素质全面发展。
培养具备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充分利用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专业教师和双创教师建立一支帮扶师资队伍,做好手把手、一对一帮扶服务。鼓励专业教师加入到创新创业指导和培训中,激发教师创新创业意识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和理念,更新教学资源,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以点带面,进而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热情[1]。双创教师也要懂专业,加强对专职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鼓励支持教师到创业园、创业公司兼职企业锻炼,将双创知识与企业要求进行对接,时时更新了解专业与行业发展最新动态。
3.2 帮助有创业意愿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全面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在校期间,全程跟进学生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根据不同学生职业理想和需求,以及职业兴趣等,针对各学院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特点,依托创新创业社团,将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聚体起来,设计创新创业活动沙龙,举办一些高质量、有营养、有针对性的双创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张贴宣传海报,举办讲座活动、创新创业活动月、参观大学生创业园、组织培训、实习、实训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新性、创造性,全面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向着自己的生涯目标笃定前行,从而获得学生个人的长足发展。
加强监督和管理,深化落实我校“双立双成”教育。学生结构较为复杂,自律性较差,“从众”“跟风”现象严重,抗压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还需要学校各层面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入学开始就严抓学生纪律,并一如既往的保持下去,一直到学生毕业,形成严肃、积极、向上的校风,以防学生思想懈怠,导致整个大学时光的荒废。授课教师也要严格要求,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敬畏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真正达到“立德立志、成人成才”的目标。
3.3 强化双创教学实践平台,提升创业指导服务水平
重新整合全校实践教学资源,打造符合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需求学生的双创实践平台。首先,打破现有实践平台的专业限制,在创新创业基础实训室和创新创业心智体验中心的基础上,联合各专业实训平台,形成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平台,促使其高效利用,给予学生发挥专业优势足够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感受专创结合的创业环境[1],增强学生专业自信和创业自信。其次,建设创业孵化园,利用学校的闲置空间和资源,提供学生创业者场地和技术支持,设置学生工作室、会议室、路演大厅等功能性创业空间,让一些有想法、有干劲的学生创业者入驻大创园,编制入驻企业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入驻和退出机制。邀请创业达人和企业经理人作为创业孵化园创业导师,分别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学生创业者提供及时的创业咨询服务,达成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同时与区域创业孵化机构对接,保证学生项目的落地与持续推进。再次,加强各专业与用人单位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挖掘本校毕业生创业者,返校为在校生做经验分享,实现专创融合、产教融合,借助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专创融合实践机会和平台。
3.4 以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为依托,构建双创校园文化
学校层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帮助学生获奖项目孵化落地。宣传学生优秀获奖项目,在显眼的位置张贴双创标语,让创新创业在无声处走进学生心中,给与获奖学生一定的学分及资金鼓励支持,激发学生热情,让更多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中,从而创建浓厚的双创校园文化环境。根据专业特色挖掘更多专创融合创新创业大赛种子项目,专业教师与创新创业教师结对子、找团队、研项目,为我校更多的特色专业找到适合自己创业之路,还可以联系一些毕业生创业者来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让我校创业项目的种类和所属组别更加全面,获奖几率也更高,同时聘请创业专家团队跟进、落地一些有发展潜力的获奖项目,针对不同项目特点及时给出优化策略,同时提供项目孵化场地和技术信息支持等服务,深化对大赛获奖创业者的继续指导和帮扶,助推创业者继续成长提升,同时还可以起到示范教育作用,给在校学生更大的动力和信心。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优秀教师,为创新创业类大赛设立专门组织机构,负责大赛组织实施过程。此外,创建微信公众号或能够供学生随时互动交流的社区等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最新政策及相关信息支持,也为学生之间、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构建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创校园文化,最终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双创环境。
4. 结语
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对创新创业教育做出初步有益探索,并通过专创融合取得了双创教育成果[3]。我校应在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10月3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各专业通力合作,多措并举,因地制宜,进行制度创新、模式创新,重视项目孵化与落地,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设,结出更多双创教育硕果,将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推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