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3-01-05韦文联程越岳何永勇

关键词:理论课协同辅导员

韦文联,程越岳,何永勇

(1.蚌埠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合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3.安徽科技学院 学工部,安徽 蚌埠 233030)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1]。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思政工作的“一体”“两翼”。进一步发挥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自优势,建立联动机制,协同育人,对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尤为重要。协同渗透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按照康德关于关系范畴的论述,协同体现出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协同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系统之间以及不同的数据资源、终端设备、应用情景、人与机器、科技与传统之间等全方位的协同,而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是协同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然而,当前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两支队伍多是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效应。新形势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发挥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和思政理论课教师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按照“机制有力联动、主体有益互动、内容有机融合、方式有效互补、平台有利共享、资源有用尽用”的思路,积极探索“两支队伍”同向同行、互补互助、联手联动的合力育人之路,全面深入推动“十大育人”体系融入“三全育人”,进而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关于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创设方面的研究,目前不少学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见解,如许晓以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在艺术设计类课程中植入文化主题,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标[2];何飞红、何青松在梳理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以及其有效策略进行分析[3];王燕飞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情况,提出同时也要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积极探索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途径[4];刘燕提出了通过构建良好的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来实现思政教育的作用[5];邱丽燕围绕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策略展开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合理化的教学建议[6]。以上研究或着眼于具体某一专业的课程思政,或仅从理论探讨之角度出发,或止步于教学实践探索,对高校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进行分析,在全面意识和可行性上似有所不足。为此,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政工作两支骨干队伍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重大的实践价值。

一、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现状

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存在工作性质、职责分工、隶属部门上的不同,导致在教育目标指向、教育资源利用和教育途径方法上缺少相互交流、协调配合,两者出现“两张皮”和“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未能建立有效的互动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难以形成思政育人合力,严重影响了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一)缺乏协同育人的意识

思政理论课教师认为辅导员是做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主要负责课堂外的事,其工作涉及面广,涵盖了学生党建、团建、资助、安全、心理、文体活动、就业创业指导以及第二课堂等,教育管理服务时间几乎是全域,随时有事,其角色更多像是“服务员”或“打杂工”;同时,辅导员的专业“五花八门”,较少具备马克思主义学科背景,缺少思政教育能力。辅导员则认为思政理论课教师基本是“上课才来,下课就走”,只负责思政课堂内的事,很少主动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教学多为“空洞说教”“不接地气”。加之,前些年两支队伍均未能按规定配足配齐,长期超负荷工作,疲于应付各自岗位任务,无暇顾及交流合作。因此,二者主观上缺乏主动交流互动的意识和积极融合联动的自觉。

(二)缺乏高效协作的工作机制

一是管理系统不同。思政理论课教师行政关系上多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归口教务处,属教学管理系统;辅导员行政关系则隶属于各院系,归口于党委学生工作部,属学生管理系统。这两个行政上平行的管理系统分别按照不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运行,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集一样,两个主体很难有机衔接和有益联动。二是两支队伍发展和管理呈现条块分割格局。思政理论课的学科性、学术性发展催生了两支队伍的结构性分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方向造成了两支队伍的功能性脱域,这种思政工作二元化机制必然造成了两支队伍的协同性缺失[7]。三是评价系统不同。思政理论课教师工作性质主要体现在“教书”上,考核评价偏重于教学和科研,很少涉及到学生的日常思政教育内容;辅导员工作性质主要体现在“育人”上,考核评价偏重于日常事务管理上。两个不同的二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必然引导着不同的工作指向,严重影响了两支队伍的深度融合。

(三)缺乏思政育人的实效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研究”项目组调研报告指出:“有的思政课教师拥有理论知识但未能紧密联系实际为学生解疑释惑;而有的辅导员没有马克思主义类的专业背景,又很难把握和回应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侧重于理论教育,即认知、认同和内化,但缺乏实践性、针对性、亲和力;日常思政教育侧重于实践养成教育,即体悟、外化和践行,但缺乏理论性、学理性和感染力。现实中,基于组织管理方式不同、知识能力结构差异、互动融合机制缺失、交流协作平台缺乏等原因,思政育人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存在脱节现象,无法达到“1+1>2”的优势互补与叠加,大大削弱了思政育人实效性。

二、构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逻辑

正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邓卓明教授指出:“提高‘两支队伍’融合水平,有利于增强立德树人的育人合力,有利于提升‘两支队伍’职业素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水平。”“‘两支队伍’的深度融合,是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保证,也为学校其他队伍的融合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8]

(一)两支队伍工作性质比较

通过对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在角色定位、功能作用以及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特点等方面的比较(见表1),从中不难看出,思政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体”“两翼”,其中的“一体”是指“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两翼”则分别指思政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其中,主渠道为主阵地提供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有力的理论支撑,主阵地为主渠道提供鲜活的实践体验和生动的文化熏陶[9]。两者深度融合,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实现理论教育与德育实践的“双轮驱动”,从而达到“1+1>2”的教育效果。

(二)构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功能定位体现在:基于两者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德育共同体,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本质要求;基于两者职能边界的优势互补,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前提基础;基于两者合作共享的协同联动,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动力源泉。所以,构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机制具有客观基础和内在要求。

第一,依据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大学生思政教育要求理论教育应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只有将理论融于实践,用实践体验去深化对理论的认识,才能实现理论教育与德育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通过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二,主渠道侧重于“知”,主阵地侧重于“行”,而且,主渠道的实践教学部分必须依托主阵地的各种活动进一步拓展、深化。两种方式优势互补、合力推进,不能各行其是,必须知行结合。第三,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困惑以及了解他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亲和力和感染力;辅导员可以在思政课理论教师的帮助下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和职业素养,懂得如何将思政教育渗透融入到第二课堂活动,以增强理论说服力和学理穿透力。两者有的放矢、异曲同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内化为坚定信念,最后外化为自觉行动。总之,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同是思政人,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只有合力互动,才能相得益彰。

三、构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需要

新时代,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带来了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了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这些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高校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思政工作规律,充分发挥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及其牵头协调联动作用,致力于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和“十大育人”体系,认真践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理念,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

(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从战略全局高度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指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指出:“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10]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要落实好这些要求,就必须聚集多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尤其要着力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支队伍各行其是的问题,促进思政两支队伍的深度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打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到日常、从群体到个人的通道,从而充分发挥好两支思政骨干队伍育人的“硬核”作用。

(二)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同时还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认真挖掘、总结每一条规律的深刻内涵,在系统领会“三大规律”之间的内在逻辑基础上,进而准确把握组合规律的实践要求[11]。为此,我们要坚持守正与创新并举,彻底摈弃传统的各行其是的思政育人方式,积极探索体现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要求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在教学中加以践行、摸索、总结、提升,最终达到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为理论的效果,进一步推广到实践中去。遵循“三大规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坚持“六个结合”原则,即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理论教育与德育实践相结合、坚持思想教育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坚持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相结合,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此过程中,要真正做到、做好这“六个结合”,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联手互动,同频共振。

(三)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0]。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分为目标原则、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实施保障4 个部分。其最核心的内容详细规划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等“十大育人”一体化育人体系[12]。它系统规划了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全育人”指“全员”“全程”“全方位”。所谓的“全员”,是指思政育人主体,在高校内主要包括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党政管理干部、专业教师等;所谓的“全程”,是时间维度,指学生从进校门到毕业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在“十大育人”体系中;所谓的“全方位”,是空间维度,指通过融合教育主体、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载体以及挖掘思政元素、统筹育人场域等系统工程来实施思政育人,当然囊括了“十大育人”体系。不难看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和“十大育人”体系,这种“大思政”观要求教育主体更加多元协同、运行机制更加顺畅高效、工作体系更加系统耦合、资源利用更加充分有效。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这两支思政主要力量必须领衔主演,并且联袂客串。

(四)落实“五育”并举的有效举措

针对高校存在的“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学业、轻素质”的现象,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的要求。强调“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即德智、德体、德美、德劳要融合发展,尤其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享受乐趣、锤炼意志、健全人格;要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提高学生人文和审美素养;要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养成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习惯。这些对高校思政工作,特别是对辅导员和思政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除了讲清讲透讲好四门主干课和《形势政策课》外,还要配合辅导员将思政课的实践部分延伸到第二课堂;辅导员除了配合专业课教师开展好课程思政外,更要会同思政理论课教师一起,将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贯穿于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以及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指导、文明创建、文体活动、军事训练、社团活动和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等方面,全面深入持续开展思政教育,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五育”并举。

四、实现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

机制建设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是解决问题的“牛鼻子”。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机制入手。立足“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通过构建协同育人的领导体制以及有利于辅导员和思政理论课教师融合互动的工作机制,为凝聚协同育人力量、发挥思政资源作用、创新多元育人载体,进而为实现协同育人效应最大化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保障。

(一)科学建立协同育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破除辅导员和思政理论课教师隶属、归口管理系统壁垒,打破两支队伍条块分割和二元化格局,以及各行其是的工作机制,建立起党对高校思政工作集中统一领导体制和两支队伍乃至多支队伍融合互动工作机制[7]。要成立由学校党委行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党委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以及各院系党组织负责人为成员的合力育人领导机构,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健全协调沟通机制,完善辅导员和思政理论课教师融合机制,汇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并推进各项落实举措,保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合力育人机制真正落到实处。

(二)联手构筑“三全育人”大格局

一是挖掘“十大育人”体系资源,助推“三全育人”。作为思政育人主体的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要主动联系、对接有关方面,以理想信念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思政内容供给以及“十大育人”体系内涵要求,充分挖掘校内外一切可用的思政育人资源[13],并将这些资源运用到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渗透到“十大育人”体系中,真正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二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助力“三全育人”。辅导员和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密切配合,认真履行对“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的指导职能,充分挖掘和利用“第二课堂”中蕴含的育人元素,时时、处处、事事开展思政育人。要积极探索从思政课中抽离部分内容作为实践课程,让辅导员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教育和考核管理;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到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就业指导、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中来,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动,打造属于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双师课堂”。

(三)建立两支队伍“结对”互动、岗位互兼以及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

首先,目前,高校基本上都分别按1:200 和1:350 至400 规定配备辅导员和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还可继续探索1名思政课教师与2 名辅导员结为思政工作共同体的机制。在教学实践中,以思政课教师授课班级为单元,开展教师与辅导员“结对子”——辅导员定期到学生课堂听课,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沟通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思政育人实效;思政理论课教师深入学生主题班会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去,围绕思政热点、难点、重点以及学生学习、生活关注的问题,与辅导员一起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和开好主题班会;思政理论课教师指导结对辅导员理论宣讲、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案例编写等,也可作为新进辅导员的指导教师,帮助他们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此外,马克思主义院系授课思政教师团队可与其授课院系辅导员团队“结对”,还可邀请专业课教师代表参加,共同交流探讨适合该院系学科、专业、课程特点的思政育人模式。

其次,在两支队伍的岗位设置上,进一步完善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选聘管理办法,鼓励有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理论课教学,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以此提高辅导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进而提升思政育人质量。完善辅导员选聘管理办法,鼓励思政理论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从事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这样可帮助思政理论课教师贴近大学生实际,把握大学生的情感心理特点,有效提升思政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学生也会因“亲其师”而更“信其道”,同时可发挥其理论优势在第二课堂上的作用。两支队伍岗位双向互兼制度要与考核评价机制有机结合,并作为晋升高一级职称和享受岗位津贴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实现两支队伍常态化沟通交流方面,可以作以下几点探索:一是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两支队伍集体备课,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共建共享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资源库、案例资源库和考试资源库。每门思政课程都凝练出若干个精品专题,每个专题都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设计、分学期实施。一般可从《形势与政策》或选修课程开始,然后循序渐进向核心主干课程过渡。二是建立定期对口交流制度。每学期举办两期对口交流会议,党委学工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组织辅导员和思政理论课教师围绕大学生思政教育热点,结合各自优势,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开展交流研讨,探讨教育教学内容、方法以及各自的任务等。三是建立思想动态座谈制度。每学期举办2 期学生思想动态座谈会,辅导员组织所带班级的学生骨干,邀请该班级授课思政理论课教师参加,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困惑问题,开展思想动态座谈,并将座谈成果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去,帮助学生解疑释惑。

(四)联合打造网络思政育人平台

按照政治可靠、师德高尚、学养深厚、熟悉新媒体技术的标准,遴选专职辅导员和思政理论课教师共建网络育人团队。聚焦网络思政热点难点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精选精品开放课程、链接优质资源网站、创立“易思堂”、开设网上论坛、建立答疑互动平台等方式,打造集思想引领、教育教学、学风建设、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学生网络社区,形成互动、开放、共享的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同时注重用好抖音、快手、微信、微博、QQ 等新媒体矩阵平台。网络育人团队的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分工负责,与所带班级学生讨论互动。

(五)合力开展思政育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是共同申报思政课题。鼓励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共同申报思政科研、教研课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形成互补优势开展联合研究。依托名师工作室、重点建设项目以及一系列重大教学科研项目,充分发挥教学名师、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各级各类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领衔组建思政理论课和每个精品专题的教育教学团队,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思政工作创新研究。二是培育建设名师工作室。思政理论课名师工作室、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平台,已成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特色品牌,要形成共同培育、共同建设机制,不断深化工作室建设内涵。三是开展合力育人机制研究。积极探索、运用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共同探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合力推进思政育人机制,解决制约“三全育人”的各种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联手挖掘校内外一切可用的思政育人资源,深化“十大育人”体系内涵建设,共同研究创新思政理论课与实践课一体化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理论课协同辅导员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