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抒雁的柴达木石油情歌
2023-01-05李玉真
李玉真
每到初春,鸟儿传来清脆的啼鸣,小草吐露含羞的嫩绿,我就会想起一个人——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就是在这个时节走了。2013年2月14日,那应该是小草装点春意的时候,远在加拿大的我,眼前却白雪遍野。我忽然感到透心的凉。虽然诗人只是躯体的离去,他的灵魂依然在他的作品里飞扬。他的生命是诗的河流,在中国大地流淌,也在青藏高原流淌。他对柴达木戈壁荒漠的理解与爱,对石油人生命的强悍、精神的博大,有着抒之不尽的诗情!
在网上看到雷抒雁离世的噩耗,我立即与青海油田的朋友曹建川联系,请他把2010年青海油田石油管理局庆丛书中收录的雷抒雁的诗歌发给我。“我站在戈壁望你……亘古洪荒由此而有人的生活……”读着他的诗句,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第一次知道雷抒雁,是因为他在全国引起轰动的诗歌《小草在歌唱》:
一个女儿
一个母亲
一个为光明献身的战士的心上
只有小草不会忘记
因为那殷红的血
已经渗进土壤
因为那殷红的血
已经在花朵里放出清香
只有小草在歌唱
……
这首诗以“小草”起笔,把小草作为抒情对应物,以“小草”象征人民群众。在烈士牺牲的刑场上,生长着小草,小草是见证人,是同情者,让烈士的鲜血流进脉管,在花朵里放出清香。那一声呐喊让人们嗅到小草的清香,听到歌声的悲壮。正义的呼声掀起大江南北的激情,良知亮出肩膀来挑起民族的脊梁。
雷抒雁这个响亮的名字与《小草在歌唱》紧紧地连在一起,在男女老少口中传递。柴达木八百里瀚海,漠风捧着这个名字这首诗歌八方游走,碰热了戈壁大漠的冷清。在那片遥远的高大陆,若干年后我与这位诗人相识。
1997年盛夏,中国石油作家采风团从北京来到位居青藏高原柴达木的青海油田。时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的著名诗人雷抒雁应邀随团前往,我一路陪同。那是干旱缺氧的戈壁之地,那是石油人和所有开拓者与风沙较量为祖国争夺宝藏的战场。数十年来,那片戈壁吸引了许多著名作家,有王宗仁、李季、李若冰、肖复兴、杨志军、雷抒雁、陈忠实、李炳银、陈世旭、熊召政、赵瑜,等等。采风团的两辆车从敦煌进入柴达木,再从柴达木西部的大漠深处向东抵达格尔木。途中休息,作家、诗人们在戈壁滩上席地而坐。因为缺氧,雷抒雁嘴上说脑袋发木,手却不停地记录。一路采访的或偶遇的石油钻工、采油工人、养路工人以及雄浑的戈壁、沙漠、雪山、野岭,正在变成他心中的诗句。他回北京后,写了《只有风,在汹涌》《戈壁,站立着》《怀念那匹狼》《在戈壁听〈二泉映月〉》等诗歌。从此,他开始惦记青藏高原,惦记那片土地的石油人。
就是这一面之交,不久,我只是伴着漠风给他打了一次电话,他就欣然提笔为我的散文集《西部柔情》写序。他是用钢笔一笔一画地写好寄给我的:
风沙依旧,烈日依旧;水的珍贵,空气的珍贵,依然无法改变。在那坦荡如砺的戈壁上,你会看到人类新近看到的火星景致;而盐湖荒原,处处隐藏着深不见底的危险……
我自认为不是怯懦者,我也曾经在戈壁沙漠以军人的身份搏斗过。可比起柴达木,那里应该是幸运的地方。我深知在柴达木那种环境,维持生命的物质存在已经不易,要从中再寻找到审美的情趣,更得有一种特殊的品格。
把时间推前30年,一个年轻女性,在这荒苦之地,如何以青春为代价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拼杀,你可以去想象……
李玉真是一个倔犟的女性,在她的散文中你能听见一种生命力的张扬和呼喊……
可以看到一个生命里挺立着的骨骼和流动着的血液。
展开信笺,我为字里行间溢出的真情与理解而热泪盈眶,我为命题《生命里的诗》而感动。雷抒雁感怀的不只是在“荒苦之地”的一个文学作者,他深情地掂量着青藏高原柴达木石油人的生命质量。
重视生命质量,这是诗人一如既往的追求“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选择的正确”(《生命的选择》),他认为选择决定生命的质量。他在给作者讲课时说:“一个诗人,不仅要会写情诗,还要会写国之歌。”就是要站在祖国的高度去写,不能只停留在“小我”。石油人为了开采石油选择了偏僻的荒漠戈壁,在雷抒雁心中是高尚的,是“大爱”,所以他情不由衷地鼓与呼。
2012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同在北京的中国石油报社的毛竹与我和杨振相约去了雷抒雁老师的家里。那天第一眼看见穿着紫红色中式上装的他,就令人想起厚重的古代经典。那天,我们就像翻阅一部经典,赞叹一个生命的过程如此精彩。
八百里秦川。雷抒雁带从那里走出来,从16岁发表第一首诗歌开始,他就以才华和人品铺路,唱响生命之歌。他说他有三分之二的作品是近十年创作的。屈指一算,令我们惊讶与敬佩。十年前,他患直肠癌住进了医院。虽然他有幸“从她(死神)腋下悄悄溜走”(《贿赂死神》),但毕竟病魔缠身。他是用病弱的生命争夺时间,去追寻他尚未实现的梦。一如《远方》中他的诗句所言:
我的梦在遥远的地方
那里总有星星一样的希望在闪烁
总有使我心跳的呼声在飞扬
他去了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青海、四川等地。他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从西气东输的首站开始沿线采访,他带着病弱的身体触摸现实,纵横历史。创作了《彩色的沙漠》《杀戮,历史的另一副嘴脸》等优秀的散文作品;他了解民生,关注时代。为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写了《冰雪之劫:战歌与颂歌》《悲回风:哀悼日》,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写了《最初的年代》。他的十几本著作大多数是在这十年出版的,《祖国,为你而歌》《激情编年》《舌苔上的记忆》《青春的声音》《国风》等。他不满足于这些成果。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他在四川绵阳与一个孩子同种下一棵树,在树上挂的牌子上写下“要活着”。他说给小树和孩子,更是说给自己。他要继续与死神抗争,生命多一天,就多一天歌唱!
那一天,生命这个词汇更加沉重地撞击我的心灵。雷抒雁之所以与青藏高原柴达木石油人一见钟情,就是因为对生命价值的认同。石油人的顽强拼搏,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推动,要让生命发出光彩!
我捧着他赠送的诗集,恋恋不舍地准备告别。我想,不能过多打扰尊敬的老师、一个生病的老人。此时,他翻开他的一本诗集朗读起来,那是1997年去柴达木之后写的《一个“油”字,多少情怀》:
今夜,月白
沙尘不飞
真该有酒
对着柴达木的夜空
干他一杯
座座钻塔
远处站立
像不像咱站立的石油人
像不像那些老死戈壁的
石油前辈
说青春似花
却已逝如水
如今说会战
说艰辛说孤独
都没人理会
一个“油”字
多少情怀
站平台
钻千米深井
任日晒沙打风吹
……
诗人又回到了那片辽阔无垠的戈壁荒漠。他正与漠风相携,正与钻工并肩,正与石油人一样承受日晒沙打风吹。诗人激情四溢,他脱下了紫红色的中式外衣,红润的脸色使他青春回归。他说,那次在柴达木,阳光特别耀眼,蓝天特别清亮。可是,太干燥了,就一两天功夫,身体的水分就好像被吸干了。几代石油人就是在那样让人难以承受的气候里拼搏的。我真希望柴达木戈壁上泉水流淌。他继续朗读:
顿时,沿两根丝弦的河道
万顷江南之碧波汩汩流进
荒漠之干渴
渗透,是一种急切的渴饮
一万年的思念
相逢在顷刻
随即,便有白鸟之羽翅
在波涛之上闪动
便有花在远处亮如明眸
草在雨中绿似翠裳
一份湿淋淋的情感凌波起伏如梦
寂寥空阔的戈壁
有一丝江南潮湿如梅雨的忧伤
也是甜美的
他读的是他的诗集《激情编年》里《在戈壁听〈二泉映月〉》。读罢,他沉浸在激情的漩涡里。静静聆听的我,被诗人美好的意境激荡了心海。柴达木的干旱缺水就像缺氧一样,一直如同恶魔威胁着人们。开拓初期,全靠骆驼把水送到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地质队,一旦遭遇暴风狂沙迷了路,水没送到,地质队员就只能靠毅力与死神搏斗。也有因此而献出生命的。后来有了石油基地,打井引水,仍然躲不过干旱的侵袭。蒸发量高于降雨量200多倍,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大自然会从人的身体吸取水分。所以,石油人皮肤粗糙,常常是干裂着嘴唇,手指裂着血口。我与杨振在柴达木工作30年,与所有石油人一样,深受其苦,却习以为常。一旦回到家乡,遇上雨季,多么希望这潇潇雨丝能飞到柴达木啊。那年,我在西北大学作家班就读时,在紫藤长廊下躲雨,一首歌词《雨中恋情》奔流而出,后来由作曲家谱了曲,这首歌就是表达的这种情怀:
潇潇春雨,紫藤叶低头不语;情泪涟涟,香径路清香已尽,流水潺潺。啊长安雨,为何不去滋润那片干涸千年的戈壁,奉献一泓清泉?长安雨啊不要潇潇下,那片戈壁,那丛骆驼草也需要湿润的清甜,也需要春雨的缠绵……
对那片戈壁同样的爱使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意犹未尽,说起1997年的高原行,他感叹,气候恶劣的柴达木,却是生命牵手共存的天地。他还说,柴达木的戈壁确实荒凉,但柴达木的人特别可爱。我曾经听人说,也在一些文章中看到,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尤其是女性,皮肤都会被长期的风吹沙打磨出戈壁脸。有一个概念印入脑海,柴达木的女人不漂亮。我到了柴达木,彻底纠正了这种误导。柴达木的女人有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是纯真的坚毅美,是大城市里少有的美。他说,柴达木人的美,是站立着的阳刚之美。他继续朗诵他的诗歌《戈壁,站立着》:
四野风声
苍凉一如楚歌
曾曾伟坤
伤口干裂
血已凝成鳞片
无力突围
戈壁不倒
站立着
忍耐着
以男人的风姿
……
万里驰骋
穿云射月
拔山盖世
……
情与情相撞迸发出的真爱与激情令我湿润了双眼,已看不清坐在沙发上的诗人。他仿佛正在遥远的柴达木。烈日下,钻塔旁,他的脸颊被晒干了,晒黑了,他的嘴唇与钻工一样干裂了,可他还在采访,记录。风沙涌起,黑云扑来,司机说返回吧,他说走啊,不能回头!
没想到,那天竟是与诗人最后一次见面。我想,他是拖着沉重的生命一直向前,向前。这十年,如果他歇一歇,把轻松留给自己,把治疗作为重中之重,也许会再一次从死神的腋下溜走。可是诗人做不到。他说过,人的生命,不能“像秒针一样,总在一个时间和空间里踱步,总在一次失败与成功里安躺。”
雷抒雁顽强地行走着,用生命歌唱着,跨越了时间与空间。
他虽然远走不归了,但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柴达木石油情歌都是他生命旅途中一道闪烁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