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红色基因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综述
2023-01-05李文靖
王 伟 李文靖
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并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后,学者们对红色基因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基本原则、方法论、路径及机制等相关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涌现出大量学术成果。近十年来,红色基因传承研究围绕红色基因的内涵、功能价值进行了探索,在拓展研究领域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在培育路径、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转变研究思路与深化研究理念方面有所与突破,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在红色基因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两个方面已有专题性学术综述与述评,但把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综述较为少见。以近十年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对红色基因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动态与进展进行梳理,发现存在着内涵界定模糊、研究分析缺乏深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对红色基因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视角、方法、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关于红色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研究
刘晓华认为,红色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属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众在特定历史时期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两者在文化追溯、精神本质、价值理念上具有内在的同构性。(1)刘晓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构性论析》,《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10期。袁秀认为,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精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带有一定的革命传统。红色基因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价值诉求与信仰信念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2)袁秀:《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向性思考》,《治理现代化研究》2019年第5期。曾耀荣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源头来看,在红色基因的形成过程孕育了萌芽,在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得以丰富与发展,红色基因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3)曾耀荣:《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问题新探》,《红色文化学刊》2017年第1期。张泰城、常胜认为,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大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张泰城、常胜:《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求实》2016年第11期。卞成林认为,从文化自信的视角看,红色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支柱。(5)卞成林:《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15期。冯超认为,红色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类似的形成过程。(6)冯超:《红色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探讨》,《改革与开放》2017年第6期。黄蓉生、田歧瑞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红色基因的优秀品质,红色基因融入了民众的血脉,保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进方向,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凝聚力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造条件。(7)黄蓉生、田歧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文化特性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杨建义认为,红色基因隐藏在红色文化中,红色文化以客观事实的形式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历史语境,以存在于一定历史进程的价值形态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逻辑中介。(8)杨建义:《以红色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质》,《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8期。
以上研究成果分析了红色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还需要从文化基因、意识形态话语等角度拓宽研究视野,进一步剖析二者的基本内涵与内在联系,深入挖掘红色基因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二、红色基因的传承研究
周静、陈再生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深刻阐释红色基因时代内涵的基础上,科学解释了红色基因从哪里来、怎样传承、到哪里去三个重大问题。习近平有关传承红色基因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强化意识形态,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有效手段。(9)周静、陈再生:《习近平关于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论述及时代价值》,《党史研究与教学》2020 年第 4期。这一论述指出了红色基因的内涵、传承路径、时代意义。
第一,关于红色基因内涵的阐述。多数学者认为,红色基因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形成的,在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是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的总和。齐彪认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是红色基因的重要内涵,红色基因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10)齐彪:《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奋斗初心》,《党建研究》2019年第9期。吴娜认为,红色基因包含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念、革命传统和道德品质。(11)吴娜:《红色基因的文化学考察》,《人民论坛》2015年第12期。刘浩林、范国盛从中国近代两大历史任务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核。(12)刘浩林、范国盛:《激活红色基因的途径与方式》,《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以上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但缺乏深刻阐述红色基因的实质。学术界对红色基因概念的争议较大,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对红色基因特征的把握不够明确,并没有突出与革命文化特征、与红色文化特征之间的共性,也没有分析红色基因的独有特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角度挖掘红色基因的内涵,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视角。
第二,关于红色基因传承路径的分析。研究文献较多,呈现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倾向。刘建平、王昕伟认为,红色基因的发展动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13)刘建平、王昕伟:《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探析》,《红色文化学刊》2019年第3期。这种观点比较透彻剖析了红色基因的基本特征,为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条件。张宏森以完善教育载体的方式激活红色记忆,推动红色基因的传承。以红色故事讲述的方式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分析革命精神的内涵,激发民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奋进力量。(14)张宏森:《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磅礴力量》,《人民日报》,2020 年7月24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调研组认为,中共党史与革命史中蕴含着红色教育资源,讲好党史与革命史,完善红色基因的传承方式。(15)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调研组:《用党史“讲”好党性,推进红色基因传承》,《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彭正德、江桑榆认为,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要注意利用方法的创新,拓宽红色教育的路径。(16)彭正德、江桑榆:《论红色基因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承》,《湖南社会科学》 2021年第1期。
以上研究成果分析了红色基因的传承规律及其路径,但对红色基因传承机制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第三,关于传承红色基因意义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阐述了传承红色基因的意义,有的阐述了传承某一时期或某一领域红色基因(“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的意义,有的阐述了传承红色基因对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某一具体领域的意义。刘建平、王昕伟倡议把红色基因视为共筑中国梦的精神动力,筑牢民族之魂。(17)刘建平、王昕伟:《传承红色基因 铸牢复兴之魂》,《红旗文稿》2019年第13期。吕红霞把传承红色基因视为推进自我革命的有效路径,从信念源泉的角度分析了推进自我革命的必要性,从实践路径的角度分析了推进自我革命的可行性。(18)吕红霞:《传承红色基因 推进自我革命》,《红旗文稿》2019年第23期。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传承井冈山精神的意义。王晓东、周伶侧重于干部的党性教育、党性修养方面;蒋蓉侧重于“中国梦”的历史主题;李健侧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19)王晓东、周伶:《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 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水平》,《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蒋蓉:《弘扬井冈山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浅析“中国梦”和井冈山精神》,《传承》2013年第14期;李健:《用井冈山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赴井冈山学习考察的体会思想》,《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1期。
以上研究成果从地域性的视角分析了红色基因所具有的时代价值,部分学者阐释了井冈山红色基因、延安红色基因等地域性红色基因的时代意义,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更应该从跨地域的整体性视域对红色基因的价值进行阐述。对红色基因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可利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对其进行多维度的分析,进一步充分发挥红色基因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秦宣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作用,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20)余华、王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效与经验研讨会”综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年第4期。刘凤英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注意力不够的问题。(21)刘凤英:《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探讨》,《高教论坛》2014年第3期。金荣、姜永志提倡根据学生的接受心理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方式。(22)金荣、姜永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14年第12期。莫春菊主张从理念、模式、主体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23)莫春菊:《思政课中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初探》,《江苏高教》2015年第4期。胡泊分析了价值观的传播规律,分析了多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挑战,并指出了应对措施。(24)胡泊:《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对策》,《教育评论》2016年第5期。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点对象,但是缺乏从红色基因的传承角度来论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相关理论分析缺乏系统性。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层次。齐勇主张要以人为本,协调个人、社会、国家的三位一体,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干,以主体地位为脉,包容、统领其他价值观念。(25)齐勇:《从马克思交往理论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黑龙江社会科学》2016 年第6期。窦立春认为,民族的集体记忆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26)窦立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困境及其应对》,《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学者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层层剖析,不断深入,论述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索了相应的路径。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分析。郭建新强调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的主体地位,分析了认同客体与外部环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的影响,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有一定的保障机制。(27)郭建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路径与机制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季正聚倡导制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的作用。(28)季正聚:《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年第12期。张明从整体性的视角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29)张明:《着眼“四个全面”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学术界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从多方面、多领域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机制,但在机制的完善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第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刘书林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集体主义原则,并强调社会制度的作用。(30)姜苏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北京峰会”综述》,《道德与文明》2017年第2期。王璇、吴俊认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得开,要鼓励百家争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讨论、争论甚至批判中广为传播。(31)王璇、吴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点、热点问题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北京峰会”会议综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年第6期。张红霞、谭春波考察了意识形态生活化的现实基础,主张从社会现实出发,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32)张红霞、谭春波:《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 年第 11期。该文从意识形态生活化的视角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观点新颖。韩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伴随着红色文化的发展过程,红色文化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引领其发展方向。(33)韩震:《让文化灵魂驱动中国——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论坛》2012年第11期。黄建军认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多种措施的不足影响了培育和践行的实际效果,道德认同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途径。(34)张磊:《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昆明峰会”会议综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8年第6期。
这些研究从不同视角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有助于转换研究视角,更新研究方法,推动红色基因的传承,进一步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四、红色基因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遇到的挑战研究
在微媒体时代,多元思潮互相碰撞,给红色基因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第一,红色基因传承存在的问题。方闻昊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主张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谬论对新中国红色基因的淡化和消解。(35)方闻昊:《传承红色基因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年第4期。宋开国通过调研发现,引导者能力不足,讲起红色历史来总是一副严肃的面孔,灌输式的教育让接受者打不起精神。(36)宋开国:《红色基因教育的三次升级版》,《解放军报》2014年12月12日。乔林生认为,近年来一些以红色经典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抛开了历史真实性,想当然地编造故事,制造了许多披着“红色”外衣、艺术格调不高的作品。(37)乔林生:《创新发展:续写“红色文化”时代传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有感》,《解放军报》2011年10月17日。红色基因传承的引导行为发生偏差,破坏了“红色文化”生态环境。魏忠胜认为,红色基因传承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人一味追求金钱和享乐,使红色信仰被扭曲,红色基因被侵蚀。(38)魏忠胜:《让“红色基因”世代传承》,《湖南日报》2011年7月29日。徐功献、张泽云指出,传承红色基因并不等于将其庸俗化,不能为了一味迎合大众而让意蕴深厚、品格高洁、理想坚定的红色基因裹上庸脂俗粉的外衣,变成哗众取宠、肆意炒作的文化虚无主义,必须正确把握好通俗化与庸俗化的界限。(39)徐功献、张泽云:《红色文化社会化新论》,《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遇到的难题。郭建新强调大众的主流价值认同危机,分析了认同主体、认同客体、认同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产生的影响。(40)郭建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路径与机制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曾建平、邹平林着重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危害。(41)曾建平、邹平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挑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王学俭、李东坡分析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面临的形式化、片面化和简单化问题。(42)王学俭、李东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杨兴林认为,市场经济负效应带来了拜金主义,当下社会发展不公带来了对集体主义价值原则的疑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面临一定的挑战。(43)杨兴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内涵、挑战与抉择》,《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2期。彭小兰、李良成认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社会思潮多元化、媒体融合的多重挑战。(44)彭小兰、李良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治理效能、现实挑战和机制构建》,《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年第1期。吴翠丽认为,微媒体的兴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带来了机遇与挑战。(45)吴翠丽:《微时代背景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力的挑战及应对》,《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8 年第 6期。胡建、何沙沙认为,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面临着政府部门引领力度不够、各红色机构协调配合力不足和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较弱三个层面的挑战。(46)胡建、何沙沙:《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挑战及路径探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以上研究分析了红色基因在传承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过程中遇到的挑战,然而在解决问题方面的理论分析缺乏系统性。很少有从传承红色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间存在挑战的角度进行论述。
五、红色基因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措施研究
第一,红色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顾正虎、龚成主张加强校园红色文化与学校社团建设,增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自我教育意识。(47)顾正虎、龚成:《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丁行高、吴书海主张以红色资源为媒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借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48)丁行高、吴书海:《传承红色基因: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课题》,《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于建华分析了年轻毛泽东的励志精神,认为其精髓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49)于建华:《青年毛泽东励志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年第4期。胡建认为,红色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物质载体与精神载体。(50)胡建:《红色资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期。学生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对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点对象,以学生为样本进行研究,有助于开拓研究思路。但仍需深入研究,系统分析红色基因的育人机制。
第二,传承红色基因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谢承新认为,红色基因滋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以弘扬革命传统的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共筑中国梦。(51)谢承新:《深化党史教育 传承红色基因》,《新湘评论》2020年第4期。贾凌昌、金慧芳认为,以红色基因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52)贾凌昌、金慧芳:《红色基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嵌入》,《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邱小云、周艳红认为,红色文化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有五个维度:提高认知度、增强说服力、提升引领力,拓展影响力、确保后续力,发挥着巨大影响。(53)邱小云、周艳红:《弘扬红色文化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以上成果围绕红色基因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等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待深化,红色基因传承命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元实践视角需要进一步拓展。
第三,传承红色基因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丁恒星指出,落细、落小、落实,是红色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飞进普通民众家的较好路径,传承红色基因要把握好感染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关注措施的实效性。(54)丁恒星:《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7期。该文为建立红色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新思维。红色基因蕴藏于红色家风之中,花佩认为,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开发红色家风的载体作用,挖掘其所具有的丰富育人资源,推动全社会形成把弘扬红色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的理念与实践思维。(55)花佩:《红色家风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联动》,《改革与开放》2018年第15期。该文论述了红色基因传承的具体化,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具体路径,也是二者互构与互鉴的现实结果。马静强调加强红色文化场馆、红色文化广场,拓展红色歌谣、红色戏剧等红色经典的传播渠道,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渠道。(56)马静:《红色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井冈山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何其鑫、向国华、余雪源倡导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媒介,健全培育机制,创新传播方式,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机。(57)何其鑫等:《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以上成果阐述了红色基因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措施,对探索红色基因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载体、机制、方式有一定的启发。但对红色基因的内涵界定模糊,也没有确切分析红色基因传承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精神实质。
六、总结与展望
首先,关于红色基因的研究。近年来,有关红色基因的研究成果较多,为深化红色基因传承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现有研究成果中涵盖了红色基因的概念内涵、价值、传承载体、学科建设等,需要进一步梳理分析。关于红色基因的概念内涵,学界集中于红色基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蕴涵的精神特征和文化表征;关于红色基因的价值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教育、历史的研究视角,其蕴含的价值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关于传承载体研究,包括物质载体与非物质载体,借助于红色文化的开发、传播与和转化,传播红色基因。从深化对红色基因的研究和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求来看,相关研究仍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是对红色基因概念的界定有一定的局限性。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精髓,对红色基因内涵的界定不能仅仅停留在民众的记忆中,对其概念的深化应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对红色基因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内涵的学术讨论,应着重于分析如何对红色基因进行传承,探索出有效的传承路径和策略。二是关于红色基因的研究,学术界在观点上大同小异,对实质性问题的论述有待于进一步深入,需要从实际效果方面拓展研究,丰富研究视角,进一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角度深入挖掘其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因此,需要创新红色基因传承的研究视角,将红色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联系起来,重视红色基因的育人作用,拓宽红色基因的传承路径,将红色基因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借助于多媒体融合技术,积极打造多元传播平台,形成传承红色基因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挖掘红色基因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功能。国内学者对红色基因的价值与功能的挖掘越来越深入,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红色基因的重要价值,也有利于指导民众更好地发挥红色基因的作用。
其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学术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涵、意义、挑战、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基本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者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的研究成果丰富,研究视角多样,研究领域逐步拓展。
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影响、育人价值及其意义等方面,学者对红色基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观点大同小异,需要进一步创新。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深入浅出,有助于民众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也有助于阐述基本价值理念,但是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对爱国、富强、文明的价值观念阐述较多,对民主、自由等价值理念涉及的较少,而这些理念是革命文化中包含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容易产生误解的部分;如何让红色基因深入民众的内心世界中,如何完善机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何发挥模范人物的榜样作用,引导民众的日常行为,转化成民众生活的点点滴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趋于细化与具体化,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在处于社会深刻转型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着一些难题,这些难题在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得以产生并发展。基于这一角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应该基于时代背景,拓宽研究渠道,分析如何有针对性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如何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遇到的现实挑战。
最后,关于红色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拓宽了研究思路。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仍需深入探索。
第一,研究视角需要进一步拓展。纵观学术界对于红色基因的研究,大多是立足于狭义的内涵,缺少对广义红色基因内涵的解读。广义红色基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及影响,较少提及。对于红色基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寻找切入点,应有意识地拓宽红色基因研究视野,深入挖掘红色基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意义。第二,研究现象较为详尽,但研究内容需要不断丰富。关于红色基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术界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大多集中于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对于民众这一参与主体的研究相对较少。充分尊重民众的主体地位是红色基因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因此对民众接受心理的研究也要给予重视,这就需要从民众主体的视角出发,针对民众心理特点全面深入地开展探讨。第三,措施研究充分,针对红色基因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提出的对策研究较多,但很多对策较为碎片化,研究缺少系统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大多是自上而下的设计,容易陷入理想化状态,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一般。以卓有成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为抓手,积极挖掘红色基因的内涵,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形成优化发展的机制,促进研究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