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精神推动新时代党的工作作风建设效用探析
2023-01-05李高东
李高东
工作作风是党的作风最直接、最直观的反映,是党的作风的集中体现与关键所在。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工作作风好,党与群众的关系就日益密切,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反之,什么时候党的工作作风问题突出,党与群众的关系就日渐疏远,党的事业就难以有效推进。“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如火如荼的斗争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对于新时代加强党的工作作风具有重要启迪意义。以新时代党的工作作风亟待加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切入点,探讨苏区精神对新时代党的工作作风建设的价值与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区精神与党的求真务实作风
“求真”,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把握事物的本质;“务实”,就是在正确理论指引下,去不断实践。求真务实作风是苏区精神的重要内涵,是其精髓所在,它深刻反映了苏区时期党的思想路线与工作作风,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基础。苏区时期党的求真务实作风,对于新时代加强党的工作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苏区时期党的求真务实作风实践
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国情,认识农村和农民问题,是获取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先决条件。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社会实践,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逐渐形成了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从而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重视调查研究。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毛泽东非常注重社会调查,认为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了解中国社会,探寻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他曾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努力终生,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才完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列宁、斯大林也同样作了许多调查。中国革命也需要做调查研究工作。”(1)毛泽东:《关于农村调查》(1941年9月13日),《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毛泽东不仅积极倡导,而且身体力行,时至今日,赣南闽西许多地方,都留有他调研的印迹。1929年3月,红四军刚攻占长汀,他就在汀州的“辛耕别墅”驻地,召开有裁缝、佃农、师爷、衙役等参加的调查会,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及风俗民情。4月,红四军移师兴国,毛泽东立即到县城查阅县志,同时向群众了解兴国的历史与现状。1930年4月,红四军来到会昌,毛泽东在筠门岭召开了染布、木工、裁缝、理发等手工业者代表座谈会,调查了解手工业者生产和生活状况。10月,毛泽东在新余县罗坊镇召开了兴国县农民座谈会,深入了解兴国土地革命后农村经济与政治状况。这一时期,通过系列调查研究,毛泽东先后撰写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木口村调查》《长冈乡调查》等调研报告。在毛泽东的影响下,苏区党内逐渐兴起了调查研究之风。时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张闻天曾在《区苏维埃怎样工作》一文中,强调区苏维埃干部要搞好调查研究工作。他指出,区苏维埃干部巡视时,“不能坐在乡苏机关里,听一听乡苏主席的报告,抄一些数目字,就算完事。这种官僚主义的巡视,对于实际工作,毫无帮助。”而应该“首先同个别的同志谈话,主要的再到各村去同村的主任副主任以及个别的代表或群众谈话,倾听每一个同志所发表的意见,仔细的将所得材料加以分析,然后同乡苏同志共同商量,提出具体意见,准备必要的的会议来讨论具体的工作,与推动该乡的工作的进行”(2)《张闻天文集》第1卷,中央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90页。。
依据现实出政策。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依据客观实际制定正确的政策,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取得胜利重要因素。苏区时期,党依据客观情况,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及时修订农村土地政策,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土地革命中,为了消灭土地私有制度,中国共产党作出明确规定:禁止土地买卖和出租。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以防止农村再次贫富分化。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有一定的不足。其原因是,土地革命后,一些老弱病残的农民和红军家属,尽管获得土地,但由于缺乏劳动力,无力进行耕种,无法享受土地革命带给他们的红利。禁止土地买卖与出租,也就意味着他们所分得的土地只能闲置,由此造成这部分家庭经济生活依然得不到提高。中央苏区党组织通过调查了解这些情况后,迅速改变先前的土地政策,允许土地自由出租与买卖。这种从现实情况出发调整土地政策的措施,解决了部分农民的生活困境,从而赢得了农民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1931年3月,赣东北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颁布了土地法令。赣东北苏维埃土地政策规定,中农土地基本不动,在充分保障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的情况下,地主富农也可以分配一份土地,给他们以生活出路。中央巡视人员到赣东北苏区发现这一情况后,认为赣东北党组织违背了中央“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政策,执行了“富农路线”,犯了“调和主义”错误。针对这种质疑,方志敏等赣东北地区党政领导从客观实际出发,坚决抵制中央的“左”倾做法。方志敏指出:“不要以为中央苏区怎么办我们就应该怎么办。中央苏区有中央苏区的情况,我们有我们的情况,不分情况地乱办,只会把事情办坏。”(3)罗时平、裴建勤:《方志敏思想与精神品质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总之,苏区时期,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坚持下去,是由于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倡导并带头奉行求真务实的理念与作风,在于苏区各级党组织践行了这一作风。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党和红军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
(二)苏区时期求真务实作风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苏区精神启示我们,求真务实是党的各项事业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弘扬苏区精神,力戒形式主义,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践行苏区精神,注重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4)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求是》2018年第1期。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社情民意。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在调研过程中,既要调查机关,又要调查村社;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剖析典型,又要把握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开展得比较好、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要掌握尽可能丰富、真实、准确、系统而全面的信息材料,从根本上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防止和减少工作的失误,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践行苏区精神,从实际出发开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求真务实是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5)习近平:《在纪念刘华清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9月29日。党员干部要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根本上消除形式主义。任何地区和单位,在工作部署,制定计划方案时,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如果方案部署与实际不符合,必须坚决纠正。基层单位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因地制宜,把上级的部署和指示与本部门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如果上级的部署与实际不相符,要及时反映汇报,不要盲目执行。对于先进经验,也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找出经验中对自己有用的、适合自己特点的东西加以借鉴和应用,不能照抄照搬。
践行苏区精神,慎始敬终抓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落实是做好工作的关键环节。好的思路、好的政策、好的措施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在狠抓落实上下工夫。“在贯彻落实上,要防止徒陈空文、等待观望、急功近利,必须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抓实、再抓实。”(6)习近平:《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7页。因此,党员干部要把落实工作看作锻炼和考验党性的平台,把落实工作看作是履行职责的底线要求。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久用力,久久为功。
二、苏区精神与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是指党与群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党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方式。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群众,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党。苏区时期,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人民群众跟党走,由此形成水乳交融、生死相依的亲密关系。苏区时期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作风,对于新时代党的工作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苏区时期党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实践
列宁指出:“不接近群众,就会一事无成。”(7)《列宁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43页。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最大范围地发动群众,巩固并扩大红军,支持长期的艰苦斗争,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扩大苏区且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在于共产党人真心为人民谋利益,密切联系群众,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动员人民行使政治权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苏维埃政府中的一切负责人都由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在群众监督下工作。建立苏区民众自己的政权,最重要的环节是通过民主选举,组织苏维埃政府。在组建各级苏维埃政权时,选举前的宣传与动员是保证选举质量的必要前提。为此,苏区党的各级组织通过召开动员会、开办训练班、组织宣传队等方式,进行选举动员,提高苏区民众的民主意识与政治觉悟。通过民主选举,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建立起人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的政府。苏区的选举运动,使人民群众第一次学会了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激发了他们参与政治事务的热情,加深了他们对苏维埃政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解决群众的民生问题。苏维埃政府作为苏区民众自己的政府,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第一要务。毛泽东指出,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8)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43年1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139页。。党在苏区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民生。首先,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党在苏区领导群众发动了土地革命,改变了不合理的土地关系,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由此焕发出极大的生产热情,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其次,保护工人利益。苏维埃政府规定,苏区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要求雇主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政府设立劳动检查所,检查雇主是否违背苏维埃劳动法;设立劳动法庭,对雇主的违法行为进行制裁;设立劳动介绍所,资本家用工需要到介绍所招募,防止资本家对劳动力的操纵,保护产业工人。再次,积极谋划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由于大多数青壮年参军参战,苏区劳动力十分短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维埃政府积极组织耕田队开展耕田合作互助运动,同时还组织劳动力互助社和劳动合作社,有效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
领导干部深入到群众中。作为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曾多次强调,苏维埃干部要到人民中间去,和群众打成一片,帮助他们解决困难。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调研,请了几个农民来座谈,开始他们都很疑惧,都缄口谨言,小心应对。为了打消他们的疑虑,毛泽东就先和他们拉家常,并请他们吃饭,晚上还送被子给他们睡觉。乡亲们被渐渐地感化,变得无拘无束,无话不谈、其乐融融,好像家人一样。1931年10月,毛泽东在才溪乡走访调查时,发现村民陈美兰家遭遇火灾,家境非常困难。于是,毛泽东连夜召集乡苏维埃干部开会,讨论解决陈美兰家的难题。次日,乡干部便动员群众出工出料,帮陈美兰家建房子,毛泽东也亲临现场,亲切地和群众交谈。几天后,房子盖好了,陈美兰逢人就说,共产党干部就是好。在毛泽东的带动下,苏区的党员干部,都积极融入到群众中。1932年春,刚刚上任的江西省委书记李富春就到兴国县的江背、鼎龙等地,进行社会调查。李富春下乡时,时常背着一个米袋子,一头装大米,一头装辣椒。每到一个地方,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详细了解各地农业生产、阶级关系、党团工作等。白天住在老百姓家里,吃着自己带来的粮食,晚上与老百姓睡在一起。李富春在担任江西省委书记期间,走遍了辖区的每一个县,深入了解各地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状况,发现了不少需要处理的问题,并及时予以指导解决。
苏区时期党员干部铭记党的宗旨,开展土地革命,关心群众生活,发展各项事业,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给苏区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福祉。真心换真情,出于对党的恩情的报答,苏区人民誓死紧跟共产党,参军参战,拥军支前,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二)苏区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启示
苏区精神启示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生命线。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忘记了人民,脱离了群众,我们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页。党员干部要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践行苏区精神,站稳群众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页。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要切实把人民情怀和群众路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心中有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忠诚担当,身体力行。要时时为人民着想,处处为群众谋利,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要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团结不团结、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践行苏区精神,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群众工作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我们党靠群众工作起家,同样靠群众工作实现长期执政。”(11)习近平:《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1期。是否重视做群众工作,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是衡量党员干部政治上合格与否、工作上称职与否、领导能力强不强的一个基本标准。为此,党员干部要从政治高度上认识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站位与工作能力;在真心实意向人民学习过程中,不断拓展自己的工作视野与工作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在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教育,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持之以恒地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久久为功中祛除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要善于以群众为师,甘愿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永远做群众的学生,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从群众身上汲取战胜困难和继续前进的精神力量。
践行苏区精神,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新时代面临着新任务,党员干部只有创新工作方法,走好群众路线,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引领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学会做群众工作方法,从基层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12)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0—11页。为此,领导干部要经常走出办公室,到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去,如农贸市场、学校医院、办事窗口等,以普通群众的身份,切实体验群众办事是否方便快捷,政府为群众办事的效率是否快速。再次,要扎实蹲点调研。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基层呆几天、到村庄住几日,把问题捞上来,把服务送下去,把对策搞出来。要常态化地开展“连心”活动,领导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而且要“心到”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到基层、调查研究走基层、宣传政策进基层,与群众面对面,真心实意地帮助解决问题。
三、苏区精神与党的艰苦奋斗作风
艰苦奋斗是指不畏艰难困苦,奋发图强,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甘于奉献的斗争精神。艰苦奋斗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也有他的作风,就是:艰苦奋斗!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家的作风。”(13)《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2—2133页。苏区时期,党员干部充分发扬艰苦奋斗作风,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在苏区谱写了感人至深的诗篇,展现了共产党人卓越的政治品格。苏区时期党的艰苦奋斗作风,对于新时代力戒享乐主义、反对奢靡之风,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苏区时期党的艰苦奋斗作风实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的围困政策,苏区粮食等战略物资非常匮乏。共产党人面对重重困难,毫无畏惧,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从而不断赢得革命胜利。
政府精简高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后,驻在瑞金叶坪,整个机关仅用一栋祠堂,共532平方米,每个部门只有一间房子办公。机关的干部们都是办公室兼卧室,房间摆设极为简单,生活标准十分低下。而正是这样一个十分简朴的机构,维持着全国红色区域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毛泽东曾自豪地对各部门的负责人说:“我们的办公室虽然小了点,但是,我们的中央政府,恐怕是世界上最精干的。……我们的办公室,主要应该在田间地头,在军队战场,在实际工作中,那才是我们真正的办公室。”(14)史全伟:《毛泽东与艰苦奋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干部廉洁从政。在烽火纷飞环境下,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保证革命战争的供给,苏区从中央主席到县、乡苏维埃干部都没有薪水,只有维持最低生活的“伙食费”。县以下的苏维埃干部大多是当地翻身农民,他们积极投身革命,自愿为工农群众服务。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不仅没有领取公家发的伙食费,反而还从家里背米到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去办公。红军长征后,刘启耀曾一度与组织失去联系,他宁愿讨米度日,也没有动用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留下的价值万元的黄金。1937年,当他与江西临时省委取得联系后,立即把黄金全部上交给临时省委,同志们称他为“腰缠万贯的讨米人”。赣东北省苏维埃主席方志敏,曾经经手革命款项几百万,他把这些资金全部用于革命事业,自己没有动用过公家的一分钱,唯一财产就是“几套旧的汗衫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15)田延光、林多贤:《苏区精神永放光芒:第二次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论文集》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版,第217页。。
节约蔚然成风。随着苏区的扩大和反“围剿”战争不断进行,各种开支大量增加,苏区财政入不敷出的困境日益严重。为此,1932年2月17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刊登了《中央人民委员会通令》(第3号),要求各级政府和群众团体立即展开节省运动,所有的经费开支必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工作人员一律裁撤,一张纸、一支笔、一滴油都不要浪费。同时,《红色中华》发表文章,要求在苏区努力发展生产、开展节约运动、反对贪污浪费。1933年3月,《红色中华》又号召苏区立即开展节省一个铜板、退还公债、减少伙食费的运动。1934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机关博古、陈云等23位同志联合署名倡议:“(一)每天节省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饭,好打胜仗;(二)今年公家不发给我们热天衣服,把这些衣服给新战士穿。我们要求其他从白区来的同志,和在苏区分了田的同志,都同我们一起,来响应红色中华的节省号召!”(16)邱小云:《苏区精神》,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年版,第153页。由于苏区领导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入到这次节省运动,使得这次节省运动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中央苏区军民打破敌人的封锁,争取军事斗争的重大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苏区所倡导的艰苦奋斗作风,不但极大地改变了苏区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同时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17)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185页。
(二)苏区时期党的艰苦奋斗作风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艰苦奋斗实践,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苏区精神启示我们,艰苦奋斗是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制胜法宝。“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根基。”(18)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00页。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弘扬苏区精神,践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践行苏区精神,时刻铭记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思想品德。在物质财富越来越充足、人民越来越有条件享受富裕生活的今天,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53页。。因此,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把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作为践行本职工作的座右铭,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勤政为民的标准,把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方式、立场作为衡量职业道德的一把尺子,时刻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践行苏区精神,以艰苦奋斗的作风严于律己。共产党员作为一个特殊的标签,不能把追逐个人利益作为自己的目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是一辈子的事情,经常照镜子、排邪气,清除思想上的霉菌,才能经得起各种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要“自觉弘扬中华民族和我们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20)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学习时报》2010年9月6日。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心系人民,始终把艰苦奋斗、尽职尽责,真心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践行苏区精神,以艰苦奋斗的作风干事创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知难而进,埋头苦干,把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的精神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21)习近平:《扎扎实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学习时报》2012年3月5日。全体党员干部,要谨记自己的职责,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诚心诚意地做人民的公仆。真正做到“两个务必”,多想发展大事,多问人民疾苦,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思路、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与归宿。要勤奋工作,对本职工作做到认真细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按时完成本职及上级交给的任务。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用自己的全部精力,严格履行本职位的义务,担负起职位的责任。只要是于国于民有益的事,就应不怕风险和困难,以对党和国家、对政府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去担当风险,战胜困难,获取成功。
历史和实践证明,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倡导并力行的“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对中国革命的成功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2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53—254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弘扬苏区精神,践行“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与享乐主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与群众同心同德,以凝聚起人民大众的磅礴力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