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重庆市涪陵区促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蚕业发展的对策

2023-01-05冉德强夏菊冉从成尹述华

蚕学通讯 2022年3期
关键词:涪陵区蚕业蚕茧

冉德强 夏菊 冉从成 尹述华

(重庆市涪陵区经济作物发展中心, 重庆 408000)

重庆市涪陵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重庆市中东部,境内分为沿江丘陵低山区、坪上低山带坝区、后山区,全域面积2 941.46 km2,耕地面积67 045 hm2,有27个乡镇街道,人口114万。涪陵区栽桑养蚕的历史悠久,1995年蚕茧产量达5 400 t,蚕桑产业成为农业特色产业之一。近几年来,涪陵区的蚕桑产业围绕产业扶贫,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多元化发展,蚕种发放量、产茧量保持在重庆市各区县前列。然而,与广西、四川等地的重点蚕区发展态势比较,涪陵区的蚕桑产业在产业的转型升级方面相对缓慢并存在较突出的短板。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涪陵区蚕桑产业现有的基础、优势与问题,以提高现代山地特色高效蚕业发展水平为思路,精准出台各项措施,促进蚕桑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1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蚕业的主要优势

1.1 良好的产业基础

涪陵区的蚕桑产业具有一定规模,现有18个乡镇、108个村栽桑养蚕,养蚕农户1.22万户,已投产的桑树有3 800万株,桑园面积3 733 hm2,其中1.5 hm2规模以上的蚕桑基地75个。2021年,全区共发放蚕种6.73万张,生产原料茧2 582 t,蚕业总收入1.27亿元,其中蚕农售茧收入0.98亿元,蚕茧产量约占重庆市蚕茧总产量的20%。

1.2 成熟的发展模式

一是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模式[1]。近几年,涪陵区地方政府抓住国家“放、管、服”改革机遇,引导蚕桑生产能人及社会投资者创办蚕业公司、蚕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培育“生产物资供应→小蚕共育→蚕茧收购→蚕丝被加工销售”全链型蚕业公司5户、“生产物资供应→小蚕共育→蚕茧收购”长链型蚕桑合作社6户、蚕茧收购流通型蚕桑合作社5户、家庭农场10户、小蚕共育专业户69户(其中有智能化小蚕共育公司2户)。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激发了市场活力,在促进产业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有融合发展模式。涪陵区积极推进“蚕桑+”产业模式融合发展,在抓好既有的“桑+榨菜”套作模式的同时,拓展了“桑+畜”“桑+旅”“桑+药”“桑+粮”等融合发展模式,例如近年来与重庆海林生猪发展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开发 “涪陵桑叶黑猪”。2021年,全区“桑+榨菜”套作面积达3 000 hm2,建立“桑+旅”基地4个,覆盖140 hm2桑园;“桑+畜”“桑+药”“桑+粮”模式涉及桑园面积960 hm2。目前,“桑+榨菜”套作模式已成为涪陵蚕桑产业的一张名片。

1.3 较为稳固的生产基地

2021年,涪陵区有缫丝企业1家,年产茧250~500 t的镇1个,500 t以上的镇2个,年产茧50 t及以上的特色村19个,年养蚕10张种以上农户有4 193户。其中,珍溪镇全年发种4.55万张,产茧1 553 t,为重庆市蚕桑第一镇。

2 影响现代山地特色高效蚕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2.1 大环境压力制约产业发展

一是面临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自2020年受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复苏步伐缓慢,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国际丝绸市场需求不振,对有效扩大出口带来严峻挑战;国内经济形势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国内丝绸消费市场增长乏力,对蚕桑产业建基地、稳增长、促发展带来不确定性。二是人力资源紧缺。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主要劳动力逐年减少,农村新生劳动力基本不愿从事传统的蚕桑生产,“老龄蚕业”现象突出。三是产业用地矛盾突出。随着城市化发展,农业用地日趋紧张,建设养蚕大棚、专用蚕房设施用地难度增大,制约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四是生产资料价格刚性上涨。劳动力、蚕种、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上涨,直接影响了栽桑养蚕生产效益,不少地方出现弃桑弃养现象。

2.2 蚕业基础投入不足成为发展短板

一是桑树久未更新换代。据调查,涪陵区桑园内的桑树大多栽植于19世纪80~90年代,经过多年剪伐采叶以及常年的病虫害危害,树体衰老严重,树势减退的桑树占总量的70%,成为困扰蚕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良性发展主要短板。二是蚕业基础设施陈旧,投入滞后。涪陵区专用蚕房、小蚕共育室、消毒机具、优良蔟具以及蚕茧烘炕设施等配套投入严重不足,导致蚕桑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三是缺少对从业人员的培训,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多数蚕农学习新技术、饲养新品种的能力较差,从而制约了蚕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发展。四是蚕桑生产技术创新动能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引进桑、蚕新品种及新技术相对滞后,主推品种与技术已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再就是体制机制创新动力不够。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还未能与蚕农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利益连接机制。

2.3 产业能级低使其在行业的竞争力弱

一是产业规模较小。蚕桑产业收入目前仅占涪陵区农业总产值的1%,整体规模相对较小,未能引起政府的重视而增加投入。二是基地建设质量不高。涪陵区适宜栽桑养蚕的区域发展滞后,后山坪上适宜区域的蚕桑生产规模小,蚕茧产量仅占全区的5%,生产布局多在沿江丘陵高温多湿的蚕区,产茧量占涪陵区95%左右,使涪陵区的蚕茧质量整体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蚕桑基地集中度较小,离“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布局还有较大差距,集约化、规模化亟需加强。三是市场主体实力不强。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弱,产业带动能力不强;新型经营主体处于初创阶段,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参与市场竞争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弱。四是产业链不完善且生产规模小。涪陵区仅有1家缫丝企业,且只有自动缫丝机1 600绪,生丝年产能60 t;从事蚕丝被加工经营主体5户,年加工能力为6 000余床;桑叶面、桑叶茶、桑果酒、桑枝食用菌等产品未形成市场规模。四是品牌创建滞后。涪陵区蚕业经营企业开发新品种和创建品牌的意识不强,全区仅注册蚕丝被、生丝商标5件,品牌影响力和带动效应不强。

3 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蚕业发展的措施

3.1 突出发展定位,切实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统筹推进产业发展。(1)要突出产业发展定位。充分利用涪陵区蚕桑产业有较好产业基础,蚕茧产量、蚕农收入位居重庆市区县前列的优势,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将蚕桑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同步规划和同步推进,在现有农业 “2+x”产业体系中,实现升位发展,确立为继榨菜、中药材之后的骨干主导产业。(2)突出区域发展重点。要综合考虑涪陵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现有蚕桑产业发展基础,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布局要求,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区域优势明显的“1+5+N”特色蚕桑产业基地,即打造沿江蚕桑产业带,重点建设珍溪、百胜、南沱等沿江特色蚕业乡镇;抓好后山区域蚕桑扩面增量发展,重点打造新妙、增福后山乡镇优质蚕茧生产基地;按照“大产业小单元”模式,重点打造一批具有良好产业优势和产业基础的特色高效蚕桑产业示范村。

3.2 注重发展质量,切实抓好产业基础建设

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利时机,积极做好补短板、强弱项等基础性工作,提高蚕桑产业发展质量。(1)补齐桑园基础优化的短板。在现有丘陵山地条件下,按照相对集中、适度规模的原则,支持家庭农场和养蚕大户适度规模发展,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经营;家庭农场桑园规模原则上不超过4 hm2,养蚕大户桑园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 hm2;积极推行桑园宜机化、省力化、良种化改造,重点推广强桑系列、农桑系列、嘉陵系列等主推优良桑品种,促进桑树更新换代。(2)补齐养蚕基础设施的欠帐。积极抓好政策配套,支持蚕农、新型经营主体抓好专用蚕房、小蚕共育室、消毒机具、省力化蚕台、优良蔟具以及蚕茧收烘设施等配套建设,重点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创建智能化小蚕共育公司、智能高效蚕茧收烘和高效节能环保蚕丝被加工设施设备的更新升级,提升产业装备水平。(3)强化品牌建设。支持经营主体抓好蚕桑新产品开发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蚕茧、蚕丝被和生丝的品质,力争注册蚕茧商标1件、蚕丝被商标5件,将“织绿”牌桑蚕丝品牌培育成为全国品牌;抓好绿色食品认证,注册“涪陵桑果酒”“涪陵桑叶黑猪”“涪陵桑叶茶“等商标。(4)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抓好蚕农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能力,抓好新型经营主体技术应用、经营管理等综合能力的培训,推进蚕桑产业向着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方向发展。

3.3 突出产业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市场主体培育

(1)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江浙等地有实力的茧丝绸企业参与涪陵区优质蚕桑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丝绸加工配套发展,形成有龙头支撑、有丝绸工业配套、有蚕业小微企业和蚕桑合作社共同协调发展的局面。(2)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重点抓好蚕业小微企业和蚕桑合作社组织建设,支持仁义织绿、韩槟、熠浤、喜锦、联航等蚕业公司,以及甘田湾、石坝嘴、花地等蚕桑合作社练好内功,引导其规范发展,做大做强。(3)扶持培育蚕桑经营大户。建立和完善蚕桑经营大户扶持发展政策,在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帮扶;鼓励养蚕技术能手流转桑园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和现有撂荒桑园的有效利用率。(4)抓好体制机制创新。鼓励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市场纽带作用,与蚕农建立“公司+农户”“蚕桑合作社+农户”等关联模式,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3.4 抓好产业链建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按照延伸产业链、补齐产业链短板的思路,推动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1)抓好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延伸产业链。充分挖掘蚕桑产业绿色生态健康的天然优势,继续抓好“桑+榨菜”套作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桑+粮”“桑+畜”“桑+果”“桑+茶”等种养循环经济,全面提高产业综合效益。重点抓好桑叶、桑果、桑枝条等大宗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桑叶茶、桑果酒、桑叶面、桑枝食用菌等的产业化。充分利用桑树具有的特殊生态功能,在后山坪上区域开展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建成一定规模的生态桑、饲料桑基地,积极推动饲料桑产业化;支持罗云乡利用现有蚕桑基地与重庆海林生猪养殖公司合作,共同推动饲料桑产业链建设。(2)抓好丝绸加工生产,补齐产业后端链的短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蚕桑丝绸产业转移,引进织绸、绢纺、真丝针织等加工企业,补齐产业链短板,通过丝绸加工带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3)抓好“蚕业+乡村游”,开拓新型经营模式。支持康氏家庭农场和虹锦蚕桑合作社创建优质、标准化的果桑基地,做亮涪陵葛亮山桑椹采果节;引导仁义织绿、韩槟、熠浤、喜锦、联航等经营主体利用自身优势,打造“蚕业+乡村游”的新亮点、新基地。

3.5 强化配套支撑,提高产业发展保障能力

(1)强化科技支撑。坚持走“科创+产业”发展之路,通过智慧赋能、人才赋能,提高产业发展质量。积极争取西南大学、重庆市蚕业总站、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技术支持,积极参与重庆市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围绕涪陵蚕桑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补短板,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2)强化组织支撑。加强区乡两级对蚕桑产业的组织领导,加大乡镇蚕桑发展考核权重,完善考核激励机制。(3)强化服务支撑。重视蚕桑产业“老龄化”问题,积极支持各种形式的产业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给予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平等发展权利,在蚕桑产业全程社会化项目上同等对待,同一标准支持,实现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共同为产业提供优质的全程社会化服务。(4)强化政策支撑。整合政府财政资金,建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重点支持蚕桑新技术培训、蚕桑生产基地建设、新品种引繁试验、设施设备改造等。

猜你喜欢

涪陵区蚕业蚕茧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涪陵区农学会召开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推广培训会
众志成城 迎着困难勇战疫情
——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战疫窥斑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分析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