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你的“前任”
2023-01-05临沧市第一中学李新军
临沧市第一中学 李新军
每年都会听到中途接高三的部分老师抱怨:这届学生太差了,远不及上一届……听着这些言论,我似乎看到了前任老师极度凄楚的表情。
作为教师,换班是经常遇到的事。如何对待前任老师,是一门学问。
“现任”总不满意“前任”的原因大概有三:
一是功利虚荣之心作祟。把原来的班级说得越差,越不堪,如果自己接手后没有改观,对不起与我无关,责任一切在“前任”。如果成绩有提升,转变大,那证明自己功劳很大,能力无穷,比“前任”厉害多了。所以,或多或少是有意而为之。当然,也有老师就是随口一说,不见得有不可告人的心思。
二是不懂教育及学生成长的规律。这些老师刚带完的高三学生,是经过一年系统强化训练的,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思维,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具备参加高考的能力水平。接下来再带的这届,是刚从高二升上来的,他们只有高二的能力水平,很多方面不及已毕业的高三学生。可现实中,长时间身在高三的老师们却忘记了这一规律。
三是不懂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年复一年地研究本学科,随着教龄增长,自身的学科知识是不断增长的。随着自己知识体系的不断拓宽、加深,会觉得学生知识能力一届不如一届。同时,刚带完高三,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以及教学感觉,还停留在高考冲刺阶段。这一点,有时很多教师是不去思考的。所以,总是感觉落差很大。
这些不恰当的认识如得不到及时纠正,于学生、老师都是极为有害的。于老师自己,因为觉得学生差,就会在言语、态度中表现出对他们的蔑视,不能用赏识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对于学生,天天置身于受鄙视的课堂中,自信心会受打击,不利于快速适应新环境。同时,常将学生的不堪归罪于“前任”,将成绩据为己有,也会导致同事关系极度紧张。
那么,应该怎样妥善解决此问题呢?
一是常怀感恩心,不甩锅居功。有这么个生活常识,一个人肚子很饿,吃第一个馒头觉得还很饿,吃第二三四个还是不饱,直到吃第六个馒头才饱。这个人当然不能将饱的功劳全归功于第六个馒头,如果没有前五个馒头做基础,吃第六个馒头时能有吃饱的感觉吗?常识如此,学生的知识、技能积累也如此。学校不能将高考的成功,全归功于高三,而把失败归罪于高一、高二,甚至是初中。
人们对遇事甩锅、将所有功劳据为己有的行径是极痛恨的。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他们疾恶如仇,好汉眼里掺不得沙子。不论他们当时与老师有着怎样的不和谐,但人都是念旧的,如果“现任”老甩锅给“前任”,居功自傲,学生会很反感,是极不利于班级发展的。
二是客观评价,不偏不倚。一个学校,要有良性且长远的发展,领导对教师教学业绩的评价就要客观公正。既要能看到高三教师奋战高考的不易,也要能看到高一、高二教师打基础的艰辛。如若大会小会上领导都责备高一、高二年级教师,只会让那些勤勤恳恳、认认真真打基础的教师寒心。一个人,汗干了,可以再出;血凉了,可以再热;心寒了,就难办了。
一所高中学校,只有树立起高一、高二、高三“一盘棋”的理念,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考评制度,科学考核、评价所有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业绩,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是欣赏“前任”,但言其好。对自己的“前任”,要善于发现并欣赏他们的长处,并且要让学生感觉到。我从文科班调到理科班时,就当着学生的面客观地分析了自己哪些方面不如之前的班主任,如我们班的卫生工作做得好,教室评比一周全是A,是得益于高一时培养的良好卫生习惯。我从不在学生面前说一句对“前任”不敬的话,我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高中生有自己的判断,假装是很容易被他们看穿的。见我对“前任”如此感恩,他们也对我充满了敬意,班级就迅速走上了正轨。
再想想,即便是从高一学生进校一直带到高三,难道我们对自己的工作就百分之百满意了吗?不尽然吧,我自己的经历即如此。远的不说,就拿今年的文科班来说,各项工作都差强人意。先是自己身体的原因,对学生督促不到位,导致学生的卫生习惯、进教室学习习惯养成不是很好,执行力不强。因体力不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到位,致使班级后六分之一的学生学习跟不上,保持率、巩固率都达不到预期。我自己都不满意,又怎能让他人满意?
如此看来,确实印证了那句话“教育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无论是谁,教哪个年级、哪个班,都会留有遗憾,都有不满意之处。明白了这些,我们就会对“前任”多一份包容,多一份敬意。如此,于自己、于学生和“前任”皆是美事。教师间、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也会逐渐恢复。
四是辩证借鉴,实行“拿来”。面对“前任”的方法及所用之人,“后任”大致有两种极端的做法:一是不问青红皂白,全盘否定;一是不问是否合适,全盘接受。两者正如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一文中批评的两种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正确的做法也应如鲁迅先生所说:“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就是要认真分析研究“前任”的做法哪些是科学的、合理的;他任用的人,哪些是有真才能、能干事、能管班级的。这些我们要继续使用,并且推而广之。对于那些不合理、低效、学生反对较多的管理方法,则应果断抛弃。
科学“拿来”的前提,是“现任”要能沉着辨别“前任”的类型。“前任”大致因三种情况成为“前任”:一种是因工作成绩不令人满意,或领导觉得他不适合带那个班级,将其换了;一种是某些班级成绩出问题,将某个较优秀的老师调去;还有一种是学校自然轮换,不存在惩罚、不认可等因素。知道“前任”之所以成为“前任”的缘由,接受新班级时,我们才能在尊重“前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如果去接手的班级“前任”确实很优秀,那么,“现任”的压力就无比巨大。我们要做的是借助“前任”的力量,用好“前任”重用的班委、课代表,让学生明白人和人、教师与教师之间自是有差距的,自己一定努力,不辜负之前的老师,也让学生树立此种意识。这样,学生自会慢慢接受“现任”。面对强大的“前任”,如果“现任”不自信,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不承认“前任”的功绩,甚至动辄咒骂,那情况会越来越糟。如是“前任”因成绩、管理的原因被换,“现任”的压力倒不是很大,最需做的是弄清班级存在问题,迅速凝聚人心,转变班风、学风。一般来说,自然轮换的班级“前任”与“现任”之间,学生层面不会存在太大的抵触情绪,按正常的方法接管即可。
再想,何止教书育人需要有善待“前任”的智慧,人行天地间,何事、何职业不需要此种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