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本硕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探索和思考
2023-01-05王怀栋牟雅韬常吐雅薛海峰
王怀栋,李 明,牟雅韬,常吐雅,薛海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109)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需要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1]。2021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2]。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完成从职业教育大国迈向职业教育强国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从追赶到跨越的战略目标,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强国[3]。
本文以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对学院建设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了实质性的探索和实践,以期为现代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学院发展历史
学院历经内蒙古五七干校、内蒙古农牧干校的历史变迁,1985年划归内蒙古农牧学院,正式成立内蒙古农牧学院分院,以培养专科职教师资人才为办学目标。1994年开设农艺教育、畜牧兽医教育、会计教育等专业的职教师资本科专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所培养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人才的职业院校。1997年经教育部批准,学院命名为内蒙古农牧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是自治区建立最早的一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学院更名为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被教育部遴选为第一批全国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06年学院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09年3月,学院经自治区批准为准厅级单位,2013年成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并于2018年通过验收[4]。
2017年,学院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专业(集群)转型试点院校,9个专业集群的本科专业被批准转型为应用型本科专业。2019年,学院获批农业管理、旅游管理和艺术三个学科类别(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并于2020年首次招生,2021年获批农艺与种业、食品加工与安全两个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点。经过35年建设发展,学院人才培养层次实现了由高职专科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提升,是自治区第一所构建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各层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院校[5-6]。
二、学院办学发展现状
(一)办学规模和专业学科设置
学院有9系3部共12个教学单位,有全日制在校生912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4人,本科生6067人,专科生3007人(不含4711名高职扩招学生)。学院坚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办学,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并完善了“招生—培养—就业创业联动机制”,科学设置并动态优化调整专业。学院现有农业管理、旅游管理、艺术、农艺与种业和食品加工与安全5个硕士学科点,建设了9个专业群共57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23个,高职专科专业34个,每个专业群专业数量在3个以上,形成了以农牧类专业为重点,农、工、经、管、文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学院已形成较为成熟和系统的“中—高职衔接”的分段贯通模式、单独招生模式、“中—本衔接”的分段贯通模式、协议“专本衔接”的“3+2”模式、“本—硕衔接”的“免推”模式。
(二)基础条件和设施
学院占地5000亩,建筑面积35.58万平方米,图书94.18万册。学院建有以“中国·敕勒川现代农业博览园”为主体的综合教学实训科研平台,2018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包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2020年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2020年被自治区科技厅批准为“内蒙古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学院现有30个校内实训基地,与正大集团、吉利集团、圣奥集团等187家企业密切合作,校企合作建立了105个校外实训基地,具备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就业等功能。2019年,学院“内蒙古特色果酒系列产品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获批为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2021年,学院“马文化与马产业研究中心”获批为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培育基地。
(三)师资队伍
学院专任教师总数474人,其中在编在岗专任教师383人。在编在岗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5%,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2人。在编在岗专任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或近五年累计不低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为63%。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6名。学院教师中1人被聘任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被教育部评为2020年第十二届“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获2016年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金教鞭奖”优秀奖,1人入选自治区“511人才培养工程”,2人被评选为内蒙古自治区社科理论界青年拔尖人才,67人具有国外访问学者或出国(出境)学习培训经历。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4人、教坛新秀4人、优秀教师2人,自治区黄炎培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各1人。
(四)人才培养
开展职业教育初期,学院创造性地开发出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一体两块”人才培养模式,首次将“实验实训模块”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形成了循序渐进式、全程工序式、岗位见习式三种实训教学模式;进入新世纪,学院创新总结出“全程定岗、四步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形成链条式实训流程,进行了工学融合教学模式的新探索,以上两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55.81%,顶岗实习6个月以上。
学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30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其中,产教融合发展项目27个,职业教育集团1个,产业学院2个,主要包括:2015年与中国马业协会、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合作共建了运动马学院,并于2019年发起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马产业人才培养教育联盟,打造中国马业人才培养高地。2016年与包头市土右旗共建“中国·敕勒川现代农业博览园”,已投入4亿元建成了高标准农田、现代设施园艺、生态经济林果、智慧牧业及运动马文化产业、食品加工及安全检测五个实习实训、科技示范区,并带动土右旗申报成为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和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2018年与包头市鑫昱达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行现代学徒制实践。2019年与元泰丰(包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作物试验产教融合项目。2021年与逸马集团实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连锁经营方向)共建项目、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和“1+X”证书试点与推广项目。学院已开展本科教育专业有合作稳定规模以上的企业26家。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
学院近五年累计立项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18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民委项目、文化和旅游部项目等15项;自治区草原英才项目、自然基金项目、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教育厅高校产学研创新平台项目、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自治区社科规划办项目、自治区社科联项目、自治区民委项目等103项。学院是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职教师资培养基地、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具备承担“自治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资质,是国家和自治区两级职业技能鉴定所、自治区最早的职业技能鉴定单位。近五年,学院开展自治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自治区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科技厅星火科技培训项目基层科技人员和农牧民培训、内蒙古“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农牧民培训、自治区农牧厅《产业发展指导员网络培训》项目科技人员和基层农牧民培训、全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农牧民带头人培训、疫情期间通过视频开展春耕备耕农民培训、学院科技特派员面向基层科技人员和农牧户培训、党史学习教育“我帮你”志愿服务基层干部和农牧民培训、院内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及“1+X”证书培训、普通话水平培训、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等共计95,570人次。
(六)就业工作
经过36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已成为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鲜明地区特点和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建院以来,共培养3.5万余名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近五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对口率在75%以上。近五年,学院近三成毕业生分布在农、林、牧、渔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主的31个省、市、自治区近2000余家企业。
三、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本科发展需要政策支持
学院23个本科专业按普通本科目录招生,但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普通本科、职业本科双元属性,需要政策支持全部或者部分转变为职业本科。同时,学院的涉农类专业存在“上热下冷”现象,中职涉农类专业生源萎缩,自治区涉农类专业人数逐年下降,需要政策对涉农类职业本科的支持。
(二)学院四个层次职业教育的三个衔接体系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学院在构建专科、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各层次现代职业教育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践,但是在高职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三个环节的有效衔接还不够紧密,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衔接体系,在职业教育全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有待加大探索力度。
(三)高端技能型人才缺乏,服务区域产业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学院大国工匠、高端技能型人才稀少,学院对这类人才引育能力偏弱,优秀青年人才队伍规模有待快速壮大。由此导致学院原创性的高水平、高质量的专利、新技术、品种、设计方案、工艺等科技成果产出较少,服务农牧业企业、区域产业的能力不足,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亟待提升。
四、今后的发展建设思路
(一)优化学科和专业布局
贯彻落实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建成以农牧、食品为特色的1~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8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和9个专业群的学科专业布局。完善“联动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层次人才培养衔接和贯通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到“十四五”末,在校生人数稳定在11,500人,其中研究生200人,本科生7,300人,专科生4,000人。
(二)强化平台基地建设
强化学院的包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设,进一步创建区域农业科教产联盟和融合园区,围绕农业种业创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智慧农业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带动,带动区域科教产深度融合发展,助力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发展。
(三)深化产教融合
推进学院与企业、专业与企业、课程教学与企业多层次合作,创新校企多元合作办学形式,形成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落实“1+X”证书制度,围绕特色专业群,建设产业学院,打造职教联盟和集团,形成校产企政行多元融合办学格局。
(四)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明确学院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服务社会、服务学科、服务教学、服务科研的定位,搭建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平台,组建政行校企协同的乡村振兴战略联盟,成立区域内旗县(乡镇)乡村振兴工作站,加大和创新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的力度和模式,出台乡村振兴服务激励机制,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助力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