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生态教育实践及其对现代高校环境教育的启示
2023-01-05范长征董浩然
汤 琳,鲁 玥,范长征,董浩然,晏 铭
(湖南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重要论述,旨在让大家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环境,推进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冠肺炎疫情带给人类的经验和教训做了进一步思考与总结,并提出了疫情给人类的四点倡议和四点启示,其中包括“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论述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治理现代化思想,为当代生态文明的建设和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2]。
岳麓书院坐落于岳麓山脚下,自宋代初期落成,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岳麓书院选择自然环境优美之处办学,利于师生潜心读书、陶冶性情,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同时,书院有着系统性的生态文明教育思想和实践,为现代生态文明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等举措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3]。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理念,其核心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公民生态素养。大学生是将来建设中国的中流砥柱,故加强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4-5]。
在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应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进行调整,做好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设计、分类开展,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常规化、系统化,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6]。当前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生态文明和环境问题研究与教学,但研究问题错综复杂,技术方法各不相同,课程资源良莠不齐,缺乏系统性布局和理论性指导。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须加深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探索思考,凝聚共识,整合资源,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
二、岳麓书院教育发展历程
公元976年,先贤创立岳麓书院,历经数代,已有千年历史。自南宋以来,岳麓书院一直是程朱理学的讲坛,一是强调心性修养、人格修炼;二是重视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岳麓书院的教育观念和湖湘文化熏陶着历代知识分子。如今,岳麓书院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赓续着“千年书院”精神,我们需要将其传承弘扬,使其历久弥新。
三、岳麓书院生态教育理念
“天人合一”是程朱理学这一脉儒家学说的终极追求[7]。理学的终极追求在于“成圣贤”,而“圣贤”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理学鼻祖濂溪先生周敦颐认为实现“天人合一”首先在于人“得其秀而最灵”,人性中存在的这些善的特质使得人可以原始反终,与自然界最终实现真正的和谐发展。作为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传统文化之中无法替代的一环,程朱理学的终极追求与老子《道德经》中提出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与时任岳麓书院主教张栻切磋学问,开启了学府“会讲”的先河。朱张会讲形成自由讲学、论学的风气,对湖湘文化和岳麓书院的发展有着深远且悠久的影响。程朱理学认为人性本善是天性,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人的这种本性,才能在学习中达到天人合一,其过程关键是学子需要立下“圣贤”的心。“学达性天”是通过教育、做学问及养性达到“性”和“命”及“性”和“天”的统一。这是儒家思想追求的理想人格和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传统书院教育亘古不变的追求。
主张“天人合一”的中国古老哲学立足天地万物、探求自然客观规律[8]。《汉书·河问献王刘德传》中所提出的“实事求是”,意即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去正确地了解和解决问题。宾步程把“实事求是”刻于匾额上,将其作为当时被令名为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的岳麓书院校训,直至今日匾额依旧被挂在书院之中。毛泽东曾居于岳麓书院的半学斋,岳麓书院所倡导的经世务实传统和注重现实实际的实事求是精神,成为毛泽东“实事求是”命题的重要思想渊源[9]。传道以济斯民,重践履,务实学,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成为岳麓书院千余年文化教育传统的灵魂,而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策动和起源的地方,它们也进而影响了湖湘文化和湖湘学派的发展[10-11]。
四、岳麓书院生态教育实践
岳麓书院的生态教育理念在书院校训、学规和课程设置中有所体现[12]。
(一)校训和学规
张栻将“忠孝廉节”作为校训,反映了书院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以德育人的精神,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忠孝廉节”旨在弘扬忠于祖国和民族及诚实互信的道德精神,尊老、敬老和爱老的道德精神,崇尚朴素廉洁的道德精神,以及维护民族和个人尊严气节的道德精神[13]。“忠孝廉节”不仅是中国古代人伦道德思想体系的重要德目,至今仍是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
岳麓历届山长认为书院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学子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的培养。虽然经历朝代更替、各学派的相继活跃,主张“天人合一”的朱张理学仍在岳麓书院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书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引导学生勇于问询、质疑,提倡充分发表个人的主张。《岳麓书院学规》提出了“通晓时务物理”和“疑误定要力争”,体现了岳麓书院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此外,山长王九溪提出正义、通义、余义、疑义、异义、辨义的读经六法,也特别强调了质疑、求异、辨伪的重要性。
(二)课程设置
书院注重经史传授及学习古代经文诗赋,将程朱语录、文集等理学著作列入必修课程。其中,山长张栻主讲“太极图说”“张子太极解义”等课程,主张“太极为性”,而“性”是湖湘理学的核心观念,进一步体现了岳麓书院“天人合一,知行并进,经世致用”的办学思想[14]。
在现今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补充,发掘生态文明教育的隐性功能可以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15]。张栻因岳麓之“山川之胜”而“徘徊不忍去”,并认为此地是讲师会友的不二选择。岳麓学子们在大自然的陶冶下潜心读书、修身养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岳麓书院的讲堂由学有所成、德高望重的道德楷模主讲,他们既能被称为经师,又能被称为人师。教师通过口头的说教和自身的道德力量来感化学生。学子们置身于这样幽美安静的自然环境之中,自由辩论、自由交流,成就理想人格,得益于岳麓山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以“实事求是”为校训的岳麓书院注重研究事物客观规律。除了经史之类,岳麓书院也鼓励学生研读礼乐兵农,大兴讲求实学之风,鼓励学生研究漕运、钱币、盐课、农桑、水利、兵法等实用之学。在晚清时期,岳麓书院更是加强提倡实学,积极推进课程的改革。山长王先谦根据当时的国情,认为朝廷急需的人才不是单凭时文制艺能够培养出来的,而应该讲究实用之学。
(三)育人目标
历朝历代的岳麓书院诸生皆洞悉社会时事,经世济民,这与其经世致用的育人目标密切相关。宋朝时期,学者们开展多次以发展官学教育为目的的兴学运动,但其使命是培养官员宗室子弟入仕,久而久之,立教育人的学校变成了追求功名和晋升的阶梯,丧失了育人的本意[12]。张栻认为这种教育过于狭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与之不同的教育理念。张栻既重视“理”,又突出“心”的主宰作用,理论重心是天、性、心的一致,其天人合一思想主立足点在躬行实践[16]。张栻重视民生,提倡简易朴实、科学求是、躬行践履的经世致用精神,即“传道而济斯民”,为天下百姓之利而治学传道[17]。岳麓书院在此之后培养了一大批经世致用之才,如王夫之、陶澍、曾国藩、左宗棠、魏源等人。
五、对现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改革的启示
站在一个新的时代高度,重新审视岳麓书院教育,感受到其天人合一、实事求是的教育理念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感受到其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教育传统历久弥坚,这些优秀的基因必定能够通过现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传承和创新。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5]。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承担着学校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任务,秉承岳麓书院生态教育理念,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改革中进行探索实践。以“理工文融合”教育为指导,大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知行合一、敢为人先的践行精神。通过“本科生能力提升计划”设立本科生导师制,为本科生一对一配备指导老师,导师不仅鼓励和指导本科生参与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和科研课题等,而且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精神,使学生从日常生活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到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进而树立深沉的家国情怀,为参与创造美丽的中国和地球积蓄力量。在课堂体系构建中,要让师生走向绿水青山,让课程“活起来”。充分挖掘、整合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把生态文明建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积极打造“移动”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要到达实践育人的目的,不仅需要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还需要推崇经世致用的理念。通过“科学传播”课堂,开展环保知识宣传、环保座谈会等活动,让科学知识生活化,让环保观念大众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考察期间特别剖析了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古联背后的深意,指出新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青年人正逢其时。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秉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书院教育精神,做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为人类文明传承创新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