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及启示
2023-01-05孟欣冉
□文/孟欣冉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甘肃·兰州)
[提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社会经济背景不断变化下,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也出现快速发展的景象。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从起初借鉴苏联模式,到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再到改革开放着重关注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适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特色模型,促进中国城市的发展。本文分析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演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状况,对我国城市规划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方主要规划理论概述
(一)形体规划思想。“1848年后,巴黎几乎不适合人居住了。铁路网络的不断扩张,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使人们挤在一起,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奥斯曼的巴黎改建是在19世纪50~60年代规划和建设的,在他的装修计划中,最大的特点是考虑道路、建筑、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绿化等城市元素,共同构成了“巴黎改建计划”的总体系统。
1931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发表了“光辉城市”计划。柯布西耶认为,在19世纪,没有为人们建造的建筑物,只有为钱建造的建筑物。城市空间的分裂,突出高耸的建筑物,阻挡了人们的视野,享受阳光的权利也随之消失。因此,勒·柯布西耶提出了“光辉城市”理论,并呼吁推广高密度,高绿化,有凝聚力和有计划的城市模式。最后,构想了一个促进城乡均衡的农村计划。柯布西耶认为,人们的“价值腐败”外化到城市形式的“快速和暴力扩散”仍需要通过其计划来推动。人们的“价值腐败”体现在货币中心,追求感官幸福的贪婪以及一切自然平衡的破坏。柯布西耶认为,创造新的生物载体,有效利用资源,改变习俗,建立新的平衡点。通过新的规划思想倡导城市转型,建筑不再是无生命的、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区环境融合形成有机体,形式协调,功能连续,空间互补、整合,两者动态和谐。
在基于物理规划概念的城市规划中,巴黎奥斯曼帝国的重建,勒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以及CIAM的“功能主义”都具有代表性。从本质上讲,这些规划思想仍然将城市视为一个静态的东西,希望建筑师和规划者绘制物理规划的大纲,试图通过技术和金钱解决城市中的所有问题,实现理想的诗歌理想模式。
(二)理性主义规划理论。1961年,由刘易斯·凯博撰写的《城乡规划的原则与实践》再版。在这本书中集中反映了城市规划中的理性程序,规划编制程序也更加完善,现状调查、基础资料收集、方案比较评价、选定方案等都在理论上有了不断提高。这本书在规划实践上为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作出指导,体现出理性主义规划的标准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在理性主义规划理论的基础上,城市规划中运用系统工程的导入和推广数量分析,技术基础也转向大型计算机的运用。城市被看作是一个巨型系统,而规划偏向于对运筹学和系统结构的运用。城市规划的前期调查工作也变得复杂且庞大,大型计算机在规划中的运用使得对调查数据的处理简单化。
理性主义规划理论的大量运用,使得城市规划工作趋向于复杂性,复杂难懂的数理模拟对于城市规划的最终作用也让大多数人不能理解。对理性主义理论批判的声音也不断出现,一些人认为理性主义理论缺乏对城市中社会问题的关注,还有一些来自行政管理层的反对声音,他们认为理性主义理论对决策者的立场和观点缺乏充分的认识。林德伯伦姆在1959年发表的《紊乱的科学》一文中提出,必须要打破城市规划固定的枷锁,要重新定义规划的作用,从而达到规划所承担的真正作用。
(三)倡导规划理论。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社会问题越发严重,受到当时的民主和自由的社会背景的影响,公众参与规划的研究随之产生。倡导式规划理论,首先由美国的规划师保罗·达维多夫提出。倡导式规划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阶级群体所组成,而每个群体又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者,每个人都享有社会资源的使用权。所以在规划的过程中,规划师应该能更好的代表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而且更应该关注少数的弱势人群的利益问题。在城市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应该让社会民众都能有效的参与其中。倡导式规划理论在当时受到很大的重视,在之后产生的公众参与理念在众多的规划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西方城市规划已经向公共政策方向转型,而这是倡导式规划理论的作用所在。
倡导性规划理论对之后的城市规划发展也产生出很多影响,在公众参与规划方面也得到政府很大的关注,不同的规划理论都代表着社会不同阶层的意愿。规划师的社会责任也有所改变,更加着重去了解社会民众的不同意见,在规划中所体现出来。
(四)人本主义思想。工业革命后,物质生产极大发展。城市不再是单纯的政治中心,而是更加趋向于经济中心以及人类活动的中心。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环境恶劣、社会矛盾尖锐、城市难以满足要求,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早期的思想家开始质疑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概念。用思考或实践来看待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国家和城市形态。
1898年,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在《明日——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中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首先提到了迫切需要解决的19世纪城市和村庄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当时的城市和村庄各有利弊。这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避免了两者的缺点,他还使用“三个磁铁”图来说明这种情况。
在20世纪,工业文明发展很快。芒福德在城市发展、社会文明和文化进步进程关系方面做出杰出的理论贡献。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将权力转化为形式,将生物再生产转化为社会创新。这些独特而精辟的见解为我们了解城市、为城市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五)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最初来自致力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社会经济学家。这是战后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萧条造成的经济萧条和资源破坏引起的全球城市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它还涵盖了上述对大规模城市转型的反思。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于对之前城市更新过程中城市发展实践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类居住环境受到了广泛关注,生态城市和永续发展的思想更加得到重视。生态城市的理念反映了现代社会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社会经济、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关系。1992年,第二次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的《环境与发展宣言》和《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中心思想是:环境应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对环境和发展进行综合决策,同时高度体现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解。
近年来,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关注点。在城市规划的领域,对气候变化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更加紧迫。在城市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消耗,成为全世界城市共同关心的议题。城市规划思想的未来发展重点将在研究城市生命体和城市的永续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城市规划理念、技术方法和城市管理的向前进步。
二、对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启示
(一)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经验借鉴。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在产生时,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文化历史环境,中国在借鉴西方理论时,应该更全面地分析研究西方规划理论产生背景,针对中国的基本情况,对比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城市规划理论不断进步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理念,所以要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到城市规划实践中。“理性主义理论”在西方受到批判,但在当今中国的规划实践中仍然存在其合理的地方。西方规划理论思想,一直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中,我国的规划理论大多借鉴于前苏联和欧美的一些国家,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从而导致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忽视了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在借鉴西方规划理论的经验时,应该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政府要更好地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居民创造美好宜居的生活空间。
(二)更加注重社会与生态环境问题。在西方的规划理论中,对环境保护的规划思想逐步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着工业化引起的城市环境问题不断凸显,人们开始关注有限的资源支撑问题。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中,把以往对注重物质建设规划的关注慢慢转向于城市的发展规划,对民众的居住环境、工作稳定性等城市问题越发关注。法国的区域发展规划,二战后提出“工业分散化”规划政策,在60年代提出“平衡大都市”建设发展规划,在70年代中期又从发展产业的方向转向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日本提出的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主要目标是控制大城市膨胀和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在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信息的飞速发展问题都得到重视,在建设安全便利的社会生活环境、发达顺畅的交通线路、国家安全富裕的发展上的有关问题也被提出,作为政府的主要工作方向。所以说,城市规划发展已经不再仅仅为了解决城市病和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而更加关注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相关问题。在未来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中也将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的原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已经不仅仅是地方的事情,而是实现健康、永续发展的一部分。
(三)更加重视公众参与的作用。西方的规划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增大了公众参与在规划中的作用,把公众的现实需求和问题作为规划的重点,着力打造宜居、可持续的居住环境,鼓励居民积极参与规划,定期举办公听会和咨询会,将居民的想法及时快速地反馈到规划方案的编制过程中。我国的公众参与情况不容乐观,还处在初级阶段,大力加强公众参与的力度,借鉴西方经验并将其结合中国国情,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重点之一。公众参与的实际意义在于城市更好的发展建设,同时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在当前社会阶层逐渐分化、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社会背景下,不能让社会底层的群体更加边缘化,政府要利用城市规划这一有效工具使其基本权益得到保障。改变以往的“自下而上”的规划管理模式,使城市的发展以及利益的分配满足社会中大多数人要求。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得到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共同努力。
(四)规划自身的发展要求。西方规划理论的发展对社会公众利益的分配关系到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所在,然而西方国家已经从由政府和专家决定规划,转向通过更民主的公众参与和讨论,从而达成统一的方案。但是现阶段中国的城市规划中,仍处在政府、专家拍板的社会现状,公众参与仅仅是停留在宣传的层面。随着城市规划自身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工作也正是在各种社会阶层的需求变革的社会大背景下,不断地发展起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也预示着未来新的社会需求将不断扩大,我们的规划不能一成不变,必须要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新合适的规划理论方法。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规划学科的专业构成更加多元广泛,对于规划师来说,不仅理论知识需要不断学习完善,更要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变化,掌握城市规划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多方面知识和技能。
三、结语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引发城市发展的原因是城市的发展要满足城市人口的增长引起的城市人口的生产、生活、文化需求,而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需求又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变化的影响,所以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
西方国家的城市规划研究不断从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转变为城市规划本身的内涵。我国城市化发展中,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难,通过从西方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中汲取经验,以人本主义作为核心理念,结合国内城市规划发展理念以及我国城市发展现状,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念,为我国城市的发展发挥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