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犁河谷制种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2023-01-05陈爱群石晓玲刘高坤徐素琴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2期
关键词:黑粉病玉米田棉铃虫

陈爱群 石晓玲 刘高坤 徐素琴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农业技术推广站 新疆可克达拉 835213;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二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新疆霍城 835215;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六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新疆霍城 835219;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七十一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新疆新源 835800)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位于伊犁河谷, 气候温和湿润,光热资源丰富,常年制种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0 万~1.7 万hm2,是新疆乃至全国主要的优质制种玉米种植基地[1-2]。 由于当地制种玉米品种组合较多,品种抗性不一,再加上当地独有的河谷气候,制种玉米田病虫害发生与流行相对频繁, 防治成本增加。 2014-2018 年,第四师围绕制种玉米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示范, 总结出当地主要病虫害瘤黑粉病、地老虎、棉铃虫、玉米螟、玉米红蜘蛛、双斑长跗萤叶甲、玉米蚜虫、玉米三点斑叶蝉的监测重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形成了伊犁河谷制种玉米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1 模式结构

技术模式组成结构:病虫害监测预报+ 选用抗病虫品种+种子包衣+适墒整地、 精细播种+适时化除+科学肥水+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人工摘除病瘤+精准施药、采用化学农药减量技术+清洁田园、秋翻冬灌。

2 防控目标

通过加强监测预报,进一步充实完善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积极推广使用低毒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及使用量,降低病虫危害损失率。

3 关键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牢固树立“科学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积极应用成熟、高效的现代植保防控技术,努力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科学提高制种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3.1 加强制种玉米田主要病虫害监测

3.1.1 地老虎、玉米螟、棉铃虫监测 做好害虫越冬基数调查, 在有代表性的制种玉米种植区域安装自动虫情测报灯,自4~9 月逐日观察记载灯下地老虎、玉米螟、棉铃虫的成虫数量,及时掌握其成虫发生高峰期,为大田普查、合理确定防治适期提供依据。 同时,依据自动虫情测报灯下成虫诱集数据,在制种玉米区域选择有代表性的品种、地块,定点进行田间调查,及时掌握地老虎、玉米螟、棉铃虫田间卵量及幼虫发生数量,以确定防治适期。

3.1.2 玉米红蜘蛛监测 制种玉米播种后至出苗前,选择3~5 个点调查田边杂草上叶螨虫源基数,制种玉米生长期重点做好大喇叭口期和砍除父本后2 个时期的叶螨监测调查[3],选择代表性的玉米田2~3 块定点定株调查叶螨数量, 及时掌握百株螨量、百株危害率,为适时防治提供依据。

3.1.3 双斑长跗萤叶甲监测 5 月至6 月上中旬,选取5 个点调查玉米田边杂草上的成虫虫口数量。 制种玉米生长期重点做好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吐丝期玉米植株上的虫口调查, 选取重发田块的重点危害区域有代表性的制种玉米田, 记录虫口数量、 被害株率,做到适期防治。

3.1.4 玉米蚜监测 在做好越冬基数调查的基础上, 制种玉米生长期重点做好抽雄期至籽粒形成期的玉米蚜田间调查, 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田及主要品种种植田10 块,检查茎叶、穗上的蚜量,根据调查结果科学防治。

3.1.5 玉米三点斑叶蝉监测 4 月中旬,选择有代表性的冬麦田及田边的禾本科杂草调查三点斑叶蝉越冬后发生基数。 制种玉米生长期重点做好6 月下旬至7 月上中旬玉米三点斑叶蝉一代成虫、 二代若虫发生为害高峰期的调查, 目测法记录成虫、 若虫数量,对达到指标的地块及时防治。

3.1.6 玉米瘤黑粉病监测 选择上年发病较重的地块或抗性差的品种种植地块人工田间调查,制种玉米生长期重点做好抽穗前后瘤黑粉病的田间调查,记录病株数,计算发病率,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科学防治。

3.2 种植抗病虫品种组合

选用对当地制种玉米病虫害抗性强的亲本组合,降低制种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3.3 种子精选包衣

种子包衣前进行人工粒选或用种子精选机粒选,剔除病粒、虫粒和瘪小、破碎的亲本种子,确保籽粒均匀、饱满且发芽势强,将精选好的种子晾晒2 d。在播种前15 d 选用国家审定登记的专用种衣剂对精选的种子包衣,防治苗期地下害虫和瘤黑粉病。

3.4 清理杂草

结合整地播前亩用90%乙草胺80~100 mL,兑水均匀喷洒土壤,然后直耙混土,减少田间杂草。 开沟前结合机力中耕锄草2~3 遍,确保植株长势均匀、健壮,增强植株对病虫害的抗性。

3.5 适墒整地,精细播种

适时、适墒精细整地,满足制种玉米亲本发芽出苗的正常水分,确保出苗整齐、健壮、抗性强。 适时播种,播种做到深浅一致,下籽均匀,确保出苗整齐,个体长势健壮, 减少玉米制种丝黑穗病及其他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3.6 科学水肥管理

选择中等肥力以上地块, 在坚持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结合秋翻深施有机肥、化肥,并做到N、P、K 肥配合施用,尤其是甜菜、油葵茬口要重施有机肥。播种时每亩施8~10 kg 磷酸二铵作种肥。苗期至拔节期结合防病治虫,喷施2~3 遍磷酸二氢钾或硫酸锌。沟灌地块应根据制种玉米长势,在小喇叭口期、开沟前分2 次集中追肥,灌浆中后期适时补肥,保证充分的肥料供给,增强玉米制种的抗性、提高单产;滴灌地块根据玉米生长需肥规律随水带肥, 做到一水一肥,充分满足玉米植株对养分的需求。

灌水根据土质条件、 玉米生长发育特点及长势而定,做到适时、适量灌水。 沟灌地块全生育期灌水6~8 次,滴灌地块全生育期灌水10~12 次,充分满足玉米制种对水分的需求,增强植株抗性。

3.7 集中连片使用频振式杀虫灯

按3~4 hm2挂一盏灯的标准集中连片悬挂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制种玉米地害虫, 由各连队统一安装管理频振式杀虫灯,分户平摊植保费,降低制种玉米地地老虎、玉米螟及棉铃虫成虫基数。

3.8 人工摘除瘤黑粉病瘤

制种玉米生育期, 及时摘除长在地上部各部位的病瘤,放入袋内,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

3.9 精准施药,采用化学农药减量技术

3.9.1 把握制种玉米不同生育期防控重点 播前做好药剂包衣拌种,预防前期病虫害发生;苗期至大喇叭口期,重点防控玉米红蜘蛛、地老虎、棉铃虫、玉米螟及玉米瘤黑粉病;吐丝期至成熟期,重点防控棉铃虫、玉米螟、玉米红蜘蛛、玉米蚜、双斑长跗萤叶甲、玉米三点斑叶蝉及玉米瘤黑粉病,实现适期用药、精准施药,提高用药效果。

3.9.2 合理选药、科学用药

(1)苗期至大喇叭口期病虫害防治。4 月上中旬,选用5%噻螨酮乳油50 mL/亩+1.8%阿维菌素乳油35 mL/亩复配或8%阿维·哒螨灵乳油1 500 倍液对制种玉米田周边田埂及边行药剂封锁2 次。 开沟前,结合红蜘蛛田间调查情况, 选择专性杀螨剂进行点片防治或全田用药防治;根据虫情测报灯下地老虎、棉铃虫、 玉米螟成虫的数量及田间调查结果,5 月上中旬选用20%氰戊菊酯乳油1 000 倍液或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0 mL/亩防治3 龄前地老虎幼虫;5 月中下旬至6 月上中旬,结合防治玉米红蜘蛛,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亩+20%噻虫嗪10 mL/亩或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40 mL/亩防治一代棉铃虫、玉米螟;玉米6~8 叶期,结合品种抗性,选用三唑酮、戊唑醇预防瘤黑粉病1~2 遍。

(2)吐丝至成熟期病虫害防治。 根据监测结果,6 月下旬至7 月上中旬, 选用22%噻虫·高氯氟悬浮剂6 g/亩防治二代棉铃虫, 兼防双斑长跗萤叶甲、玉米蚜、 玉米三点斑叶蝉;7 月底至8 月上中旬, 选用12%甲维·氟酰胺20 mL/亩或10%阿维·氟酰胺25 mL/亩防治三代棉铃虫及二代玉米螟, 同时选用24%螺螨酯悬浮剂4 000 倍液或50%四螨嗪悬浮剂5 000 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5 mL/亩防治玉米红蜘蛛,起到“一喷多防”的效果。

3.10 清洁田园,秋翻冬灌

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粉碎秸秆,适时进行秋翻冬灌,降低制种玉米田间病虫害发生基数。 利用高标准化农田建设项目,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延缓制种玉米田虫害发生。

4 效益分析

制种玉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 无论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上,还是社会效益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种植户的认可。

4.1 经济效益

经测算, 制种玉米绿色防控示范区全田用药4~5 次,较常规区减少1 次,亩用药成本减少16 元,机车防治费亩减少8 元,亩增产15 kg,按制种玉米单价4.2 元/kg 计算,亩增加纯收入87 元。

4.2 生态、社会效益

制种玉米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 提高了制种玉米病虫害防治效果, 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也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提高了制种玉米品质和产量,为伊犁河谷制种玉米稳产、高产、优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黑粉病玉米田棉铃虫
浅析玉米黑粉病的防治技术要点
论玉米黑粉病的防治
不同诱芯、诱捕器诱集棉铃虫效果试验
高效低毒新型药剂防治棉铃虫试验
棉铃虫几种常见药剂大田试验筛选
玉米田除草剂的那些事
高温干旱下的夏播玉米田害虫防治?
1%苦皮藤素防治棉铃虫试验
玉米田不同控释肥料效用研讨
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