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高原牧区卧圈饲草种植技术
2023-01-05张晓晖侍守佩
张 苹 张晓晖 刘 勇 侍守佩
(1.四川省红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 四川红原 624400;2.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绵阳 621023)
川西北高原牧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 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5 个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11 个县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县,共17 个县,总面积173 729 km2,占四川省总面积的35.82%。 牛羊养殖畜牧业是当地广大农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川西北高原牧区的支柱产业。 但是近年来,因草场自然条件变劣、病虫鼠害严重及过度放牧等原因,出现草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1]、草畜矛盾突出、冬春季节饲草严重短缺等问题,牲畜长期处于“夏肥、秋壮、冬瘦、春死亡”的循环之中。 本文作者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红原县卧圈种草技术进行研究、总结和示范,证明卧圈种草是解决高寒牧区牲畜冬春饲草不足、增强抗灾保畜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
1 实施区域牧草种植现状
红原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辖5 镇5 乡,面积8.44 万km2,属于大陆性高原寒温带季风气候,气温偏冷,春秋短促、长冬无夏,年平均气温2.9℃,年降水量860.8 mm,年日照数2 212.3 h,是长江、黄河流域分水岭。 县内天然草场面积1 158.03 万亩,可利用优质草场面积1 120.83 万亩。 牛羊养殖业是红原县第一产业。 近年来,因草场自然条件变劣、病虫鼠害严重及超载过牧等原因造成了草场严重退化。 冬春季缺草是制约放牧牛羊产业的关键, 造成牛羊死亡率急剧升高、体重降低较多,牛羊生产力低,牧民损失惨重[2]。
政府近些年出台了草场保护和修复、 优质饲草种植等多项政策措施, 如合理载畜量制定减轻草场压力、补种同类植物或者建植多年生牧草、做好鼠虫害防治和毒杂草防除等, 最终达到保护和修复草场的目的。 积极引进优质饲草,开展人工草地建植、卧圈种草、大棚种草等[3],利用作为鲜草或加工制作成干草、 青贮饲料, 最终作为冬季的草料储备, 增加饲草供给, 缓解天然草地放牧压力, 提高畜牧业养殖效率。
卧圈种草是指利用牲畜转入夏季草场的放牧时节,将牧民处于闲置状态的牲畜圈舍,进行简单翻耕后种植一年生牧草, 以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和有机肥料,在秋季牲畜返回前收获鲜草,制作干草或青贮料的过程。 红原县卧圈种草大概每年4~9 月期间进行。经农牧相关部门的示范推广, 部分养殖户已经进行了卧圈种草的尝试,效果较好。 但是由于大多牧区农牧民没有种植的经验, 在种草过程中对于适宜饲草品种选择、播种时间、种植管理和收获贮藏等方面都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产草量相对较低、品质不高。
2 卧圈种草关键技术
2.1 饲草品种选择
在川西北高原牧区开展卧圈种草时, 饲草品种应根据当地气候和地理特点,主要选择抗寒、抗旱、产量高、品质优、适口性好的一年生饲草作物。 根据多年的试验和调研, 适宜在川西北高原牧区进行卧圈种植、表现较好的饲草品种主要有燕麦、青稞、黑麦草,还有芫根、萝卜等。 燕麦品种可选择青海444、青燕1 号、 梦龙等, 青稞也是适应性较好的乡土品种。 目前也有选用禾本科与箭舌豌豆等牧草进行混播的部分试验。 无论是单播还是混播, 饲草的品种选择一定要选用当地适应性强、 耐寒的品种进行卧圈种草, 以期充分利用棚舍土地, 收获高产、 优质的饲草。
2.2 种植流程
卧圈种草的种植流程: 清粪—翻耕—整地—播种—浇水—收获—贮藏—利用。
种植过程中因棚圈内土壤墒情、 饲草品种等不同,各个环节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由于棚圈内有丰富的牛羊粪便作为有机肥料底肥, 所以一般不施肥。 在川西北高原牧区进行卧圈种草,一般一年只能收获一次,因此基本不需要进行人工管理,但收割前要禁止牲畜进入。
2.3 关键技术
2.3.1 播前准备 由于冬季棚圈饲养牲畜的缘故,应根据圈内粪便层积的厚度和紧实度等实际情况,及时铲除层积的厩肥,撒在圈内土壤表层,厚度保持在1~2 cm,要避免粪便堆积过多导致“烧苗”,过少则土壤肥力不足、牧草生长养分不足。 因圈内长期饲养牲畜, 土壤可能较为紧实, 所以必须进行翻耕, 一般深度为15~20 cm, 同时注意清除棚圈内的石头、残杂等, 翻耕后进行平整。 还应根据土壤的湿润度进行浇水, 以保证牧草出苗。 播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饲草的播种、出苗和后期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墒情条件。
2.3.2 播种 播种前一般要对燕麦种子等进行发芽率测试,确保种子发芽率在80%以上,最好晒种1~2 d,可减少病害的发生。播种时间选在当牲畜进入夏季牧场时,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卧圈种植饲草一般在4~6 月期间降雨后进行。 播种方式选用撒播、条播、穴播均可,播深3~4 cm,条播行距20~30 cm 均可,播后覆土[4]。
2.3.3 收获 一般条件下, 饲草收获时间在8~9 月期间,可用作青饲、制作干草和青贮饲料等,为牲畜冬春补饲之用。 在最适收获期收割能获得高产、优质的饲草,一般燕麦的最佳刈割时间为乳熟期,而豌豆为初花期至盛花期, 此时饲草的产草量和营养价值相对较高[5]。燕麦鲜草产量2~4 t/亩,较当地牧民自留的青稞等产量相对较高,且其茎叶秆柔嫩多汁、适口性好、粗蛋白等营养含量较高,可作为川西北高原牧区卧圈种植的优质饲草。 高原牧区大多制作成青干草使用,晒制采用自然干燥法,选择合适时期即在枯霜期前,收割水分50%的饲草就地平铺,堆成小堆或扎成捆立于田间,经2~3 d 自然干燥,当含水量降到20%左右时, 可运至棚圈顶或者草架上堆垛保存,堆放前务必使用塑料薄膜等进行覆盖。 制作好的干草堆砌在室内草料棚或者室外露天堆垛储藏, 注意避雨、防潮、通风,防止霉变,同时注意分区和防火[6]。
2.3.4 利用 卧圈种植的饲草无论是青饲、 还是制作成青干草或青贮饲料, 都可作为高原牧区牦牛等牲畜养殖的优质饲料。 制作好的青干草作为冬季补饲或舍饲来饲喂牦牛和羊, 可在冬春季节天然草地牧草缺乏及大雪天气牲畜无法放牧时使用, 饲喂时一般将青干草切成短段放入棚圈饲料槽内饲喂,避免浪费。 卧圈种草可为冬季储备草料, 增加饲草供给,是抗灾保畜的有效方式[7]。
3 卧圈种草技术在川西北高原牧区的发展前景
在川西北高原牧区进行卧圈种草, 可充分利用当地牲畜转入夏季草场的放牧时节处于闲置状态的牲畜圈舍,生产优质饲草。 可有效缓解川西北高原牧区冬春季节饲草短缺问题, 增强牲畜在大雪天气的抗灾能力,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8]。 卧圈种草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利用棚圈内的牲畜粪便作为有机肥料, 可保证土壤较高的有机质含量。 种植一年生饲草在不施肥、 不进行任何田间管理的情况下,按亩产鲜草3 t、 价格400 元/t 计, 可产生经济价值1 200 元/亩,能帮助牧户增收。 卧圈种草还可有效缓解高原牧区天然草场放牧压力, 也是种养循环利用模式的一种有效探索, 对于草原和环境保护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经过在川西北高原牧区开展卧圈种草技术研究和示范,该技术能生产高产、优质饲草,缓解冬春季节缺草问题, 增强高寒牧区草地畜牧业的抗灾能力;提高养殖效益和牧草生产效益,帮助农户增收;同时还能减缓天然草地的压力,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 因此卧圈种草发展前景广阔,可在川西北高原牧区进行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