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常熟市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实践
2023-01-05赵品恒盛金元顾宗福
赵品恒 盛金元 仲 嘉 欧 婷 顾宗福
(常熟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 江苏常熟 215500)
常熟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属暖温带季风型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温光充足。 常熟属大湖稻区, 历史上以种植水稻为主,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土壤质地以湖积物为主,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十分适宜单季早熟晚粳水稻的生产,是优质食味水稻的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水稻面积27 万亩左右。 近年来,常熟市持续开展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 大力推广优质食味水稻品种,集成应用了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机插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测土配方施肥、 机插缓混一次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持续推动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1 常熟市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的落实情况
2020 年常熟市在古里镇、尚湖镇、海虞镇、梅李镇、支塘镇、辛庄镇、常福(街道)7 个镇(街道)开展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 创建绿色高质高效示范方7 个,面积共计1.63 万亩,其中5 000 亩以上示范方1 个,1 000 亩以上示范方6 个, 涉及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3 户,辐射带动全市的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有效提升了全市水稻种植效益。
示范片相对集中连片,交通便利,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技术模式示范效果好,且统一品种、统一机插。 同时,示范片围绕资源高效利用,着力提高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示范推广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插缓混一次施肥、 稻田综合种养等绿色技术和新型物化产品,提高肥料、农药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2 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主要做法
2.1 强化项目组织管理,明确任务职责
为有效推进水稻绿色高质高效项目实施, 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职能科室负责项目实施管理、监督责任,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及有关镇(街道)农业管理部门为项目实施单位。 成立了以农业农村局局长为组长的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领导小组和以农业农村局分管局长为组长的技术指导小组。 建立健全项目实施档案, 设立定点苗情监测,示范户生产记载,及时收集、整理、保存项目实施中相关资料。 严格按照确定的项目资金用途,规范使用财政补助资金,确保专款专用。 项目技术小组积极深入示范方开展技术指导工作, 各示范方定期开展水稻管理技术交流活动,寻找不足,提升示范片建设质量。
2.2 强化技术集成,突出绿色产品和技术模式的推广
围绕绿色生产全程解决方案,在耕整、育秧、栽插、施肥、植保、收获等全过程生产环节,集成了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机插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机插缓混一次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全产业链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具体做法:①2020 年采购了壮秧剂、 防虫网、 缓释肥、 生物农药、 叶面肥等各类绿色物化产品进行补助, 对于应用水稻专用育秧基质育秧的种植主体,每立方米补贴150 元,共计投入410 万元。②精准肥水管理,加强分类指导。针对水稻栽后经历超长的41 d 梅雨期,连续阴雨交替,低温寡照影响了水稻生育进程和分蘖发生速度的特点,指导各地水稻根据不同栽培方式和苗情, 加强大田分类管理技术指导,加快苗情转化升级。 针对水稻播栽期跨度较大, 同时受持续阴雨寡照影响, 干物质积累不足, 苗情不平衡性突出的特点, 指导各地因苗施好穗肥,围绕“保足穗,攻大穗,控上促下促平衡,强根壮秆夺高产”的目标,分类指导,普施足施孕穗肥。 ③在全市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方全面应用绿色防控技术。 一是开展水稻病虫害规范调查,全面掌握水稻病虫发生规律。 二是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通过采用高效植保机械统一防治,提高农药利用率,提高防治效果,保护生态环境。 三是科学用药。 播期实行种子处理,水稻中后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和生物农药交替防控病虫。 四是实施生态调控。 田埂边种植香根草等植物诱杀螟虫,应用太阳能风吸式杀虫灯、性诱剂诱杀害虫,减少其发生基数。 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有效减轻稻田飞虱、螟虫、杂草等病虫草害的发生和危害。④开展轮作休耕。实施“稻田+绿肥”“稻田+冬耕晒垡”等模式,开展紫云英、苕子和油菜等绿肥的试验示范,组织专业服务队伍,统一耕翻,达到标准,通过市级验收的,每亩奖励40 元,有效提高轮作休耕田块深翻质量,同时对部分轮作休耕田的秸秆通过社会化服务进行离田综合利用。 ⑤开展“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利用高质高效创建项目资金,采购水稻缓混肥88.5 t进行试验示范。 在常熟市海虞镇徐桥村开展了不同类型缓释肥对比试验, 以期明确不同缓控释肥在本地区的应用效果,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更好地做好缓释肥示范应用工作, 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杜昌文研究员就缓释肥的应用技术给常熟市的农技人员和示范户进行了培训。⑥开展稻田综合种养示范。 在确保水稻产能、增加复合收益的基础上,制定稻田综合种养实施方案,对新建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进行补助。 稻鸭综合种养最高补助500 元/亩,稻渔综合种养最高补助700 元/亩。
2.3 突出产业化关键环节的扶持
积极引导绿色创建示范方实施主体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鼓励使用“常熟大米”地理标准品牌,对示范方实施主体参加各级优质稻米评比进行补助,鼓励规模稻米生产企业与示范方的实施主体开展优质稻米订单种植;各示范方因地制宜,进行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 每个示范方培育1~2 个特色鲜明的稻米产业化开发企业或经营主体, 带动全市水稻生产产业链的延伸; 积极组织乡镇和企业组织参加江苏省味稻小镇、江苏好大米、苏州好农种好米、稻味常熟等评选活动;各示范方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优质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发展稻鸭共作、稻渔稻虾共作,开展轮作休耕,冬季种植绿肥作物,提升耕地质量,提升稻米品质。
2.4 强化技术培训指导,促进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为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在水稻生产各关键阶段, 组织了全市大型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培训3 次,出席对象为各镇农服中心负责人、市镇村三级技术骨干、新型职业农民和规模示范户,邀请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扬州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就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 稻米产业化开发、水稻移栽后管理技术、水稻中后期管理技术等内容进行授课。 在育秧、移栽后管理等关键阶段,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 及时撰写发布水稻管理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大面积生产。 通过广播、电视、网站、短信等形式,将水稻生育期间的天气信息、苗情信息、生产技术意见及有关政策传递至全市水稻种植规模经营户,通过大户带小户,提高技术服务到位率。 经常性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解决示范户疑难问题,落实大面积生产关键措施。
3 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主要成效
3.1 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2021 年5 月在昆山召开的全省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现场推进会上,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通报了2020 年全省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结果, 常熟市以优异成绩位列第一方阵。 全市7 个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方, 经江苏省、 苏州市专家组验收产量均在700 kg/亩以上,平均产量达到731.4 kg/亩,其中梅李示范方最高田块达到803.2 kg/亩。 根据对示范方内农户定点成本效益的调查,示范方平均效益975.8 元/亩,较全市大面积生产增效83.5 元/亩。 11 月4 日,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示范田经省级专家实产验收,海虞镇徐桥村示范田平均产量达到746.9 kg/亩,古里坞坵村示范田平均产量达到724.6 kg/亩。 2021 年1 月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的全省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交流会上,常熟市作为典型代表进行交流发言,并荣获该技术应用先进单位。 通过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带动,2020 年常熟市水稻平均产量达到623.6 kg/亩,总产16.85 万t,较2019 年增加0.48 万t。
3.2 规模化育秧水平、机插比例稳步提升
近年来, 常熟市积极推进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工作, 通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和市级农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对水稻育秧壮秧剂、防虫网、育秧硬盘、育秧基质等育秧物资进行补贴,积极应用以基质代替营养土、育秧流水线播种、叠盘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硬地硬盘微喷灌育秧等育秧关键技术,提高秧苗素质和育秧效率。 2020 年通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发放水稻育秧壮秧剂11.24 万包,防虫网6.49 万m2,补贴水稻育秧基质8 500 m3,全市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面积达到2 350 亩,集中育秧点256 个,其中5 亩以上育秧点194 个,较2019 年增加32 个。全市机插秧比例达到88.6%,较2019 年提高了5.2 个百分点。 小麦成熟期天气晴好,小麦收获提前,加上8.7 万亩轮作休耕田块, 大田翻耕整地时间较充裕,整地质量提高,移栽基础好,适期移栽比例占机插面积的83.5%,较2019 年提高2.8 个百分点,为水稻丰产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优质水稻品种覆盖率提高
近年来,常熟市在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中加大了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的示范力度,扩大优质食味稻品种南粳46、苏香粳100、常农粳11 号的种植面积,示范种植常香粳1813、 宁香粳9 号等优质食味水稻新品种,示范方优质水稻品种覆盖率为100%。 通过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的示范带动和水稻良种补贴政策支持,全市水稻种植品种布局进一步优化,2020 年种植南粳系列13.25 万亩、 常农粳系列9.6 万亩、苏香粳系列2.1 万亩。全市优良食味稻米种植面积占到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75%,较上年进一步提升。
3.4 稻米产业化水平和品牌影响力有效提升
通过绿色高效创建项目示范带动,各镇(街道)因地制宜,进行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培育特色鲜明的稻米产业化开发企业或经营主体,形成了虞盛、勤川、坞坵、种养家、尚湖福米、南虞香、虞美润、蒋巷等10 多个优质稻米品牌,实现了绿色优质、高质高效的统一,带动了全市水稻生产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了经济效益。 全市目前进行稻米加工的大户有300 多户,用于加工大米的稻谷超2 万t, 年销售优质稻米超1.4 万t。 通过绿色创建项目的带动,本市稻米产业获得多项荣誉。 常熟市海虞镇和常福街道先后荣获省“味稻小镇”称号,“虞盛”大米获“江苏好大米”十大品牌,“尚湖福米”获“江苏好大米”银奖。 在苏州市“好农”种好米评选活动中,“蒋巷”“勤川”“虞盛”“坞坵”大米获得铜奖。 在2020 年10 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上,常福街道江苏勤川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松早香1 号”大米斩获品评品鉴活动粳米组铜奖, 是江苏全省参评单位中粳米组唯一获奖大米。2020 年“常熟大米”获批地理标志商标,发布了区域品牌标志,江苏勤川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常熟市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9 家单位获得区域品牌授权,有效地提升了“常熟大米”稻米品牌区域影响力。
3.5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显著,有效减轻面源污染
各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方通过推广应用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全面应用水稻规模化集中育供秧、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机插缓混一次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优质品种覆盖率、 机插率达到100%, 主推技术到位率98.5%,提高了肥料、农药利用率。 根据示范方农户调查数据,2020 年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方全生育期施用纯氮18.2 kg, 较大面积生产减少氮肥用量9%, 通过绿色防控及统防统治较大面积生产减少施用农药次数1.5 次,有效地减少了面源污染,促进了绿色可持续发展。
2020 年全市轮作休耕面积达到8.7 万亩, 其中稻肥轮作面积1.05 万亩, 深耕晒垡面积7.65 万亩。轮作绿肥主要以油菜、紫云英和苕子为主。 在全市设置12 个50 亩以上连片的绿肥示范点,开展紫云英、苕子和油菜等绿肥的试验示范, 示范面积1 100 亩。休耕田块的深翻由镇(街道)组织专业服务队伍,统一耕翻,有效地提高了轮作休耕田块深翻质量,同时对部分轮作休耕田的秸秆通过社会化服务进行离田综合利用。 通过轮作休耕,实现用养结合,培肥地力,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缓解了夏收夏种茬口矛盾,使一些迟熟的优质食味品种南粳46、 苏香粳100 等较往年提早移栽,提高了优质稻米质量。 轮作休耕有效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促进了用地与养地结合,推动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通过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的支持,2020 年常熟市应用缓释肥面积4 500 亩。 经对全市15 个示范点效益统计分析,在减少20%氮肥用量的情况下,增产73 kg/亩,成本减少25 元/亩,增加效益234 元/亩,较一般施肥模式增效节本明显。 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把农机、 农艺和专用肥料相结合, 具有一次施肥、一生精准供肥的优势,在省工、减肥的同时,增加水稻产量、提高品质,越来越被种田大户接受和推广使用。
3.6 稻田综合种养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2020 年在尚湖、 海虞、常福等10 个镇(街道)开展稻田综合种养示范,新增稻田综合种养面积2 180 亩, 在实施过程中突出水稻主体地位, 推进种植和养殖结合, 质量和数量并重, 促进了品质和效益同步提升。 经对全市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调查统计, 稻渔共作水稻平均产量506.1 kg/亩, 稻谷平均价格8.9 元/kg, 每亩总收益6 592.5 元, 扣除成本4 920 元/亩, 每亩净 收益1 672.5 元。稻鸭共作水稻平均产量580.5 kg/亩,稻谷平均价格7.6 元/kg,每亩总收益4 988 元,扣除成本3 300 元/亩,每亩净收益1 688 元,较单一种植水稻增效显著。 同时,稻田综合种养可以实现真正的“减肥减药”,稻渔共作的稻田不能使用除草剂和化学农药,否则影响虾蟹等渔类的生长。 稻鸭共作的稻田,鸭子的控草效果在96%以上, 对少部分稗草之外的大多数杂草都能起到防控效果, 因此也不需要施用除草剂;由于鸭子活动能力强、持续时间长,大幅度降低了稻田病虫发生的基数, 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显著下降。 另外, 稻田养殖生物排泄物是养分含量较高、质量较好的有机肥,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减少了化学肥料使用, 提升了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