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BL教学法的城乡规划设计课程范式研究
——以“城市住区规划设计”为例

2023-01-05李洋解皓崔俏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辽宁沈阳110169

安徽建筑 2022年12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教学法同学

李洋,解皓,崔俏 (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城乡规划是通过对城乡土地空间布局、空间形态设计、交通组织等方式,解决国土空间开发、耕地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矛盾的学科。从学科分类上属于工科,而具体实践中除空间设计外,尚需对美学艺术、社会人文、经济管理等要素进行综合考量,属于交叉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城乡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常常因为城乡区位条件、历史文脉、地域特色、地形地貌、产业基础等的不同,要解决的核心工程问题差异较大。这也导致传统教师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只能应对城乡规划的通用设计原则、共性的设计手法的讲授,无法引导学生对特定设计地块采取针对性的深入剖析。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缺少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导致因创新性思维不足,无法适应毕业后城乡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目前急需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新的模式,促进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1.2 PBL教学法的优势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 称PBL)。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首先提出。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推荐,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依靠教师传授,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学习的重心是学生而非教师,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2]。

PBL教学法区别传统的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将课本内容转化为问题,将讲授转化为研讨,将答案转化为共识[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主动发展[4]。目前PBL教学法在国内已经应用于医学[5]、药学[6]、管理[7]、税务[8]、金融[3]等多个学科的教学中,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大量研究表明,PBL教学法适用于应用型学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9]。将其应用于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丰富学科教学理念与方法,有利于学生核心执业能力训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课程示范样本选取原则

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类课程贯穿五年本科全过程。不同阶段学生有不同的专业认知规律。教学实践证明,PBL教学法介入设计类课程并非越早越好。比如,一年级的设计课程以设计基础、构成练习等基础专业设计为主,此时学生尚处专业学习起步阶段,更多注重学生识图、绘图和美学素养等培育。这些训练的性质决定并不适合进行PBL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反而更好。

基于此,研究选用二年级下学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作为研究样本,课程56课时,3学分,每次为4课时,每周排课两次,是城乡规划教学中基础教学阶段向专业进阶阶段的枢纽课程。在此课程之前,学生以学习建筑学基础知识为主,此课程之后,向城乡规划学知识过渡。学生在此阶段有了一定基础知识储备,有能力围绕核心专业问题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工作,可以将PBL以学生为中心的优点发挥出来。

3 基于PBL教学法的设计类课程实施方案

3.1 核心设计问题识别与设计地块选取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是一门很贴近普通人生活的课程。每个人一生中大概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居住空间度过,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生活上的共鸣,发现不易察觉的核心设计问题。这些居住空间又因为城市等级、所在区位、气候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不同,存在问题千差万别。在核心问题梳理阶段,应注意梳理问题的“潮”与“流”,一方面师生应该把握住区设计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是“潮”,是我国住区发展政策引发的大趋势问题,比如生态住区的建设、住区老龄化、老旧住区更新、开放住区建设等问题。另一方面,还应关注住区问题中的“流”,这些问题是住区建设中更细小的分支,是由设计对象的特殊性所引发的设计问题,比如寒地城市的冬季友好住区建设、重工业城市的单位制社区改造、少数民族聚居的住区设计等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在设计中通过空间手段解决,可以进一步提升设计者空间处理能力,让规划设计作品更具有特色。

3.2 合理划分设计小组

PBL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它是以学生为主导,需要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小组的合理划分与否直接影响后期教学效果。本文选取样本为东北大学2019级建筑类4个班,合计105人。为了后期更加充分的方案讨论与修改,将学生随机划分为7个大组,每个大组15人左右。这样可以保障240分钟的设计课程,每个人都有15分钟左右的交流时间,充分调动每位同学参与的积极性。每个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组织教学,再将15人的大组细分为4个设计小组,每组3~4人。分组应充分考虑学生技能特长、性格特点、性别差异等因素基础上自由结组。通常同学不同的性格特质,可以分为“自燃型”“助燃型”“难燃型”甚至“阻燃型”。小组应推选“自燃型”同学担任小组组长,这类型同学学习自主性极强,只要明确研究目标就可以按照老师引导带领小组成员推进设计,是小组中的领导者。同时“助燃型”同学学习比较踏实肯干,设计基本功扎实,在“自燃型”同学的带领下,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是小组的中坚力量。当然,也有个别同学属于“难燃型”甚至“阻燃型”,他们抱着“搭便车”的思想,有的时候还会对设计小组的工作起到反作用力。小组需要加强协作精神,发掘这类同学的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意识等优势,使其在小组中通过协作得到认同。

3.3 开展设计小组讨论

3.3.1 设计地块选址讨论

小组与指导教师共同讨论住区规划设计中的核心问题。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点选择1~2个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主要明确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还是具有特殊性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哪些,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对居民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依据以上研究,小组成员对照城市建设中的热点地区,寻找规模适当、难度适中的地块进行设计。地块选择是开放性的,两个小组关注同样的核心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设计地块,每个地块区位条件、交通情况、居民特点等完全不同,方案也因遇到不同的现实挑战而各具特色。同样,同一个地块也可以以不同的核心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设计,呈现不尽相同的空间处理手法。

3.3.2 设计地块分组踏勘

设计地块明确以后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调研的第一部分是针对设计地块的调研,调研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明确场地的区位禀赋、内外交通条件、场地周边建设情况、上位规划限制、居民生活等软、硬质环境。调研方式上可以采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近些年随着开源大数据资料的增加,同学们也经常利用人口热力数据、交通数据、百度检索数据等,从更多侧面了解地块基本情况。

3.3.3 设计方案分组讨论

PBL教学法植入的城乡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跟传统教学中差异非常大,教师更像讨论会的组织者和主持人,工作的主要任务往往不是解答疑问,而是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方向,更多问题的解答是同学们尝试做出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课程针对方案设计的讨论以15人设计大组展开,通常由教师强调此次课程的成果要求、图纸深度、时间安排和汇报流程,开始小组汇报,每组用时30分钟,由小组成员共同介绍设计背景,调研中发现的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拟解决途径、设计方案以及设计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汇报结束后,指导教师组织其他组同学针对设计方案逐一进行修改,每位同学根据自己对方案的理解,提出建设性意见。当然,由于每位同学对其他组的方案了解时间较短,这些修改意见有的是中肯的,有的没有完全明白汇报方案的意图。这样方案汇报和反馈过程高度还原同学们毕业后的工作场景,一方面,汇报的同学模拟工作中的规划设计师,要用尽量简洁通俗的语言将设计方案的核心理念传达给听众,赢得共识和支持。另一方面,听众同学模拟工作中的城市规划专家,能够在短时间内跳出设计者程式化的思路,识别出规划设计方案中的短板,指出修改方向,保障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在小组的设计过程中,有时不同的同学意见都有合理之处,但观点又互相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每人都坚持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设计,往往导致小组协作破裂,设计无法进一步推进。这时需要指导教师进行方案引导,结合各个同学的方案优点,整合出能够继续推进的设计路径,使同学懂得好的方案往往是在一次次修改迭代中日趋完善的,达成共识本身就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工作。

4 改革的效果和体会

PBL教学法优化了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通过发掘设计核心问题、合理划分小组、讨论推进方案,激发学生学习设计课程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已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发挥每个同学的特长,利用设计团队的整体配合,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工程问题。在教学中高度还原同学们毕业后工程设计实践场景,训练同学们能够在众多条件的束缚下,通过不同利益相关主题的博弈,最终找到整体效益最优的设计方案,为城乡规划专业培养高素质设计专用人才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教学法同学
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加强城乡规划档案管理为社会经济和民生利用服务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运用探究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